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春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花的读经生活

[复制链接]
691#
发表于 2011-1-22 23:30: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春花 于 2011-1-19 09:40 发表
这里是M版的博,特别好,给大家推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aa3d70100hgcj.html


还有“王财贵教授讲书法”,共12集,土豆里有视频,在百度上搜一下就能找到。


在德国的小丫头,真可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发表于 2011-1-23 21:53: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0:37:1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一门深入”

从子云楼里搬来的:

子云008

“一门深入”并不是只学一本书(一种本领),而是先把一本书读透,由一本书练定力,练能力,之后就具备了博览群书的学习能力。
    深入读书,从《论语》开始

春花

“一门深入”这四个字其实还是有些笼统的,要往哪里落呢?

这几年因为看净空法师讲课,老法师百千遍地叮咛这四个字,让我思考了许多,我把自己的思考写在这里,以供大家共同讨论。

我想,“一门深入”是对“心”而说的,不应该是对学的内容说的,当然,“心”与“内容”是有关联的。这个“心”不是生理的“心脏”,而应该是“心灵”“精神”,我们成人如果读书学习或是修行,都是要把心(精神)贯注在要做的事情上面,叫做“专注”,这样才能有较深入的“理解”、“感悟”,这样也不累,如果干着这样想着那样,就会觉得“心”很累,记得小时候姥姥在我犯愁干活的时候,就会对我说:眼睛是懒汉,手是好汉,干活累不死人,都是被吓死了。呵呵,至今想起这句话,还觉得很温馨呢。
《大学》教人要正心,有所愤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
我们读书学习的时候要自己专心,修行的时候要功夫成片,这些都是要“一门深入”的,就是逐渐把散乱的心收到一点上,让心的能量集中起来,这样是很幸福的。可是对儿童是这样的吗?我想还是要有区别的,儿童的能力(心的能力)主要是吸收,吸收的能力与悟的能力表现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孩子静定的培养也是从“吸收”上入手,(当然静定的培养也不是最主要的,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内容),而不是从“理解”上入手,如果从“理解”“悟”入手的话,孩子肯定是不行的,这个孩子看起来比那个好一点是有的,这个孩子的作文比那个写得好点或好很多,都没有质的差别,都不可能流传一百年,总体来说孩子们共同的能力还是吸收的能力,况且即使好一点的孩子,也不必急于现在就让他都表现出来,因为那要浪费时间呀(也不排斥),莫不如一直吸收就好了,孩子是活的,“活的”有一个意思是孩子是爱表现的,只要他生命中有内容,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年龄(能理解有感悟的时候)就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在吸收年龄,“心”就要“一门深入”在“吸收”上,这样的人生效率是高的,有人说:经典要用一生来读,何必这么急功近利?这种话听起来很好听,实际上您摸着心想一想,再看一看现实,就应该明白:这非空即妄,何以这么说呢?经典是要用一生来“读”不假,你看现在的大人有几个读的呢?即使知道经典好、想读又有几个能读下去的呢?不在小时候大量种下种子,不种下“因”,哪会有“果”呢?至于孩子的表现,童言无忌,不闭其性不塞其源,对了错了随便就好,这个方面我想就像老子的“无为”哲学一样,这是顺性的部份,这一点我觉得西方教育特别帖心,美国人一般都会鼓励孩子随便有自己的想法,而不管其对错,孩子敢想敢说敢做,所以就会出现在所说的想像力创造力好的现象。但是人生只有这种“顺性”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在现实中“顺性”而教,而不是调适而上遂、用教育提升生活,那人生的前途终将是不可靠的,往下走的可能性更大些,在吸收的年龄,不给孩子吸收一些好的东西,孩子长大后虽敢想敢说,大部份也只是胡说乱说、胡思乱想而已,所谓的创造力想像力没有约束没有方向,不知会不会是自己的灾难或是人类的灾难呢?

所以我觉得“一门深入”这个词只是方法了,如果要用得适当,一定要配合时机、内容,儿童时期,就是要“一门深入”地吸收,而智慧性的艺术的人文的等等的内容,要“一门深入”地听、看、读、熏陶,也就是吸收了。至于成人,自己愿意“一门深入”地去摩索经义、诵读经典,我感觉都是很幸福的,总比散乱地平面地拼盤式的学习幸福得多、高效地多了。

子云008所说的上面那段话很好,但也不是唯一,一下读三本,一下读一本我觉得都没什么错的,以致于先读那本后读那本,只要都读完,对小孩子来说也都行,如果只读一本那就要有所选择了,这都要根据个人的体会而来,我自己在实践中觉得还是一本一本读比较更能快速地读出兴趣,就像子云008上面所说。

我自己总结的这个方法,开始时是一闷棍,我是希望大人的三分钟热血能多持续一些时间,每天如果能确切地老实读两个小时,一年的时间这个闷劲就过去了,我所见到的大部份人都是只能“坚持”10天左右,好一点的能“坚持”三个月,有我不断“询问”的几个朋友,半年左右就基本上读上瘾了,这是真话。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1-1-24 10:4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fanguoyun + 2 + 2 精品文章!
linlin124 + 1 + 1 精品文章!
xly2004 + 2 + 2 眼睛是懒汉,手是好汉,干活累不死人, ...
湘叶 + 2 + 2 精品文章!
WINGOO + 2 + 2 精品文章!
丹溪佳人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1:04:16 | 只看该作者

儿子回来了

17号那天儿子放假回来了,我这个当娘的第一次让儿子离开这么长时间,孩子回来的前一个星期基本上没睡着觉,真想啊。两个儿子都很倔强很有个性,从小就是这样,当娘的我除了教我认为必教的外,儿子的性趣爱好都是自己发展的,我没有刻意地做过,只是有时顺势鼓励一下,同是注意给孩子留些空闲的时间,他俩基本上什么都爱玩,也什么都玩得不太好,不过挺开心的,现在为娘的我更牢记孟子所说:父子之间不择善,择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儿子大了,真的大了。回家后每餐都刷碗、收拾厨房,我说不用你们刷,儿子把我推到一边。阳台上的雪默默地铲干净了,和同学聚会时,9点钟打来电话告诉我别担心一会儿就回家了。告诉我一些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成绩很好,这学期参加了系里的游泳比赛,50米蛙泳大宝第一,二宝第二,100米200米的二宝第一,二宝还参加了篮球、足球等一系列的比赛,大宝在玩篮球时被同学锋利的手抓了三道口子,至今还能看出印子,他怕我担心,都没告诉我。大宝告诉我说:跑3000米时二宝跑得比兔子还快,我跟二宝说:妈好佩服你。二宝听了有些不好意思,警告我不要出去显摆,我还是没忍住,在这里显摆了,呵呵,看到儿子的笑脸,妈妈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体悟中……“父子之间不择善,择善则离 ...
xxbzh + 2 + 2 春花姐姐教子有方,学习了。
艺如雨薇 + 1 + 1 春花姐真幸福啊,有这么懂事的俩儿子
olive448 + 2 + 2 当娘的说起儿子来就眉飞色舞,呵呵
xly2004 + 2 + 2 哪个妈妈看见自己这么贴心的孩子能不开 ...
湘叶 + 2 + 2 真为你感到骄傲
丹溪佳人 + 2 + 2 看了真感动,也很替您高兴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1:09:48 | 只看该作者

练字有感

练字有感

(案:这是儿子高中同学上大学后在校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这个女孩现在北京某高校,高一时与大宝同学,她妈妈从09年5月开始读经,现在已读完四书老庄200遍左右了,易经也有一百遍了吧,孩子高中毕业的假期开始读,现在大学中庸论语读了110多遍,孟子读了60多遍)

练字有感

                                
这学期在选修课上,我有幸选到了唐伟老师的书法鉴赏课。课堂上,欣赏着一幅幅名家不朽的传神之作,我感受到的是艺术的动人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堂下,在练字之余,反复琢磨着那些用笔之道,我的思绪已不仅仅只停留在书法表面,强烈的精神共鸣仿佛让我参透了一些人生的真理,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写字与做人之间的真谛。

  书法的要素有三,用笔、结构、章法。

  用笔讲求线条美,它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力度、节奏与质感上。首先,线条因“力”而“立”。无力的线条犹如干瘪的躯壳,失去了勃勃的英姿和生命力。因此,不论何种风格的书法线条,都必须以力度为基础。其次,线条因节奏而充满活力。无节奏的线条整齐却呆板,无法显示出生命的鲜活与律动。最后,线条因质感的不同而给人留下不同的感受,或艰涩,或毛躁,或清爽,或端庄。正如线条是书法艺术中最基本的组成元素一样,我们每个人也作为最基本的个体生存在这个世上。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追求自身的完美亦要从各方面修身。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类比:首先,线条的“力度”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即是他的气度,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境界以及他的修养,这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从饿死在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到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刘备,抑或是为革命真理从容赴死的瞿秋白……从古到今,那些流芳百世的姓名背后无不浸透着这种气度之美。正因如此,他们别于常人,拥有高于常人的追求与操守,受到世人的敬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威严来自自身价值的重量,而这种重量就源于内在所存有的精神境界与修养。其次,线条的节奏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也就是他的规律,或者说是他的习惯。拥有良好作息规律与生活习惯的人往往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不难想象,一个具有高修养与好习惯的人一定会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也就等同于用笔中追求的质感美了。古人有恒言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作为一个个体,修身的重要所在。

  结构讲求造型美,它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和谐上。我们说点画的线条美固然不可忽视,但当人们鉴赏书法作品时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一方面,而会以字为单位逐句地看下去。单个点画线条写得再美,如果不能按照形式美的法则结合起来,也不能产生美感,这也就凸现出结构和谐的重要性。我想和谐体在人身上可以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身心的和谐,二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过很深的印象“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第一句写的是身心不和谐的原因,第二句所描写的便是身心不得和谐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身心不得和谐会对一个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困扰,而让心“得其正”便是摆脱困扰的最好办法。正心表现在对待问题时心态的平和上,虽然对普通人来说“宠辱偕忘,波澜不惊”般豁达的境界很难企及,但起码我们试着调整自己,放宽那颗急功近利的心,让自己更轻松一些,更从容一点。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可以体现为人与人相交往的和谐还有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和谐。要做到这一点所必需的是各种优秀的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它们是要以正心为前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正心的必要性。

  章法讲究整体美,它体现在格局的安排上。蒋骥先生说过“篇幅以章法为先”,历来书法家都非常重视章法。不同的书法作品,由于布白的疏密、空间规划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整体艺术效果,组织的得当与否,往往也是这篇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生亦是如此,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合理安排生活的人。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则故事:老教授在课堂上在一个玻璃中装满了石块,并问同学们瓶子是否已经满了,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依次在瓶子中装入了小石子、沙土和水。瓶子的容积是一定的,如果不是经过合理缜密的安排,它一定不会承载下如此多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石头”,什么是“沙土”,什么又是“水”是值得深深思考的。只有先把“石头”的位置安排妥当, 其余的事物才有可能被装载进我们的生活中来。孟子说过:“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说明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我小的时候便听说过“字如其人”这句话,如今细细的想一想,果不其然。王羲之的书法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表现了他的为人坦率,不拘小节。颜真卿的书法质朴端严、雄浑苍劲,如“点如坠石,钩如屈金”,表现了他刚正忠烈、沉雄豪劲。苏轼的书法劲健潇洒,沉着自然,如“萧散洒脱,宛然天成”,表现了他性格中的豪放与豁达。现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每天使用着电脑,任由手指在键盘上上下翻飞,忘了如何写好中国字,甚至忘了如何去写中国字。一篇篇潦草的字迹、一片片涂抹的痕迹,反映出的是一些现代人内心的烦躁与不安定。人们淡忘了写字要横平竖直,淡忘了做人要坦坦荡荡,淡忘了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产与精神财富。何时我们才能返璞归真?轻轻的倾听本心的呼唤,静静的思考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如何修身、养性、正心、诚意?如何才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最好的自己?如何能让笔端流泻下一手好字,眉宇间漾出一方正气?

  最后,我想引用唐伟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类之所达,我之所及;世之所新,我之所拓;民之所期,我之所系;业之所需,我之所爱。”这般深刻与大气的追求与志向足以成为我一生践行的座右铭。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11-3-31 14:3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fanguoyun + 2 + 2 这才是大学生所应有的样子呀!
石心 + 5 + 5 太爱爬这楼了,慢慢爬.....
xly2004 + 2 + 2 精品文章!
丹溪佳人 + 2 + 2 精品文章!
WINGOO + 2 + 2 不光是内秀可以用来夸奖这个女孩了,看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1:12:03 | 只看该作者

我给儿子写的信

亲爱的儿子:
一晃你俩上大学已经两个多月了,想想时间也不长,可是妈妈觉得好像过了好久好久了,每天无论做什么事,脑海里总有儿子的身影,好想宝宝呀。
想你俩,只是想而已,并不难过,心里充满了温馨与满足,只是时时刻刻记挂着你俩的安全、健康以及学习。
安全是个大事,你俩一定要牢牢记得这事,不得马虎呀,怎么做能最安全呢?我以为,用孔子的一句话就可以从性情上远离危险,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那不就在性情涵养上杜绝了危险了吗?再在具体的事情上多想想安全的问题,多注意一些,基本上就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了,二宝的脾气暴躁一些,多提醒自己别发火,不要为一些小事与人急执。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安全问题都难以保证的话,何以谈其它?
健康也很重要,你们清华大学不有一条校训吗: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你俩考上清华大学,就不是一般人了,是祖国的栋梁之材了,身体是基础,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锻炼身体,但也不能太过,找一些对身心都有好处的且又容易操作的项目,长期坚持。饮食上要荦素合理搭配,最好明白一些养生之道,这样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心情上要常常保持平和,积极向上,彻底杜觉电子游戏及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这一生都不要玩了,就不要有这个想头,动画片什么的都不要看了,让自己高雅起来,如果为了学英语,看看还可以,其实这些游戏之类给人的快乐都是暂时的,疯玩一阵后,都会有莫名的空虚,那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些高雅的嗜好,虽初期都需要静静地收摄身心、沉下来,并要一段时间开发自己、深入进去才会有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深沉的、幸福的、持久的,所以妈更希望儿子有这样的幸福。
每天多做几遍眼保健操,好好用眼、用耳(耳机之类的东西少用或不用),不要为了一时的方便快乐而过度用眼、用耳,而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果。眼耳等器官也与饮食、心情有关系,饮食上要少吃甜食、少喝饮料,多喝水,心情要常常平静无烦恼,并要注意卫生,不要用脏手经常去揉眼睛。
在学习上,通过这几个月大学的生活,你俩应该有感性的了解了吧?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吗?要常常做这种总结反省类的事情,有了总结反省,下一步才能不错过时机。到大学后,学习很紧张,但都是自学,这我倒很放心,因为儿子的自学能力是蛮强的,最适合自学了。要自己管自己,又有许多学习外的活动要参加,加上自己的生活上要自理,一般都会觉得学习的时间不够,儿子,这时,要好好缕出一个头绪,好好安排出一个次序,高效而有规律地学习、活动,这是比较重要的。从现在开始,以后都是需要自理了,不但要自理,还要有责任心,为以后工作成家打好基础,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想办法,能在烦恼纠结处沉下心来多反省、不放弃、不绕、最后解决掉,这样就是很强的人了,又要有“本末轻重”的意识,一时之间不能全做,哪些必须积累、哪些必须做以备不时之需,这都是要考虑的,也是要有智慧的。
人在一生中,能够一心一意学习的时间就是小时候,工作成家了以后,想要好好地学习,太难了,最难处还不是因为忙,而是因为自己没养成读书习惯,没养成读好书的习惯。所以你俩要珍惜现在的还在上学的时间,算一下,如果还考研究生、博士生的话,你俩的学生生涯还要有七、八年之久,我觉得,这七、八年是难得的学习的好时间,儿子一定要好好珍惜呀。有人说,上大学要多做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以后工作时就会契入的快些,这好像很有道理,不过,我不这样看,我觉得,还是要以学习为主,在学校里,自自然然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活动就趁机锻炼一下,不要错过,没有活动时也不必刻意去找,在这段难得的学习时间里,要把一生要读的书都学完,再到参加工作时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在工作实践中历炼而心无旁骛了,那时已经有很多大道理在心中,与参加社会实践多的人相比,或许刚开始会有一点差距,但那其实是很容易追上的,等一两年后,由于心里有货而有强大的反省能力,就会超越而上,我和你爸都有这样的体会:职场中的人现在好累呀,工作了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学问涵养不够,需要学习,而学的内容并不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当然也很主要,但是更主要的是情商类的人文素养,现在很多高级经理的培训都是以国学为主,在你俩很小的时候我总有个想法,想让儿子读一生都有用的书,但不是很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只糢糢糊糊地明白点,现在明白了,可是儿子似乎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可是我觉得只要知道了就不晚,何况儿子现在才18岁,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们都要跟孔子学习,宁可“中道而废”而不能“今汝画”。
妈现在知道了最有用的书就是经典与史书(经史子集),这是无论学什么专业都需要好好学的,是现在大学通常所谓的“通识”课程,专业的学问是刚开始工作的头两三年必须要好好学的,以后基本上就不太花时间了,而经典与史书这部份的学习,却是你俩一辈子要用的,也是有大用的,也是能成为自己真正的素养的,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这不是给别人学的,是给自己学的,所以我也希望儿子在这七、八年的时间中把这部份必读的书有计划地读完。
等读完这些,或读经读史中间,我还希望儿子能读牟宗三先生的书与王财贵教授的文章,为什么呢?我这几年算是把牟先生全集读了一遍,有几本读了两三遍,觉得也是经典,以妈的感觉,牟先生本来就是个天才,又一直用功不辍,这样用功的人真是少见(妈见识短浅,没见过),又聪明又用功的人,积累了几十年的东西,想想应该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呀,所谓“后出转精”(这话我是从王教授那里学来的),牟先生吸收了先人的精华,又酝酿学习了几十年,厉害的程度可想而知,此生不读读这些文章,太可惜了。我读的感觉是,牟先生的脑力太强健了,读完他的书,当然不能全懂,就像读《论语》《孟子》不能全懂一样,但是懂一点就有大用,懂的那一点就是确实的,不是糊涂的,就是懂了,是最终的答案,有绝不可移的功力,对于现实中各种思想、现象,牟先生都有特别平正而透辟的分析、解剖,太舒服了。只是想要读进去能有这种幸福感,是要有功夫的,应该需要几年的读经及读史的功夫,而且还要有沉静的心态。
王教授的文章之好,是妈妈表达不明白的,简单地说,虽是说读经的,其实也是说人生的,透过读经这件事,王教授其实把人生之理已经说完了说透了,这也是读书的一个捷径,王教授的文章看起来很容易读,但是我觉得不读完牟先生的文章,很难真正理解读经的真意的,里面处处是玄机、禅意,我读王教授的文章有一种感觉,他会随着我的水平有变化,随着我境界的提升而感觉越来越帖心,越来越懂,就像读《论语》的感觉一样,过一段时间再读,都会有新感受、新启发,始终启发着我,而更主要的是:抛开王教授自身的知识水平,他给我们指的读书之路是高明的。
人一生总要读书的,绕过读书这一件事的人,几乎就应该没什么大的幸福了,也就差不多放弃了自己做人的资格,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部份人是如此,都把读书看成很累的活,这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与其读一堆杂书,不如读这些高能量的书,初期如果没体会到幸福,就先咬牙读,一年两年后就好了,读这样的书就是幸福的捷径了,当然了,如果平时没有时间,就暑期或节假日时读,平时就把学校的课程学好,还要把英语过关,英语学习也连带有文化修养,也不白学的,这三样:学校的课程、英语、经史(包括牟先生王教授的文章),是在上学中必须完成的,所以儿子呀,要自己安排好时间,要有自己的生涯规划,要志趣高雅、理想远大,不要稀里糊涂地过一生呀,这样才不罔是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呢。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诚哉斯言也。

附:“梁启超国学书要目及其读法”中的一段
附录二 治国学杂话、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自发”的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
  课外学问,自然不专指读书,如试验,如观察自然界……都是极好的,但读课外书,至少要算课外学问的主要部分。
  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兴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因为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在议院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
  但是将来这种愉快得着得不着,大概是在学校时代已经决定,因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
  读书自然不限于读中国书,但中国人对于中国书,至少也该和外国书作平等待遇。你这样待遇他,给回你的愉快报酬,最少也和读外国书所得的有同等分量。
  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但会做学问的人,觉得趣味就在这一点。吃现成饭,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才喜欢的。一个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的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是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专门喜欢读这类书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汨没哩。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过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
  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
  所谓中国学问界的矿苗,当然不专指书籍,自然界和社论实况,都是极重要的,但书籍为保存过去原料之一种宝库,且可为现在各实测方面之引线,就这点看来,我们对于书籍之浩瀚,应刻欢喜谢他,不应该厌恶他。因为我们的事业比方要开工厂,原料的供给,自然是越丰富越好。
  读中国书,自然像披沙拣金,沙多金少,但我们若把他作原料看待,有时寻常人认为极无用的书籍和语句,也许有大功用。须知工厂种类多着呢,一个厂里头得有许多副产物哩,何止金有用,沙也有用。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
  我们读一部名著,看见他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那里有这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者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想看这种痕迹,读赵瓯北的《二十二史札记》、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最容易看出来。
  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懒得采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
  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钞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钞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钞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这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诸君试拿一年工夫去试试,当知我不说谎。
  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这原是不错的,但青年学生“斐然当述作之誉”,也是实际上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譬如同是读《文献通考》的《钱币考》,各史《食货志》中钱币项下各文,泛泛读去,没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币沿革考,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问题,你所读的自然加几倍受用。
  譬如同读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读去,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读过之后,两个人的印象深浅,自然不同。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至于所著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
  诸君勿因初读中国书,勤劳大而结果少,便生退悔。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炼出好记忆的脑力。青年期所读各书,不外借来做达这两个目的的梯子。我所说的前提倘若不错,则读外国书和读中国书当然都各有益处。外国名著,组织得好,易引起兴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齐齐摆出来,可以做我们模范,这是好处;我们滑眼读去,容易变成享现成福的少爷们,不知甘苦来历,这是坏处。中国书未经整理,一读便是一个闷头棍,每每打断兴味,这是坏处;逼着你披荆斩棘,寻路来走,或者走许多冤枉路(只要走路断无冤枉,走错了回头,便是绝好教训),从甘苦阅历中磨炼出智慧,得苦尽甘来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都最真切,这是好处。
  还有一件,我在前项书目表中有好几处写“希望熟读成诵”字样,我想诸君或者以为甚难,也许反对说我顽旧,但我有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奖劝人勉强记忆,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种类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须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要平日摩得熟,临时才得着用,我所以有些书希望熟读成诵者在此,但亦不过一种格外希望而已,并不谓非如此不可。
  最后我还专向清华同学诸君说几句话,我希望诸君对于国学的修养,比旁的学校学生格外加功。诸君受社会恩惠,是比别人独优的,诸君将来在全社会上一定占势力,是眼看得见的。诸君回国之后,对于中国文化有无贡献,便是诸君功罪的标准。
  任你学成一位天字第一号形神毕肖的美国学者,只怕于中国文化没有多少影响。若这样便有影响,我们把美国蓝眼睛的大博士抬一百几十位来便够了,又何必诸君呢?诸君须要牢牢记着你不是美国学生,是中国留学生。如何才配叫做中国留学生,请你自己打主意罢。

妈妈于2010年11月16日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xly2004 + 2 + 2 是啊,第一,安全;第二,健康;具备了 ...
WINGOO + 2 + 2 -----------------------------------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1:13:50 | 只看该作者

大宝高中时写的

神木之约



                               桑

                    妇        神木        夫

                               池

不知年月,不知其所,有巨槐,曰神木。盖自其生已百余年矣,虽数十人莫能环而抱之。木南有一池,曰逢池,北有一桑,曰离桑。
有一僮一女,尝嬉戏于神木下,久而互有慕意。及其壮,俱迁家。夫至神木东而妇至木西,约以会于神木左,以遂其意。
孰知,于夫,木左乃逢池,于妇,则离桑也。夫妇皆守约而莫能相见。
初,夫朝朝傍池以候,妇暮暮守桑而盼,槐叶落而朔风起,乱莺啼而百草生,日月驰焉,春秋逝焉,几年矣。久之,夫舍池旁,渔以为食,妇棚桑畔,桑而为衣。又几年矣。
及夫与妇皆老,神志惶惶,鬓髻苍苍,容既易矣。于其事,则只知渔桑以御饥寒,但忘候盼以守前约。
一日,桑侧之井涸,妪渴,故携桶至逢池畔求水,见一老翁披蓑而渔,其周惟一茅舍耳,乃前问曰:“尔一人乎?”对曰:“然。”妪既得水,又问:“盍至此?”翁骤惊,茫然不知何以对,喃喃自问曰:“盍至此?盍至此?”深思之。妪视而哂之,以为痴,方欲行,亦骤惊。翁妪相视,涕泪已数行矣。


                              

                             大宝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fanguoyun + 2 + 2 精品文章!
xly2004 + 2 + 2 谢谢您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1:14:38 | 只看该作者

二宝高中时写的

乱码
------偶记于一自己课中

嘈杂的教室搅浑了思路
喝一口冷水也停不住
我在教室中坐着做着
做着化学那张令人恶心的卷子
元素符号在跳动
系数怎么也配不平
磷和氮充斥着脑海
铁和锌爆了起来
什么电解质把我的会的与不会的电离
什么催化剂我看简直是催眠剂
什么浓硫酸这题选C还是选D
什么氨气让我喘不过气
电子移动到了哪儿
化合价升高还是降低
我的脑袋变成了熔融态
被卷子任意排布
我的眼瓢了笔掉了胃痛了肚子叫了
眼前是五花八门的练习册光怪陆离的巨恶题废话连篇的详解一望无际的卷子
如果将它们排成一行可以绕地球一圈
数学的语文的英语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如果这些卷子全都卖给废品回收站那也能赚不少
卷子上的符号成了有规律的乱码
化学的和英语的相像
物理的和数学的一样
墨粉纸盘泡在溶液里
胶体挂在细胞壁上
我的头成了地球
它的内核在剧烈地振动
眼前仿佛出现了幽长的雨巷
青石板上坐着秦始皇
他右边有两个大数上面的叫指数下面的叫对数
氨基酸排列如此复杂
统计它们得用科学计数法
军机处的炕上躺着的雍正是我羡慕的对象
赠汪伦的英文版增加了我的遐想
葡萄糖果糖还有睡意沉沉的课堂
氯化镁硝酸镁什么时候才能盼到音体美
身边缸里的王八伸长了脖子
它也是一个生命个体
本子下的桌子像一幅抽象画
它的构成是细长的纤维素
背后的书包上画着个对号
让我联想到“双勾函数”
讨论不尽的单调性
检验不完的实数根
背诵不尽的单词条
默写不完的课文篇
排列不穷的DNA
一个不懂的破完形
无休无止的加速度
没完没了的方程式配平
所有的作料一起诵出
将调料弄柜成个乱七八糟
荆轲提着匕首将查理一世刺死在断头台
对数有两个特殊的儿子一个叫LG一个叫李宁
项羽赐给樊哙厄酒
杯子里盛的却是双缩脲
集合和映谢的概念不知烛之武懂不懂
游说和劝说的艺术不知伽俐略会不会
悄悄的我课上学的全走了
正如我的困意悄悄的来
我轻轻啃一口苹果再喝一口牛奶
我的体内正在进行三圈环流
脑细胞受热运动
看到的题通过脑袋就发生了丁达尔现象
谁在用笔杆弹秦一曲
书包破卷子在书里漂泊
得分我看透孤笔一枝
最后一题没人动
菊花残夜渐寒
我的卷子做不完
你这该死的地轴
让我头在痛血在流
仍然转着笔杆不肯做题
微带着晃腿
有题不会我该请教谁
能不能睡觉不被发现
我不知“求导”求了我几千年
流行歌曲混着abcd发生了化合反应
被储存到脑细胞的DNA上
下课铃响了
我的梦也该醒了
离考试也只有一个星期
我正有写这点东西的必要了
[后记:此系笔者自习课于配方程式系数不得志之时所作,事后观之,实为可笑。然于大考之前偶渲吾情,偶驰吾心,未尝不可。因昏昏欲睡之时笔懒手乏,未加标点,恐读者不明,故名之曰“乱码”,权以此当吾脑海中病毒乱码,亦可略去,因此为吾困乏之作,故笔迹沧桑,见谅!这篇不算练笔,另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xly2004 + 2 + 2 :-D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1:15:23 | 只看该作者

二宝高中时写的

王道与霜道

自古以来,“称王称霸”就是某些人的终极目标,人们往往把“王”与“霸”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二者却不是相同的。从感觉上,正常人可能都更倾向于“王道”,而对“霸”敬而远之。有很多贬义的词,像“校霸”,“霸占”都用了一个“霸”字。王道与霸道确实有很大的不同的。
关于王道,《论语》中就有很多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关于这点,最好的见证就是秦王朝。苛政如虎,严刑酷吏,使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不免落得个“短命王朝”的下场。因此汉学者给秦始皇总结的第一大罪就是“废先王之道”。与之相对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王道的“德”与“礼”,也只是它的一个表现。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见达到王道是很不容易的,这对君主的要求是很高的,要内心有德,外表有礼,所谓“为政以德”、“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只有这些,还不足以达到王道。“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世”(三十年)之后,就要达到“仁”的水平,这是相当不易的。古代多少君王欲效尧舜,欲行仁政,真正达到的却很少。而真要达到王道,君主还应该以身作则。季康子有一次问孔子,怎样才能使人民“敬、忠、劝(互相劝勉)”呢?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正是《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境界。《论语》中也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正是王道与霸道的最本质的区别。
这些其实都还是王道的内在表现,外在表现就很多了。比如《论语。尧曰》中提到的“所重:民、食、丧、祭”。这是最直接的表现。这里把民放在了第一位,说明王道是以民为本的。孔子提到禹,佩服地五体投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可见一个王者应以天下之民为重。尧传位给舜时,郑重地说:“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就是古代圣贤的君主,他们的最大的使命是使人民富泰安康。王道还表现在“公、宽、信、敏、惠”,这也是仁政的一个方面。王道更具体的表现还有“谨权量,守法度,修废官”,这也是“公”的一个体现。汤曾说过:“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霸道所做不到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就是更深一个层次的仁政了。比如周,对于亡国的商,不但不斩尽诛绝,还给予其封地让商的后代延续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王道,因此孔子才说:“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而霸道,就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周朝可谓是一个王道之国,而且它受王道之治,延续了八百年之久,由此可见王道的影响。
王道与霸道都可以治国,但毫无疑问,王道更加有效。而且它还可以影响后世,影响民众,使一个民族的精神得以升华,品质得以美化。在今天,虽然没有了君王与统治,但我们不妨从王道中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那就是,要积累美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素养,从而使心灵净化,外表美好,而最重要的,就是以之影响他人,共同为一个民族奠定灵魂之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1:17:23 | 只看该作者

大宝高中时写的

鲁贾沽鞟(沽为卖)

大宝

鲁有贾者,行于市,见沽鞟者,问其价。对曰:“虎豹之鞟,五百币;犬羊之鞟,一百币。”鲁贾哂之曰:“愚也,当一价也。”沽鞟者怪而问曰:“何者?”鲁贾抚其鞟曰:“其质者,皆兽皮也,所为裳而取暖者也。其质一,其效一,故其价亦当一也。”沽鞟者虽犹有所惑,然无理以对,遂以百币沽之。

及沽鞟者反,告于子,其子责之曰:“虽无理以对,何沽为?拒之可也。”沽鞟者亦悔。

翌日,其子行于市,见一人沽虎鞟,文(纹路)若其父所沽,知此鲁贾者也。乃前而问曰:“何价?”对曰:“五百币。”其子以前鲁贾之理对,欲以百币购之。鲁贾复哂之曰:“愚也,何一价也?”其子怪而问曰:“此非子前以百币购吾父鞟之理欤?”鲁贾抚其鞟曰:“然,有是言也。然其质虽一,文则有异,价之别者,文之区矣。子欲以五百币购鞟,而被之若犬羊乎?”其子默然,亦无理以对,遂以五百币购之。

及归,告于父,其父责之曰:“虽无理以对,何购为?拒之可也。”父子皆怏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6:16 , Processed in 0.280824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