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179|回复: 25

[国学探讨] 从汉语里的词语说开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8 18: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虑到这个版块里都是些爱好国学的人,尽管不是什么研究者,不过关于词语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吧。

汉语的古文基本起源于秦末,随后的一千年有所发展,但变化不大,最大的一次变化就是近代的白话文运动。

一千多年以前,人类所面临的信息是无法和今天同日而语的,用流行的说法就是,当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说明国外也是如此。

古代人的语言是比较简单的,原因也很容易明白,信息量少么。其实动物们也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叫声代表了不同的意思,比如有食物啊、有风险啊。

古人就是这样子,所以最初汉语基本是没有词的,都是单字,而且一个单字基本就表达一个意思,举个例子,大家可以查查说文解字,那个年代马很重要,所以古汉语的字里面,马字偏旁的字很多,比如“骝”就表示黑鬃黑尾巴的红马。“騱”表示前脚全白的马等等,每个字都表示不同的意思,类似的词很多,有兴趣的人可以找找看,很多字目前早就不用了,因为有词语可以代表这一类的马,就不用单字了。但是那时候古人不行,他们基本没有词的概念,例如论语里有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很多人就会把远方当作目前我们使用的“远方”这个词,岂不知那不是词语,而两个字分别有自己的意思。


后来随着发展,古文里也开始有一些词语了,比如几个朝代被异族占领后,汉语里就出现了无数的外来语,到了唐朝,类似的词语就比较得多了。

但古文还是因循守旧,在拒绝这些词语的增加,实际上口语上早就词语泛滥了,因为社会的发展,人们遇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没有词语的话,单靠造字根本无法满足如此众多的信息的表达需要。于是语和文开始分道扬镳了,造成了中国独有的现象“语”和“文”的彻底分离。

后来之所以出现白话小说,也是因为用古文实在是没法子去展示人间的各种状态。

另外古文以单字表达的意思的方式,还造成了大量的通假字,因为不能大量造字只好用同音的字来代替,这就造成了一字多义,所以古文就要靠猜来猜去,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上个世纪的白话文变革,才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大量吸收了西方的语法,又从日本搬来了大量的词汇,据说我们现在使用的词汇有一半以上来源于日语,对于那些叫喊抵抗日货的人无疑是一大打击,建议这些人以后说话干脆不用来自于日语词汇了,估计他们连帖子都没法写了。

现在的汉语比较古语能较好的适应现代社会了,但是由于底子差,汉语描述事物还是歧义性较多,不够精确,也就导致了科学在国人里的接受程度太低,接受了一些科学也是似是而非的,不够准确。看来国人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古文里表达的东西是很少的,至于今人演绎出无数的猜测,那是因为今天的人智商太高了。让孩子去学那些古文,既没意义也没必要。换句不中听的话,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贤,其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和水平,也不会比得过我家10岁的儿子。不是强求古人怎么样,毕竟是1000多年前的人了,在那个年代已经不得了了,但对今天来说实在是没啥意义。要是搞一个穿越,把今天的一个人传送到春秋战国时代去,那圣人肯定不是孔孟了,你信不。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1-11-28 18:1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金币 +50 收起 理由
如果 + 20 + 50 入选《近期热贴置顶贴》奖励,感谢您提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8: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说日本当年从我们这里借鉴了大量的汉语汉字
所以在日本街头我们会看到很多熟悉的中国汉字
白话文改革再去日本搬来词汇(这段历史我不是很熟悉。。。
硬要讲的话本源上还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8: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我今天倒是遇到一个迷人的小问题,也想和老鼠讨论讨论。

有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呢? 下面还有一句,那人咋就选择性的无视了呐?)
意思“老师”成了老虎屁股了,摸不得了。

我倒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美容“老师”,在网上也经常看到自己不懂,到处摘抄来装懂的“老师”。。。
国学被这些人断章取义去了,还真是变得越来越没意思,连辩论都懒得写帖子了。

所以我是感觉,今人读不读古文,其实问题还不完全在于古文本身没有读的必要,心术不正,读什么东西都会断章取义、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读不读,读多少,其实都不是什么问题。
做人的心术正不正,才是问题。

对了,晚饭桌上,儿子也提到这个“三人行”的句子,又跟他讨论了一通。他也只记住了前一段,把后一段忘得差不多了。后来我提到能不能学他爸爸下不赢棋就打人的例子时,他才记起来,哦,后面是还有一段,要学好的,不能学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8 18: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我爱飞飞 的帖子

俺这个帖子纯属歪楼之举哈,鼠兄勿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10: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楼主的说法深以为然.

不过现代小学生穿越回去就可以做孔孟的说法似乎有些孟浪.因为知识并不完全等于智慧.

今胜于古,后胜于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无论是孔孟,耶稣,如来佛,他们创造的思想本质上都是他们那个时代人类思想的一种提炼.所以,"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对中国,也可以这样说,不是孔子创造了儒家,而是儒家创造了孔子.
也就是说,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文化等环境造就了那里的人类必然产生儒家这样的思想,而孔子只不过是这种思想在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
但历史上总是要发展的,所以,反对孔子的声音并不是开始于五四时代,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最早出现在明朝思想家李贽的文章中.从历史宏观角度看,这种声音的出现也是必然,而西方文化的侵入只不过加剧了这种反对的速度(其实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速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10: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思想不是孔子凭空创造出来的,在孔子之前中国应该已有了这样一些思想基础,孔子只是把它理论化,系统化,进一步完善.所以子曰:述而不作.

假设孔子没有长大就矢折了,那么中国就不会有儒家了吗,还会有的.还会有其他的人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具体细节可能会和孔子有些出入,但整体上变化不大.

所以不是孔子创造了儒家,而是儒家创造了孔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11: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simpley的观点

实际上,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和地理,气候都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据说一只蝴蝶煽动的翅膀也能搞出一阵风雨,不过到目前为止,架空历史只能出现小说中而已。

所以,学习古文的意义很大,并不在于古人比现在人聪明,而在于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人类历史的再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11-11-28 18:47 发表
受教了。

我今天倒是遇到一个迷人的小问题,也想和老鼠讨论讨论。

有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呢? 下面还有一句,那人咋就选择性的无视了呐?)
意思“老师”成了老虎屁股了,摸不得了。

...


不歪,我的楼里向来喜欢延展性的讨论。

你说的那个现象太普遍了,真的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化使然。

这个文化崇尚语录,以前是圣人语录,后来有主席语录,外加各种格言警句。

最让然遗憾的就是引用别人的话的时候断章取义,比如大家都爱引用爱迪生的话:“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可是都去忽略了他随后的话“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引用的意思和人家说的意思截然相反,居然还拿来四处的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2: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mpley 于 2011-11-29 10:46 发表
对楼主的说法深以为然.

不过现代小学生穿越回去就可以做孔孟的说法似乎有些孟浪.因为知识并不完全等于智慧.

今胜于古,后胜于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无论是孔孟,耶稣,如来佛,他们创造的思想本质上都是 ...


穿越是个说笑,关公战秦琼肯定是不可能的。

不过知识和智慧的关系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智慧肯定是知识的积累和抽象,知识多不见得会创造出智慧来,但知识的匮乏一定会导致所谓的智慧是伪智慧。

如果能穿越,现代的人不仅知识会比圣人多,其智慧也会比圣人高。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就是夸大智慧,他们崇尚“悟”,凭空的想象出很多不切合实际东西。中国人一直回避“证”,大家看到古代圣贤的东西,都是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的东西。然后靠现代人所谓“辩证”的手法,胡乱的把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

所以现代社会了,随意一个毫无基本知识的人,都能编造出一套理论,让普通的大众相信。这个社会、缺乏科学的认知方法、缺乏必要的形式逻辑。这永远不是什么智慧,而是一个悲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10 + 10 鼠版,蓝弟弟在悬赏专栏发了个悬赏贴,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12: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六经注我嘛,多大气呀,我自岿然不动,只需曲解经典注我就行,丝毫不用力,就可以跻身圣贤行列

俺持续歪楼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52 , Processed in 0.07998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