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上幼儿园,日常生活散记(09.11月女宝)

[复制链接]
72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9:4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5-5-17 19:55 编辑

     昨天聊起关于科学家的事,笑笑说“我知道四个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不是科学家,是发明家。发明家是发明没有的东西的,科学家是发现原理的。”

关于科学和科学家:
笑笑总结说:“科学就是生活中的现象,科学家就是善于发现背后原理的人。”(这肯定是在哪里听到过,类似的话)
记得《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里第一句话说:“科学就是强烈的好奇心。”笑笑兴奋地说:“太好了,我也有强烈的好奇心,妈妈,我长大以后能不能也当科学家?”

笑笑先后提过的“理想”,并规划长大以后怎们做,有:
1.卖糖葫芦
2.敲大鼓
3.当老师
4.当妈妈
5.开图书馆

其中5提过的次数比较多。3提过让我开幼儿园我当园长,她当老师教小朋友。
科学家这个,只提过那一次,而且没有具体做法的憧憬。

笑笑天天看到什么就问是什么原理。刚才问我“秋千用两条绳子夹一块板子,上面系到树上,就能来回摆动,这是什么原理?”我没想起来。她又说:“我不是不知道,我是想考考你。”

我问她到底是什么原理,她说:“我能感觉到,但我说不出来。下一次我们到树林里玩,我给你做个实验吧。你需要帮我做两点:第一,你拿一条绳子,第二,把绳子挂到树梢上,并观察绳子有没有随风飘荡。这个实验的原理和秋千的原理是一样的。风的力量可以把它吹起来,但要想飘得高的话,需要我们的力把它推起来。”

我觉得这一段是她自己想的。

笑笑现在两句口头禅:
1.……是什么原理?
2.我给你做个实验吧。(想说明什么原理时。下面就描述实验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9:56:1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是否报才艺班:
    年前和笑笑说起“琴棋书画”让她选一个学的事,笑笑问为什么学?
    当时是说起学琴。
    我的大意是“1.懂得欣赏和聆听音乐。2.长大以后,遇到不开心时也有个可以排遣的途径。”

    笑笑的回答大意是:
    “第一,我不练琴,光听音乐,听像那次博物馆的华夏古乐音乐会,也可以。
    第二,我不开心时,琴棋书画并不能让我开心,我是听听故事、唱唱歌、妈妈和我说说话就开心了。要是有唱歌班的话我倒想参加。”

    当时正是年前,各种聚会比较多。我发现在人际交往中,琴棋书画之类确实比较曲高和寡,远不如会唱歌会讲故事说笑话之类能融入群体。
    所以才艺学习,还是看孩子是否真正有兴趣、能坚持。不然至少长达10年每天一小时的练习(钢琴),更不要说付出那些金钱和精力了。同样的付出,用在其他方面,比如阅读和运动方面,孩子又会怎样呢?这是机会成本问题。

点评

有道理!  发表于 2015-12-22 13:11
[发帖际遇]: 子云008 找回了丢失的钱包,得到了 2 金币,感谢好心人。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19:58: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5-5-17 20:19 编辑

2015-5-12日  周二

第一次连续吊水
    笑笑周末开始,已经输了三天液了。
    前些天每晚说头晕,周六下午变天受凉,周日一早开始不停地呕吐。去中医院,只问了一分钟,直接开单让检查:血常规、血糖、脑ct、鼻窦ct、脑电图。我稍微多问了一句“去年刚做过两次脑ct,这再做能不能行呀?”就被医生抢白:“那去年的检查能管今年的病吗?你不检查能知道有没有病吗?”好吧,乖乖的去检查。
    下午去取结果,脑鼻窦什么毛病都没有,血糖正常,也不贫血,就是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和淋巴超高(超过最高值两倍)。拿给医生看,那时诊室换了值班医生,直接说“白细胞太高,住院吧!”
    那时笑笑已经不呕吐也不拉了(估计就是周六吃多加受凉引起的),我们就问“那她那个头晕是什么引起的呀?”那医生说“那不知道。住院吧!”我们问“住院治什么呀?”那医生就非常不耐烦地说“要不你找上午你那个医生去。”

    我每次去医院,都生一肚子气。觉得医生除了开检查单和让交钱什么都不会了。
    主要是持续说头晕。不知什么原因

    所有的医院都是一样的。
    如果我知道病理,还要医生干嘛?
    这是笑笑第一次吊水。之前连打针都没打过。

    后来笑爸给他当医生的同学打电话,排除了手足口病,就在家边上的小诊所,吊了三天水,消炎。
    但我因为孩子头晕去看病,到最后只“排查”说不是脑部的问题,不是鼻炎的问题,不贫血。还是不知道头晕是怎么回事。
    消炎我觉得是受凉的原因,上吐下泻,以前我一般是不理会,多喝水,一般一天就自己好了。

    去年春天也是持续头晕,说排除脑膜炎,做了之后没问题,后来说是额窦炎引起的。
    去年秋天是带着俩宝出去玩,被汽车擦到,俩宝都头碰地了,笑笑说“感觉头里面脑浆在晃动”。怕有问题,也做了。

重新开始喜欢《上下五千年》,并听我读阿西莫夫《我们怎样发现了》系列
    笑笑的历史直接上的就是林汉达,中间中断了两次。前天在中断了一个半月后再接上开始听,又变成“很好听,非常喜欢”和“主动选择”了。……笑笑所听的书,我实行的是“在我框定的几个大范围内,她自由选择”的原则。
    我觉得前因应该在,在她小时候(上幼儿园前),我大量给她读的国学,如《论语》《孙子兵法》《古文观止》《史记》故事,等。
    前天二宝跟他爷爷回老家了,预计一个星期。所以这周笑笑要求大量“听妈妈读书,趁着没有弟弟捣乱”[im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3]6GJ(EWN[K2P[Z6B`6B`2H.gif[/img]。
    前晚笑笑一边吊水,我拿了几本阿西莫夫《我们怎样发现了》系列的书,给她选,她选了《生命的起源》。亲子读了两节。
    一般她在其他书里或现实中接触过的概念,更容易接受。
    所以在大量听科普书的同时,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多带孩子做实验,多带他们去科技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0:0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5-5-17 20:05 编辑

2015-5-15日  周五

连《保险知识》都听
    笑笑对新知识的吸收真叫一个“如饥似渴”“饥不择食”。昨晚我看《保险基础知识》一书,为今天的考试临阵磨枪。她让我读给她听,就“人身保险”的前20页,她饶有兴致的连听带问,我连读带举例解答,学了一个小时!

    我就特别不能明白,这个五岁半的妞,连对这么“高深”而枯燥的知识,都能那么饶有兴致而专注地听和讨论,为什么问起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们最常见的评价是“不专心、不认真”呢?我想,怕不是“学习内容”的问题吧!连笑笑自己都说:“不喜欢学校那种学习方式。觉得在家学习又有趣又能学到东西”。

    孩子一旦遇到他兴趣点的东西,他会主动学,高效的学。在学校,用一个尺子去量所有孩子的外在表现,稍有出入,就给贴标签,难免使孩子厌学。

关于神游
   神游,一心二用,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申爸的“伴随聆听”理论,就是从孩子这一心二用特点而来的。

国学的遍数问题
    看孩子状态吧,我是喜欢多放几遍,偶尔还抽出里面的几条,借用生活中的例子,讲述下。
    不过5-10岁的孩子,还是以“自然科学图景的建立”为主,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也更符合目前的教育主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0:0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5-5-17 20:27 编辑

2015-5-17日  周日

一周聆听: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27-44小节 :第1遍
    《森林报》“春”“夏” :2-3遍
    百家讲坛之《你好 宇宙 12集》第一集  :2遍
    《林汉达中华上下五千年332回》58-90集: 2-3遍  ,中断两个半月,重新听,又开始喜欢了。

一周亲子阅读+天书:
    《我们怎么发现了 生命的起源》
    《棚车少年 1》7-13章 (结束) :2遍  ——笑笑非常喜欢,连带着我读一页汉语的一页英语的也能接受

一周英语:
    1、青少年探险小说《棚车少年 1》7-8章   在听我读过汉语版的基础上,泛听7-10遍
    2、动画片《Franklin》1-3集 ——泛看几遍,笑笑说语速太快,听懂的很少。
玩耍运动:
    上周日到周二,放学就接着直接去诊所吊水,同时亲子阅读;
    周三周四,带着去公司打卡,回家我看自己的书,笑笑听她的故事;
    周五,笑爸公司组织聚餐,一起去。
    周六周日,我参加培训,两天笑爸带着笑笑,周六上午去绿荫公园玩,下午去轻院操场玩;周日直接去科技馆,本来约的试听实验课,不过没开起来。约的睿妈一起,据睿妈说,一见面俩小朋友就手拉手玩了。在科技馆玩了一下午。
    笑爸呢,四顿都是和他老同学一起吃饭喝酒,估计把几个月的酒都喝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0:03:49 | 只看该作者
五月:成长记 读书《家为什么会伤人》2015-5-13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 将儿子逼成“少白头”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徐博士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Qi妈:有一个笑话: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被妈妈骂笨鸟。孩子不服气的说,世上的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做父母的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这种思想太普遍了,有时候甚至没有那么明显,我有个朋友有一次对我说,“我让他上台表演,他很害羞,这让我很郁闷,我自己就很胆小,所以我特别希望儿子能胆子大一些,不要像我一样”。我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意识到尽管道理我们都懂,但有时候在潜意识中还是会飘过这种“魔鬼”,所以真的要时常觉察自己的内心。曾经在网上见过一段话说得特别好,“育儿只有两件事,一个是把自己变成你希望孩子成为的那个样子,另一个是良好的夫妻关系。”)

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并没停止成长,但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会觉得很丢脸。

 转嫁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一家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教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路线,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路线去发展。孩子小时候还不错,但年龄越大问题越多。第一次高考时,没考上重点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年参加了复考。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因为担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他跳楼自杀了。令人痛惜的是,成绩公布后,他的分数超出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徐博士说,这个孩子的父母,作为教育学教授,显然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这样的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结果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的嘲笑和否定。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成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是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按照这个理论,这两个教育学教授,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孩子成了他们教育学理论的实验对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但这两个教育学教授,和那些“全陪妈妈”一样,他们都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转嫁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小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并且告诉徐博士:“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爱得不得了。打他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但是爱的结果呢?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他还对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消受不了父亲的“爱”。

  但是,这真的是爱吗?徐博士说,是,但又不是。在意识上,小龙的父亲是为了爱,但在潜意识上,通过打孩子,做父亲的可以宣泄自己在其他地方郁积的负性情绪。
  她说,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譬如,小龙的父亲还做过这样一件事:小龙闹着要买一双昂贵的耐克鞋,这要花掉爸爸半个月的收入,但小龙的父亲咬咬牙还是买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脚上穿着一双耐克鞋,如果自己的儿子没有,比不上人家,多丢面子啊?让儿子穿上名鞋,看似满足的是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满足的是做父亲的虚荣心。

(Qi妈: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经常这样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的想法还是我的想法?是孩子想要还是我想要?”,做家长的容易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孩子身上
  一些家长,当对孩子的暴力起不到效果时,会将暴力转向自己,做一些自残的极端事情。“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上讲到一件事情:重庆一位“望女成凤”的张先生,为给“屡教不改”的女儿一点“颜色”看,竟用菜刀剁下自己的左手小指。看到父亲的鲜血,女儿才慌了手脚,跪在地上使劲打自己的耳光,向父亲认错。这位45岁的父亲说:“女儿从小娇生惯养,虽然已经16岁了,但是她的心理年龄可能只有12岁,打实在不起作用,我只能这样做。”

(Qi妈:这个案例太可怕了,但我们身边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尽管没有这么极端。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或者旅游,或者。。等等,放弃就放弃了嘛~还总喜欢在孩子耳边唠叨“看我为你放弃了。。。。,你还不努力学习,你太对不起我了”,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其他亲密关系亦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0:06:21 | 只看该作者
四年级乐乐爸爸讲“学习习惯具体要怎么培养”:

我就说说 我是怎样 培养为女儿的吧
第一 坚持 每天晚上 写日记
我们是从 四岁开始写的, 刚开始 就写一句话 例如 我今天很高兴 今天天气很好 之类的 不在乎内容 主要是习惯 写日记的过程中 就认识字了
我是每天晚上 7点50左右 陪着她一起写 坚持了 半年后 就是她自己写了 每天不写 她就不习惯 记得她6岁的时候 有一天 去爬山 回来太累 路上就睡着了 到了晚上10点 她突然醒了 对我说 爸爸 我日记还没写呢 于是 她自己跑到客厅 把日记下完 又去睡了 这就是一种习惯
其实 写作文 有个最简单的 话 那就是写一件事的时候  你要写 你是怎么做的 不要写 你再做什么
我的做法是 每天晚上 7点50给孩子打电话 就说一句话 日记时间 开始了 其实 写日记 也不见得 非要写多少字 或者写什么事 抄一句名言 写首古诗 或者 写几个成语都行
我前年 在一个学校的 暑假作文辅导班 带了两个月的课 总共十个孩子 其中有七个孩子 现在已经坚持写日记 三年了 作文成绩 提高很快
每周 和女儿一起 看一篇 经典 短文 然后 展开讨论

再一个 就是写作业习惯的培养
用半年的时间 观察孩子 写作业 需要多少时间 每天 放学后 先问问 孩子 喝水不?肚子饿不?上不上卫生间?等等 杂事办完后 ,就开始专心写作业 写的时候 家长 开始 最好 在一旁 给他记时间 每天 登记下来
对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检查作业 尤其是数学 让孩子 检查的时候 反演算 很简单啊 你自己查出来 不算错 我查出来 就要受罚 如果 我查不出错 第一次口头表扬 第二次 精神嘉奖 第三次 你自己提个合理要求 我满足 让他自己说 如果 错了 怎么罚 孩子 出错 很正常
孩子有成绩 要马上表扬 别说按你的要求 要说 按学习的要求 你这样说 好像孩子是在为你写作业
家长的一言一行 都可能影响到 孩子的心理 和思维习惯
从2年级开始 我只负责给她的作业签字 我从不检查 错了 怪她自己不细心 和我没关系 因为写作业是她的事情 我的任务就是签字 老师批评几次就知道操心了 和老师 结合一下
你能检查小学的 初中的 高中的怎么办? 上大学 你也跟着去? 学不会 自己检查  考试的时候 怎么办 考试的时候 家长也跟着去?
我女儿一年级的时候 开始检查作业也很马虎 她做错了 我看到 也不说 结果老师 批评她 她回来说我不认真 我就问她 作业时谁写的 你自己的事情 自己都不操心 谁能帮你操心
和老师 多沟通吧 一年级的时候 老师 批评我很多次 老师叫 我就去 去了 就挨批评 都习惯了 后来 下半学期 老师 不批评了 我到不习惯了 孩子的作业 老出错 并且 在错误的作业上 我还签字了 承认错误 坚决不改 让孩子看看 你犯错误 老爸 挨批 孩子会受不了的 自己就该认真了
现在 学校开家长会 最风光的就是我 经常上台 介绍学习经验 我女儿 在他们班级 不是第一名 但她是全面发展 无论是音乐、体育、绘画什么的都很好 马上六一了 她在为他们班排练舞蹈 用她的话说 她说总编舞和导演
孩子的习惯 只要家长 用心和坚持 都能
一 二年级 培养习惯 三四 年级 就基本不用管理
无论孩子考多少分 我都没意见 有一次 她语文考了70分 她回来和没事人一样 我也很开心 我就说她 呵呵 你终于 考了个低分 我很高兴 要让孩子能承受折磨和打击 前年高考 因为成绩不好 自杀和发疯的孩子 就是我们的教训
嗯 所以 家长 要学会为孩子释放压力

读国学 最好办法 是你和孩子 一起背 然后 每天 和孩子比赛
我现在是 每周的休息日 和孩子一起背 我背一句 她背一句 谁背错了 就罚谁 唱歌 扫地 或者围着小区的广场 跑两圈

(关于孩子迷《岳飞传》):
让孩子听
不浪费 你记住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你要学会诱导  岳飞之所以成为英雄 是因为他从小就很努力 他用沙盘 练字 他闻鸡起舞 等等 都是多好的故事 假期 带着孩子 去杭州看看 岳王坟 很好的励志故事 对呀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 是因为他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很奋斗
我家的墙壁 就是白白的墙壁 既没贴壁纸 也没做什么装饰  就是因为孩子 要在墙上 写字 画画 现在我家墙上 还有孩子 一年级的时候 写的 今天的作业 一行拼音 两行字 还有 很多 她画的 小动物 什么的

要想孩子多看书 首先 家长要在家 多看书 你今天看的书 就是孩子明天看的书 故事大王 少年文艺 什么的 也可以看啊  我现在每天都在看 看过以后 就和孩子 讨论故事的内容 有时候 故意 说错 引起孩子的自信

三年级男孩华爸:(关于考试考100分的问题)
你小学的时候都能考100分吗? 老师小学的时候都100分吗?想想这个就没什么了 。一点差错都不出得付出多大的精力呀
要因孩子提要求,你的孩子是一棵树你就不能要求他开花 人总是有差别的,要发现自己孩子的不同, 如果孩子能考80分,你就只能让他努力考85分,而不能要求100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0:06:46 | 只看该作者
扳道器

大申爸  2015-1-10
目前,申爸推荐的书,没有一本是“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看的”,很多是给初中的孩子看的,更多的是给高中的或者成人看的。

按照一般理解,给“哪个年龄的孩子看的”是指到了那个年龄,孩子能够完全看懂。

这没有问题。比如,睡前小故事是给学龄前儿童的,是说,学龄前儿童,会理解那些睡前小故事;说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给五六岁的孩子的,是说,五六岁的孩子,能理解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五六岁的孩子可以理解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可是,三四岁的不行。

说最新科学指南是给高中生看的,是说高中的孩子,可以理解最新科学指南。

一般来讲,申爸推荐一本书,就有妈妈问:这本书适合多大的孩子看?

我们看哈,这个事情,你拿昆虫记去给任何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孩子都会喜欢;我们说,昆虫记适合五六岁的孩子阅读;但是,你拿最新科学指南,去给一个高中生,高中生会不会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喜欢昆虫记那样喜欢最新科学指南呢?

答案是:不一定。准确一点的答案是:绝大部分不喜欢,根本看不进去;喜欢的真喜欢,但仅仅是个别的高中生。

我们来观察,这个事情:昆虫记适合五六岁孩子,每个孩子都喜欢;最新科学指南适合高中生,只有个别孩子喜欢。

这种现象,我们叫做分叉。怎么个分叉呢?

在孩子小的时候,同样年龄孩子做的事情,孩子们趋同:每个孩子都能做,没有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分化,各自向不同的方向走。等孩子走到高中,只有沿着特定方向走的孩子,才会喜欢读最新科学指南,才会喜欢读荷马史诗,才会喜欢读莎士比亚,才会喜欢读论语...其他没有沿着这个方向走的孩子,全部都不接受“那些看不懂的东西”。尽管,最新科学指南荷马史诗莎士比亚论语,都是适合高中阶段的读物,他们就是不喜欢,读不进去。

很明显,在六岁到十六岁之间的这十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决定了孩子走那条道。在某个关键时刻,有一个扳道器,把孩子阅读轨迹“扳”到了那条特定的方向去了。

人生分叉处。

我们都能够理解,到了高中了,着迷的阅读论语荷马史诗的孩子,和那些着迷地阅读言情穿越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彻底地不同了。很多家长,到了高中,才发现这个 问题,才着急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呢,到了那个时候,再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晚了。事实是:孩子已经沿着大致平行,但绝不相同的两条轨道,行进很久了。到了高中,两条铁轨才各自想着不同的方向走去,开始彻底分开。

这个时候才想起要“转轨”,不是不可能,但是已经非常非常困难。那是非大功力而不可为之的事情了。

现在呢,申爸可以肯定地说,那个扳道器,一共有两个。一个发生在孩子6岁的时候....就是群里的爸爸妈妈的孩子的年龄;另一在八岁半到九岁之间。

在6岁的扳道器,名字叫做天书伴随聆听;在九岁的扳道器,名字叫做拓荒阅读定向阅读。

这个意思,大致就是说:爸爸妈妈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在高中的时候,痴迷最新科学指南,那只要在六岁,把最新科学指南当做“扳道器”,读一遍给孩子当天书听或者播一遍MP3,给孩子伴随聆听;到了九岁,孩子自如地自主阅读了,把它当做定向阅读资料,让孩子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快速地读一遍,两个扳道器就工作了:孩子驶上了“高中喜欢读最新科学指南”那条轨道。

大家注意:申爸没有改变专家们总结出来的,有关最新科学指南的用法。最新科学指南还是适合于高中孩子阅读的书。这一点,是没有变化的。因为只有到了高中年龄,孩子才发育到能够彻底理解这本书里的内容的程度。

但是,申爸改变了一下最新科学指南的性质。在六岁和九岁的时候,把它当做了一次扳道器。

让孩子听了一遍,读了一遍。

在六岁呢,我们都体验到,孩子处在天书敏感期,“给什么听什么”。你给孩子最新科学指南,他就听。不用费任何力气,很轻松。

在九岁呢,妈妈们将会体验到,那个时候,孩子阅读文字的能力,已经驾轻就熟;孩子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当和孩子说好,要“每天定向阅读30分钟”并把它变成习惯之后,你直接给孩子最新科学指南,他一个星期时间,自己就把一厚摞纸啃光了。也不需要家长费多大力气,也很轻松。

你那个火车啊,在铁轨分叉的地方,用扳道器。只要轻轻一提手柄,铁轨就扳过来。不费多大力气,很轻松。当火车隆隆地开过来,它自己就开到新的方向去了。要是没有扳道,等火车开到两条铁轨彻底分家的那个时候,再想把火车放到正确的轨道上去,那就只有架起一台超级吊车,把整列火车硬吊到正确的轨道上去。一节列车60吨重,一列火车有15节车厢外加火车头....你想想,那个劲费的,要费多大...

在关键时刻,轻轻扳一下扳道器的手柄....这是必须的。

妈妈们最困惑的,是申爸推荐的书,都是“大孩子”的书,我们孩子小,这个有什么用?确实,最新科学指南不是给六岁孩子看的,但是,它作为扳道器,是六岁孩子必须的一个器械。

扳道器就是扳道器,用一下就完了。妈妈不能把最新科学指南当做六岁孩子的读物,期望自己六岁的孩子像喜欢神奇校车丁丁历险记一样喜欢最新科学指南。这样的期望是不合理的。

最新科学指南是孩子到了高中....其实,准确地说,在正确轨道上运行的孩子,是到了十三四岁....才像喜欢神奇校车一样喜欢最新科学指南。最新科学指南只是扳道器,不是六岁孩子的读物。

六岁孩子,读六岁孩子读的东西,读丁丁历险记,读神奇校车。嗯...这是这个问题。

申爸呢,正在琢磨,试图琢磨出一个基础300的书单。这个书单呢....很费劲。书单。既然叫基础300,那就暗示着,里面有300本书。

为什么是300本,而不是299本,也不是301本?这个问题,实在没法回答。现在只是在开发,因为这个书单里面,只有几十本书。之所以叫300,只是申爸的感觉:差不多300本。大家注意,这个基础300,不只是书名,还跟着版本。

现在呢,只有不多的一些书,在基础300里面。这是一个动态的书单,里边的书目,还在形成中。主要是吧,大申才10岁,还在成长中,很多事情,申爸还看不清楚。但比如以下是必须有的:《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阿西莫夫;《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一套四册)阿西莫夫;《荷马史诗》罗念生、王焕生;《堂吉诃德》杨绛;《改变世界的观念》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陈永国译;《数:科学的语言》T.丹齐克著,苏仲湘译;《四大名著》宝文堂节编本;;《呼兰河传》萧红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0:13:50 | 只看该作者
大申爸:聆听的资料,小孩子需要听的,大致可以分成几类:

1、科技以及自然知识类,比如儒勒·凡尔纳,森林报,有声版的百科全书,法布尔;
2、历史类,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简明世界史,历史故事;
3、文学类,比如散文、三国演义,各种小说;
到了九岁,可以加第两类:
4、哲学类,比如苏菲的世界;
5、人文类,比如战争的果实;
到了十岁,可以加第六类:
6、古文类,比如初中古文示范朗读,高中古文示范朗读。

总得来说,孩子把这些种类听完了,数理化文史哲就齐了。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有了。

给孩子选聆听资料,要注意几点:

1、不要让孩子往娱乐聆听的方向滑。爸爸妈妈要是不加引导,随便孩子怎么办,在一个故事听完之后,他总要选择哈利·波特来听.....只要他听过一遍哈利·波特,他就会这样做;

2、如果已经把可听的类别都听过了,可以引导孩子在听过的内容里面,选择某一类......或者爸爸妈妈喜欢的某一类......引导孩子反复听。这些资料,构成了孩子一生知识结构进而是智力结构的基础,他需要反反复复地听,把基础夯实。听过一遍,孩子还只是吸取了一些词汇,相当于图片上一些零散的点,远远构不成一幅图片。这些点,会随着聆听次数的加多而迅速增加,慢慢地,里面的图像隐隐约约显现出来,变得越来越清晰。


http://yunpan.cn/cjGqq97SjhKzQ 提取码: 4107    九部凡尔纳

孩子小时候就是各种语言的熏陶,数学、文言文、英语,音符都是一种语言,我不求孩子都懂,只要她浸泡在里面就行,长大后不排斥就行。

《又一年》申爸文字摘录 :

当初,申爸给大申听儒勒•凡尔纳的用意是什么?考虑到,一个人最要紧的事情,是要建立大图景,big picture。最大的图景,就是大时空框架下的世界观。这个大时空的框架,是对历史的感觉,对时间的坐标感:人类怎么从远古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里面充 满了各种线索,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西方是怎么走过来的,文明是怎么走过来的,艺术是怎么走过来的,政治是怎么走的,经济是怎么走的,文化是怎么走 的......然后呢,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展现的是地理的感觉,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各发生着什么事情,他们相互之间是怎么影响的:万历十五 年,中国发生了什么,英国发生了什么,法国发生了什么;哥伦布起航去找新大陆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东方的中国在做什 么,北方的俄罗斯大公在干什么,罗马人的后代在做什么,他们都是怎么想的......你还可以细,细到糖在历史的时空中是怎么发展的;西餐在这个时空中是 怎么发展的;武器是怎么发展的;26个英文字母是怎么发展的;血液,这种红色的遍布人体的液体,人类是怎么一步一步认识到它的;君主制,这种政治制度,走 过了怎样的历程,人们是怎么想的;颜色, 我们眼睛无时无刻不在看到的现象,有着怎样的有趣的历史;北美洲最早是怎么给发现的,哥伦布吗;生物武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开始,走过怎样一条曲折有 趣又恐怖的道路;人类是怎么探索自己的最高秘密:智力的;科学实验,这种方法,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一步一步,取得了它无可替代的认识论地位的;最常见的 饮料:茶。它是怎么占据了英国人的餐桌的;一本《圣经》,它曾经遭到过怎样的篡改,形成今天的面目,为什么;烟草在历史的时空中是怎么发展的;阿司匹林是 怎么发现并成为世界第一药的;小狗狗是怎么一路和人类绞缠着,到了今天,满街都养着狗狗;让人们闻之变色的瘟疫,历史上都干了些什么事情;花椒大料这些香 料,在东西方历史上,钻过了怎样一条轨迹;三千年前的埃及文明,是怎么一步步被重新发现的;法医学在人类与罪犯的斗争中,走过了怎样一条路;人类是怎么一 步一步认识到那些致命的毒药的——这些都是大申的新知文库里面的内容。最后面的八项,大申已经把他们读完了。

考虑到,伴随聆听的后续效应:孩子不断地反复地聆听伴随聆听阶段习惯了的资料,不停地从里面汲取营养。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伴随聆听的资料,需要有厚度,有纵 深。申爸呢,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申爸能知道的,有三个可以满足这个要求的聆听群。
一、儒勒•凡尔纳。这个聆听群将会让孩子建构科学、地理、 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图景;
二、三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景,将会缘此而建构。三国这个东西,深是没底儿的;
三、红楼。这是建构孩子文学艺术方面图景的入口。

http://yunpan.cn/cjM6VzXsah6XB  访问密码 c79c   61部大奖小说

子云 2015-5-17 20:22:21
http://www.xici.net/d212598584.htm
申爸推荐基础300的书籍介绍

http://www.xici.net/d211898586.htm
大申爸说书的内容

如何给孩子挑书,买哪个版本?孩子现在看什么书?。。。。以上两个链接的内容会解答你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7 20:14:53 | 只看该作者
玩转科学*菁爸:
我一直认为,科学实验,主要培养的应该是孩子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实验本身,而这个科学素养又贯穿于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关键是 家里得有这么一种意识。比如数学,那个应用题不会做,不能告知如何做,而是引导孩子去摆一摆,动手。这个就是个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玩转科学*航爸:
这都需要菁爸们大力宣传。笛他了解大部分家长,做完实验,家长关心的是孩子们学到什么原理。如果孩子说不知道,家长会认为老师是不是不负责任。
玩转科学*笛他:
是的,这个还是归结到:教育理念,导致教育目的的偏差;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59 , Processed in 0.166190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