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13-2-5 08:44:24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序
宝贝悄悄话
与孩子的对话,有时候让我大笑,有时候让我生气。但更多的时候,它带给我深刻的省思。
女儿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前,我看到她的联络簿上有一条:“X月X日请交阅读记录”。原来,台北市的小学为了配合教育部门的“深耕阅读”计划,每个学期一开始就会发下一本阅读记录本,要求小朋友将每天阅读的课外书书名、读书的日期记录下来,期末交回学校。统计阅读课外书籍超过一百本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张“阅读奖状”。
女儿是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爱看故事书的她,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每天手不释卷。除了家里、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去同学、朋友家玩,只要看到人家书架上有故事书,总是情不自禁忘记了玩耍,独自坐在书架前看个不休。
只不过,每天阅读很多书的她,根本不记得、也不可能将所有看过的书,一本一本地抄录在阅读记录簿上。因此,到了期末要交阅读记录簿时,我便对她说:“你把阅读记录簿带回来,妈妈帮你的忙。”
不料,提醒了几次,她总是忘记。最后一天,当我看到联络簿上写:“明天缴交阅读记录”时,忍不住生气地提高了声音:“你又忘了带记录本回来!你看过的书都记录下来了吗?如果没有纪录到一百本,你这学期就拿不到阅读奖状了!你知道吗?”
被我一凶,半晌不吭声的女儿,忽然抬头用一双黑眼幽幽地望着我:“妈妈,你不是说过,奖状并不重要吗?”我一时之间,愕然愣住。
没错,我确实对她说过这句话。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正在一起回想到底看过哪些书,然后一本一本把书名抄写下来。抄得很不耐烦的我,一面抄、一面顺口对她说:“孩子,读书这件事,重要的是因为你喜欢阅读,而且享受阅读。至于有没有一百本、有没有得到奖状,一点儿也不重要。”当时,刚升上一年级的女儿,已经在阅读厚度超过一百页的小说了,因此我觉得比赛读了几本书,实在很没意义。
女儿的一句话,堵得我张口结舌。我到底是在生气她记性不好,还是在怪她对争取奖状不够积极?
沉吟了一下,我换了个语气,诚恳地对她说:“没错,妈妈也觉得奖状并不重要。不过,我记得你上学期末曾经抱怨,同学的阅读奖状比你多。妈妈以为,你很想要奖状。所以,我只是想要帮你。”
她摇摇头。“谢谢你,但我不想要。”
“好,如果你也觉得不重要,那么妈妈就不会再提这件事了。但你如果没有拿到奖状,也不能够再埋怨。”她答应了。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重要”与“不重要”的一场对话。
我与女儿间,经常有类似这样的对话。有时候,是静静的互相解释;有时候,是大声的争辩。
有次,女儿跟她的死党一起玩儿,两个人故意躲在厕所说悄悄话,把弟弟关在门外,受到排挤的弟弟便哭着来告状。于是,我们母女对于“人究竟可不可以有秘密”这件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我们并没有说他的坏话,我们只是说‘叽哩咕噜’而已。”
“你虽然没有说弟弟的坏话,但你们说悄悄话,这会让弟弟觉得你们在说他。”
“我们难道不可以说悄悄话吗?”
“可以。可是如果我跟弟弟在你面前,故意躲到厕所讲悄悄话,还一边看着你笑,你会有什么感觉?”
“我才不会有什么感觉咧!”
“很好!那妈妈决定,从现在开始,接下来的一整天,我都只跟弟弟说悄悄话。”
“才不要!”
“那就对了!所以弟弟也不喜欢你跟别人讲话,故意不让他听!你知道吗?这种态度是一种排挤,对别人会造成伤害!”
我笃信“真理愈辩愈明”。往往孩子们在这样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才能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要受处罚?我究竟是哪里做错?而父母如果可以不用“顶嘴”这顶大帽子扣住孩子,才能够知道孩子不服气的地方在哪里?他的态度所为何来?
老实说,我并不是一个脾气很好的妈妈。忙碌于工作、家庭,蜡烛两头烧的我,经常克制不住自己的怒气,对着犯错、不听话、态度不佳的孩子叫嚣,甚至取出“家法”,送上一顿“竹笋炒肉丝”。不过,在愤怒之中,我总是努力提醒自己:“容许孩子辩解”,以及“常跟孩子谈话”。
谈话,是开怀的分享;偶尔,也会有附耳的秘密。
我跟女儿经常在我开车送她去上才艺课的路上闲聊。因为经常只有我俩,所以是一段很难得的独处时光。
“妈妈,什么是情书?你收过情书吗?”
“妈妈,我们班上有两个男生喜欢我喔!”
“妈妈,我听到你昨天说,你已经没有钱了,是真的吗?我还有两百元,统统给你好不好?”
我很珍惜那段互相倾吐的时光。我更珍惜她现在甜蜜的童言童语,即使我知道那不可能实现:
“妈,我将来可以不要结婚吗?”
“可以啊!但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要跟你住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宝贝啊!你可知道,妈妈不求和你永远不分开,只求和你有永远讲不完的话,我就心满意足了啊!
“说”出来的爱 适时对孩子表达爱意
人生无常。妈妈过世后,我感慨尤深。
每次想到爱我的妈妈,却没能看到我可爱的一双儿女,以及如今稍有点名气和社会地位的我,我就忍不住一阵难过。还好,我还来得及在妈妈缠绵病榻时,对着尚未丧失神智的她说出我一直想说的那句:“妈,我真的很爱你!”否则,我将一辈子遗憾。
和孩子讨论“爱的表现” 抱抱是爱,说故事也是
“爱”虽然不需要一天到晚挂在嘴上,但也不要吝啬说出口,尤其是对孩子。当妈妈的,常因为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比较多、相对责骂孩子的频率也比较高,有时候不免跟孩子的关系紧张。这时,适时地表达爱意就很重要。
儿童心理学家杨俐容老师的书里曾经提到,做父母的不妨和孩子讨论一下“爱的表现”,就是说爸妈可以问问孩子,什么样的言行举止最能让人感受到“爱意”?藉由这样的讨论可以更了解彼此的想法,有利亲子沟通。
我觉得这个点子不错。因此,我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和两个小家伙漫步在街上,没有时间压力的时候,我就一边走路一边故作不经意地询问姐弟俩:“你们觉得,妈妈什么时候最爱你们?”
两个小鬼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很乖的时候!……不吵架的时候!……”
听到他们的答案,我又好气又好笑,惊觉我的问题有语病,赶快改口:
“不是啦!妈妈的意思是说,你们觉得妈妈做什么事、或是说什么话的时候,最能让你感觉到我爱你们?”
青青马上回答:“晚上睡觉讲故事的时候!”
桐桐则回答:“抱抱的时候。”
桐桐的回答在我意料中。我喜欢亲亲、抱抱孩子们,除了觉得他们可爱的时候会一把搂过来乱亲一通之外,每天晚上睡觉前也会抱抱、亲亲,所以姐姐觉得这是爱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不过,我却很惊讶弟弟感受到“爱”的时刻竟是“讲故事”时间!
原来,在床上拿著书,安安静静地念故事,竟比“左搂右抱”的威力还大?
孩子的感觉,当真细腻得令人震撼。
没错,当我们静下心来,和他们分享床前故事时,心情一定是充满“爱”的。我曾试过,如果睡前孩子惹恼了我,我怎样也没办法立刻忘记刚才的不愉快,平心静气地为他们读睡前故事。所以,青青回答:“晚上睡觉讲故事的时候!”还真的是一针见血呢!
同样的,我也悄悄在心里用这个问题问我自己.结果,我很惊讶的是,自己的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竟是一次跟爸爸在中正纪念堂的漫步。
父母的谈话态度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
我还记得,那一天,爸爸不知道是去哪里接我,我们父女俩单独一起走路,穿过中正纪念堂回家。我已经忘了那天是谈到什么话题了,可能是我的考试失利,不太理想吧!我只记得,爸爸看着前方,一面思索着一面用极为平和的语气对我说:“人的一生,就好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刚开始落后并没有关系,只要在比赛的过程中不停地超越自己,向前迈进,那么最后就有获胜的机会。”图1
那一年,我只有小学五年级。爸爸的话,我不见得能完全体会,不过,那场对话、那个场景,三十年来却一直留在记忆中。爸爸当时认真说话的样子、郑重的态度,好像把我当成一个大人。那段谈话让我觉得,我是一个被他看重的孩子 爸爸非常爱我。
谈话的态度,竟然可以影响一个人这么久!
想到这儿,我决定蹲下来,好好跟孩子说出我对他们的爱:“对。除了抱抱跟讲故事之外,即使妈妈骂你、打你、生气处罚你们的时候,妈妈也是爱你的。只要你们是我的孩子一天,妈妈便会永远爱你们。”
说完,我们继续漫步,往目的地前进。我不知道这些谈话,将来会有多少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但是,我宁愿多说一些,以避免任何遗憾。
把爱说出口,被爱包围的孩子最幸福
有一次,我跟几个妈妈在烘焙教室里吃便当闲聊。我说,自从我儿子有一次洗完澡,穿了一身“红配绿”,被我笑是“狗臭屁”后,他每次穿衣服,都会叫我看一下:“妈妈,今天这样有‘狗臭屁’吗?”非常有趣。
这时,有个念艺术治疗的妈妈笑着对我说:“据说,情不自禁喜欢‘红配绿’的小孩,在心理学上表示他是一个被爱包围的孩子喔!”她解释,红色和绿色是两个最饱和的互补色……等等的理论,大家听了开玩笑地对我说:“喔!那很好,那至少证明你没有偷偷虐待他了!”
“被爱包围的孩子”,这句话多么幸福啊!但是,这世上却有多少被爱包围的孩子,自己却不自知呢?
所以,千万不要吝啬说出自己的爱。记得找时间问问孩子:“你觉得妈妈(爸爸)什么时候最爱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