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5867|回复: 1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将课堂搬到绮园——我对女儿的早期教育散记 袁鸿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0 22:5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许是身处异乡太久,也许是生活在大城市太久,也许是有了些年纪,…….此次回到故里,家乡的美丽山水,家乡的一草一木,在我内心引起的震撼,简直无以言表。我心里只会说:真的不想走了。我爱家乡,尤爱家乡的南北湖和绮园。在我女儿心里,南北湖和绮园这两处也是她的最爱。带她去过一次,她就老缠着要再去。南北湖是远了点,我们住在武原镇,又没有交通工具;但绮园却近在咫尺,于是乎,我俩就经常出入绮园。到八月下旬,英语角在假期中白天的课程基本结束,因为暑假将结束,学生要开学,我也累了。白天,尤其是上午,我的时间就全归了女儿。于是乎,几乎每天早晨,我俩都泡在了绮园。也就是说,我们既找到了休闲的处所,又把课堂搬到了绮园。 我给女儿找了个好朋友 还在暑假前,我的英语角来了个小男孩,其年龄与我女儿只差不到一月,颇得我的喜欢,我用英文名叫他“David”。他的父母也是澉浦人,我们两家已多年相交,算是老朋友了。在David之前,他们有过一个儿子,养到二十来岁,却不幸淹死。夫妻俩痛不欲生,后来才下决心,又生了David,其时,其父已年届五十。得此子后,其父母精心育子,多年不出家门,直到去年才来海盐做点小生意。其父从David两岁不到,就以他伟大的父爱和韧性,教儿子认读汉子,积多年之功,已使儿子识字多达三千余。此事在当地媒体上已有报道。 我很庆幸自己能得到这样好的苗子。虽说他认读的三千多汉字未必能真正掌握使用,有不少甚至都不知其意。但它毕竟通过学习,记忆了那么多的汉字,有了初步的中文阅读能力,并且也养成了学习习惯——这一点就非常重要。从他身上我还看到了良好的性情和习惯,就好比一块质朴的美玉。开始,David 只是跟我学英语。后来我又说服其父母跟Angella一起学习,这样,除英语外,还要学习国学、日语等。从八月下旬起,差不多每天上午,我都带着他们去绮园晨读。他们在一起戏耍、一起学习。小孩子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今年中秋,我写了首诗,专记其事:甲申中秋*绮园写于绮园中秋日,时携幼童至该园读书已月矣。 玉女金童嬉绮园,语习中外读古今。西风送爽闻鸟唱,碧池泛香听书声。课子又意课人子,秋日不觉秋上鬓。归得故里两三年,逝者如斯远世尘。  作为读书的环境,绮园实在是太好了。它的绮丽、优雅和宁静,犹如仙境。秋天凉爽新鲜的空气、金色的阳光、绿色的草木、美丽的鲜花,还有可爱的池塘和池中活泼的鱼儿,再加上蝉的鸣叫和鸟的歌唱,真是情趣无穷。每天早晨,他们都要读好几本书。首先是《论语》,有时还要读一些古诗词。其次是英语,选用《新概念英语》一、二册。还有日语。差不多读半小时左右就让他们休息一下,二、三十分钟后再接着读书。一般来说,一个早晨真正读书的时间约有两小时,不多不少。但他们读书的效率却特别高。在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中,他们精神振奋、思绪清晰;尤其在约二、三十分钟的休息时,好动的孩子,更是满园嬉笑奔跑。一动一静,对他们的学习和锻炼、身体和性情都大有好处。能给女儿找到绮园这样的好地方,又能找到David这样优秀的小朋友,伴她一起读书,我实在感到非常的开心。比较一下他们俩: David的汉语基础要好些,在国学课上处于领先,而且他对日语的接受要比英语快得多,因此在日语课上基本能跟得上Angella;只是在英语课上Angella遥遥领先。就这样,他们俩互有优势,既能互相帮助,又能彼此比拼,实在是一对好伙伴。在我的诗中,将他们比作金童玉女,洋溢着我的喜悦和期盼。 我请屺老和白石老给她当老师 从九月份起,我给女儿增加了一门艺术课——书法与国画。偶尔也在绮园对着实景教她国画。早在一年多前,Angella就开始喜欢涂鸦。当时,我就买了些教儿童画的书给她,由她随意涂鸦,并不去规范她,也未认真地教过她。这倒并不是因为我不重视画画,而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想好怎样来教。直到九月的一天,我们一家去了Gavin家,他的习画过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一下子就悟到该怎样去教了。Gavin还是在David之前就来学英语了,但学了一个月就没再来。这孩子比Angella小几个月,接受能力很强,在我看来颇有灵气。于是,我就询问他父亲。他父亲的解释令我颇为惊讶。原来这孩子在国画方面,既有家学渊源,又颇有作画天分,其父对他期望甚高,想让他集中精力于国画。我很想去看看他的画,也很想了解一下他们对幼儿的教学方法。于是我们应约到Gavin家去做客。看了他的画,我很震惊:五岁未满的孩子,才学一年多,却能画得那么好!如没有意外,他一定会在绘画上有所作为。我理解他父亲的安排,但又不完全认同他父亲的观念。因为孩子还太小,不宜过早地囿于专业,更何况在国画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其它的基础,尤其是国学的基础。过早地封闭孩子未必有好处。对幼儿,我是坚决主张全面发展的。但Gavin的画,以及他们的教学方法,却给我很大的启发。第一,教幼儿学画,未必要按学院的方式,比如,一定要从素描入手,一步步地走。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意识到美,并感受体现美的艺术形式。尤其就国画而言,其艺术语言很独特。应让孩子多看大师的作品,熟悉这些独特的艺术语言,并在画画的实践中体会运笔、用水用墨和形象、技法的表现。第二,起点要高,要让幼儿一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基础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书法,这是国画不可或缺的基础。再比如说国学诗文,这也是国画的根底。很难想象没有书法和国学根底的国画会是什么样子。基于这些考虑,我开始教女儿练字,并选择了齐白石作为她学画的老师。说起国画和书法,我不由得想起国画大师朱屺瞻老先生教我练字的故事。大概是1972年的夏天,十四岁不到的我,已习画三四年,拿着自己的习作(主要是素描、版画和临摹的国画)去拜师。屺老颇为仔细地看了我带去的画后,就说素描已有些基础,但国画还一定要具备书法的基础。说着就拿起一枝搁在案上的毛笔,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了几个字,示意我如何运笔、如何藏锋,并强调要练出笔力。接着他说的原话,我已记不太清楚,但大意是要练上几年书法,才谈得上作画。回家后,我确是大练了一阵书法,记得还专门请人在机床上车了一个钢球,压在毛笔杆上,以练笔力。但后来由于自己的兴趣发生了变化,把习画的事给搁下了,也就未再去屺老那里请教。其实,未再去的原因,还有自己的一点误解。总以为屺老要我练几年字的说法,有点推脱的意思,恐怕他是不愿收我这个才情不高的学生了。最近我读了章涪陵的《朱屺瞻》一书,才明白屺老的为人和自己的误解。现在想来,因一念之差,便失之交臂,无缘成为他的弟子,实为憾事!当时,按章书的说法,八十多岁的屺老自己仍每天练字不息。练几年字再作画的说法实在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再回来谈女儿练字的事。其实,在一年前,我已开始不时让她拿毛笔写写涂涂,只是未去规范她而已。而且,我还发现她手拿毛笔写字,手势很好,悬腕也从不发抖。看来她拿笔写字还是颇有天赋。最近,教她一些用笔之法,她也领悟得很快。我在想,就用屺老的经验和精神,自幼教导女儿练习书法,岂有不成之理!教女儿习字、习画一个月后,我拿着女儿不多的几张习作,去向Gavin父亲请教。他说,看画,已有入行的味道;但比较起来,画上的题字要胜过于画。并问我女儿习字已有多久。我只好支吾着说,勉强说起来差不多一年吧。要不然,他怎会相信呢?从Gavin家出来后,我到处收集画谱,尤其是齐白石的,见了就买。我特别爱看白石老的画,在其质朴明快的墨色中,笔简、形拙而神逸,平正而生奇,情真而味浓,乡情、童趣、诗意浑然天成,韵味无穷。而且我觉得,用白石老的画来教女儿,是最恰当不过了。这并不只是因为他的画,尤其是他的花鸟画,代表了中国画的最高成就,还因为他的画总体上所体现出的个性,非常适合儿童理解,并为他们所喜爱。也只有儿童理解且喜爱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让女儿自己从画谱中选她喜爱的,然后我适当给她做点讲解,在拿笔给她演示后,再让她自己动手画。如果一次不成,就鼓励她再画第二幅、第三幅。但艺术的东西不可勉强,只要她觉得烦了,便就打住,下次再说。 “之乎者也”与“子曰诗云” 我的国学课注重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但实际上可分两部分,首先是读经,如正在读的《论语》,其次便是古诗文和国画。以前,谈到古代的人文经典,我有点担心小孩子会厌烦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可是,他们却学得津津有味。起初,速度不快,一个月只学一篇《论语》(总共二十篇)。先是读,读得能上口了,我就讲解,讲完了再读,读完了再写。第二天先复习,复习过后,再学新的。讲解很关键,要有故事,要有知识,也讲文字。他们听着觉得有趣、新鲜,所以也就喜欢。他们到底能否理解,理解多少?这就要看你的标准了。但有趣的是,我女儿经常会在说话中引用《论语》上的文字——掉起书袋来了,我真的很开心。因为这证明他们是理解了,当然恐怕只是一部分,而且是从一个幼儿的角度去理解的。但这就够了。有一次,饭吃到半碗,她就想去玩,我们吆喝她,她理直气壮地说,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逗得我们直笑。学诗文,他们就更来劲。因为快到中秋节,我就选了一首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让他们读。没想到中秋晚上看电视,恰好有文艺演唱,也唱这首词,我女儿也跟着唱,非常开心。还要她妈妈跟着一起唱。以后,好几个晚上都要妈妈跟他一起唱。看来好的艺术品就真有那样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这首词一直是脍炙人口。我就趁热打铁,又推出另一首苏东坡的词——《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我女儿学完这首词,对她妈妈说,这首词写得“好凄凉”。我则告诉她,正因为苏东坡有这样早年丧妻的经历,他才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通过两首词,她记住了苏东坡这样的伟大作家,知道了人世间的真情,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美妙。谁说小孩子不能理解古代的诗文经典呢?我看,主要的问题是你会不会教吧!艺术的至高境界就在于自然,其实教书育人,也同此理。过了中秋,很快就是重阳。于是,我选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让他们吟诵。当两个孩子看到从绮园的池塘跳出来的青蛙,感到非常有趣时,我就教毛泽东的《咏蛙》诗,他们喜欢得争相诵读:“独坐池塘如虎踞,绿阴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通过这首诗,他们知道了毛泽东,而且留下了深切的印象。绮园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我就教他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他们望着绮园的红枫叶觉得好奇,我就教他们杜牧的《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永远都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这样自然的教学,孩子们喜欢,我也觉得简直是一种享受,乐此而不疲。谈到国学,我还想多说几句。我并不主张复古,尤其是对下一代,一定要教会他们向前看,看得越远越好。但在向前走的时候,不时回顾一下,也是必要的。更何况文化不能隔断,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宏深,其优秀者,其精华,应当得到传承。如失去了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也就不成其为民族了。五四以来,反传统的呼声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有其合理性,但未必很科学。比如鲁迅,他的革命性之坚决,他的思想之深邃,他的爱国和学问之伟大,都是无可怀疑的,但它却最反对读古书,尤其反对青年人读古书。然而,离开了传统文化,离开了古书,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底,鲁迅也就不成其为鲁迅,他的文字也就不会有人去读了。至于后来的反文化做法,那简直就要人们倒退到蒙昧的洪荒时代去。物极必反,经过文革的文化大扫荡,国人倒反省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是有这种反省的人未必很多,其程度也未必一样。我觉得让自己的孩子读点古书,领略一下古代先贤大哲的思想风采,享受一下诗词文章和美术的美感和韵味,懂得一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恐怕是大有好处的。怀着这种想法,听着孩子们在绮园的朗朗书声,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至少他们不会成为新一代缺乏个性、不会思想、了无情趣的愚民。 (以上初稿于2004年10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11 00:34:21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很高兴看到你的露面,也佩服你有这样的决心进行自己独特的教育。 <font face="宋体">从别的地方看过你教育孩子的一些情况,好像报纸也报道过,普遍是持反对意见。如果我没有记错,报道说你是一位博士,很好奇地想问一句:你,一个爸爸不工作全身心进行家庭教育,靠什么生活的?还有这么做值得吗?传统中人们认同妈妈教育孩子不工作,这里有不少全职妈妈,还没见过全职爸爸。 <font face="宋体">孩子的童年很短暂,让他们每天在严谨的课程表下生活,按照家长的博士目标迈进,这样的童年我不敢说是快乐的。 <font face="宋体">我的孩子两岁五个月,我从来不觉得早教和玩是对立的,也用杜曼的方法教育孩子,每天只学习几分钟,目前主要进行百科和速读阅读。数学除了以前会的四则运算等,没有继续深入教。三岁前孩子的数学瞬间计算和学校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将来学校的计算方式还得学。目前我觉得杜曼是看过的最科学的学习方法,孩子六岁前我会继续用这种方法。可以在杜曼论坛看到我的文章。 <font face="宋体">虽然我主张并且身体力行早教,但我一直不觉得知识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东西,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李嘉诚没念什么书。我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期望,没有期望孩子也就没有压力。 <font face="宋体">觉得将来他想念什么或不想念什么应该由他自己去决定。我不会要求他努力念什么博士。我只想培养他热爱知识和自学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习惯,还有良好的情商。和知识相比我更看重情商,所以还是主张把孩子放到社会中成长,而不是在家里完成学业。我不希望<font face="宋体">把孩子教育得古今中外无所不知,但却脱离社会不食人间烟<font face="宋体">火。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ack">最近我也时常在想关于后继教育,如提前教学校的东西问题,我想所有的孩子如果在家里提前教学校的东西都可以早早结束学业。可是很早脱离了同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会否觉得不快乐?只有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这是家长给他这样的安排,长大后他会否不愿意当初这样的选择?如果他在学校自学跳级那是自己的选择。目前我还没打算将来在家里教小学课程的打算,杜曼的学习只是开发大脑,增长见识。我觉得童年应该以玩为主。21岁博士毕业并不算早,前两年广州中山大学有个15岁硕士毕业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因为别人都嫌他小。 <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black">关于画画,最近看了《素质教育在美国》,里面分析了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学画画的思维模式,我觉得写得挺好的,中国人注重很小就给孩子学习国画,让孩子临摹成人画,认为画得像就是画得好。这种思维模式让孩子画完画总问:“像不像?”,美国孩子画画总是天马行空的乱画,他们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这导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相比画技都很高,比如作者的孩子三岁多就能画非常漂亮的竹子,可以骗倒别人说是成人画的。中国孩子画画是“复印”的过程,但缺少了心的参与,就没有了创造性。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 <font face="宋体">我觉得中国的孩子画画的技巧普遍很高,可是缺乏创造性,以画匠居多。另一方面中国的孩子学钢琴的很多,技巧也很高,可是到了国外只能被人称作琴匠,而不是艺术家。匠和艺术是有本质区别的。 <font face="宋体">因为孩子还小,关于将来的事情也在思考困惑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11 10:53:4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rainbow 的观点,问题看得很远也很精辟。我相信杰杰的后续教育问题有这么深谋远虑且充满智慧的妈妈做后盾,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1:27:39 | 只看该作者
我深感早教领域的重要和荒芜,想用一颗充满父母之爱的心来探索。只教不玩,或只玩不教,都不如寓教于娱。方法和内容大家可以探讨,但要个性化和超前。孩子在感到愉悦时才能学得好。认真而科学的早教,不会剥夺孩子的童年快乐,而是给孩子与生俱来的认知要求给予满足。因此,对早教的检验就是:孩子是否快乐?孩子是否学得很好?我相信早教将会改变一个民族的素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11 12:01:5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家长自己有足够的修养和资源进行独特的教育, 这未尝不可. 也许他能培养出独特的人才.
这样的教育是不可比的. 其他家长如果没有那样的才华和资源, 不可照搬.
我倒觉得他比那个严圆圆的爸连打带骂的强许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11 13:06:55 | 只看该作者
rainbow+-->引用:rainbow <font face="宋体">虽然我主张并且身体力行早教,但我一直不觉得知识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东西,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李嘉诚没念什么书。我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期望,没有期望孩子也就没有压力。觉得将来他想念什么或不想念什么应该由他自己去决定。我不会要求他努力念什么博士。我只想培养他热爱知识和自学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习惯,还有良好的情商。和知识相比我更看重情商,所以还是主张把孩子放到社会中成长,而不是在家里完成学业。我不希望把孩子教育得古今中外无所不知,但却脱离社会不食人间烟火。

很赞同Rainbow这段话,对MOMO,我也没太高的期望,就是希望她以后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别象我们这一代活的那么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11 13:31:41 | 只看该作者
又有高人出山,欢迎!欢迎!    把前面贴过的再贴过来: 楼主选择的教材是不是太过成人化了?不知道他是怎么让宝宝特别是五岁的宝宝喜欢上这种教材的?我女儿还不到两岁就已经自己择教材,学习进度由她作主了。 我一直觉得我现在再怎么教估计也代替不了在学校里学得系统,现在教些什么我一直也挺头大的,我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女儿先开开眼界罢,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我能给她看多宽先看多宽,然后就是培养她对“学习”两个字的好感,我每次闪卡都会对女儿说这是“学习”,她现在就已经觉得“学习”是件挺好玩儿的事情。我希望把这种“好玩儿”的心态可以保持一辈子。然后比较次要一点儿的,我希望她可以“耳聪目明”也就是感观敏锐,并且有比较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与人交往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我也不知如何培养,大概也只能先自身修养好了,再以身做则罢!记得谁谁谁说过,先教会孩子说“请”“谢谢”“对不起”,我还多教了一个“不客气”,哈哈。 幼儿园还得上,杰妈说了,幼儿园是学会勾心斗角的地方,这个也得会亚,要不然社会上怎么生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11 14:42:05 | 只看该作者
我很佩服你能放弃自己的事业而专心教自己的女儿。
我儿子现在六个月,也正在对其实施早期教育,主要采用Doman的方法学数学、文字。
教孩子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爱心,甚至要忍受很多寂寞。
我并不是很想当一个全职妈妈,可是无奈孩子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带,而我又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不愿意儿子将人生最宝贵的几年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上次偶然在网上看到你对你女儿实施的教育,很是佩服。心想如果要是距离近点,我将来情愿将儿子送到你那儿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11 17:08:3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Rainbow的思考,说得非常好。

不知这位Huge是否就是那位袁博士,我记得那位袁博士英文名字似乎是叫做哈利

这好像是Huge发的第三篇孩子教育的文章了,不知道是否想和本站的朋友们分享培养孩子的体会,听说袁博士是立志于建立现代私塾的。我想我们不会反对任何教育方式,但我们不认为那种方式具有普遍意义,作为个体的实施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说要搞到很大的事业,我想我们也会发表些自己的意见的

记得关于你的报道刚发表时,在网络上也有一点小小的非议,当时我看大多数反倒是集中在博士是否有教育孩子的能力以及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可惜的问题上,我觉得作为父亲无论是工人还是博士硕士,都可以做合格的父亲,做博士也应该能选择自己的生活。

不过我还是觉得袁博士的方式,对于别的父母不见的是一种合适的方式。袁博士的孩子上幼儿园明显有些不适应,因此选择了家庭教育。但我还是觉得普通的、智商正常而不是超常的子女还是选择传统方式为好。

关于袁博士前篇文章给女儿的规划,我觉得也不具备普遍意义,培养一个孩子不是制造产品,在他小小年纪就把日程表都安排好了,唯一忽略的是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不仅仅是成年后,就是幼小的时候他照样有自己的想法。其实问一句袁博士,那个最终的目标就是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博士,培养成博士干什么呢?像您这个博士一样做全职妈妈。为了这个目标似乎不需要那么费劲吧。

北大硕士-南开博士-国防大学研究(有的说是中科院)-经商-归隐山林,再加上五岁神童,对于记者都是无比好的炒作材料。希望袁博士来此小论坛,不是抱着炒作自己、或者给自己的现代私塾招揽生源,而是和大家交流一些培养孩子的方法和道理,那就太好不过了,我现在此表示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8:59:33 | 只看该作者
就像你已经感到的,在这个网上,炒作或收生,与我并无价值。因为我只有一个自己在任教,学生已多到难以再收。我觉得这里的氛围还可以,希望有些认真的讨论。
有一种思路很奇怪,总是把孩子的学习与游戏娱乐、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又把学习的能力与社交的能力对立起来。在我看来,把这些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是好的教育。我女儿在这方面发展得很好。也使我确信,好的早教应当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38 , Processed in 0.15380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