(2013-03-05 03:25:50)
说到孩子从小学外语的弊端,估计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想过,总是感觉多学多好、早学早好啦。为了准备关于沪江网幼儿学习英语利弊的讲座,我在提纲里列出了以下几条算是经常听到或见到的弊端:
1.学外语会影响到(耽误或干扰)孩子母语的发展。
2. 给年幼的孩子带来太大的学习负担。
3. 小时候学得不准或学得不对影响到将来的正确掌握,所谓基础打歪了。
在讲座开始时请听众做头脑风暴,提出自己认为的利弊,弊端方面大致也没有超出上述三点,只是有几条非常明确地指出担心早期英语和汉语拼音发生混淆。
幼儿阶段学外语会影响母语的发展这样的说法时有听到。随着中国现在全民英语,孩子和家庭的学习负担、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英语减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些呼声里最响亮的一个声音就汉语汉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孩子应该先学习汉语。可是,这是一种非常狭隘和无知的提法,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选择。而且,人类的基因里已经具有了习得环境语言为母语的潜质,不论是什么人种的新生儿,会自然习得出生地的环境语言为母语。因此,出生在中国的孩子会自然学成汉语,非要说从小学外语影响了孩子的汉语学习就禁不起推敲,所以这样的提法往往一冒头就被驳倒,导致了这样的呼吁起不了多大作用。
从同样的逻辑角度来看,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学习者的父母们同样是没有处理好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因为种种原因赋予了英语远远高于汉语的社会价值取向,似乎会了英语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而汉语水平怎么样就无所谓。而且这里同样也混淆了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不同,错误地以为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家庭英语环境”或是上一个什么“全封闭”的课程“浸入”到英语里面去,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双语的孩子,完全无视语言的自身特征。更需要正视的是,第二语言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是因个体而千差万别的,外语学习既干扰不了母语的发展也不可能达到母语的水平。
如果从纯粹语音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早学外语会不会对母语有影响呢?研究记录到的影响或干扰有,但都是局部的、暂时的,不在最终的语言系统方面造成任何硬伤。比如“双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要慢一些、其强势语言发展也要比同龄人慢一些。再比如这些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大脑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现象,说话反应速度要略慢一些,我自己七岁的儿子这一点就很明显。这些局部的表现不会对孩子的第一或第二语言系统造成多大的影响,比如在中国闽粤一带方言比较复杂的地区,孩子从小长大会说几种话的情况就很普遍、很自然。从事这些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具有其语言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科研价值,另一方面会对专业从事教育的人员提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比如我儿子的小学老师,就要面对班上一半以上“双语”或“多语”的学生,需要对这些语言现象有所了解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和指导这些学生。对于普通父母和学习者来说,可以基本上忽略这样的影响。
具体到汉语拼音跟英语的混淆,应该也是阶段性的局部现象。许多采用拼音语言的西方国家也存在多种官方语言的情况,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并没有见到孩子长大后把英语和法语字母混淆起来的。同样,这应该是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层面上关心的事情,普通父母不必过于纠结。真不可理解中国握有全部人力财力和社会资源的主流教育系统为什么就不能实实在在地来组织和开展这些实证性的研究。
说到第二条,给年幼的孩子带来太大的学习压力,这似乎不是语言学的命题,过早过度学习也不仅仅只存在于幼儿英语学习中,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这一命题的评判和讨论不在我的专长范围之内。
第三条基础打歪了是一个十分荒唐的命题。这个论调一般来自一些英语教学机构和少数跟自己和跟孩子过不去的父母。可以武断一点直接推断持这样论调的人自己本身一定不是外语的过来人,不知道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怎么回事。语言的第一特征是交际性,学外语要能交际,要能看得懂书听得懂话,要能表达自己。想想孩子母语习得的过程,我们会先查字典、先“正音”然后再跟孩子说某一个字、某一句话吗?说了“把手拿出来”这样一句话后要跟孩子分析这是一个“把”字结构,要求宾语前置吗?剥离了语言的交际性,什么打基础、背单词的就是在谋杀一门语言,陷学习者于无穷无尽地枯燥学习中。这样的学习也正是中国几代人学英语却都处于一个唐吉可德式的“屡败屡战”状态的根源。
我想说一条目前中国孩子从小学外语的重大弊端,叫做“生命成本”太高。股票投资里面有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考虑,股票下跌赔钱的情况就不说了,如果大盘上涨而投资人的股票不涨,虽然没有直接赔钱,可是却白白地消耗了时间和资金,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投资。在前文《再谈孩子从小学外语的益处》里,我已经指出了从小学外语“学习的速度不会增加,学习的困难程度不会减少,学习的年头会被拉长,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否会更高一些在科研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结论。”这样,早早地开始学习,最终却没有一个积极地产出结果,把孩子有限的生命和时间不明智地投入到过早过度的英语学习之中去,生命成本的代价会很大。
我虽然还指出了从小学外语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益处就是打开了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接触西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机会,可是这实在是一个极其痛苦和无奈的命题。我们舶来的那些幼儿英语项目绝大多数是针对英语母语孩子的,是在教他们读书认字和认识世界。所有这一切应该对应于我们的汉语教育,对应于我们普通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而目前的中国,所有这一切完全缺失了。就以现在国内不分青红皂白热捧的英语自然拼音(Phonics)为例,美国的孩子要学到至少四年级,这才大致完成了孩子学会母语阅读的步骤。而我们从小投入系统的母语阅读学习了吗?我问过好多中国四、五年级的孩子,除了教材和指定教辅以外什么书都没有看过。我是真不能理解,看那些所谓作文范本的教辅材料就能学会写作了?如果看得更远一些,美国的孩子四年级学会了阅读以后,才真正开始通过阅读来学习,他们的阅读量才真正开始大起来,到了我去读文科研究生的阶段,就要求每门课每周近千页的阅读量了。没有这样的阅读量做基础,我们孩子的知识面、理解力和分析批判能力从哪里来?我们的母语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很薄弱了,再让孩子早早地分出精力去学习未必见效的第二语言,这是不是在浪费孩子的生命成本呢?
中国有句老话叫“技不压身”,许多父母就是本着这个原则把孩子推进了各类的早教班。可是现在的时代节奏太快,已经不再是想学什么“手艺”都有时间精力去学的年代了,一定要考虑和权衡生命成本。如果孩子学个围棋学个钢琴什么的,做父母的或许还有一份现实的清醒,就是没指望孩子就能几万里挑一成为职业棋手或是成为马友友级别的大师。可是到了外语学习上,人们似乎就失去了这份清醒,就指望孩子能(很快)学出来,还要纯正不带口音。身边的神童牛娃或许会有的,生就的语言天才,可是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孩子来说,从小学习外语在外语水平自身上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收获。再考虑到孩子将来的生存竞争力在于自己的母语水平以及通过母语建立起来的知识面和世界观,一个人学习外语的速度和最终程度也同样依赖于自身的母语水平,那么在孩子最需要发展母语能力的幼年时期,过多把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从母语发展分流到没有明显学习效果的外语学习方面去,付出的生命成本实在太大了、太不值得了。
所谓从小学外语的弊端,竟然和其益处一样,没有落在外语语言本身。说到底,就是目前的中国把外语学习过度“妖魔化”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会有一个因人而异的最终结果。面对眼花缭乱的英语读物和教学法,要淡定,那是英语孩子在学母语,他们学起外语来会同样吃力,地球还没有统一的语言。碰到媒体上渲染的神童牛娃,更要淡定,我们要培养的是健康快乐的孩子,不是神!
相关阅读:
四篇相关文章,已全部转帖到本楼。请继续阅读。
(注:本文作者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硕士学位、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跟踪三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中国学汉语的过程,并论证其过程与中国人学英语过程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这个博客很不错,推荐大家都看看。
[ 本帖最后由 我爱飞飞 于 2013-3-20 13:5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