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帅数学真是不通啊,脑子怎么就转不过弯,我在数学方面呢,又极没有耐心,对笑笑向来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是对帅帅怎么办?暑假后他就要上二年级了,连基本的加减法运算都不熟悉,生活中的数学,弄不清是算不好还是理解不了,总之不吭声。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教”他。
在小卖铺买了小零食,两块五,我给了十块,让他俩算需要找几块。
笑笑张口说:“8块5.” 帅也说:“8块5.”
笑笑随即说:“不对呀,两块就得找8块钱了,两块五得找7块五。”
帅帅也说:“得找7块五。”
我:“你怎么算的呀?”
帅:“我和笑笑算的一模一样。”
我都气乐了,几天来这种事太多了,每次都是“和笑笑想的一样”,我说:“不许和笑笑想得一样,你们必须用不同的算法。可以给你机会先算,但如果笑笑说出一种算法,你就得另想一种算法。”
他又是一声不吭。
昨天要做什么事我忘了,问他们几点了,他俩跑去看看表。
笑笑算算说:“4点多了,长针指到8,4点40了。”
我说:“9点睡觉,还有几个小时?”
笑笑应声:“还有4小时20分钟。”
问帅帅,帅帅不吭。我就问笑笑怎么算的,笑笑说:“5点到9点那不是4个小时吗,4点40到5点还有20分钟,所以是4小时20分钟。”
我又问帅帅,帅帅说:“我和笑笑想的一样。”我让他自己说出来,他又不吭声了。是笑笑说了他还不理解,还是表达不出来?
这种笑笑称之为“生活数学游戏”的口头算术,每天得有不下十次。多数是实际遇到的,再随机出几道类似的题。
题目有简单一些的如“买桃子5块,香蕉6块,给人家20,需要找多少钱?”——不是算术简单,而是思维过程简单的。
也有稍微复杂点的,如“一斤瓜子8块钱,一斤花生10块,各买半斤,给人家20块钱,他得找多少钱?”
也有更复杂些的,比如昨天买桃子,“桃子10块钱4斤,我们买三斤,得多少钱?”
“我们今年第一次买桃子,记得是18块钱一斤,现在10块钱4斤,那原来一斤能买现在多少斤?”——这种笑笑是用笨办法,一边想一边自言自语:“10块钱4斤,那是一斤2块5,2斤5块钱,3斤7块5,4斤10块,5斤12块5,6斤15块,7斤17块5.”然后大声说:“原来一斤能买现在7斤,还多5毛钱。”——类似这种,我都是微笑着由她一点一点算,次数多了,她自己发现某种规律,或更简单的算法,就特别兴奋。——笑笑现在熟悉的几个数字的“乘法口诀”,全部是她自己这样总结出来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笑笑这种孩子,还是比较适合的,因为她总是有太多的问题要问,而且告诉她之后,如果她理解了,就会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或自己再举几个例子,问是不是这个这样;如果没理解,就会继续问下去。
传统课堂上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她反而不适应,在课堂上给老师的感觉就是“不认真不专心不听话”。老挨批评。我也发愁,但在现在这个阶段,倒还没有什么。
可是对帅帅这种,什么方式适合呢?学校的灌输式,感觉他根本就没理解,关键是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懂没懂,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没懂。没有反馈,没有回应。我也是纠结得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