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无事生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说兴趣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0:04: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30 09:07 发表
等到围棋到了一定阶段,需要孩子有入迷钻研的劲头,才能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那时候才是瓶颈,是需要大人和孩子付出更多努力的时候,这时候才知道围棋是不是孩子的真正兴趣。
我女儿在很多类似的兴趣上,到了这个阶段就放弃了。
所以,我特别想知道如何度过这个瓶颈期?或者,到底是兴趣的问题呢,还是不够坚持的问题呢?
如果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坚持也不见得有用。但如果不坚持,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真正的兴趣。


你提了问题,还没有想到答案,对吗?

看看我帮你飘红的这一句吧。
你大概把围棋,或者说我们在讨论的兴趣,想成职业或事业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

有些人对围棋的热爱是终身的。他们也许没有天分可以达到很高的段位,但是他们很爱,有时间就会摆上一盘,厮杀一番。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围棋是做不了他们的职业的,从事这项“事业”,他们只会输得很惨。
其实,这么说吧,一项真正的兴趣,是不离不弃,宠辱不惊,胜败不离。如果只是为了取胜,只有胜利才能刺激孩子生出爱它的心,我觉得这个兴趣的味道就有点变了。

我是因为孩子吵着想学,吵了一段时间还不停,才给他报班的。
就我的功利主义观点,他学这个实在是不明智。
将来他肯定要出国的,在国外,知道围棋的人少,喜欢打桥牌或下国际象棋的人相对会多得多。
所以要是我来决定的话,我根本就不准备让他学围棋。
但他从不管什么渠道知道了这个,喜欢上了,学开了,那我也不会阻止他。
至于将来,他真的遇难而退了,那我也不会鼓舞他捡回来。

人生是一条多么迂回辗转的路啊。
在这一路上,你会遇到多少又多少次的艰难,见证多少又多少的成败。
遇到困难就退,只能说明孩子对这个东西的“爱”还不够深,所以他情愿选择更容易的道路。
对这个的爱不深,这倒并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件大好事。——既然你们明确了,孩子就是不喜欢这个,那么你们就多了一次试错的经验了,完全可以换个方向再努力啊。
胜固欣然败亦喜。
我知道孩子现在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但是我愿意等待他成长。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子嘉妈妈 + 2 + 2
xhh223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5-31 00:21:3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以前一直讲要让孩子有内在驱动力,不能靠外力来压迫。
    内在的驱动力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内反馈驱动力,一种是外反馈驱动力。
    内反馈驱动力,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兴趣爱好。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除了一些本能的东西,他们非常贪婪的吸取周围的一切。在孩子这个阶段,培养兴趣是相对容易的。正是因为兴趣容易产生,所以它也相对容易迁移。
   兴趣和孩子天性的远近,也同样影响兴趣的持久度。比如游戏(包括电脑游戏)、涂鸦、听故事(亲子阅读)、手工(积木、沙子、手工等,广义一点,其实也可以算作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几乎不用引导。游戏是孩子最大的天性,几乎可以保持一生。棋类,体育运动,舞蹈等等这些与孩子天性并不遥远。兴趣相对容易引导,相对也容易迁移。钢琴、读经等等这些与孩子天性遥远,几乎等于枯燥无味,很难引导兴趣。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外力消失,所谓的兴趣也跟着消失。有些时候,做父母的觉得很奇怪,这孩子兴趣怎么这么快就没有,应该考虑是不是孩子过于驯服,所谓的兴趣是不是迎合大人做出的。
    内反馈归用四个字可以形容,叫自娱自乐。
    外反馈其实是一个评价系统,和内反馈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正向或者负向心理循环,建立自信心或者打击自信心,有成就感或者有挫败感,来实现的。比如下棋,经常赢棋的,兴趣就容易保持的长久。比如涂鸦,你这画的是什么东西啊,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丑死了。如果老这么说孩子,负向心理循环建立起来,孩子的兴趣就会满满消退。对于大部分兴趣而言,在孩子还抱有热情的时候,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觉得做起来特别的有成就感。这种外反馈驱动力,特别需要父母耐心和细心,找到孩子天赋和潜能所在。千万可不能看着别人学挺好,咱也跟着学。在孩子短板和天赋不足的地方,即便是建立了正向心理循环,孩子达到的高度终究有限。孩子一旦走出去,碰到太多超出自己的人,会挫伤自信心,终究不美。
   外反馈驱动力还有比较特殊的一种,叫激将法(包括被动激将)。这个办法要慎用,大部分孩子用不好,会打击他们自信心的。但是一旦用好,产生的驱动力是最强的。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xhh223 + 1 + 1 精品文章!学习了。
Martina-Mm + 5 + 5 精品文章!
无事生非 + 2 + 2 学习一下。
mtryshy + 5 + 5 有意思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5-31 00:30: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31 00:04 发表


你提了问题,还没有想到答案,对吗?

看看我帮你飘红的这一句吧。
你大概把围棋,或者说我们在讨论的兴趣,想成职业或事业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

有些人对围棋的热爱是终身的。他们也许没有天分可以 ...


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赢棋是保持兴趣最好的保鲜剂。他们和大人不一样,还理解不了仅仅是为了喜欢而下。当然也需要引导孩子看淡输赢。但这个和价值观培养关系更大,与兴趣的关联反而小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4:5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shwyyan 的帖子

嘿嘿,你说得对。

不过我的确发现了一点,孩子和爸爸下棋,下不过就会耍赖,但是和同龄人下棋,下不过却不会非常难过。
我本来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后来有一次他们参加体育比赛,输了,孩子也快快乐乐的接受了现实,我才旁敲侧击的问他,输了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孩子不经意的回答我:“赢了当然好。现在虽然输了,但是我玩得很开心啊!”
所以我在想,孩子对待输赢的问题,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还是因为对手的态度,或者环境的影响。他爸爸在意输赢,孩子就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变得非常在意,输不起。而他在球赛上的对手,对于输赢并没有那么在意,或者老师平常更多的着重提示孩子“参与就好”,“投入的玩”,他受到了感染,自然就不那么在意输赢,而更关心玩的那个过程了。
当然下棋和打球是两个不同的行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不是孩子一个人可控结果的事。
他在这些活动中慢慢的认识到自己的真实能力——棋力高低、打球是否擅长——可以完善他对自我的认识。单单为了赢而喜欢,这个喜欢可能会很脆弱,毕竟天外有天,表现得再强,总有一天也会遇到更强的孩子,踢到铁板。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shwyyan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07:1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30 09:07 发表
所以,我特别想知道如何度过这个瓶颈期?或者,到底是兴趣的问题呢,还是不够坚持的问题呢?
如果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坚持也不见得有用。但如果不坚持,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真正的兴趣。



就你提的问题,我想到的是:

第一,瓶颈不瓶颈的,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完全可以无视它。
一个东西是不是孩子的兴趣,这要由孩子来决定。孩子的兴趣也是会迁移的。但我相信,即便一种兴趣转移了,消失了,孩子因这个兴趣而获得的东西依然是存在的。比如一定的技能,或者对某种东西的特别体验。像我的孩子学的小乐器,吹得那叫一个难听。但是他喜欢吹,在吹的过程中,识谱啊、节奏啊、音高啊,慢慢都掌握了。这些东西将来不会因为他换了乐器就不存在了。
所以孩子的兴趣消褪,我想,我还是愿意他在看清了是真兴趣还是假兴趣的前提下,及早决定自己是否撤退。如果他认为那是真兴趣,那么不妨坚持。但这个坚持必须是孩子自己的决定,而不能动用我对他的一丝一毫的影响力。如果他看清楚了,这个兴趣只是靠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可以轻易取胜而建立起来的,而现在踢到铁板,不能轻易取胜,兴趣就磨灭了,或者情况更糟,就连胜利都不能刺激他的兴趣了,那该撤就撤吧,内心的声音更重要。
我相信人生是一个寻觅自我的历程,及早放手,看着孩子自己去选择,应该是最符合他们的天性的。
靠各种手段让孩子坚持下去(而不是他们自己选择坚持下去),甚至取得了一些成就,我觉得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成年后的心理问题。

第二,就我家的具体实际,我怀疑我儿子会不会遇到所谓的“瓶颈”。
像围棋,他随时都可以退出,不用学了。——最近让他继续,是因为这段时间他虽然没下棋,但我能看出他其实不是真的讨厌围棋,只是讨厌和爸爸下围棋。他在别人家里还是很喜欢下棋的,虽然因为学得少,经常会输。
再比如,我儿子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一些孩子反应快,记忆力强,理解力也还不错。因此,他和别人一样上科学课,从来不复习,课后也很少阅读科普读物,但是他的成绩永远比别人好,参加竞赛也更容易拿奖。但对于他的这个“长处”,我就很小心。我亲眼看到了他在家里的表现,知道他对科学到底有多少“兴趣”。擅长的,未必就是真正有兴趣的。除非碰到某个契机,他内心的声音告诉他,他真的喜欢某个领域,否则我情愿他在科学方面保持这种稍稍领先但没有任何特色的状态。因为拿奖是一剂很好的迷魂药,很容易让孩子看不清自己本来的方向。
再来,我儿子在运动方面,喜欢的东西多,真正擅长的极少,将来有可能成为助力帮助他申请名校的,目前看来,一项也没有。但只要他喜欢,我就会提供他各种机会去参与。因为运动收获的不只是运动本身,还包括与人的交际能力、公平竞争的精神、看淡成败的心态,等等。对于这方面的兴趣要不支持,我才会惋惜自己放过让他从中受教育的机会了。
所以,就我所做的这些选择,没有一项会让孩子遭遇“瓶颈”的。因为没有要求,所以不会有压力,孩子因此也不需要去想要不要突破,怎么突破。
对了,倒是有一项,最近孩子在吹的那个小乐器,他是觉得要升的下一个级别练起来有点难。这算瓶颈吗?也许,是个小小的瓶颈。但这个小乐器是他学校的功课,我从来也没要求他练习过,也没要求他秀给我听过——他在家是会练习的,我经常把他赶到最中间的那间屋里去练,怕他吹出来的魔音骚扰邻居。我对这个乐器的不在意,使他吹得好了就想来找我分享,还会告诉我他升级的情况。而他吹给我听的时候,好听的,我会说感觉很不错(这种时候比较少),不好听的,我就会无奈的笑笑,告诉自己在音乐方面没有天分,只是觉得某一小节听起来有点刺耳,不知道是不是吹错了。他往往也会很不好意思的说,是吹错了,然后再吹一遍给我听——往往还是错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毫无音乐天赋的孩子,他能这么投入的去练习,我就已经无比欣慰了。
我说这些,不是显摆自己的孩子多么好,也不是显摆我的做法有多好。我列举这些琐事,只是想具体的说明,我在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给孩子定目标或者设限制,这样他永远都可以向前探索,朝着没有目标的前方随意行进。正因为没有目标,所以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他到达的终点,也可以是开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在我孩子前进的路上,我不是助手,也不是监督者,而更多的是伴随者、旁观者,或者摇旗呐喊的支持者。
我这样做,对我自己来说,其实并不像我描述的这么容易。毕竟我是从很严格要求学业的家庭里走出来的。但是我自己的不幸,我不愿意延续到孩子身上。所以我不断的反思、阅读、和身边的朋友交流,希望我能让孩子从小获得我没能得到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第三,兴趣之所以是兴趣,就在于坚持下去是一件很容易而不是很痛苦的事。
有一个60多岁的热爱马拉松的海南居民,从50多岁起发现自己跑马拉松的兴趣,现在还坚持跑动,做成了好多事。他说别人都说我坚持得好,我要说,我坚持是因为我喜欢。——原话不记得了,大意如此。
我比他年纪小多了。但是,别说跑马拉松了,就是在跑步机上跑个5公里,都能把我给累得呼哧直喘,满头大汗,决定出去之后马上买个冰淇淋解馋。
所以,如果某个兴趣需要很痛苦的坚持,这个兴趣一定不会是真的。的确,通过痛苦的坚持,克服了困难,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甚至让孩子爱上了这个方向,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这种爱上,爱上的到底是成功的光环,还是享受事情本身?这就真的难说了。
人生,说短也不是太短。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事,其实不多,也不需要多。我想,我要为孩子做得更多的,也许不是带着他去克服困难,冲击高山,而是人格上的引导,生活上的陪伴,给他心灵上的自由,使他能毫无顾虑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最后,我想说的是,兴趣最怕的其实不是失败,而是失败之后要面对的境遇。
我前面提到胜固欣然败亦喜,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没错,但这首先不是孩子要有的态度,而是父母当有的态度。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然如此,人不得不面对各种失败。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什么,是安慰、同情、支持,还是指责、呵斥、或者伪装平静实际焦虑?如果是前者,恭喜你,你的孩子即便好胜心强一些,也不会惧怕失败,因为他知道自己失败之后还有一个怀抱可以哭诉。如果是后者,就不要怪孩子对这也没兴趣对那也没兴趣了。孩子就有那么一点兴趣,也扛不住那么殷殷的期望呀!孩子的直觉很敏锐,父母是不是焦虑,父母关注的点到底在哪里,他们简直是一清二楚的。
尤其是,如果我们还对孩子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有那么一点期许的话,更要看淡所有的失败。如果我们把失败当成大事,孩子也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件很严重的大事,甚至比我们表现出来的更厉害。害怕失败的孩子,我们还怎么指望他们去做创造性的工作呢?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不断的失败再振作,失败再尝试,失败再努力,可能要经历过无数的失败,才取得成功的。比如说现在的新药研发,那绝对是失败又失败的结果。研发任何新药,都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即便方向对了,也还有剂量的大小等等无尽的问题。成功是偶然的,在它下面,绝对有无穷无尽的失败在垫底。
扛不起失败的人,他(她)能面对成功之前的那些失败吗?如果扛不起,为了稳妥起见,他们一定会表现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的样子。因为,没有兴趣,就不用去尝试,就不会失败了。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31 07:1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7 金币 +17 收起 理由
子嘉妈妈 + 2 + 2 给我很多的启发,说的好。没有失败就没 ...
幸福的花朵 + 2 + 2 说得太好了
xhh223 + 1 + 1 精品文章!
shwyyan + 10 + 10
大大姑娘 + 2 + 2 我想我是“伪装平静实际焦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5-31 08:2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无事生非 的帖子

你的意思是家长只要尽力了,孩子如果还是不愿意继续,那么就是孩子与这个兴趣的缘分就是如此,家长也不必强求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2-5-31 08:26: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wyyan 于 2012-5-31 00:30 发表


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赢棋是保持兴趣最好的保鲜剂。他们和大人不一样,还理解不了仅仅是为了喜欢而下。当然也需要引导孩子看淡输赢。但这个和价值观培养关系更大,与兴趣的关联反而小了。


女儿平时在班里几乎都是赢棋,出去比赛就输赢参半,升段赛是需要7盘赢5盘或更多的,她几次升段未果,信心大受打击。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如何给予有力的支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2-5-31 08:3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无事生非 的帖子

刚刚我在前面提的那个问题,我想可以不用回答了。
在你的这个帖子里,我首先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面对孩子的失败,我的态度实际上是“伪装平静实际焦虑”。大概,就是我的这种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了压力,因而犹疑不前。

不过,我的另一个困惑是,孩子感受到了失败的痛苦,平时却又为什么不愿付出多一些的努力呢?说起来,她平时几乎完全不练棋看书,全靠上课那几个小时。
这难道是因为围棋不是她真正的兴趣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5-31 09:30: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2-5-31 04:59 发表
嘿嘿,你说得对。

不过我的确发现了一点,孩子和爸爸下棋,下不过就会耍赖,但是和同龄人下棋,下不过却不会非常难过。
我本来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后来有一次他们参加体育比赛,输了,孩子也快快乐乐的接受了 ...


这个很正常。我孩子最初和我下棋也耍赖。耍赖也赢不了,因此很少和我下棋。学了一年棋,现在很愿意找我下棋。过去我让他六子,他也赢不了,现在让他两子,虽然还是输的多,但是他经常能够赢我了,所以很渴望和我下。
     教育真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无法分割的,必须让孩子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无论怎样优秀,总会有比你还优秀的人。怎样在好胜心和平常心之前求得一个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很多成年人都摆不好。
     具体到兴趣,外界的反馈影响非常之巨大。对抗性的项目,输是不可怕的,但是很少赢,会打击孩子自信心和兴趣的。特别是兴趣刚刚开始萌发之时,保护好孩子的热情和投入,其实是满关键的。孩子几乎不会因为赢而产生兴趣。但是赢多输少可以保护孩子们的兴趣。在这个期间,作为父母当然要因势利导,让孩子由兴趣变成热爱。可能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种对抗性的项目,要把对手当成陪你玩乐的助手。到最后,还要落到自娱自乐四个字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5-31 09:5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大大姑娘 于 2012-5-31 08:38 发表
刚刚我在前面提的那个问题,我想可以不用回答了。
在你的这个帖子里,我首先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面对孩子的失败,我的态度实际上是“伪装平静实际焦虑”。大概,就是我的这种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了压力,因而犹 ...


     我孩子学期,纯粹是因为最初他觉得好玩。我觉得孩子业余能有点兴趣和爱好,也是好事,至于升不升段的,本是无所谓的事情。比赛吗,总是有输有赢。我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努力争胜,败亦不耻,找出不足,下次再战。
     具体到您孩子的情况,我建议给孩子换个实力稍强的班,老和不如自己的人下棋,不长棋的。但也不能找太强的,太强的容易打击自尊心。从您讲的话来看,孩子应该是对围棋兴趣不是那么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6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0:59 , Processed in 0.082502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