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语法,只有简单的规则.这种情况只到了洋务运动之后,国人认识到了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知道应该改变了.但是直到白话文运动,才从英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语法规则,结合古代汉语的简单的规则,形成了现代的白话文和白话文的语法.所以现代汉语与英语语法在基本概念是一致的.
孩子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提到了名词,动词,句子,文章的定义:
Nouns can give readers clear pictures.A verb can tell what someone or something does.A sentence is a group of words that tells a complete idea.Use sentences that give readers picture.
大意是:名词告诉读者一个清楚的图画.动词告诉读者人或事情作什么.一个句子是一组词组成的,告诉一个完整的意思,使用句子告诉读者一个图画.这个解释在中文语法也基本是这个意思.因为中文语法是借用英语语法的.
判断一种语言的好与不好,关健是看这种语言通过名词,动词及所结合起来的句子及文章是不是清晰,准确反映出了要表现出来的图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准确交流的目的.如果一种语言不能比其它语言更能反映出同一图画及其中的动作,这种语言就不能算是成熟的,成功的,需要改进.
英语就不多说了,从现在的地位就可以看到他的准确程度,基本上国际杂志,国际交流都使用英文,说明英语是一种可以清晰,准确反映图画的语言.
但是古代汉语是不是这样能够清晰准确反映图画?
实际古代汉语的特点是说与写是分开的.说是白话,写是文言文.文言文不仅没有告诉读者一个清楚的图画,而且每个人看了古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这是混乱.特别是在洋务运动之时,国人根本无法使用文言文把英语,法语,德语为代表的西方科技文章翻译成国人看得懂的文章.翻译出来的,也是四不象.所以才在后来兴起了白话文,这也是借用英语的思想.因为英语是平民语言,说出来,就可以写出来.而文言文是祭祀的语言,本来也不是给人看的.
所以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根本就是告诉读者的是模糊不清的图画,这实际是限制了使用中文进行各种交流.至今,也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古代汉语能够与现代文明各领域有延续的地方.既使有,也是模模糊糊,不清不楚.
白话文就有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成功.但是比照英文,距离越来越大,不久前,召开的一个世界经济论坛会上,我们的一个代表政府人士发言时,就讲:我最好使用英文,因为这样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清楚.这不是佐证?
从现代汉语与英语的词汇量也可证明.因为词汇量越大,描述的图画越多,越清晰.英语已经快到100万个单词了,但是中文至今没有产生出一个新的象形字,而且词汇量越来越跟不上英语的发展速度,使用重复的,模糊的中文单词对英文单词进行翻译越来越多,有的就直接把原文不翻译了,因为没有词汇对应,翻译不出来.
真正的国学应该是以白话文为代表的中国之学.这才是汉语工作者和老师应该努力发展和改进的方向.
现在把以古代汉语为代表的国学,通过口号式宣传,让小学生学习(教学大刚之外的)这些模模糊糊,不清不楚的图画,真的合理吗?真的值得吗?
[ 本帖最后由 ccpeter 于 2012-4-14 22:0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