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是“低度”的语文吗?
■朱自强
从事儿童教育的人应该有见识。这种见识应该体现出一种优化的结构,而优化的结构中最为核心的学问是了解小孩子的心。对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来说,不了解小孩子的心,学问再大,也无法化作儿童教育的资源,甚至可能与儿童教育的方向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童谣的核心在于了解孩子的心
近些年颇有声势的 儿童读经运动就是这样一种情形。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的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扬“儿童读经”的现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王财贵教授是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根本问题也在于此。
王财贵不了解小孩子的心,体现在对孩子喜爱的儿童文学的无知、无识上。他这样批判应用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念‘小老鼠,上灯台’,念了6年,一无所有。”他还说语文教育我们只教高度的,那些低度的自己就会,所以从今以后不要再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王财贵持同样立场的教育者大有人在,我就亲耳听到一位教育家说:“小耗子上灯台没什么价值,古诗词才有价值。”我也看到,有的教材编写者因为自己小时候读过大量古诗,就在编教材时,过足瘾地选编古诗而把童谣扔在一边。
可是,属于儿童的童谣真的是“低度”的语文,念了之后竟是“一无所有”吗?
童谣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我编著《快乐语文读本》时,专辟一章,题目叫“沉甸甸的儿歌”,为的就是质疑学者大人对童谣的轻蔑态度,彰显童谣的厚重价值。
《小板凳四条腿儿》:“小板凳四条腿儿,俺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俺脏,俺给奶奶擀面汤。面汤里面加点油,吃得奶奶直点头。”
《馒头花》:“馒头花,开三朵,我娘从小抱着我。怀里抱,被里裹,大红枕头支着我。我娘得病我心焦,拿下金镯去买药。人人都说可惜了,我娘好了值多少。”
上述童谣没有思想价值和语言价值的高度吗?它们不是儿童人性养成和语言教育的珍贵资源吗?在思想性、价值观上,“俺给奶奶嗑瓜子儿”不就是《孟子》里的“老吾老”吗?“人人都说可惜了,我娘好了值多少?”不也与《论语》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相通之处吗?在艺术表现上,“馒头花,开三朵,我娘从小抱着我”,这种儿歌运用的艺术修辞,即是朱熹在《诗集传》中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面汤里面加点油,吃得奶奶直点头”这样的白话文也并不简单,而是最好的白描手法,它们的艺术质地并不比鲁迅小说里的白描差。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童谣还具有记载历史、保存民俗的功能和价值。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捧香斗。三十黑夜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如今物质生活富裕的时代,这种过年的风俗渐渐远去,但恰恰是作为一种不可返回的“乡愁”,童谣对人类的价值才更弥足珍贵。
童谣的语文教育价值
有效、优质的学习有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一是学习兴趣的唤起,二是内容能够被学习者的心理机制所同化。童谣最为符合这两个条件,用童谣进行幼儿的语言教育、儿童的语文教育,是有学理依据的。
苏联儿童文学作家丘科夫斯基在《从两岁到五岁》一书中,把2岁到5岁称为“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诗歌作用于儿童的思考和感情,成为强有力的一种教育的手段。不用赘言,诗歌能帮助孩子感知周围的世界,有效地促进孩子语言的形成。”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在《神力的语言》中说:“人们发现,很少有社会完全没有诗歌,而散文则晚得多,并且是在相当进步的文明中才发展起来的。同时,诗歌比理性作品更加具体和简朴,它与原始性的亲缘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留下缩影。”
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提出儿童是“本能的缪斯”这一观点。儿童,特别是儿童中的幼儿,天生就是诗人。他们的诗人资质主要表现在感受诗歌语言节奏、韵律时的敏感性上,幼儿不必通过头脑,只需使用耳朵就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
史迪芬·平克在他的大作《语言本能》中说:“婴儿是顶尖的语音学家”,而且“婴儿天生就有这个能力,他们并非是听父母讲话而习得的”。“儿童具有句法逻辑的天赋,一个3岁的小孩可以说是一个文法上的天才了”。
面对韵语时,儿童的语言天赋表现得尤为显著,他们对语言的节奏、韵律的敏感和执著经常表现在他们日常的语言活动中。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生气时,自言自语地说出“小柱子,大坏蛋”这句话,他会一下子发现这句话所蕴涵的节奏感,并一边拍手一边用吟唱的语调反复喊着“小柱子,大坏蛋!小柱子,大坏蛋!”从中体味、享受着语言游戏的乐趣,这时的儿童把吵架变成了语言的艺术创造。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主张,是针对传统的美国教育脱离社会和脱离儿童两大弊端提出来的,否定童谣的儿童读经运动也同样存在着这两大弊端。童谣是对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的双重表现,吟唱童谣的朗朗书声才可以让我们放心——儿童的语言教育是走在一条具有“高度”的坦途之上。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5-6 16:1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