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540|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孩子的爱也许是一种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15 22:5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乎每个人在当孩子的时候,都曾经躺在床上听父母讲过故事。只是有些孩子特别幸运,像《杨柳风》作者格雷厄姆的儿子“小老鼠”,幼时经常在床边听爸爸讲杨柳轻拂的河边鼹鼠、水鼠和老獾的故事,天天不断。他和妈妈去南方避暑,爸爸也会把接下来上场的吹牛大王蛤蟆先生的故事写在信纸上寄过去,由妈妈念给他听。  另一个则是《小熊维尼》作者米尔恩的儿子罗宾。自小家人朋友就经常给他买毛绒玩具,父亲就把这些玩具都编成故事说给他听,给玩具起名扑扑熊(小熊维尼的原名)、跳跳虎、小猪……罗宾五岁那年,全家搬到森林茂密的郊区,父亲给那片森林命名百亩林,作为罗宾和小伙伴故事的背景。  他们两家过从甚密,罗宾的爸爸把《杨柳风》搬上了伦敦舞台,而画家谢波德则为最早的《小熊维尼》和《杨柳风》画了插图。借由迪斯尼,《小熊维尼》改编成动画片,全世界都知道了罗宾和他好伙伴们的快乐生活。  时间慢慢过去。谁也没想到,即将步入弱冠之年的“小老鼠”,被发现惨死在铁道边。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人怀疑,从小弱视的他,或许是不愿意长大,才自己选择了离开。  而另一个小孩罗宾,则十分叛逆,对那只全世界孩子疯狂热爱的小熊也十分疏离。他急于想摆脱这个故事,摆脱爸爸笔下的幸福童年,如果可以的话,摆脱把自己放在里面的父亲。能摆脱得了吗?他仍然在每一个场合被认出来,大家惊喜地问他小熊维尼还好吗,他礼貌地微笑、握手、签名,却始终没有回到百亩林,即使在父亲的最后时光。  日子又翻过几年,百亩林地下发现了石油,钻探公司们蜂拥而至。这时罗宾站出来,动用《小熊维尼》留下的版税,终于在伦敦近郊寸土寸金的地方保住了这片神奇的森林。他是为了百亩林的小动物,为了全世界的孩子,或许也为了自己的父亲。  “小老鼠”和罗宾,都有着熠熠生辉的童年,但这个完美的开始,并不等于最后的结局。上面是不惜给我们讲的两个听故事的小孩的典故,说明的还是那个道理,好的愿望不见得达成好的结果,必须通过一种好的方法,而且要适度。切切要记住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让自己的愿望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热衷于各种教育的父母,过度的热情和投入也容易收获最大的失望,你今天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也许就是将来你对孩子斥责和抱怨的源泉。要做什么之前,一定要想明白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该怎么去做,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不是自己的愿望。 盲目的去做,不如什么都不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10-15 23:02:05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两个人的命运和听故事没有什么关系,和孩子成长在父母的阴影下倒是很有关联,这和父母的培养方式有关。在广州著名的高校区,发生过不少著名教授的孩子跳楼自杀的事件,这些孩子都在二十岁以下,有一个还是我认识的。名人、伟人的孩子大多数表现很糟糕,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太忙,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缘故。仅仅给孩子说几个故事不能解决孩子缺少的爱。除了幼儿时期的教育,还有后续教育,反叛期教育,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过于忙于事业的人因为太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孩子成长过程发生的种种心理变化,只有孩子出事后才后悔不已。如果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心理必然是健康的。当然这里说的爱不是那种孩子20岁还喂饭的畸形母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5 23:24:32 | 只看该作者
rainbow+-->引用:rainbow 我觉得这两个人的命运和听故事没有什么关系,和孩子成长在父母的阴影下倒是很有关联,这和父母的培养方式有关。在广州著名的高校区,发生过不少著名教授的孩子跳楼自杀的事件,这些孩子都在二十岁以下,有一个还是我认识的。名人、伟人的孩子大多数表现很糟糕,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太忙,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缘故。仅仅给孩子说几个故事不能解决孩子缺少的爱。除了幼儿时期的教育,还有后续教育,反叛期教育,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过于忙于事业的人因为太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孩子成长过程发生的种种心理变化,只有孩子出事后才后悔不已。如果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心理必然是健康的。
总的感觉Rainbow需要再看一遍再发表意见,否则你还要再去修改自己的帖子 我选着两个故事要告诉大家的不是父母太忙,而恰恰相反他们太关注孩子了,甚至把他们培养孩子的事情都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就像现在Rainbow即将要做的一样。小老鼠始终脱离不了阴影,他怀念童年不愿长大,选择了自杀。罗宾在反复的维尼中选择了逃避。 你说的另外一个事情更准确,在我的经验里,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自己的孩子却教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高。同样的,我那个年代,父母为工人、农民、军人、干部的,子女更容易优秀,而恰恰是那些知识分子,孩子却往往不行,偶尔几个有出息的,却在心理上有着很多的阴影。为何?期望过高。 能上这个坛子的,大都是期望能更好的教导自己的孩子的,因而比没有上这个坛子的那些父母更危险,更容易出问题。呵呵,打击一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10-16 00:04:17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知道你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了吗?很多人关于别人自杀的观点也只是猜测,我所了解的自杀的那些人确实就如我所说,我甚至曾经做过一些自杀调查。他们实际是缺乏爱,一方面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孩子,另一方面却严格要求孩子怎么样去达成自己的理想。真是悲剧。孩子的理想并不是父母的理想。育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你觉得那是一件事业也可以,但不代表父母该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的路该由自己去选择。家长的任务应该是让他们掌握足够的能力去选择更宽广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6 00:11:40 | 只看该作者
rainbow+-->引用:rainbow 我不知道你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了吗?我所了解的自杀的那些人确实就如我所说,他们实际是缺乏爱,一方面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孩子,另一方面却严格要求孩子怎么样去达成自己的理想。真是悲剧。孩子的理想并不是父母的理想。育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你觉得那是一件事业也可以,但不代表父母该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的路该由自己去选择。家长的任务应该是让他们掌握足够的能力去选择更宽广的路。
你是专业人士,对自杀的原因比我了解。但是否缺少爱,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多和少都是相对的,就好比我小的时候,每每盼着过春节,因为那时候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食物,而现在的春节不知还能给孩子带来那种快乐否。现在他们天天吃得是好的,穿的是新的,那种快乐恐怕也就消失了。爱也如此,全都是爱,也就等于感受不到爱,过分的爱,反是一种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10-16 10:58:56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思考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10-16 13:39:02 | 只看该作者
说得都挺有道理,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对孩子要有足够的爱和关心,但不能到溺爱的程度,不过实际过程中很难做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10-16 13:44:25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儿子还很小时就对他要求很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我儿子三岁了,现在在家如果有什么不听话的地方,我只要严肃一看他一眼,他就吓得不得了。
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对他的关心又是无微不至的,除了上班其他时间我都在陪他玩。
所以有时我也很困惑我对儿子是不是太严了,但我看不得有些小孩一点规矩都没有。
唉,真不知如何把好这个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10-16 14:10:51 | 只看该作者
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知道,外人只能看到表面状态,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表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10-16 16:41:59 | 只看该作者
小孩子需要父母的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7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10 , Processed in 0.08784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