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前车之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大手拉小手,爱心创明天——记我们的阳光贝贝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4-9-7 12:49:55 | 只看该作者
团团妈+-->引用:团团妈 每一项是随机的还是有系统的进行?
看来我也要学习给团团订个时间表了.谢谢分享.
教学上我们有计划,但是不会一成不变,会根据当时的教学情况进行更换,比如今天学习歌曲:“哈啰”原本的内容我进行了改变,因为孩子们的兴趣是喜欢我的边唱边和孩子们跳!歌曲变成了跳集体舞,这种更改会经常出现在我的教学中,因为我的教学原则是孩子们有兴趣为基础。
还有就是今天下雨,我们的户外活动减少了,但是我们的区角活动增加了。
再说逻辑狗,因为孩子们刚接触,还有些茫然,所以活动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改动,先熟悉游戏规则,摆弄活动材料,就这样,我们还是有小朋友发生了撕坏材料的问题。看来,常规上我们还是有待加强,这就是我的矛盾,孩子们不可能不好动,好动就会出现失误,我们要允许失误,却没有经济能力来面对失误,(损坏)有时候我也很累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4-9-7 13:13:11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正准备请你把孩子的口述日记写到这个楼呢!今天我给小朋友读日记的时候,宝贝都要兴奋的控制不住了,我于是请他到孩子们面前来讲讲,他的头一埋,作了个羞涩状!我们还是不强求,但是我深切感觉到他喜欢这种感觉,通过观察,我发现你们宝贝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是肢体发展不好,容易摔跤,看你经常给孩子穿长裤,可能是这个原因吧,手的灵巧度也需要多加强,回家做些细致动作,如系扣子,和家长翻绳,跳格子是女孩子的活动,但也确实很适合孩子的发展。

希望常常能看到孩子的日记。
我在想是另外开辟一个润润日记专楼呢,还是你另起一楼,专门写这些阳光贝贝呢?咱们都好好想一想,ok?
我也发现润润(李运泽的乳名)的动作有些不够协调,你看他个子挺大,爬高啊,上车呀,从高处向下跳等等,也不知是呵护的太细,还是胆小,还是.........我会加强你说的那几项锻炼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4-9-7 13:33:4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阳光贝贝的老师,我想还是以阳光贝贝为主吧。这样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再说得到了那么多朋友的关注,我还是会有问必答的,希望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4-9-7 14:33:58 | 只看该作者
孩子这几天成了妈妈的小尾巴,只要妈妈在家,就一刻也不让离开,或者在妈妈没有下班的时候说,我想妈妈了,重复很多便,后来有加了一句,我想妈妈了,这可怎么办?
在幼儿园好象还好,具体如何,因非接送时间家长不让进,所以也不知道,唉,一次班主任说今天没哭,可还没走出学校遇见了厨房的老师,他说孩子哭的眼睛都红了,听孩子的妈妈讲这些,偶也心酸啊!
健康方面孩子有些热伤风,但好象那里的老师没有医疗常识,问些情况,回答不知道,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4-9-7 18:26:33 | 只看该作者
厨房的老师?
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他能看见孩子?
有时候家长走了孩子就是变了另一个样子,不哭不闹了,但是还会很难过,此是家长要在他面前表现的自然些,千万别在接孩子的时候嘘寒问暖,只能给孩子造成压力。还是在这里贴一些解决入园问题的内容吧,希望给你有些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9-7 18:31:13 | 只看该作者
送孩子上幼儿园的6个错误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

父母把3岁的华华送入幼儿园。但这里跟家并不一样,不知道上厕所往那里走?不知道肚子饿了怎么办?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呆在教室里不让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么多规矩是为什么?这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令华华心里感到某种不安、担心、害怕和惊慌,一些孩子则会出现极端的恐惧,会大哭大吵大闹地不肯去幼儿园。
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父母可以运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见的错误做法。例如:

  ★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当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送孩子上学时,如果母亲向儿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如果孩子赖在床上不起,对父母撒谎“我今天肚子痛、头疼,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干脆拿哭闹作为杀手锏,不肯让父母离开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坚持送他去入园,可以先跟幼儿园的老师联系一下,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学校的状况,找出他不愿意入园的原因。
幼儿不愿意去上学的理由一般有三个:第一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第二是自立能力差,孩子入园之后需要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备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肯定会感到不安;第三,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消除他的恐惧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4-9-7 18:32:54 | 只看该作者
独生子女为什么要上幼儿园



      二岁左右的幼儿,就有独立操作的需要。吃饭时,就从大人手中抡过小勺,要自已喂饭。可是,不少的父母为了孩子,唯恐他吃不好,吃不饱,四五岁还在喂饭。这个年龄的幼儿喜欢和同伴游玩。因此,父母要按照儿童发展的需要,为独生子女找好伴侣,让他们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帮助, 友好相处,使独生幼儿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但遗憾的是,有的父母不懂儿童心理,唯恐自已的心肝宝贝受人欺负,被人打了,或者玩具被弄坏了,夺走了,或者担心孩子吃不饱,睡不香,而剥夺孩子与同伴游玩和相处的权利,把孩子关闭在孤独的家庭小天地里,这样不利于幼儿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很容易形成孩子孤独、自私、胆小、懦弱、不关心他人的不良性格。

      上幼儿园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幼儿学会过集体生活,孩子们在相处时会学着改变自已的某些性格来适应他的玩伴的需要,学会怎样合群,学会互助合作,了解及适应团体生活,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将来上小学时就很容易适应。同时,幼儿园还可以训练孩子离开父母生活,这对父母也是一大帮助,尤其是独生子女。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父母已意识到这一点,宁可自已省吃俭用,也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大量事实已证明,独生子女二岁左右开始上幼儿园,长大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远比不上幼儿园的独生子女要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4-9-7 18:36:08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孩子从家庭走入幼儿园都要有一个适应阶段,这个阶段的长短,是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家庭的抚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来园后接触到的老师和老师带领方法所决定的。时间短的一般需要1-2周的时间,时间长的可能要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类型:

 

1.认生型:这类孩子比较内向,依赖性强,有自我保护能力,警惕性很高,不愿与生人接触。入园后,认准一个人会紧跟不放,喜欢让老师抱着,大哭大闹或沉默几天后会突然变好。

2.外向型:这类孩子性格开朗,不怕生人,对周围环境和玩具感兴趣,谁带都行。一般不耽误吃、喝,入园后总想往外跑,睡眠不踏实。

3.依赖型:这类孩子在家比较娇惯,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总随身拿个东西)。入园后,一般不爱参加任何活动,总愿让老师单独带领。在进餐、睡眠方面会很费劲。适应期较长。
孩子要上幼儿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由于幼儿自身的条件和所年生活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轻声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和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则上述症状马上消失。孩子这些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如不及时地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尽快帮助孩子适应的环境,家长应分析造成孩子入园不适应新的环境,家长应分析造成孩子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及早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准备。
  行为科学认为,适应是指个体以各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以便使自己能够顺应环境的过程。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不愿上幼儿园,想回家也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
  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家庭和亲人,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感而产生焦虑。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担心父母是否不喜欢自己了,是不是不来接自己了而不安心在幼儿园生活。有的孩子由于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缺乏独立交往能力,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因而来到群体生活的幼儿园这一新的环境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要喂,走路要抱,这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到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孩子那本来就不够稳定的情绪又会波动起来。
除了孩子这些本身的原因,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幼儿园入园时的表现。陌生的环境是造成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刚刚进入新环境的人都有一个渐渐适应的过程。幼儿园是个集体的生活环境,集体对个人而言意味着某种约束,孩子不可能像家里那么自由。一个刚刚3岁的孩子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有约束的新环境,会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对幼儿园产生逃避的心理。而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一些误导,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拿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孩子,用"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叫老师把你关起来,不接你回家"之类的话来教训孩子,使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认为幼儿园并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这也是孩子人园后不适应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入园的适应,说到底是个家园衔接的问题,家园过渡自然了,幼儿入园困难就容易克服,幼儿也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生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1.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玩,使他逐渐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在家中和孩子玩"幼儿园"游戏。如果家长本人不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可以请邻居中已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使孩子在游戏中熟悉幼儿园的生活,了解幼儿园的一些常规。另外,家长事先可以去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物钟能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吻合,以便孩子更容易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讲有关幼儿园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他们学习本领的地方,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
  3.鼓励孩子出去交往。家长可以采用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
  4.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5.主动和老师接触,使孩子在入园前能认识老师,并帮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只要引导有方,相信孩子是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4-9-8 11:59:36 | 只看该作者
一些事不能勉强,硬要把孩子往不合适的幼儿园里送是不好的,甚至学校也不是非上不可,爱迪生就是她妈妈教出来的,现在国际上也认可了家庭学校,我让团团上学也不是为学多少知识,主要有个集体的环境,可以交一些朋友。
作为家长,我期望透明的学校管理,如允许参观。记得在新西兰的时候,有小孩妈送完孩子不走,就坐在教室里看上课,接孩子时也跟老师聊得很热闹,仔细看团团的老师象家长的大姐,解答我们的问题,打消我们的担心,不象中国的那么深沉,跟老师说话要小心,说话之前还要观察好了老人家高兴不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4-9-8 12:13:4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家长,我期望透明的学校管理,如允许参观。

我们这里不仅允许参观,还请家长参与幼儿教学中来,你生活过的幼儿园给了自己太大的阴影,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样,另外,现在的社会现状大部分家长还是不能够自己承担教育职责的,只有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我们做老师的把教育工作尽善尽美。

〉记得在新西兰的时候,有小孩妈送完孩子不走,就坐在教室里看上课,接孩子时也跟老师聊得很热闹,仔细看团团的老师象家长的大姐,解答我们的问题,打消我们的担心,不象中国的那么深沉,跟老师说话要小心,说话之前还要观察好了老人家高兴不高兴。

我们这里已经做到这样了,我们家长老师可以做朋友。这种良好的气氛是我一直追求的。谢谢你能够多提这样的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8 09:02 , Processed in 0.07987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