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从汉语里的词语说开去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1-29 13:30: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1-11-29 12:44 发表


最让然遗憾的就是引用别人的话的时候断章取义,比如大家都爱引用爱迪生的话:“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可是都去忽略了他随后的话“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引用的意思和人家说的意思截然相反,居然还拿来四处的使用。


已经有很多人考证过爱迪生的原话里根本没有后面那句。

后面那句是有位记者引用爱迪生的话后评论用的,被其它人误以为是爱迪生的原话。

断章取义不仅仅是看人家的半截,还有乱给人家加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5:45: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1-11-29 13:30 发表


已经有很多人考证过爱迪生的原话里根本没有后面那句。

后面那句是有位记者引用爱迪生的话后评论用的,被其它人误以为是爱迪生的原话。

断章取义不仅仅是看人家的半截,还有乱给人家加语言。


你说的很对,为了证明一件事情,考证是很重要的,所以国外的孩子从小就培养评判性思维,不是为了告诉他们真理,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

你说的那个类似的考证,早先我们一些朋友在天涯就做过,不过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从爱迪生的演讲稿里面找到那句话的出处,所有的都是别人的报道里找到的,包括所谓的完整版本也被人搜索到了,同时也有很多不完整的版本的报道,目前爱迪生是否说过这句话都还是一个谜,也许他说过他自己都忘记了,他的演讲里多次引用这句话的时候都采用“You may have heard people repeat what I have said, ……”这样的说法,最有趣的是,在爱迪生的一个笔记里他曾经写过““but I  cannot remember that I ever said it."有趣吧,大家都说他说过,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了。

要搞清楚爱迪生是否说了那句话,或者是完整的话是什么,什么场合下说的,这些目前在中国真的会有些困难了,因为他本人都不记得了。但是要搞清楚爱迪生要表达的到底是那种意思,是否是我们所解释的那种意思,那是再容易不过了。因为大量的爱迪生的文献在那里,你只要读过一些,自然可以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7:14:37 | 只看该作者
再补充几点:

唐以前主要写字载体是简或者牍以及金鼎石碑等,没有莎草纸羊皮纸之类的轻便的载体,这就造成了必须把字写得最少,也就造成了必须用单字去尽量表达更多的意思。后来有了纸张了,中国却已经进入了一个守旧的社会,因此没有出现类似字母类的抽象的、组合的文字方式。

由于不能造字儿而没有发明组词,所以中国一直以来没有能够产生科学,因为无法去表示科学所需要的大量新生事物的记载方法。只能用简单的五行理论来描述一个复杂的世界。

另外一个就是没有出现标点符号这个基本的断句体系,导致了古文更加难读。其实大家平时读的古文都是后代人做了断句的,感觉不到困难,如果你去旅游,多读读古代的石碑上的文字就明白古人有多辛苦了。就这个断句的不同,就会导致文章意思的大相径庭。

再来随便说说大家都热衷读的论语。

你读的论语是孔子当时要表达的意思么?前面一个帖子jiangying和我探讨爱迪生的一句话,这还是100多年前的事情,而论语呢,据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的弟子,搜集的孔夫子语录,在缺乏必要的记录载体(纸)的情况下,能否记录准确是第一个疑问。其次,《论语》在流传初期,就有《鲁论语》、《齐论语》等很多版本,可惜这些都没有考古的东西来佐证。古代的东西很难保留,就要靠手抄本来传承,再加上郑玄、朱熹等人有意无意的篡改,今天人读到的古本,就已经是几经歪曲的了。

而且各朝各代注解论语,大多是以今言释古事,而当今的南怀瑾、于丹等人则如上面那位朋友所说的,完全是六经注我的思想贩子了。

爱好国学的朋友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论语里读什么呢?是读孔夫子的智慧,还是读后人借着孔夫子的名义要贩卖给你的东西呢?

中国也有很多认真做学术考证的大学问家,确实在那里默默地做学问而不为人知,俺问一句,热爱国学的大伙,有几位能说出来论语的开篇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到底表达了孔夫子的一个什么心情呢?真的是我们平时解释的那样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1-11-29 18:10:19 | 只看该作者
嗯,现在的“亲近国学”版俺愿意时不时地来学习一下, 以前的“读经版”只能有一种声音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1-12-1 11:13:0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当局将古文与阅读、作文列为语文学习的三大支柱,不学可能有难度。
古文学习,需要语感。反复读经应有帮助,但应适当扩大阅读范围。少些大道理,多些小乐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1-12-1 11:52:53 | 只看该作者
今言释古事,这个不可避免。坏就坏在强拉古事作今言的支撑。孔老夫子如地下有知,不知道还认不认得南师或于丹解的《论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墨宝贝儿 + 5 + 5 坏就坏在强拉古事作今言的支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5:08:4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发这个帖子,主要目的也就是和大家讨论一下汉语的词语问题

我原来有一个比喻,汉语的一个单字,类似于英语的一个字母,汉语的一个词语,类似于英语的一个单词

英语有26个字母,我们有上万个

英语一般一个字母不能单独表示一个意思,汉语每个字都能表示一个意思

英语组词有元音辅音分别,汉语没有

汉语相对学起来,要比英语难很多

汉语所组的词语,在有限的年代里,应该还够用,但是目前还比较少。

不过从大家的反响来看,这个版块里的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背诵国学,而没什么兴趣研究国学。

以我的经验来看,古代的很多玩意研究起来都很有趣,比如大米是那个年代成为中国的主要食品的,东北是那年开始种植大米的,汉朝的人穿的衣服主要是什么材料做的,和现代的麻袋比,差别有多大等等。把这些告诉孩子们,一定是极其有趣的事情。

而这里大多数人热心的,确是让孩子背诵古籍,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说,所谓国学,还是不要让孩子读了也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ozma + 1 + 1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1-12-1 15:26: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1-12-1 15:08 发表
这个版块里的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背诵国学,而没什么兴趣研究国学。

.


我好象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1-12-1 21:2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jerryhao 的帖子

呵呵,你知道最早大米有多大吗?名字叫什么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08:5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wanyi77 的帖子

大米又叫小米爸爸,小米多大了可是不记得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墨宝贝儿 + 5 + 5 \(^o^)/~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33 , Processed in 0.07617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