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Martina-M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之胡思乱想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13-4-18 10:4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3-4-17 09:35 发表
这周大提琴课老师第一次安排了跟另一同学练习二重奏,在课上小朋友就兴奋无比,昨晚练琴,小朋友又是破天荒地自觉练了一小时,同伴间的激励不可小觑。

家长如此热衷择校,其实更多考虑是择伴吧?


昨天儿子的网络外教给我一封长信,写到孩子上一对一的课很不专心(她怀疑儿子在上课的时候玩游戏 ),上集体课却非常棒。。。
她说:In the group class, however, he is excellent!  We had a brilliant class last week!  He participated, gave intelligent and sensitive comments and did not get distracted at all!   。。。。还建议我He is such a lovely boy and I've always enjoyed working with him but perhaps a few less individual classes (or none for a while) and maybe another group class instead would be one possible approach.   He certainly pays attention during group classes, probably because of peer group pressure and wanting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in front of his peers.
可见有伴儿一起学,有时候真的对孩子比较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3:01: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4-18 10:40 发表


昨天儿子的网络外教给我一封长信,写到孩子上一对一的课很不专心(她怀疑儿子在上课的时候玩游戏 ),上集体课却非常棒。。。
她说:In the group class, however, he is excellent!  We had a brillian ...


跟我们练习二重奏的是法籍班的一小姑娘,可能是作业少,她每天几乎有两小时的练琴时间(一小时钢琴+一小时大提琴),而我们上二年级后,学习日每天半小时都无法保证,自然那天在视奏、音乐流畅性上都比不上那位小朋友啦。我家妞估计是受刺激了,这几天尽管学校在期中考试,晚上依旧认认真真练琴一小时

在竞争与配合中,孩子懂得了付出努力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5 13:44: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3-4-18 13:01 发表


跟我们练习二重奏的是法籍班的一小姑娘,可能是作业少,她每天几乎有两小时的练琴时间(一小时钢琴+一小时大提琴),而我们上二年级后,学习日每天半小时都无法保证,自然那天在视奏、音乐流畅性上都比不上 ...


现在每次上课,老师都会安排15分钟左右重奏。这真是个好方法,小朋友完全能判断自己的能力长短,加上好胜心,练琴基本不用我督促了。

如此想来,西方学校在孩子小时更注重各类文、体活动还是有道理的,因这类活动更直观,明确,孩子自然更易清晰努力方向。

而中国孩子从小开始,是比智力,而智力又是这么看不见摸不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5 15:33:05 | 只看该作者
按照凯因夫妇的理论,学习应该分为四种模式:
1.低威胁低挑战;
2.高威胁高挑战;
3.高威胁低挑战;
4.低威胁高挑战。
第一种是西方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保留人的创造性,但缺点是成才的比例会小一些,因为人是有惰性的,如果让其自由,就会丧失获取知识的机会。
第二种是中国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大面积丰收,但由于“高威胁”可能会损坏人的创造性,所以必须加以适当的心灵抚慰工作。
第三种是最糟糕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般会出现在父母的脾气暴躁、方法简单,同时文化内涵很少的家庭。
第四种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这就是凯因夫妇的观点,上面已经做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相比第一和第二两者教育模式,如果家长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心灵抚慰,能让“高威胁”软着陆,应该比第一种要好,但没有第四种好。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那就是第一种比第二种要好。所以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今天在一个帖子里看到上述一段文,很有启发,遂引用过来。

我自己可以说是成长于第一种教育模式中,原也希望能给孩子这样的成长环境。如今看来大环境这三十年改变太多,我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到。

既然还有第四种更好的模式,努力学习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10 + 10 求原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13-4-25 15:55: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3-4-25 15:33 发表


今天在一个帖子里看到上述一段文,很有启发,遂引用过来。

我自己可以说是成长于第一种教育模式中,原也希望能给孩子这样的成长环境。如今看来大环境这三十年改变太多,我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到。

...



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17:51 | 只看该作者
jiangying2013-4-25 16:14金钱+10求原文
jiangying2013-4-25 16:14威望+10求原文


这是在某网站中一个家长的看法,对于他提到的凯因夫妇的教育理论没有更多了解,贴过来学习一下。有机会还是要找原文、原著读一读。

如今市面上有关教育的观念、理论很多,但如不是经学科一致认同的做法,我一般都会持谨慎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09:37:31 | 只看该作者
按照凯因夫妇的理论,学习应该分为四种模式:
1.低威胁低挑战;
2.高威胁高挑战;
3.高威胁低挑战;
4.低威胁高挑战。
第一种是西方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保留人的创造性,但缺点是成才的比例会小一些,因为人是有惰性的,如果让其自由,就会丧失获取知识的机会。
第二种是中国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大面积丰收,但由于“高威胁”可能会损坏人的创造性,所以必须加以适当的心灵抚慰工作。
第三种是最糟糕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般会出现在父母的脾气暴躁、方法简单,同时文化内涵很少的家庭。
第四种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这就是凯因夫妇的观点,上面已经做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相比第一和第二两者教育模式,如果家长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心灵抚慰,能让“高威胁”软着陆,应该比第一种要好,但没有第四种好。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那就是第一种比第二种要好。所以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对于这位家长简单把第一种模式归为西方的教育模式,我并不认同。现在西方的教育模式更多是第四种+第一种,也就是他们中的精英教育+普通教育。

我国三十年前,基本是第一种教育模式,如今更多是第二种教育模式。对于第二种教育模式可能带来的问题,大家已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如何过渡到第四种教育模式中去,可能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3-4-26 11:50: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artina-Mm 于 2013-4-26 09:37 发表
按照凯因夫妇的理论,学习应该分为四种模式:
1.低威胁低挑战;
2.高威胁高挑战;
3.高威胁低挑战;
4.低威胁高挑战。
第一种是西方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保留人的创造性,但缺点是成才 ...



我不清楚这个威胁和挑战,具体的定义是指什么。臆测一下,是不是说,在学习方面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的要求甚至胁迫,而挑战则是来自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2:00: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ieno 于 2013-4-26 11:50 发表



我不清楚这个威胁和挑战,具体的定义是指什么。臆测一下,是不是说,在学习方面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的要求甚至胁迫,而挑战则是来自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挑战?


我的理解跟您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6 12:06:06 | 只看该作者
上午在百度上搜到的一篇教育学博士论文概要,可惜里面的内容无法下载。

基于脑的教育研究:反思与对策


【摘要】:本论文在考察美国90年代基于脑的教育运动的基础上,对基于脑的教育理论基础以及与脑相宜的教学理论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根据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对策。 基于脑的教育运动是在1990年代脑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认知科学的日新月异、脑科学研究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教育变革要求将学生置于改革的中心位置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199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两股基于脑的教育运动:脑科学与学前教育运动。运动的盛况可以从专业期刊、大众媒体、决策论坛的报道以及美国早期教育决策中窥见一斑;美国的白宫会议、100万册的《新闻周刊》以及电台广播的宣传,使脑科学与学前教育成为家喻户晓的运动,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基于脑的学校教育运动,由于得到了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开发与督导协会、美国国家中学校长协会的积极支持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书籍与论文,并在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考察这场轰轰烈烈的基于脑的教育运动后发现,频繁出现于报刊媒体、专业杂志的是这样一些脑科学研究成果:大脑10%的潜能、左右脑分工说与教育、大脑的可塑性与教育、关键期与教育、情绪与教育。本研究表明,大脑10%的潜能是没有脑科学研究依据的论断,它之所以在教育界流传广泛,得益于著名组织和专家如詹姆士、爱因斯坦等人的宣传,并迎合了人们渴求成功、期盼聪明的心理。左右脑分工说将一项严格的科学研究过分简单化,并赋予其更多的意义,在这一研究之上建造了一座它难以承载的教育大厦。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教育人员具有非凡的魅力,我们知道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但是怎样设计教学、创设怎样的教学环境来改变大脑仍然是未解之谜,经验所引起的突触变化与学校应该怎样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关键期并不是短暂的、严格限定的,也不是永久的或者不可改变的,因此,目前人们倾向于用敏感期来代替关键期一词。人们现在已经可以证明感觉运动系统存在着敏感期,但是能否将它运用于阅读、计算等人类文化知识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情绪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于情绪与学习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界的重要课题。 与脑相宜的教学对工厂式教学模式提出猛烈的抨击,主张根据大脑的自然规律来进行教学,它汲取了建构主义的教育主张,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重视意义建构,认为大脑对于意义的追寻是与生俱来的。与脑相宜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关注人的自然学习系统,强调为学生创建丰富的、真实的、低威胁、高挑战的学习环境,在课堂管理中关注文化课堂中的生物脑。 基于脑的教育的汲取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合了多种教育范式的研究成果 与理论主张,在实践中受到教师与家长的欢迎,但是在引入教育的脑科学论断存 在着来源错误、解释错误、或者做出没有根据的推论这样三种类型的错误。媒体 的简单化报道以及概念和术语的不统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是造成这 些错误的主要原因。 进入21世纪以后,脑科学与教育的研究成为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普遍关注 的重要课题,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学习科学与大脑研究”的项目, “国际心智、大脑与教育协会”也于2003年n月成立,并创刊了《脑科学与教 育》的国际性期刊。面对这种局势,我国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支跨学科的追踪队伍, 及时引进国外一流的大脑开发研究成果,尽快形成与国外前沿研究领域同行平等 对话和有效交流的机制。因此,架起脑科学与教育的桥梁、确立新的研究方向、 为师范生开设相关课程是把握机会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4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18:55 , Processed in 0.441096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