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3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出好女儿——分享著名心理专家的养女心经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23:02:5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面对就业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受到些许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了许多家庭,从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就可以嗅到相关气息。尽管人数下降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如出国留学、生育人数下降等,但也确有一部分人弃考;就业难造成考生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中广教育网的一篇名为《全国高考人数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① 的文章介绍说:从2009年高考人数出现负增长以来,河南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85.5万,锐减近10万人,是有史以来“跳水”幅度最大的一次。北京市考生为8万余人,已比10年前锐减两成。
面对现状,家长为孩子寻找出路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能孤注一掷地将全部希望寄托在高校身上。
家长可帮助孩子充分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结构、能力范围等,从而使孩子对自己有全面和理性的认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将社会不同职业的岗位要求介绍给孩子,如:职业的分类、岗位的内容、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等。这样孩子选择专业时就能考虑到就业的出路,学有所用。
家长应帮助孩子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量体裁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23:06:28 | 只看该作者
文理分科,孩子选择 1466

依依升入高中以来,经历了第一次期中考试,其结果与入学成绩比,学校名次大排名前进了近四十名,这一点更加强了她的信心。在人才济济的学校,能按部就班地跟上功课就已经值得称赞了。
依依开始考虑高二文理分科的问题了。从个人兴趣看,她希望学文科,她喜欢语文、历史等学科。我是理科出身,与学校老师们的态度一致,认为学理科就业形势和升学问题都较文科容易一些。
我把自己的态度传递给依依,但尊重她的选择,如果她对文理科兴趣相差不多,我建议她学理科。同时,我还特别分析了高校对文理科生招生数量的不均衡供她参考。
经过我的分析,依依为了使升学和就业结合,开始考虑学理科。依依也强调说要再自我观察一段时间,高一结束时最终确定学文还是学理。
我继续向依依介绍学理科的好处:“将来读个北大、北师大心理系,再念个硕士、博士。毕业时,有特别适合自己的单位就去工作,没有满意的单位就创办个与心理咨询相关的公司自己创业。老爸也可以带你出去讲课、做咨询、录节目……老爸倾囊相助,只要你能接得住,我爸统统传给你。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如果有能够借助的资源和力量,就一定要好好地、充分地利用!”
依依说:“我肯定、确定以及一定相信:十年后的马健不再是如今的马健,而将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伟大的、充满光辉的、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马健老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23:09:39 | 只看该作者
马上到了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过后的家长会,会议的一个核心话题是文理分科,老师们也反复强调要尽可能劝学生学理科,还特别介绍了学理科的许多好处。
在年级家长会上,我抬头看前面的家长,大多是女性。我特别数了几排,男女比例大约是1∶8。当到了班内开会时,我精确地计算了一下,参会的38名家长中,仅5名男性。我联想到我组织的一次20人的家庭成长工作坊,男女比例是1∶9,仅有两位孩子的父亲参与到其中。当然,他们也是与夫人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的。很明显,教育子女的重任自然而然地倾斜在女性的身上。只要有适宜的场合,我会呼吁父亲应在家庭教育中承担起自己的角色。
回到家,我将家长会的内容传达给依依,并征求依依对学文还是学理的想法。
依依肯定地回答:“老爸,我知道您和老师们用心良苦,都是为了我们将来的出路,但我决定学文科了。我认为我不只对文科感兴趣,它还带给我幸福感。老爸,你懂的。”
“既然是你最后坚定的选择,老爸义无反顾支持你学文。看来你将来的专业就要重新选择了。我印象中,心理系应该只招理科生。因为要学心理测试,这是需要数学功力的。上网查一下。”我说。
“老爸,依网上资料看,心理系好像文理科都招。”依依说。
“那好。两年后谁又知道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呢。无论学文还是学理,自己有兴趣学,有能力学好,将来还能学以致用,能够谋生,就是快乐的。”我说。
“感谢老爸支持。”
和依依交流后,我更充满了力量。家长最大的动力源来自孩子。打拼出一片蓝天,给孩子一个更宽广的舞台,我心中充满了力量!
几天后,依依说有几位同学被父母强制选择学理了。
高二分班后,依依学校7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学理;依依所在的文科班40余人中,有30多名女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23:14:0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家长出于对生活的理解和美好的愿望,替孩子决定学文还是学理,我相信家长充满了对孩子无限的爱。有些孩子会服从父母的决定,调整自己的态度。另有些学生则会厌倦学习,拒绝别人的选择,进行无声反抗。
从个人的经历看,我高中学理科,大学最初也学理科,后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所选专业,于是又重新选择了文科继续学习,但也并不容易,因为高中文科的基础知识有大量的缺漏或空白。我走的弯路提示我,如果家长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引导,协助孩子确定方向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23:36:09 | 只看该作者
17岁——写给青春期女儿的第三封信 2967

依依已经读高二了,9月22日是她的生日。
生日除了要吃蛋糕,更是家庭成员之间表达感情的最好时机。我喜欢以书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读信人也可以找合适的时间静心阅读。于是,我提前几天就已经写好了祝贺女儿生日的信件,然后与夫人一起为女儿悄悄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物质惊喜。
我写道:

马泽女士:
首先祝你生日快乐,祝你越来越有魅力。这是你到法定成人年龄之前的最后一个生日,明年的今天你就是个大姑娘了。
这样一种怪怪的开头,一定令你吃惊。多年来,你已经习惯于老爸叫你“宝贝儿”、“亲爱的”,这些词语透着我们的亲切和你的被呵护。而“马泽女士”却是成年人之间的用语了,今天老爸用“马泽女士”这样的称谓呼唤你,你有否感觉到自己正在从那个可爱的小宝贝儿向成年人转变呢?是的,你正在转变,因为你已经17岁了,正值青春期,正向成年人过渡。
尽管我们几乎每天见面并沟通无障碍,但给你写信已经不是一两次了。写信弥补了我们日常口头交流的随意性,更重要的一点是字里行间的每一个字符表达了我深深的思考。
老爸作为心理工作者,接触到太多因为家庭教育失误而贻误孩子终生的事件,因而也越来越注重亲子指导。我更关注对你进行“全人”、“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我认为再没有什么比你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态和从生活中获得幸福与愉悦更重要的事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23:38:55 | 只看该作者
也许在你心目中,我并未刻意用大量时间向你说教和一本正经地谈话,但我相信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经意间的作为已经对你构成了影响,相信你接收到了父母传递给你的信息——我们永远无条件地爱你。
我特别推崇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段话,他指出:家长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家长同儿童谈话,或在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在教育着儿童。在家庭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家长不在家的时候,他们都在教育着儿童。家长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家长的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儿童,只不过家长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家长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家长就不仅深深伤害了儿童,还在儿童教育上造成很坏的影响,家长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非常糟糕的后果。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元素。按照上面的标准,请你给老爸老妈评分。
作为父母的我们所示范给你的相处之道、生活方式、态度、行为、交往等多种表现,将对你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和妈妈在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中从未发生过争吵和打斗,即使偶有分歧,也能够“有话好好说”,通过沟通和交流达成一致或在无关大局的前提下各自保持自己的态度和风格,允许“大同”前提下的“小异”。而这缘于我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对我产生的作用。在我心中,你爷爷奶奶从未红过脸,更不用说动手了。爷爷是个不沾烟酒并与人友善的人,所以,今天你也未在家中闻到烟酒的味道。生活在农村年近90高龄的爷爷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一向与人温和友善、宽容大度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对我影响至今,这些已经在我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如果你对老爸的所作所为满意,那就与我一起感谢爷爷奶奶吧,因为他们是我的第一任教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5:10:01 | 只看该作者
我曾与你分享我的教育观:关注亲子教育,警醒家长成长,聚焦健康和谐。你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时常通过你的表现审视自己。如果你出现了情绪和行为问题,我首先反思是否这些问题因我而起,你的问题即转化为父母进步的推动力,所以,你是我们家庭成长的催化剂。老爸老妈要感谢你!
亲爱的女儿,我知道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的技术、自理自立的能力、整洁的卫生习惯、与人为善的心胸、广泛的兴趣爱好是你引以为豪的资本,我也骄傲着你的自豪。有一种说法,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在你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我们不仅是父女,更是要好的朋友,彼此可以坦诚地交流,允许对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由于我幼年生活在农村,18岁才离开家乡来北京读书,那段难忘的生活经历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其积极意义在于让我更加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我的信念是:靠自己,靠自己,只有靠自己。在你眼中,如果今天老爸取得了什么成绩,那是努力付出后的结果,那是我心目中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的形象在引导我驶向理想的彼岸。因此,你明白: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取决于你自己。人类具有强大的能力,只是许多能力被自己埋没了,一旦发挥潜能,没有谁可以阻拦你,你的努力可以达到300%的效果。还记得老爸向你介绍的若干心理学实验吗?科学实验证明:我们的身体会听从心灵的命令去生产和制造,所以,让你的心灵放飞,去追求你的理想吧。
现在你可以静心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人,从内心深处看看你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为自己勾画一张你的未来的照片,将这张照片铭记在你的心上。你的思想就像种子,现在明智地播种,通过你的浇灌,它将萌芽,开花并结出令你满意的果实。
我难忘的成长经历也存在需进一步调整的内容,那就是我骨子里的未都市化的部分,视野和知识面尚不够开阔,似乎除了读专业书外别无他求,兴趣爱好尚不够广泛,尤其是在体育运动方面存在不足。我意识到这些已对你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但看到你对于各学科的热情,积极在班上展示自我以及与同学相约外出,等等,我很高兴,这提醒我回忆起:人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而你就具备这种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希望你将这种能力也运用到体育运动方面,不仅心理是健康的,身体也是健康的。祝你成为身心健康的使者。
亲爱的女儿,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吧,父母做你强有力的后盾。我们相信你能够积极迎接前进路上的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父母看好你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5:23:57 | 只看该作者
亲爱的女儿,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吧,父母做你强有力的后盾。我们相信你能够积极迎接前进路上的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父母看好你噢!
最后老爸老妈祝福你一生健康、幸福、快乐。无论在人生路上是成功还是待成功、富有还是待富有,无论遇到什么挑战,都希望你在任何环境中能乐观地正视并接受现实,并温馨提示要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下面提供一份心理健康的标准供你参考,时常比照自己。
心理健康十项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做有限的个性发挥

爱你的老爸
2011年9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5:42:46 | 只看该作者
依依生日之后过了两天,我看到书桌上女儿回复的信件,上面写道:

亲爱的老爸:
我仔细阅读了您写的信。
感谢您和老妈多年的培养,你们是我了解到的最用心的父母。我为生活在这样温暖的家庭中感到骄傲和自豪。深深地谢谢你们。
今天还有大量的作业,我就不再连篇累牍地抒发我的感情了。所有意思汇成一句话:“我爱你们。”
我给老爸打92分,余下的8分希望老爸继续努力。如果打满分就没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了。



[分享]
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经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聊天也时常被打扰。
写信是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家长可以将口头表达不便的话以文字形式呈现。写信时可经过再三思考,表达条理更清晰,思想更明确。
读信件时,读者能感受到写信人对自己的关注,也能够将写信人的思想保存得更长久,因为信件便于存储和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5:47:07 | 只看该作者
轻身五汁饮

原料:苹果100克,苦瓜80克,青椒、莴笋各50克,西芹100克。
制法:(1)将苹果、苦瓜、莴笋、青椒、西芹洗净,切块。
(2)将上述材料放入磨汁机中,磨出原汁,现磨现喝。
食疗功效:清热利水,降脂减肥。5种水果、蔬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具有很好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肥瘦身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22 , Processed in 0.07984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