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850|回复: 9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作文 多大点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3 12:1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前段时间加了一个功夫作文群,里面有一位非常老师教孩子作文,很受触动,感觉理念很好,并且方法也很切实可用。
           在儿童论坛里很久,总是索取了,现在我就把老师的课 分批贴上来 大家一起学习 交流。



一、培养孩子,扶上马送一程。
  
   古人过去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一个“书”,就包括了作文。作文对不少孩子而言,是一件相当头痛的事情;而在很多成人的世界里,遇到的最不愉快的一件事,也许就包括了写作。所以说,语言交流与文字表达,不仅关系到孩子短期到考试学分,更关系到----它也是成人一生中---学习、工作、生活都需要的基本技能。
  
   之前,可能您的孩子在作文上遇到了问题。在此之前也许您已让孩子读了不少课外书,也许你打算或已经为孩子报了一个作文方面的提高班。但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
  
   尽管作文有技巧有方法,但还是特别想说:最快捷有益的办法,就是您与孩子一起学习。您的这一小小改变,将给孩子带来一个巨大的提升。
  
   想要解决孩子的作文问题,首先取决于您是否愿意做这点小的改变。如果您还跟过去一样做甩手家长,买来不少课外书后便让他独自吸收,或是把他一人扔到课外学习班里,自己埋单走人。那您找到的这些办法,都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您连一个配角都不愿意扮演好,那对于主角——我们的孩子,他的戏也就不会演的精彩。亲子教育,是最负责任,最经济合算的教育。
  
   当然,与孩子一起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求您亲自提笔、披挂上阵,来写一手的好文章。但要求您知道什么是好作文?要求你知道怎么评判孩子的作文?通俗的讲,不要求你吃过猪肉,但你一定要见过猪跑。“扶上马、送一程”,扶孩子上马的人,并不一定要学会骑马。我们家长的见识水平,就是孩子的作文水平。因为你的见识高了,要求高了,看作文、看问题的眼界高了,对孩子的帮助就大了。我们不能当甩手干部、甩手户主。
  
   有妈妈说:我的孩子小学的时候作文很好,怎么到了初中就不行了;我见过一些小学生的作文,写的很好,很有章法,但入不了老师的“法眼”,而上了初中,转眼之间写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班里的范文。
  
   这两种现象,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小学、初中,甚至到了高中,对作文的要求不一样,标准不一样。小学的好作文,主要的要求是好词、好句。初中的要求就高一点,要求结构合理、表达通顺。到了高中,对作文的要求才比较完整。如此来看,孩子学了近十年的语文,才略略看清作文的基本面目。在这期间,走了多少的弯路?迷了多少路途?
  
   我们为了写好作文寻找到了很多的答案:多看书、多积累、多观察、多练习----我们走进任何一个诊所,“医生”都给我们开这种大同小异的“药方”。这个药不敢说包治百病,但也吃不死人。我们的孩子看的书多不多?作业多不多?功课紧不紧?看的很多!作业很多!功课很紧。但作文水平呢?这种浮在表面的方法,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那就要推翻、打破,寻找新的方法,重新来,重建系统。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fxr7211 + 2 + 2 精品文章!
美美元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2:20:27 | 只看该作者
亲子就是培养、引导。扔之不管,埋单走人;或是强行灌水,喂个水饱,都是不对的。
  
   以前,我们的妈妈是强行灌水,自己累不说,孩子还没有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张开嘴就要奶喝,对家长依赖性太强。
  
   我们讲一个例子。大家体会一下,怎么引导孩子。
  
   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怎么教她读诗背诗的。这个感想,也是当年放在论坛上的。
  
   今天,因为北京的风格外大凶的原故,所以特意选了一首李峤的“风”来让悠宝学。“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只有“峤”字不认识,所在领读起来并不困难。几遍过后,我问:“悠宝,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她想了一会,说:“虽然题目是写风的,但是一个风字都没有提到。”
  
   一看这小家伙看出了点门道,于是我接着问:“那都写了什么呢?”
  
   她看着小黑板,一个一个数着说:“写了秋天的落叶,春天的花,江面上的浪,恩----还有竹林。”
  
   “那----你还看出什么规律呢?”
  
   她又盯着小黑板看了一会,突然兴奋地说:“我知道了,诗里的第三个字全是数字。”
  
   对,你真棒,我挥舞了一下手,做鼓励状:“第一行里是三秋的三,第二行是二月的二,第三行是千尺浪的尺,第四行是万竿斜的万,对吗?”
  
   她点了点头。
  
   有心试试她的文思。我说:“你能用风来说几句话吗?就象写作文一样?”
  
   “也和这首诗一样不让有风字吗?”她问。
  
   “随便。”我说,因为这样的要求也许对她而说有些难度。
  
   “北风卷地白草折”我话音刚落,她就迸出这句诗----前几个星期刚教的。她的回答多少让我觉得有点意外。
  
   “还有别的诗句与风有关吗?”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还有呢?”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还有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能引用这句诗更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还是故意问“这句诗里没有风字呀?”
  
   “洗衣服的女人穿过竹林,莲花涌动着鱼舟,我有风的感觉了呀”
  
   我们要重点理解一句话。“洗衣服的女人穿过竹林,莲花涌动着鱼舟,我有风的感觉了呀”我有风的感觉。有风的感觉,就有风。这才是想象,才是形象思维,才是作文的意识。
  
   所以讲,方法上,不要强行灌水,要学会引导。怎么引导?学习有水平的导购员一样,一定是多问少说。有水平的导购员,重在问,客户重在说。先导后购。而很糟糕的导购员,恨不得上来就是一个产品发布会,灌上你一脑门子的产品知识。
  
   原来妈妈是说的多,让孩子听的多。这样的方法对家长的要求高,并且你灌多少,这个知识是你的不是孩子的。现在改一改,说的少,问的多。孩子回答的多了,这个知识是他的。你的主要任务就是一问再问三问,并且不要怕孩子说错,不要去灌孩子,把孩子灌的稀里糊涂的。写作文,教孩子 帮孩子,要做孩子的导购员而不是推销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美美元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2:24:45 | 只看该作者
学语文,包括学作文、学阅读,好处很多,意义很大。从思维的角度来讲一讲。语文,是孩子思维训练的好方法。
人的思维大体上有两种:一是逻辑思维,一是形象思维。在孩子的早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慢慢的就有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就包括我们说的想象;逻辑思维就包括归纳和演绎。但因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并没有意思到这两个能力的同时发展,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作文是训练这两个能力的最好办法。
           我们不少家长,十分重视数学。从思维的角度讲,这是在训练孩子逻辑方面的能力。但是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忘记了孩子形象思维的培养。相反的做法是,有一些家长重视了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而忽视了逻辑思维能力。                    
           客观的说,一些孩子的作文写不好,是有作文的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过少,或是投入的时间无效。掰开指头算一下,是不是在数学及英语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是不是在语文的学习上浪费的时间太多---孩子们抄词抄句基本上就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对此应该深恶痛绝才是!
          逻辑能力强而形象思维很弱,极端一点的说,就是有板有眼型的。形象思维能力强,而逻辑能力差,极端一点的说,是狂放不羁型。两个极端,都是书呆子。“攻乎异端,斯害已矣”。不能犯顾此失彼走极端的毛病。我们培养孩子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逻辑中要有想象,想象中要有逻辑,
         古今中外集大成者,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面上看是文、理兼长,内在的来看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具备。在创造思维这个层面上看,这两个能力是一个东西,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面。
        语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形象思维的训练,本来是具有美感的训练,而现在的孩子所用的方法,学起来太痛苦,因为太僵化、太教条。要抄,要背,搞不好还要受罚。文字在孩子的脑子里,如果就是横、竖、撇、捺、点,有什么意思可学?因为没有图案,没有想象,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遇到了极大的破坏。作文方面的训练,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果认为作文是随意涂鸦,想到哪写到哪,没有内在的逻辑、结构、规律,那又是对人文学科的一个严重误解。
        逻辑思维,体现在作文上,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结构。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语言,词句。文章的思路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与章法的要遵循的,而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则可以各有特色,千人千面。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统一,叫创造性思维。真正成绩好的,都是这两个思维能力达到较高水平的统一。一个孩子要考上一个象样的大学,第一个要求是不能偏科。偏了科了,好的那一科,考多高的分,也拉不回来。一定要均等发展。文理不能偏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也不能偏。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冷,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7:04:50 | 只看该作者
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对称的秘密。

现在讲作文的逻辑思维,我们现在把一个文章当成是盖大楼。

字是最小的组成单位。比字大一点的我们叫词;再往上的我们叫词组;比词组再大的单位,我们叫句;比句子再大的单位,我们叫块,这个块是我们的一个“独创”;再往上我们叫段;最大的单位,就是整个文章。

如果说,一篇文章是一座大厦。每一层楼我们叫作“段”;每一个房间我们叫作“块”,每一个房间里的墙我们就叫作“句”,每一块砖我们就叫作词或词组。我们把这些砖、墙、房间、每一层楼,剥茧抽丝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把文章认识清楚。

字。中国的汉字,主要的特点是象形,是图形、图案。象形经过发展,就有了会意。形象字与会意字不能满足表达了,就又有了形声字。现在我们的语法中讲,有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等,太麻烦。我们就搞简单的,就是图案。

作为一般的常识,我们要了解:汉字成字的主要方式就是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三大类。(说文解字中对造字法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谓“六书”学说。但“六书”不能单纯的认为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
词。我们可能还记得,词的分类大致有几样。

一是并列词。如:山川、好歹、灿烂、动摇。两个字的词性一样。
二是主谓词。如:地动、山摇、气喘。即头一个字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
三是动宾词,如吃饭、喝水、种树。即第一个字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四是偏正词:如:好人、高山、帅哥、靓妹。前一个字是形容词,后一个字是名词。

以此类推,我们一般把四个字组成的叫词组(短语)。词组也按照两两一组,分成了并列词组,如:南辕北辙、废寝忘食;主谓词组,如:老马识途、愚公移山;动宾词组,如:暗度陈仓,三顾茅庐;偏正词组,如:囫囵吐枣、完璧归赵。最后一类叫后补词组,如:撞在墙上、和他闲聊。


如果这样讲,就可以提高作文水平,那是假话。太复杂、太难记。我们不管词性,不管他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我们只要去关注是不是对称!

我们先学一点《笠翁对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我们学到这里,就大胆套用《笠翁对韵》里的“对”字。为了方便好叫,统一起见,我们就把这个“对”,叫作对称。我们先忽视掉其它的东西。睁大眼睛去发现“对称”。这个对,就是一对一对的,是一双一双的,是成双配对的。



[ 本帖最后由 流水无声 于 2011-7-13 17:0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美美元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7-13 17:28: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经典!!!!楼主还有吗?继续呀!!等待!!!

[ 本帖最后由 lypxqlpx 于 2011-7-13 17: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7-13 17:30: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22:14:1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看《千字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我们来看《幼学琼林》: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再如:
三皇为皇,五帝为帝。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又如:
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
   
还有:
如来释迦,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聃李耳,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宗。

我们来学看看《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字文》、《幼学琼林》、《三字经》、《弟子规》等等,相当于过去小学的课本。里面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适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字与字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字。词与词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词。句与句的对称,我们就叫对称句。块与块的对称,我们就叫作对称块(所谓块,就是在一个自然段里,由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句子组成的单位)。段与段的对称,我们就叫作对称段。我们学作文,就从这个对称入手。

为了更进一步认识对称的重要性、普遍性,我们接下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0:22:58 | 只看该作者
对称是作文的命脉,是表达的主干线.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主要的时间在西周。时间跨度约五百年)。我们知道西周的《诗经》、东周的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典、明清小说,是相应历史时期文学花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我们就从这条线索来讲到这个对称。
  
   我们来看《诗经·国风·周南》:
  
   《关雎》,我们试着与自己的孩子去找一下里面的对称词、对称句、对称的块还有对称的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我们试着与自己的孩子去找一下里面的对称词、对称句、对称的块还有对称的段。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桃夭》我们试着与自己的孩子去找一下里面的对称词、对称句、对称的块还有对称的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以西周为主要时期的《诗经》,经过历史的发展,到了东周----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诸子百家,最典型的就是孔孟与老庄。我们从他们的文章中处处可见其对称。
  
   楚辞也是一个巅峰,不能不提。屈原是楚辞的代表。
  
   我们以汉赋为例,来看王勃的《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都是出自于这个文章。大家有机会,好好去读。好好的把对称吃透吃深。
  
   由汉赋,就发展出了骈文。骈文的对仗性、工整性更加突出。但后人批评,因为过于追求其工整,所以就有形式主义之嫌,这是就其内容服务于形式而言的。内容服务于形式,确实就有了形式主义。但我们从写文章的角度讲,这个形式的精华不能一棒子打死,不能全盘否定。
  
   汉赋之后就发展到了唐诗,就有了五律、七律,工整性进一步发展。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遗爱寺(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
   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
   处处是泉声。
  
   唐诗以后就是就是宋词
  
   到了元朝,就是元曲,元典也是对称的。
  
   到了明清,我们就以三国演义中的章回目录来看: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我们来《孟子》中见梁惠王的一段: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老人家是怎么表达的?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这是不是对称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这是不是对称句?我们还没有找对称词,也没有找对称词组。不要说排比,就是对称。
  
   我们再看第二段: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无处不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7-14 10:47:5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2:05:26 | 只看该作者
三、从真正的文章大师那里汲取营养
唐诗宋词元典明清小说之后,就是近、现代文学。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个段落。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是北京初一教材中的一课。

第一句话,不必说、也不必说;第二句话单是;第三句话如果。一桌子菜,一大盘饭,放在你面前,害怕不害怕?把一大盘饭,盛成一小碗一小碗的,还怕不怕?,就不用怕了。
准确的来说,刚才我们说这一段,有三块,就是几个句子组成的一个块,在这个文章中,有三小块。也就是说:由不必说、不必说,这两句组成了一个块。再由单是,又组成了一块。最后再由,如果,组成了第三块。

在这个块的基础上,再组成了段,然后面段的基础上,又组成了整个文章。那么我们来看第一块,两个不必说,是两句话。第一句话: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是四个植物。第二句话鸣蝉、黄蜂、叫天子,是三个小虫子。

再看第二块说的是哪里----泥墙根一带。这一带,又分了两小块,第一小块:油蛉,蟋蟀。蜈蚣;还有斑蝥,四个小虫子;第二小块: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两个植物。
第三块,如果……覆盆子。由段到块、由块到句、由句到词、由词到字,这样一理解逻辑思维的方法,所以文科怎么会说是死记的呢?这样来死记硬背,语文怎么能学好呢?
   
从这一文章中我们看到,从形象中我们也进行了逻辑的推理,在逻辑中我们又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如果我们的作文没有逻辑性,就是华美的词藻而已;相反如果我们的作文只有逻辑性,那就没有华美文字给我们的想象。要文理兼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具有,才是一个好的作文。
    同样,我们读经典,学经典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讲,就是要让孩子在这两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求求大家再好好的读一遍,去发现这个《三味书屋》里的对称美,去发现为什么鲁迅会是大家?去发现为什么鲁迅具有这样的功力,好好读。
大家都找到了,对吧?我们有的找到了,有的找的多,有的找的少,这个没关系。

大家看到这,我们还要知道,有三个段是对称的:不必说……也不必说……这是一块;单是……这是一块;如果……这一句是一块;三个对称块。三个对称块下面就有很多对称句,对称句的下面又有很多的对称词与对称词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型。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结构了,也就是我们更形象的理解文章的逻辑了。这是一个作文最最重要的地方,是支撑作文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流水无声 于 2011-7-14 16: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2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56 , Processed in 0.09481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