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3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出好女儿——分享著名心理专家的养女心经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1:18:22 | 只看该作者
217  飞扬青春:父女共同面对
220  我和青春有个约会
224  女儿追星我也“追”
227  女儿遭“群殴”,我“遭”女儿原谅
231  给女儿讲我那过去的情感故事
240  家庭录像:采访中考生
242  面对中考,展望未来
245  面对现实,引导职业方向
250  文理分科,孩子选择
253  17岁——写给青春期女儿的第三封信
延伸阅读7 解读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
延伸阅读8 在情感沼泽中旅行的男孩

273  后  记  回顾与展望
275  感  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1:27:2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序:母亲是土,父亲便是光

心理专家:马健

“女儿是父亲的上世情人”,这句话反映了父亲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条件的爱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到底怎样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好父亲,许多人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情绪失控之下还可能采取极端的教育措施,尽管如此,其借口也是缘于对孩子真挚的“爱”。
自始至终我未设想过要刻意把女儿培养得多么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但“养不教,父之过”时常在我耳边响起,网友热评的“四大名爹”也印证了人们倾向于将子女行为和道德问题归因于父亲教育的失当。我只想尽自己的努力让女儿不要因我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当而变得太“差”或“落后”,将女儿培养成为一位积极乐观、有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能够承担她自己责任和义务的普通大众,“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即是我追求的目标。
事实上,如果您参加家长会,就能发现关注孩子成长的是母亲大军。如果您注意观察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在孩子身上投入较多时间的还是母亲。父亲一直处于助手位置,似乎在外打拼事业才是男人自由的天空。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是土壤,父亲是阳光和空气。比较而言,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中依恋的意味更浓重一些,种子扎根并依存于土壤。而父亲提供阳光和空气,离开阳光和空气,再好的种子也不能健康成长。所以,母亲给予子女强大的成长环境,父亲为子女提供成长必备的条件,二者相互配合。如果父亲提供的空气是被污染的、阳光也不充足,孩子这粒种子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子女不同的成长阶段,也许我们暂时看不到因评价标准不同而掩饰的一些未经暴露的问题。在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时期,也许子女成绩好可以掩盖心理或生理方面的问题,但在评价标准改变了的情况下,问题就会愈发显得严重了。如父亲时常不回家,子女也许在以后的婚姻家庭生活中会模仿父亲的生活方式,或者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在自己的生活中重演一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一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1:40:59 | 只看该作者
带着幸福与欣喜迎来了小生命后,家长如何在之后的岁月里对其保持一种亲密的陪伴,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家长渴望为孩子提供一片自由的天空,期待孩子能有更大的进步和美好的人生,但在对未来的美妙展望中,如果行为与目标不能一致,将引出亲子间的激烈冲突。
女儿出生就像产品出厂,看到她“配置齐全”,我心中自有一份暗喜,但遗憾的是并没有附带一本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基于此,我为渴望索取养育子女使用说明书的朋友,在每章后面的延伸阅读部分罗列出部分共性的话题。
伴随着女儿17年的成长,我一路也跌跌绊绊走来,在她不同的阶段书写过一些信件,现在一一呈现。在她18岁成人之前,完成此书,作为给她的成人礼物,有其独特的含义。
本书的策划人陈伟女士希望找到一位父亲,特别是一位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父亲讲讲培养女儿的故事,于是找到了我。经过几番讨论后,我们落实了此选题。
在动笔之前,我突然有了与女儿联袂出版的想法,并为此而激动不已。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真实的,而不是60后父亲以自己的“老眼光”一相情愿地来描写90后女儿的所思所想和推测她可能的感受。
把这个消息告诉女儿后,她欣然应允,夫人也在一旁表示积极支持,并答应承担更多的家务,让我们倾情投入到创作中。于是我与女儿讨论本书的框架结构以及内容分工,并特别强调要与她一起回忆许多与她成长有关的真实故事,还将过去书写的与女儿有关的原始文字一一呈现。而我撰文中所涉及关于她的对话及态度,要经过她的审稿,确信符合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我们做了以上约定。
每当在家中,我们一家三口就召开家庭会议,一起回想过去的故事:如何营造家庭和谐的氛围、如何进行家庭沟通、父母的示范作用、怎样顺利度过青春期,等等。但每讲一件事情,女儿都感觉太过平淡,她说:“怎么咱家就找不到一件像影视剧中那样轰轰烈烈、激动人心的事呢?”
女儿不经意间的话,却道出了家庭教育中核心的真实和终极秘密。许多家长所做的工作都是润物细无声,在言谈举止之间就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2:10:34 | 只看该作者
我问女儿对这些内容有何感受。她说:“这样的文字没什么新奇,就是家长里短的话。”然后我让女儿看网友的留言。女儿吃惊地说:“老爸,您的粉丝们都羡慕您夫妻恩爱、生活浪漫、知恩报恩啊。”
平平淡淡才是真,所有的小事都是家庭最真实的故事,正是过去许多小事累积的因,才造成今天的幸与不幸的果!
这本书中自始至终没有大事发生,通篇读不出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特别刻意去设定情景。孩子拥有了好身体就远离了疾病的困扰;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培养了孩子独立能力,他们就能够解决遇到的困难;拥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幽默豁达的态度就能吸引更多的朋友;拥有高情商就能处理好许多事件;学会合理运用和管理时间就不会面对事务手忙脚乱;在青春期前做好了预防工作,此阶段就不再棘手……
市面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近乎通篇充斥着叛逆的案例以及父母的茫然和焦虑;网络之上,映入眼帘的大多是家长教育不当而造成孩子出现多种问题,父母陷入不知如何解决教育问题的困境当中;打开电视,同样能了解到许多不近人情的家庭教育失误个案。
我做过大量的青少年和家庭方面的咨询,深刻体会到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后果是难以料想的。女儿能够平安健康地成长,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特别强调:本书内容重点记录女儿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以及家长采取的应对策略,因我从事心理健康这一特殊工作,每一个教育环节,都是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省去了许多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
您读本书时,可能会感觉到就像在客厅里与朋友聊天一样的亲切、自然和温暖,点点滴滴小事的汇集,让您感觉和体会到一位父亲对女儿无条件的爱以及爱的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作,我愿通过一系列的小案例,与您交流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考虑到家庭教育的普适性,故撰文将儿童成长中的一些共性话题在本书中呈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2:50:14 | 只看该作者
后记:只要平凡不要惊叹

心理专家:马健

在写作《女儿好养》的过程中,许许多多过去的事件不停地在我大脑中浮现,就像一部老电影,尽管有些许的模糊,但事件依旧清晰,如同刚刚发生过一样。
看看身边的女儿,已经出落成大姑娘了;看看自己的脸上,也有了许多皱纹。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刀,但它的流逝却帮我们沉积了人生智慧。
每读到一段记录过去的文字,依依都感叹地说:“老爸,这是我吗?我过去怎么那么傻?”
我说:“这就是成长。我们用今天以为的正确否定昨天的正确,然后,还会以明天的正确,否定今天的正确,这就是进步的过程。我回头看自己的过去,也会发现本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方法,但在当时,那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最好了。”
有许多事情,依依不记得了,她不确定我所描写的是否真是她的故事。幸好我有随时记录的习惯,并有夫人和岳母为证。我只要把故事的开头说完,她们就能把整个事件的大致内容告诉依依。此举令依依对自己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信不疑。
读完全文,女儿坚持认为没有什么故事可读,没有令人惊叹的事件。可是,哪个家庭又愿意经历以下这些惊心动魄的事情呢?
一位现年65岁的美国父亲关爱培育残疾儿子,他把至今不能讲话与走路的残疾儿子瑞克,培养成一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他一共85次推着轮椅上的瑞克参加了26.2英里长的马拉松跑。他还带儿子环游整个美国,滑雪、爬山、骑车、演讲,其中有一次行程总计3735英里。
某女,15岁时不堪忍受家长的严厉管教,与18岁男友外出过了5年流浪生活,两人相依为命。女孩父母几乎找遍全国,采取多种方式寻找女儿回家。
某女,直到20岁在家被父母过度保护,从未离开他们身边。父母为其找到一份在刚刚竣工离家很近的新楼开电梯的工作,第一天上班,女孩与装修的小伙子相识,几天后二人私奔,父母求助电视台寻找女儿下落,渴望女儿回家过年。
某女,15岁,在厕所产下婴儿后丢弃。
一位母亲,上万次教孩子学叫“妈妈”,只因儿子先天患有疾病,无法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3:46:1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渴望家庭成员是健康的、幸福的,在宁静之中感受温暖和快乐。哪怕没有什么令人惊叹的事件!

感谢我的女儿马泽,她不仅是我教育的实验田,还是我的一面镜子,从她身上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并知道如何去修正自己。她是我的私人教练,为我设定许多未曾经历过的情景,监督并挑战我的耐心和毅力,令我变得更温润和宽容。她更是我最好的老师,连续给我布置家庭作业,若我在某一环节不达标,后续将需付出更多努力查补漏缺。她点亮了我的智慧人生。
我将继续坚持自己培养孩子的目标: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的普通人。



2011年秋于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3:49:38 | 只看该作者
[延伸阅读]高三考生临考前的心理调整与自我管理

自三月份始,我们按惯例组织师资对高三考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放松训练。学校反映很多考生有如下问题: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及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健忘、人际关系紧张、考试成绩不稳定,等等。
参加学校组织的现场咨询的考生家长普遍反映考生食欲不振、脾气暴躁、彼此难以沟通、考试成绩不稳定。考生也提出压力过大、学习无效率、目标不明确、经常烦躁等一些心理问题。教师感到有些考生学习刻苦,但成绩提高不明显或者还有退步的现象。
2006年5月29日,腾讯教育对1293名高三考生做了问卷调查,量化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高三考生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

1.
考生每天的睡眠时间
        23.52%的考生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这部分学生每天晚上“开夜车”,白天复习打不起精神,存在严重的睡眠不足现象。

2.
考生每天的运动时间
        53.72%的考生每天基本不做运动,而有43.86%的考生每天的运动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

3.考生心理压力
        82.81%的考生考试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有51.39%的学生感觉“有压力,但是能够应对”,而31.42%的学生感觉“考试压力太大,难以忍受”。在这项调查中还显示有17.18%的学生感觉“无压力”。

4.
复习科目如何安排
        44.66%的考生能够做到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复习,另外还有15.94%的考生能够做到文理学科交叉复习。

5.学习时间
        30%以上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

6.关于电视
        有40.40%的考生根本不看电视,而25.54%的考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

7.学习环境
        有72.99%的考生复习主要是在学校进行,而15.02%的考生主要是在自己家中复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0:00:45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专攻北大”课题组对北大学生“高三冲刺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回收的1600份问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北大学生高三冲刺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评价结果
内容
        比例

1. 学习有动力和兴趣强
        85.8%

2. 学习自觉性(自我管理)好
        91.6%

3. 学习勤奋程度高
        80.7 %

4. 学习时间安排合理
        90.8%

5. 学习方法运用得当
        89.8%

6. 考试心理、应试技巧好
        9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0:10:44 | 只看该作者
对比可见,对于考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是亟待进行的工作。只有确立适切的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学合理用脑,有效地安排时间,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高考,才能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一、确立适切的目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25年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后追踪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整天抱怨整个世界的不公;目标模糊的人处于社会的中下层面安稳地生活与工作;有清晰但较短期目标的人成为各行业的专业人士;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
作为高三学生,同样需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依此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有8%的北大学生在高三时才确立明确而稳定的学习目标,这表明在任何时候都要拥有信心,保持希望,而最关键的是从现在做起。对多数考生而言,近期目标可以设定为以积极的状态和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再细分为每月、每周以及每日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同时设定一个可以达到的效果,并对自己的努力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自我反馈。
设定目标时需运用SMART理论,即Specific(特殊性)、Measurable(可测量性)、Achievable(可实现性)、Realistic(现实性)、Time-based(时间基础)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尤其需要确定设定的目标是个人可及的目标,即该目标经过个人努力可以达到,而不是别人的目标。如果目标过高,自己努力也未能达到,会导致士气下降,产生紧张情绪;而目标过低则易松懈,产生浮躁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0:28:08 | 只看该作者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需要有良好环境,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在校学习,考生应与班级的学习氛围相融合,拥有“知学”、“好学”、“乐学”的良好心理状态。在家学习时,尽可能创造安静、整洁的学习场所,排除干扰。书桌整理干净,学习物品码放有序,尽量少放或不放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学习时尽可能不要开着电视或播放音乐。学习之前,应把相关的学习用品准备好,否则找东西也会浪费许多时间。努力避免因各种原因中断学习过程,提高时间利用率。
你在学习之前,可进行几分钟的放松练习,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因为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大脑活动有重要的影响。在考生状态不佳时,宜采取先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起,经过一段时间,大脑状态好转后,再进行不太感兴趣的内容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可尝试如下具体方法:
(1)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计划进行相应科目的学习,尽量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注意力集中起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如“我现在要快乐地学习了”。
(3)到了约定的时间,立即停止手头的学习,开始下一个计划任务,如锻炼、休息或复习其他课程,避免拖延。
(4)按时或提前完成计划时,可自我暗示,如“我提前完成了任务,我值得自我表扬”,“我是有能力完成计划的人”,“我是个信守诺言的人,我会有更好的发展”,等等,借此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遇到学习挫折时,借助家长、教师、同学等的帮助,调整自己的情绪,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成绩下降时,北京大学的学生的处理方法是:有21.6%的人会“向父母倾诉,以获取支持与帮助”;有25.3%的人会“向老师、同学诉说问题”;也有47.4%的人“深藏心底,拼命努力证明自己”。选择适合你自己的排解方法,做最好的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50 , Processed in 0.11282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