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笑可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09年11月出生)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12-4-24 18:35: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子云008 于 2012-4-24 16:59 发表
小孩子,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不管是乖巧懂事还是蛮横泼皮,都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观察身边的孩子,都能从家长的言行及教育方式上找到原因。

赞同,
不过像我这样在传统教育下长大的孩子,虽然现在很努力的去学习做个好妈妈,

可是有时还是难免被根深蒂固的习惯影响啊,只好不断的提醒自己....

[ 本帖最后由 我是花园 于 2012-4-24 18: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10:38:52 | 只看该作者
父母对孩子“七不责” 精髓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黄帝内经育胎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5:12:03 | 只看该作者
摘自“无事生非”的帖子,很认同的方面:

关于对学校考试的态度
     应试是有技巧的,但这完全可以到很晚了再突击,没必要从一开始,用技巧训练代替学习
    人的智能有多种,数理逻辑和语言智能只占其中的两项,其他重要的人际、空间、艺术智能等等,在语数的标准考试里是无法体现的
    家长也有很多种,不仔细分析自己孩子的家长会有诸多诘难,原本也是正常的。还有一些家长,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孩子不“笨”,就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成长。这些家长就会一方面督促孩子培养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会弱化分数的孩子的影响。


关于小孩学钢琴
    教育无痕,音乐融入生活,原该如此。
    如果生活里除了弹钢琴的时间之外,连一点乐声都听不见,我们怎么指望孩子的指间能流出音乐?
    而如果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又何必一定要亲自弹出它来?
    不过如果我家孩子真的喜欢,愿意学习,我任何时候都会很高兴让他去学的。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5:39:13 | 只看该作者
转安安妈妈的一篇文。


回复: 您给幼儿看卡通片吗?

来说点不完全相同的观点吧。并想做一点引申。欢迎讨论,拍砖。

如果幼儿定义为0到3岁,那么不看动画片那是非常好的,避免伤害眼睛。不过孩子是否在2岁前对视频不感冒,我却无法确定。因为我的孩子恰是视觉型学习的孩子。对她来说,看比听更有效,在她1岁多时我给她放动画片,即使关了声音(当时是因为旁边有人休息)她也看得津津有味。

动画片绝对是孩子学习非母语的一种途径,因为它可以提供模拟环境,大量的图像与声音的对应,丰富的人物画面可以吸引孩子的主意力,这正是英语学习需要有的过程。

不过这不是我谈论的重点,我想谈谈动画片所带来的副产品,学会自制。先说说美国孩子的情况,别说动画片,连游戏都不是禁止的。图书馆就有八台电脑是专门装的教育类游戏,一岁多的小孩就会玩,比如认识颜色,数字,拼图,配对等。2岁的孩子已经比我的孩子玩得好,这其实是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比较好。不仅是图书馆,幼儿园也有专门的电脑课时间和动画片时间。数学没见得怎么启蒙,但美国孩子对电脑的启蒙却很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其实是学会了自我控制。大家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谁能保证我们的孩子可以始终近朱呢,保不准哪天接近墨了,比那在染缸里长大的孩子还黑。

我时常看到坛子里有些妈妈说孩子长大了,多么不听话,沉迷网游。。。悔不该当初。。。这在坛子兴起前几年,第一波杜曼高潮稍稍淡些的时候,有不少妈妈写总结贴。我以前有不解,有担忧,但现在想想多多少少与孩子小时环境单一有关,近朱者赤了,但不能出淤泥而不染,环境改变后就很能控制的。

文文妈妈,我相信文文是不喜欢看电视的,但是否是完全拒绝动画片?因为安安也不许我们看电视的,她只想看她的动画片。而且,她知道看了一集就自己关电视,最多与我讨论因为她今天表现好,是否能再看一集,第二集看完,她是一定不会再看的。即使文文现在不喜欢动画片,没看过游戏,无法保证以后不喜欢,如果旁边的小朋友都看或者讨论呢?我知道文文妈妈是出于对文文眼睛的保护,只是说现在。以后会如何,我也不会妄加评说。

不过我来美国后发现中美教育的一个比较大的反差是因为美国自由,提供的环境多元化,相对来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引入的拒绝就更多。家里不是没这个零食,是你现在不可以吃。以前觉得自己孩子还不算太淘气,到了美国正好赶上terrible two,那实在是痛苦,我不给安安买零食,邻居还天天往我家送呢,还时常是在晚饭前。玩玩具亦然。你可以张扬个性,但你也需要守规矩。于是时常看到小孩被强行从电脑旁拖走,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哭喊。不仅如此,这边虽然不打孩子,但是各种体罚还是很多的,禁玩禁吃,timeout,安安刚来几个月是天天被幼儿园老师timeout好几次。于是老师告诉我安安被宠坏了。其实并不是我宠,而是她所处环境不够复杂,对她来说很多界限并不清楚。家长们不妨试试孩子的自制力,真的是好习惯根深蒂固,还是不知道世界丰富多彩?我有一个教会家庭朋友,他们的儿子初来时十分乖巧可人,非常听话,别人给零食也不吃。不过最近已经好几天不怎么吃饭了,只吃零食,而且也越来越不听话。也许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在智力启蒙上,可是美国人EQ普遍会高一些,这些软性的东西是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努力的方向。

孩子经过几个月,反复'锻炼',拒绝控制自己获得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孩子就会知道游戏可以玩,但不能玩时间长,动画片可以看,但也不能时间长,零食可以吃,但也不能吃多。玩具可以玩,但要轮流,要分享。

这种锻炼,究竟小了好,还是大了好。经过这大半年我只是自己偏向于早点锻炼,毕竟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更高。当然也有大了后在孩子已经养成好习惯后再逐步补这个界限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

再回到动画片,绝不是鼓励大家给3岁前的孩子看动画片,我虽然给自己孩子用了,但到现在还是十分担心眼睛。不过我们也要想想如果最终不可避免,那应该何时引进,又如何树立界限。其实我小时从未玩过游戏,现在反而时常玩,心里还始终觉得有了小小的缺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5:44:21 | 只看该作者
Martina-Mm 对上文的回复

    其实自由总是与确立界限相伴的。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越是自由的地方,越会定好边界,超越边界就得说不。所以,往往给了充分自由成长的孩子,反而更加遵守规则。

    说到吃零食,想起我家孩子两岁左右时,特别爱吃糖果。我们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跟她一起商量规则。比如:每天可吃一或两颗(她便要求是两颗),只能饭后吃,晚上决不能吃(告诉她原因),如此执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就把糖放在外面,让她自己控制执行。由于是她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我暗自观察过,她完全能自我约束

    学会自我管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倒认为应该是六岁前家庭养育的重点。

    关于看电视,好像很多育儿专家是建议两岁前别看的。两岁后看不看,确实无法一概而论。首先,坚决反对把电视当保姆,抚养人只为图省心,这样的做法,不管是看什么内容,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像楼上安安妈说的,先制定好规则,审核好内容,抚养人陪同着一起看,视频也能成为一种教育工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2:15:28 | 只看该作者
头三年里最重要的事儿:
    首先是强健其体魄(物质基础)   
    其次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习惯、专注、动手习惯、观察与记忆习惯、卫生习惯、自立等等)
    再就是软能力的培养(与人交往、控制情绪等等)。
    在这个阶段,专注于某一方面,必定会有收获,但在大脑应该全面发育的时候,过于刺激某一部分,长久来看,也未必是好的选择。

    想想,以我的不太高的标准来看,笑笑其他方面都还不错  只是“控制情绪”这一块,很需要加强注意。
    这妞,最近尤其“傲娇”,真是“一言不合,泪雨滂沱”。咋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8:12:54 | 只看该作者
迪斯尼益智拼图书:和维尼一起猜一猜
    六月初开始对拼图感兴趣,半个月内从一点不会到拼6块、9块、12块、16块,都会了。都是她自己每天不断地钻研,每天都试着拼好几次,总时间最少也在一个小时以上。
    之后每天不断拼,都要把每副重复拼几遍。玩了一个月,最近终于把最后25块的拼图也轻松地拼出来了。

    下面买什么样的呢?接着如今她这个痴迷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5:37:18 | 只看该作者
苏格拉底有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这句话是以人为本的,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可以多支持、接纳和关爱,但不要去替代孩子成长,或是强行把孩子往自己的模具里塞。
  幼年时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的那一颗颗种子,机缘一旦成熟,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5:56:1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非要说穷养还是富养,从某个角度看,不管儿子还是女儿,都还是要“富养”,但这个“富”,指的是陪伴时间的丰富,情绪接纳的丰富,情感认同的丰富。而不是单纯指物质的丰富。

  回到最初的那个例子,其实我当时也想那个妈妈说,一个女孩子,即便物质如何富足,如果在童年,她缺乏了父亲的爱与呵护,那么长大后,一个感情骗子甚至连块面包都不用,也能把她骗走。

    富养有时和钱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在于你是否给予你的女儿足够的关注。女孩在成长时是要比男孩精细很多的,如果你不能令她感到受宠,她很容易敏感自卑,潜伏下自轻自贱的性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6:09:51 | 只看该作者
  不论中外,很多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出身在普通家庭,为什么?
  道理其实很简单,正是这些父母正是认为自己没有文化,所以才不会过分地“教育”孩子,从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他们没有给孩子画上框框,他们所做的,只是充分的陪伴、给予、支持和接纳。

  是的,优秀父母的秘诀就在于——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一个人的痛苦,往往就在于无法成为自己,无法活出自己。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38296.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7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6:34 , Processed in 0.11975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