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听语漫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行与知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10-10 16:12:3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表面静定】并非真的静定,那么,如何才是【真的静定】?
我在这个帖子的431楼  和新叶 谈讨时谈到一些,也许不完全对,请大家再补充
-----------------------------------------------------------------------------------------------------

看来,【真的静定】并不是那么容易谈论的。翻来覆去谈目的谈作用,这谁都会说。净空老法师走的是【教】的路子,严格讲他并没有触及佛【教】之本质,总是在外围绕,在一些概念名相上把玩,他那些【儒佛混杂】的开示其实还谈得很粗浅,若仔细看,实在没有太多的实践指导意义。想必,他的体会也仅止于此,在劝导一些没入门的婆婆姥姥时倒是有点儿用的。

.
.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进入【真的静定】?
1   在恭。熟的前提下,放松身心闭目诵读
2   每天抽时间陪孩子进行自我反省。
---------------------------------------------------

1、所谓【放松闭目】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表象的笼统描述,这类行为并不能直接导入【真的静定】(到底什么才是【真的静定】?),甚至连【假静定】都谈不上。
   据我所知,多数孩子在熟读经书(读诵速度每分钟五百字以上,十分钟之内读完【老子】是很正常的)之后,思想很容易就开小差了。

   他们一旦可以应付老师们下达的【背诵任务】,往往就会一边含含糊糊快速嘟囔,一边脑子里杂念丛生——哪个孩子能控制杂念的浮现?
   那些杂念千奇百怪,总之能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感受——这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乏味读经生活的一种自我慰籍模式,
   我甚至见过一边读一边打盹的例子。

   读经老师为了对付这种情形,只能将【背诵任务】往孩子的极限上不断叠加,让这些开小差的孩子疲于奔命。
   叠加到最后就演化成为【每日八~十小时老实大量读经法】。。。

   说一句题外话,早两年不是有个什么台湾的网友在本坛力挺大量读经派,并大发谬论说【读经之癌全在大陆家长】吗?
   你瞧瞧他现在提倡的什么英语读经法和业余阅读法,不正是鸟夫妻以前那套说辞吗?一笑。


2、在孩子自我尚未达成【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孩子们【自我反省】是没有什么积极效果的。
   试想一下,孩子们知道反省个什么呢?他们难道不是只好顺着家长老师的是非观去【反省】吗?
   老师家长凭什么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呢?

   这种反省不正是教条主义滋生的最佳快捷方式吗?这种内在反应机制又和【静定】有什么关系呢?



.




.

另外补充一句

【改过迁善】是儒家之法,不是道家的,也不是佛家的。
这个方法主要是用来培养【诚实】的品质,而不是用来【辨是非】的工具。

【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

我们想要孩子【诚实】,就要给孩子一个【没有批评的宽松环境】。
人这一辈子,【犯错误】是一个常态,【不犯错误】才是不正常的。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孩子【改过迁善】的时候,经常堕入了一种【自以为正确】的隐形标尺状态。。。

我也常常不自觉地堕入这种习惯性状态,
所以我鼓励孩子不要对【父亲权威】做妥协,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辩论/争论来保持理性的康健。
.

.

.




.
.
.

[ 本帖最后由 传说中的小鸟 于 2010-10-10 16:4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CICICHENG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0-10 16:18:40 | 只看该作者
我之所以很欣赏听语,乃是因为她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来发言——无论发言的对错(生活并非总是要分对错的)
忠于实践情形,而不是忠于【自以为正确的观念】,这是最重要的。

任何【观念】都是可以拿出来审视和讨论的,哪怕那是圣人言教。
圣人言教,实只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本,它必须经过你自己的解读才能成为一个观念。

换句话说,我们审视与讨论的,并不是【圣人言教】而是【我们的理解】。
我们不是圣人,严格而言,在【证圣证佛】之前,并不知道圣人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那么说。

[ 本帖最后由 传说中的小鸟 于 2010-10-10 16: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0-10 17:11:3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0-10 17:15: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10-10-10 08:32 发表

心雨没有经历艰难的读经过程,我们只是父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心雨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志愿者的活动,让心雨更深切的体会了这一经典。
...



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在【为社会做贡献】中体验【贡献】,在【扶助老弱残障人群】时激发【同情】——这些实践,可以让孩子们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验【道德感】,帮助他们积累更丰富的生活经验(顿悟的资粮)。而【静定】训练人们归向【无】的自然境界,这并不能增强道德感,不是儒家的正统的工夫进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0-10 17:19:49 | 只看该作者
我敢打赌,那些理智康健的父母,他们培养的孩子,即便不读经,也要比现在正【大量读经】的那些孩子有出息。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新叶 + 2 + 2 如果是理智康健的父母带领孩子大量读经呢?
CICICHENG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10-10 17:35:1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10-10 19:01:4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0-11 00:0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儒家修道靜坐工夫

我房间里人太多,今天没时间仔细分析给你听,但你可以先仔细看看果行的那个帖——第三点谈到了儒释道静坐的异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07:58:57 | 只看该作者
二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你们谈到静定不知道和佛教中的禅定是不是一事
不过达到禅定的境界需要那些高僧大德多年的修炼
和几岁的孩子谈这个问题是不是难度太大了
想必班禅转世灵童,也是很难做到的吧

就如同让一个几岁的孩子玩滑梯,秋千,对他们很合适
可是让几岁的孩子攀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还得是专业的登山队员吧
还是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适合的事情比较理想,也容易实现

昨天回来之后看到二位的辩论比较转向
就把帖子转给一位坛友看了
她说她的姥姥从小读经,却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理解经里的意思

其实经典就是前人把生活中的道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真理绝不仅在文字之中,不能因为没有文字就说无真理
当我们在文字中抠这些字眼的时候,别人已经用行动验证了真理
我们不能说他没读经,他不懂真理,他无道来说明吧

现在的孩子学画画,学写作,学音乐,学的是技巧,还是让孩子们找到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一两岁的孩子没有学过写作画画音乐的时候,他们照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为什么很多学过画画乐器的孩子最后不再喜欢画画和弹琴了呢
就是我们太过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使得孩子厌烦

乱弹一气,班门弄斧,有不到之处还望见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新叶 + 2 + 2 还是读这样的文字让人觉得亲切,上面的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10-11 11:33: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8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44 , Processed in 0.10224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