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敢不敢这么教你的孩子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8:15:4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有兴趣看看这个帖:http://bbs.gameres.com/showthread.asp?threadid=56733

短短摘录这段,正是我目前琢磨的自组织学习的朦胧设想:

例如阐述每个人都有过的茅塞顿开的体验,这一段表达得更好:“在我们的大脑中出现了类似于意识相变的事,许多以前杂乱无章的东西突然具有了某种规律性。恼人的混乱思想突然变为令人宽慰的确定性。新的洞见早就潜伏在意识之中,但它们是闪电一样突然呈现的。人们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印象,这里有着类似于我们从协同学的其他领域中所知道的一种过程在起作用。通过涨落(恍然大悟)出现的一个新的序参数(也即新思想),能够制服、联系和支配各个方面。但这一次又显得完全是自组织的——我们的思想也自组织成新的洞见和新的知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1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小米爸爸 + 11 + 13 感到有种顿悟感,先等两天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8-16 22:0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你这个与我讲的那个跨学科真是个相对的东西,看了这个协同论的东西感觉大脑中有块东西给敲开了。今天收获比较大,我得仔细体会一下,等两天吧,一个要外出,一个要仔细想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8-16 22:30:15 | 只看该作者
等着看研究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8-16 22:56:14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没看太懂那个自组织,感觉是进化论在思想上的应用,无序到有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看看这个,或许有不同了解:http://ar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8-16 23:03:4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应试大国,不过这几年我发现我们的应试能力确实出奇的低(我指的是独立应试能力)。
前几天一个家长问我,中学数学学什么内容,我当然不知道现在的中学数学和我们小时候一样不,但我却把小时候学的大概内容年级都讲的出来(除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等基本都讲的出框架)。她问我怎么记得的,我还奇怪她怎么会记不得。
学习不是去背完所有的东西,那样的结果是看完试就忘了,只需要记住索引,目录,关键点,应用的时候就可以搜索,查资料就可以了。可惜的是我们的应试能力只局限在老师的帮助下死背得高分,然后把学到的所有全部忘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8-17 08:10:53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在另外一个论坛的回复

第一,这个孩子只是上了北大而已,何况北大还师生比例比较畸形的大规模扩招了,谈不上太大的成功;
第二,一个孩子这样做,完全是个案,与孩子的心智成熟、智力水平有相当大的关系,证明不了不应试学习就可以成功的进名校;
第三,教育制度是出问题了,在体制难改的状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不止一个,无论如何,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指导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父母指导不了,跟着应试亦步亦趋的父母,孩子固然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目标,放手的父母依然要承受孩子未来不成功(成功本来没有可以完全复制的经验)的风险。。。
孰轻孰重,就看父母的观念和对孩子人生幸福的定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8-17 10:19:13 | 只看该作者
上周听到一个新闻:中国的青少年在算术方面排名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想象力倒数第一,不知道是按照什么排名的,但可以大致看到中国基础教育的成果。教育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谁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2:19: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i5 于 2010-8-17 03:04 发表
“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 大方向是对的,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要如何实施, 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嗯,开这个帖正是此目的。跟小米爸在另一帖聊着聊着,问题就逼到这里了,大家一起思考吧,思考交流才是论坛的价值所在。

这个孩子的个案给我带来的思考不在于进北大,不在于“反抗”体制,也不在于“玩”,而是“活力”。不谈她的文笔和见解(毕竟刚高中毕业),我从文章中看到的是一个有着无限潜力的可能和强烈的求知欲的孩子。她,,还拥有passion,这是我比较看重的。也许她对用功苦读轻描淡写吧,但是,我能体会她说的“玩”着学习。兴趣浓的时候,是可以用极少时间达到极大效率的。举个例,兴趣缺缺时几天看一本书,兴趣浓厚时,几小时就可以看完,而且记忆深刻。

喜欢下围棋的应该知道,在棋盘上,“活”着很重要,“活”的棋形是第N步创造力的基础。或许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做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2:2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小米爸爸 的帖子

我也得多想几天,似乎有个新东西,一抓嘛,又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8-17 13:15:08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评价,不知道受试者的准入条件是怎样的?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43 , Processed in 0.135045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