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得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读经典的家长敲敲警钟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5-23 10:03:23 | 只看该作者
读经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如何读经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个例我们就否定读经,只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有效读经。对于读经,我了解的不是很多,对王财贵教授和赖国全老师都有所了解,觉得王财贵教授才是读经界得专家,他提出的老实读经、大量读经,才是经典话语,别的根本不值一提,更不必去耽误时间。孩子其实就是专家,他能感受出哪种方法更好一些。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都是空话。请拿出实际例子来,否则近乎 ...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对不起,我有不同意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1-5-23 16:00: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三七先生的回帖(我不知道三七先生在儿教有没有ID)


多谢各位赐教!大致找到了一些答案:

儿童读经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
“只有孩子多读经了,才会有下一个三十年后的表现。有读就有,没有读就没有。大量读就是大量的有”。

现在搞经典诵读的都是些什么人?
“阿猫阿狗可以办教育”。

他们要将儿童经典教育推向何方?
对于前两个问题的回答,使这个问题充满了悬疑性。但从目前的一些结果看来(如本帖案例),此悬疑性的揭底似乎不必等三十年后才见端倪。


下面说说我本人对于读经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1、读经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做事。文以载道,文字本身为标月之指,意才是文字的指向,故得意可以忘言。经典的著述者也无法随时随地地完全准确无误的复述自己的话语,但这并不妨碍著述者对自己思想与认识的自由表达。经典应该是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而非文字本身。死记硬背的方法虽然应付某类考试很灵验,但大多时候并无助于对文字更深入的理解,反而极可能成为理解的障碍。是以务实的禅宗才会不立文字的离意识参,唯恐死于句下;求真的陶渊明对真意的体验也只有“欲辨已忘言”的表达。禅宗的祖师都是过来人,深知“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的弊端,为令学人开悟,不落文字藩篱,宁以棒喝,不以言传。即便练就了鹦鹉学舌的本领,又如何能将自己不知所云的经典传授给别人呢?

2、读经可以收摄心念,可以不求义解。此读法如持咒,贵在精专,而不在多寡。几十字,几百字,几千字都可以。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背诵要消耗人大量的精力,就有些强人所难得不偿失了。

3、就像录音与录像一样,记忆同样需要能量,儿童的记忆力强是因为还没有来得及分别过多的其他事物,能量比较集中的缘故。但这种过于集中的能量如果完全用在一件事物上,就难免会无暇分别其他事物,只专注于自己的境界中,给外人以自闭的观感了。虽然可能境界很高,但却无法再与这个世界沟通了。另外,不要把儿童想象为超人,儿童和成人一样,只是身心更为柔弱,更易受伤害而已。超强的记忆要消耗大量的肾精,这对身体正在成长的儿童是十分有害的,五年前我本人就见过一例超量读经女童长期尿床的病例,也是从那时对此事有了最初的警觉。

4、总之,学是为了用,知是为了行。不能学以致用,不能身体力行,任何文字都是多余的。任何唯以记诵文字多少为考量学习水平的教育,从目的与结果上比较,都必然是失败的,即使将来能以此混饭吃也是一样。当前的应试教育如此,换汤不换药甚至更加变本加厉的任何教育都是如此。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得一 + 2 + 2 我很赞同。
新叶 + 2 + 2 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1-5-23 19:14:20 | 只看该作者
转来广毅先生的帖
------------------------




今天又看了一遍主帖,觉得有一些网友对读经教育乃至教育的了解和思考还是比较不够深入,所以再对前面一个帖子做一个补充和完善,愿大家通过重识读经教育从而了解整个教育,从而让孩子接受更合理的教育。
我以前曾有这样一个经历,就是有一段时间认定人性是善恶兼有的,为了支持自己的理论,我不断地在古今书籍中寻找证据,有人给我推荐牟宗三先生的《圆善论》,我只看两页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自己的心里满是情绪,而且已经有了一个假设前提,所以满脑子都是抓别人小辫子的想法。后来经王财贵教授点拨,恍然大悟,方知人性有其现实性与超越性,而其超越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就现实中的坐卧行走吃喝拉撒睡其实和动物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后来常常反思此事,若不得遇明师指点,恐怕大惑终身不解,还自以为是误人误己。后来但凡遇到不同的意见,尽量先把自己的想法见解放到一边,去细心听听别人怎么说,因为实际上一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是很难再装进去水的。
那些反对王财贵老实大量读经的朋友,请问有谁真的深入了解过王财贵的儿童读经教育理念?(如王财贵的网络回复集成、百问千答、演讲视频文字稿都仔细的研究过。)

广毅 发表于 2011-5-19 17:46
即是说,若真的对读经教育有想法建议,可以先认真扎实的研习王教授的读经理念,然后用以比照那些读经私塾,看是否依照理念而行,也避免了“打稻草人”的现象(只是对自己一知半解的想象的读经教育猛烈攻击。)。这样无论是批评还是建议,那都是有的放矢,且能够切中要害。
一个“来历不明”(指孩子年龄多大,读经之前为何种状态,就读私塾老师如何落实王财贵读经理念,孩子家庭状况为何等等皆无交代。)的帖子可让大家好像抓到了反对“老实大量”读经的把柄,然又能说明什么呢? 广毅 发表于 2011-5-19 17:46
孩子成为这种样子,大家都为之惋惜不已,但是否全由老实读经造成,也不可过早下结论。对孩子之前的成长经历,身心特点,及就读私塾的教学模式细节孩子的家庭状况等相关问题都该有相当的了解,熊春锦先生的《道医学》里提到人生病至少有三个原因,即外因、内因还有本因,本网了解中医的朋友应该不在少数,对此的体会一定更加深入。纵然此孩子之病状与读经有关联,但也不能证明全是老实大量读经造成的,尤其对于此学堂的管理模式、读经教学的实施方法以及孩子的先天体质、后天保养都可能有相应的干系。就像一个人被车撞了,可能就有很多个原因,如这个人违反了交通规则、注意力不集中、司机注意力不集中、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刹车失灵了、受害者或司机的因果报应、就这,司机醉驾和受害者精神正常与否还不算在内,可见一个事情的发生必然有很多原因促成,岂可只看到一个而忽略其他!
我同样可以举出很多本来很调皮逆反,成绩很差的孩子,因为“老实大量”读经喜欢学习,孝敬父母的例子,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正如前两年媒体曝光有一个北大毕业生摆地摊修鞋,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你能用“药家鑫、李颖”否认整个西安音乐学院吗?
你能用“贾似道、秦桧”来否认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吗?
你能用“江湖骗子”来否认中医吗?因为他们也自称得到某某真传。
从现实表现上看一种教育其实已经落到了下一层,真正上士闻道,是勤而行之,因为合理,因为合乎人性,所以当下就能把握到,当下就能付诸实践。

广毅 发表于 2011-5-19 17:46
若只从表现上来看一个道理,那是极其有限的,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少则数十年,多则上百年。这样的例子以前也见过很多如“小女孩背老子背哭了引来媒体热议”“ 为上本科进“私塾” 花4.6万只考了297分”。也没有一个道理天下凡是去实践的人都会成功,没有哪个大学能保证他的学生都能成才,正如没有哪个医生能治好天下所有的病一样。但不能因此否认医学,否认大学,否认道理。事实上,有人能举出失败的例子,也有人能举出成功的例子,所以对于前者,更应该反思其失败之根本原因在哪里,从而有效改正,避免他本人及其他人重蹈覆辙。本网少数网友在此处表现的就不免稍显偏激,以点盖面,舍本逐末了。
凡是认为玩和游戏是孩子天性的人,在他眼里孩子只是个小动物,如果是人,就应该有人之所以为人之处。
或许,孩子本来也有好学、悲悯、追求长进的一面,只是大人没有发现而已,于是只用对待宠物的办法队对他,久而久之,他的天性就慢慢被世俗的尘埃埋的很深,表现出很世俗的样子,大人还洋洋自得的认为自己果然是对的。
别以为玩电脑看电视很高兴,读书学习也同样让人喜悦。
孟子曰,人皆有“四端”之心,即恻隐、辞让、是非、羞恶,但它很难自然呈现出来,需要有深度内涵的教材去启发涵养。
所以孔融四岁知让梨,项橐七岁为圣师,甘罗十二为宰相。翻开廿四史,此类事例比比皆是。

广毅 发表于 2011-5-19 17:46
在这里摘录王财贵老师关于孩子如何保其童真的回复:
“听到有人呼吁关照孩子的童真,每每令人有一种春风迎面而来的舒畅。我想,何只儿童要天真,成人也不可失了这天真呀!
  以我所知,古今之中,最能关照人间天真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孟子,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庄子。孟子心目中的大人要是个“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老子也认为一个有德者必须“专气致柔”得像一个婴儿;而庄子讲的最后一个寓言(庄子内七篇之最后一篇之最后一个故事),希望人生常保“浑沌”,这个寓言,遥遥与其第一篇第一个寓言(大鹏起飞)相呼应,庄子之意,盖以为死了浑沌,即无逍遥呀。
  而古今之间,最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此“童真”的,则莫过于孔子了。当时世乱道微,大家要嘛都世故了,要嘛就隐居去了——人人都很聪明哪——只有俺那孔子也不懂世故,也不知自保,兴来还周游列国,结果没有一国愿意起用,厄于陈蔡,连子路都看不下去了,他还像一个小孩一样,兴致勃勃,知其不可而为之,直到老死。当时周文已疲罢,王官失其学问,文武之道坠地,所谓礼坏乐崩,天下纷纷,人人都苦累了,都失望了,只有俺那孔子蒙眬两眼,删订五经,著作春秋,杏林树下,弦歌透天,教育后生,来者不拒,还像小孩子一样乐观无限,以为后世必有王者兴!他以手当枕,天天乐来就歌唱(除非那天曾去吊丧),时时弹琴(竟然也教会子路弹琴),见流水,有感觉,说:逝者如斯乎!听童谣,有感觉,说:人各自取之也!见庄稼,有感觉,说:苖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此老真是天趣恁地横生,浑然一片童真!
  请看今日天下,我们社会的这些老年人,童真么?这些年轻人,童真么?这些少年,犹有童真否?甚至小学生,真个是童真吗?有的人已经看出来,许多幼儿园的孩子,已不童真了!为什么?谁教的?怎么教出来的?
  小孩子要看卡通,不要看名画吗?小孩子要听流行歌,不要听古典乐吗?小孩子喜欢学数学自然,不喜欢读经吗?小孩子喜欢过圣诞,不喜欢过春节吗?
  小孩子要什么?不要什么?谁知道呢!什么是童真,谁知道呢!怎样教才能保持童真,又谁知道呢!是不是他所喜欢的,即是童真所在?还是正是破坏他童真的杀手?会不会他现在所沉迷欢乐的,正是他以后所引为后悔的,谁知道呢!
  庄子的寓言,最表面的意思,是在讽剌教育,否定人为,——一切教育人为,即是破坏天真。但庄子是要人都回归野蛮吗?庄子何至于那么肤浅?
  我以为如要教育,又要保住童真,要在教材教法两方面去注意。在教材上,要尽量用纯良的,少用污秽的。在教法上,多用开放引导商量鼓励的态度,尽量不要用责求规定禁止打骂的方式。
  经典是最最纯良的好教材,请多选用。
  十几年来,吾人推广读经,多偏重于教材之引介,而较少注意于教学之态度,今后请大家努力,共同提醒——像这篇文章即是一种提醒。
  但,不管教法态度如何,不管许不许孩子放烟火玩泥巴,读经是不可放弃的大方向,偏此一度,即无去路了!
  再说,如父母管教的态度或有偏差,在大量的读经教育陶冶下,这孩子或许较能保持其纯真性情呢。
  总之,不管父母头脑老顽或激进,不管教法严格或放任,其教育核心都要放在读经上。经典可以化顽固为谨慎,化激进为奋发,化严峻为刚正,化放浪为洒脱。
  关心孩子的家长呀,要觉悟了!任你有三头六臂,千手千眼,不如经典一部!
身教固然胜于言传,但得看是谁的言传,谁的身教?又,此言传是奶奶的唠叨还是圣贤的谆谆启迪?此身教是由内心而发的自然而然还是只做给人看的? 广毅 发表于 2011-5-1917:46
此问题很关键,有此困惑的朋友可反复思考!
什么是人生命成长的规律,弄明白了再说,去看看皮亚杰好了,去看看铃木镇一好了,去看看西方的脑神经研究著作好了。
看看人在胎儿时如何,0——3岁如何,3——6岁如何,6——13岁如何,13岁后如何,大脑发展有什么特点,再提供合适的教材教法。
西方人靠观察和实验,中国人考经验和直觉,也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去看看三千年前的周家三太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要是连这个都不知道,还怎么谈教育?

广毅 发表于 2011-5-1917:46
虽然现代学堂在很多方面类似于古代私塾,但也有一些本质性的不同,如古人读书或从“详训诂明句读”开始,今天则安排在读完经典之后;古人读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考科举换取功名,今天则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成才,从而正确立身处世,面对时代的问题,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多是经验的累积和习惯的沿袭,今天则在诸多科研研成果的支持下有了更为完善的理论系统和更广阔的内容空间。所以现代学堂既继承了古人的教育智慧,如语文教育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幼稚期(明末陆桴亭认为十四五岁之前,皮亚杰认为十二岁前是运思准备期)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侧重用反复读诵浸染的方式学习有高度内涵的文言文作品。同时也改进了古代私塾一些不清晰不明白的地方,如识字不必定要从蒙学读物如孝悌三百千开始,从孔孟老庄开始也可以;教学内容不只限于儒家经典,也读诵佛道医学武术乃至西方古希腊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从广度上来说教学内容涉及到文、史、哲、科学、艺术、体育、等现代社会所涉及的多数学科领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1-5-23 19:16:40 | 只看该作者
转来我的回帖
-----------------



180楼(也就是楼上)侃侃而谈的广毅先生,不就是那位在山东某私塾拿镇纸木打孩子的吴老师吗?我不知道是谁推荐你看【圆善论】的,你说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这肯定是反映了实情的大实话。看不懂就承认看不懂,看不懂就说明【圆善论】对于【现在的你】而言不过是满纸废话,最老实的做法就是【看不懂就不要看】,去做自己【真正懂】的事,无论别人说它多么好。

你的大实话同时还表明,那个向你推荐【圆善论】的【谁】实际上没有识人之明,他向你这个【连两页都看不下去】的人推荐了他以为很好的一本书——【圆善论】。这个事实同时又表明,这个【谁】他自己肯定也看不懂【圆善论】究竟好在哪里,因为他根本没能真切体认【圆善论】所开显的【德性之智】。换句话说,这个【谁】只不过是道听途说地以为【圆善论】是一本好书,于是这个【谁】就信以为真地向【连两页都看不下去的你】推荐了这本书——对于你们二人而言都是废话的这本书。

这件【糊涂人办的糊涂事】如果说还有什么价值,那就是你说了一句反映实情的大实话。【这句实话】一点都不糊涂,直截了当,真实无妄——只是说这句话的你自己,在说的时候并不知道而已。

通透了解【圆善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广博的中西哲学的文献基础,需要艰苦专精的哲学思维训练。我认识的一些哲学博士和教授,他们虽然耐住了长期钻研学术的孤独,终于具备了这两项基本功,但他们仍不能恰当了解【圆善论】的真实价值。原因究竟何在呢?你最敬重的王教授的导师牟宗三先生说,这是因为【缺乏生命的存在的相应】。【存在的相应】不能用【它是什么】这样的问句去了解,而要回归到生命当下体悟纯一,实践工夫尽在【精诚觉照】。

这位吴老师当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在干什么。我知道除了那句大实话之外,吴老师其他那些话都是些【记住的知识】,不是他自己的,只是鹦鹉学舌而已。比如,他宣称自己恍然大悟了【人性的现实性和超越性】,这就是典型的曲解附会,搬弄名相。他一边自以为是地说教着,一边毫无察觉这自以为是的轻浮,一边毫无察觉【自己从未真的了解过那些言辞的真实意义】。。。提示一下吧,【超越性】不是一个名词,而是要在【存在的体悟】中去【具体了解】。工夫尽在【精诚觉照】。

听说这位吴老师现在也想出来自立门户教书了,我好像从来没看见他为自己以前的那种粗暴的儿童教育方式表示过歉疚。这就是不诚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1-5-23 21:40:53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帖子很精彩,我的逻辑性很差,不善辩论,但喜欢看辩论。
所谓辩思聪。
一路看下来,很有意思。

几次想写些感悟,都被打断。
但无疑,鸟版的逻辑很强地质疑式发言能让人更多地反省,静下心来,认识自己,观察孩子。
而不是私塾的倡导者们动辄就用经典的大帽子来压人。

引用一位前辈说的话:“当父亲的把父亲做好,当妈妈的把妈妈做好,做子女的好好孝顺老人,同事朋友间把人际关系处理好,和谐处理自己与人、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虽不读经,也是个顶天立地的人。若不然,读来何用?”

[ 本帖最后由 新叶 于 2011-5-24 00: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2:20: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1-5-24 13:4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新叶 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且慢且行】

我们不知道自己总是在盲目地狂奔,心慢不下来,她必须在狂奔中消解重重【忧惧】,一旦慢下来就会感到四周压力袭来,发慌的感觉令我们一再错过了内宇宙的事实认定——心虚。心虚像漩涡一样吸引我们忙着去抓住点什么,去知道点什么,这样可以填补虚空的恐慌。于是不知不觉地投靠权威的说教,记性好的就附会只言片语,空观念上扎根;底子差的就迷生幻象凑泊着安生。然而,事实从未改变心虚仍是心虚,慌忙中无暇正视,自然不觉得。观念上扎根则无力审视观念的虚实真伪,从此满嘴堂皇空话连篇;凑泊着安生则风吹墙头草,飘摇一生。

心,只有在【慢下来】之后才开始恢复活力,慢慢活着慢慢看,慢慢看着慢慢接近事实,慢慢辨认事实,学会承认事实,心越来越平实,越来越好奇,越来越能改变事实。【慢下来】,心虚可以转化为心好奇。。。新叶说【且慢且行】,一语道破天机。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就是好文章,哪怕只有一句话,价值也赛过貌似合逻辑的理论虚构。


我发帖子,不是要与【私塾业主】或者【广毅】先生【辩论】,这不是【辩论】。【辩论】需要一个供论辩双方共同遵守的【辩论规则】,我与他们之间没有订立这个规则,也没办法订立什么规则。同时,我也没指望他们【接受】我的说辞——甚至没指望他们【能理解】这些说辞。我发帖说话,目的只是要揭示某些【关键性真相】。因此,我没有循着他们的【言说概念和思考逻辑】与他们展开【说服性辩论】,而仅仅是指出【他们的自以为是】之中的某些关键性的【非】。他们是否同意我的指认,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指认的是不是事实。

你可能认为【鸟版这是抓别人的小辫子】,你的这个【观点】取决于你的【立场】——如果你站在同情和支持他们的角度,自然会这么说。你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你要知道,你的观点是你的立场决定的,你的观点带有【立场倾向】。当你意识到自己有【立场倾向】时,你就慢慢接近事实了。

假如再慢一点,你就有机会审视一下,【抓小辫子】是否需要【主观动机】?至少你需要了解一下,鸟版有没有这个【抓小辫子】的意图。你可能马上意识到,自己此前的观点之中,多少有些【妄加揣度】的成分。慢下来,先不要管【鸟版心里怎么想】,【鸟版想要反对谁】,请先收拢自己的散漫思绪,你才有机会让【自觉意识】恢复一点活力。

为什么不能抓小辫子呢?是不是因为戒律训示【不要说是非】?戒律有说过【不要说事实】吗?戒律订立的目的,是要约束散漫思绪培养正见,还是抹杀是非培养木头?我们在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之前,只需要做一件事:我们的观点是否真实反映了【事实】。【内在】事实和【客观】事实。。。【内在事实】决定了你的【客观】程度。


坦白说,我并没有想要抓谁的小辫子,但我知道他们何处说了实话,何处说的不是实话,何以会有今日这般识量。一路走来,我和果行亲眼目送着这群人走向越来越孤立越来越焦虑的境地,现实的结局虽然一如我们当初所料,但我们心中却没有一丝欣喜。我们心里,没有什么私塾大业,没有什么文化传承,甚至,很多时候都没有【我自己】。

只有孩子。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1-5-24 15: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14:44: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1-5-24 16:40:28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我在跟帖中没有谈到家长的问题,好像很偏心,专门挑私塾老师的错。你可以有这样的【感觉】,一个人的【感觉】是他内在的【有限制的感知模式】构造而成的。如果以更宽广开放的感知心态去摄取信息,你就会留意到一个事实:我就是家长,我在这里,我是这样诚实地活着的。活得越诚实,就越有能力敏锐察觉隐藏在语言泡沫(虚)背后的真相(实)。人都有恻隐之心,我也有儿女,我能了解父母看见孩子遭罪时的苦痛,所以,我不能从【罪错面】再去责怪家长,戳他的伤口。我只能从正面,从根本上去行证给家长看。

我们谈儿童教育,谈成德之教,一定要暂时放下那些【话头】说理,首先你得诚实地活着,至精至诚,如此而已。否则,岂非妄人说梦?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读经教育的作用是【明理做事】【收敛心念】等等,对于读者而言,这只是一种【知识】——见闻之知。读者记住了,有可能有点儿用,很可能没什么用。那么,我们何妨揭开天窗说亮话,诚实地活着,只此一点,你的心念自然收敛,自然耳聪目明,你说出来的就是理,看得见的就是真相,做出来的就是造福人间之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1-5-24 17:17: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雨心2006</i> 于 2011/5/23 10:03 发表

读经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如何读经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个例我们就否定读经,只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有效读经。对于读经,我了解的不是很多,对王财贵教授和赖国全老师都有所了解,觉得王财贵教授才是读经界得专家,他提出的老实读经、大量读经,才是经典话语,别的根本不值一提,更不必去耽误时间。孩子其实就是专家,他能感受出哪种方法更好一些 ...



请恕我不恭,您这段发言中的【实话】有几句?我认为只有红字部分。您要是觉得鸟版看错了,不妨直接指出。当然,您也可以要求我说出为什么这样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51 , Processed in 0.07752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