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带俩学生读《论语》 (召集同道,暑期共读)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2-7-2 17: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子云008 的帖子

因才施教,确实是这样的,都有这样的过程才能进步呀,接触的东西多了,见识广了,对自己有自信了,才能更有主见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12:11:29 | 只看该作者
《论语》记载的,无非是生活中的琐碎,同时包含着孔圣人一声的成长感悟。

    想要明白其中的奥妙,需身体力行,从生活中的琐碎感悟,然后慢慢体味孔夫子的高妙所在。生活够了,感悟就有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中的感悟越深,自然就可以水到渠成。

    截取《论》的某一个章节,大肆点评,这没多大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08:55:31 | 只看该作者
    有人曾介绍丰子恺先生的"二十二遍读书法"。
    这二十二遍不是一气完成,而是分四天进行的。第一天读十遍,第二、三天各读五遍,第四天读两遍。这就是分布识记法。这种方法比较省力,也比较科学。
    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曾做过这样的测试:分别让两组学生识记同一诗篇,一组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即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识记的材料反复学习,直到记熟为止),另一组采用分布识记的方法(在三天内,每天只读一遍,最后记熟)。测试的结果发现,分布识记比集中识记的方法好。在分布识记时,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反之,老是重复同一材料,单调刺激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分布识记也就是分散记忆。
    所谓分散也有一个限度,不能认为越分散越好。过短的材料不宜分散记忆同时还要掌握好间隔时间。间隔时间太长容易造成遗忘,间隔时间太短,又容易受到干扰。

   这些天带帅帅读《论语》,倒和这种方法差不多。每个250字左右的新内容,在第一天读时一般分两次,每次都是每章重复5遍。

   第二天是这250字的通读,每次2-3遍,加上复习旧的,差不多1000字左右的内容。每天两到三次。
    第三天基本同上。这样差不多就达到20遍了。
    第四天进新的内容,同时读旧的,再读几天。

    读《论语》到昨天正好10天。读完:
    “学而第一”  全篇   :  27遍
    “为政第二” 1-12章 :  27遍
                    13-24章: 20遍

    今天开始“八佾第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紫竹林 + 1 + 1 进步很快呀,我们也在继续呢,一起加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7-6 15: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子云008 的帖子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读经对我来说觉得受益还是不小的。以前孩子认字也不少,但运用不够灵活,明明认识的字有时换个地方就不大认识了。为了圆我自己小时候的梦,买了全套郑渊洁的童话,其实现在看已经不觉得太精典了,不过意外收获就是儿子很喜欢,没读经之前总让我们给念,现在是自己拿起来一本就不撤手,在我家的体会是认字蛮快乐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10 + 10 这就是读经对其他阅读能力的促进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9:5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紫竹林 的帖子

我家不管读什么做什么,我的原则就是快乐第一。因为孩子的记忆力很短暂,忘的很快,所以不管是读经还是阅读还是英语,学到什么知识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愉悦感,以及每天读书的习惯。
    当然,认知方面,或许正因为我的无要求,孩子给我的惊喜很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小渔 + 1 + 1 严重同意!小孩子不管做什么还是快乐为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1:59:55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每篇字数统计



根据以下这个文档统计。
论语无标点原文.rar (25.79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2:00:59 | 只看该作者
根据净空老法师的讲解,背会后,需要再背多少遍就能不忘,是和孩子一开始需要多少遍能背会有关。》

中国传统小学教育
●古代教育,小学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它的教学宗旨、目标,就是培养正知正见,所谓的‘童蒙养正’,这一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谚语里面常常说到:‘少成若天性’-童子时候养成,就如同天性一样,‘习惯成自然’。这两句话虽然是老生常谈,细想想,它有很深的道理存在。
小学的教育,在生活教育当中,是要培养他的勤劳,洒扫应对,奉事长上,知道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都是从这时候培养的。在德行、学问根本上,是培养他的根本智,根本智与后得智,这是佛法的名词。现在能说这个名词的人很多,但是这个名相所含的精义,能够说得出来的人就不多了。
(如何挽救社会人心系列-消除迷信挽救人心 24-11)

●从前儒家的小学,就是学前清陈弘谋编的《五种遗规》,过去我曾经教大家念过,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古时小学教育的教学宗旨确实是修定。我们在台中的时候,李老师选择这本书给我们做修身必读的参考书。过去我们买了很多《五种遗规》,买了二、三十本,一个人一本,从前都曾经发过,现在《五种遗规》也不见了,我看书架上这个书都没有了。
    你要不好好的教导小孩,他那个小头脑也会胡思乱想。怎么样教他修定?当然不能教他去盘腿打坐,小孩坐不住的,可以教他背书。背书叫修定吗?背书他就不会胡思乱想。所以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一部一部教他背,不讲解的。从前七岁到十二岁是小学,小学学的东西是洒扫应对,完全学怎么做人、怎样说话。小学教育是德行、言语,一举一动要有规矩,说话要有分寸。所以经过那样一个训练,这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很像大人,他有威仪,一举一动都像个样。这是生活教育,从小养成。“少成若天性”,小时候培养成的,就像天赋一样。从小培养生活教育,怎样侍奉父母,怎样对待兄长,人伦关系搞得很清楚,辈分分得很清楚,懂得礼节,这是社会秩序、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真正的基础。除这个之外,就是读书,读书要背诵,老师只教句读。因为古时候的书没有标点符号,念的时候老师给他圈句子。你看我们现在这个《四库全书》里面,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念的时候老师用红笔圈句子,教句读。因为以前的书不像现在有分段落,有标上小标题。好像我们这个《无量寿经》它分四十八段,每段都有个标题,从前没有,这是后人做的。所以老师教句读,再督促他背诵。
   

    从前念书的标准,念十遍还不能背的,就不能教了,他承受不。那怎么办?每一个人天赋都不一样,从前上课的时候,天赋好的、根性利的、聪明的,每一天给他上的分量多一点,可以给他念十行、念二十行。二十行是一面,我们这个一页就是二十行。这二十行念十遍的时候,他一定会背,这就是他的能力可以教二十行。十遍不能背,那就减少,教十行。十行再不能背,就教五行。五行再不能背,教三行。用这个方法。所以,往往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二十个学生,每一个人念的行数不一样,看他的能力。假如他要是五、六遍就能背了,这是天分好的,老师要督促他背一百遍,要大声的念出来,这个样子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笨一点的,天赋差一点的,一定要念到十遍才会背的,老师要督促他念两百遍。所以根性比较愚劣一点,要勤快、要多背,所谓“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一遍就会,我要用十遍的功夫,勤能补拙,老师督促他的遍数。
    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在上课之前要把前面的功课再背一遍,才上今天的课程。所以天天都要温习前面的,天天都要背前面的,把前面所教的统统背一遍。这本书上到最后了,前面的还是要背一遍,才给你上新的。所以他天天背书,心里面记着。书是决定不讲的,没有意思,小孩不懂这个道理,他的目的是训练“定”,训练记忆,用这个方法。
   

    大概到十二岁的时候,天分好的,读十三经,读诸子,诸子是选择的;还有历史这一部分,就读二十五史,二十五史不可能全读,也是选择的;或者是读《纲鉴易知录》,这就是中国历史的大纲;天分高的有基础的就读《通鉴辑览》,统统都是念背,在七岁到十二岁当中全部完成。你问他某一句话在哪一本书里面第几页第几行,他都知道,真的背得滚瓜烂熟。他不打妄想,他心是定的。所以从前古人在十二、三岁时,心很清净很定,就是用这个方法训练的。
    现在难了,环境太坏了,现在小孩都去看电视、打电动玩具,你叫他背书,不可能的。“大家都去玩,叫我一个人背书”,他才不干。现在环境不一样,跟从前教学环境比差得太远了。你就晓得古人为什么会开悟,为什么会证果。现在人很聪明,一切环境比从前都好,为什么搞几十年都不能开悟、不能证果,你把这些统统看明白,你就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古人尊师重道,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老实念书,老实背书。所以小学阶段是学定。
学慧,慧是什么?读,读得很熟,这叫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先是无知,统统都念熟了,我什么都不懂,光是念得很熟。古时候的学校没有中学,小学再上去是太学,太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大学。小学结束,十三岁就入太学了。太学里面教什么东西?讲解、研究、讨论。譬如讲解四书,研究讨论四书,没有背诵,完全是讲解。古人讲“读书乐”,真快乐!讲解就是老师带着这一群学生,每一天去游山玩水,“有事弟子服其劳”,老师坐车,学生要给老师推车,准备些酒菜,一路上旅行。为什么?老师、学生那些书都背得滚瓜烂熟,大家不要带书,讲到第几章第几页,一面走一面研究讨论,去旅行玩个两、三个月,这个课程就教完了。从前读书乐,不像现在这么苦!他就分成这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背书,第二个阶段讲解。小孩的时候不懂事,专背;十三、四岁智慧开了,可以研究讨论,这个教学法确实比现代教学法高明太多了。
民国成立以来,把我们中国传统的教学法废弃了,采取西洋的,这一下子坏了!根本智没有了,后得智就更不必谈。根本智是无知,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从前的教学法,你看童子十几岁没有到二十岁的(二十岁是行冠礼),参加国家的考试,中举人的、中进士的(举人是省考,进士是国家考),往往派出去做官,十几岁就做县长,就去当县太爷了!人家把政治办得有条有理。现在十几岁是小孩,什么都不懂!教育制度方法不一样,所收的效果就不相同。
(沙弥律仪要略11-02-02,1994/1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前面讲到我们非常遗憾生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废弃古圣先贤教学的这个时代,所以,我们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训练,没有文学的修养。于是文字成了障碍,尤其现在使用简体字,增加了我们对于古圣先贤典籍学习的难度。纵然把这些典籍统统用简体字重新来编排过,可是古人文字里的韵味、含义逐渐逐渐模糊了,这是有一定程度的损害,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要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首先要学繁体字,要学文言文,……
(释迦牟尼佛如何教化众生21-192-02)

●从明师受戒(诫)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 “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童蒙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4-07,老法师引述唐大圆居士的话,有关传统读经定力训练和根本智培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24 , Processed in 0.13861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