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emily7_19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按年龄管教2岁的孩子(转帖)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28:32 | 只看该作者
为孩子示范另一种方式,在孩子的心里种一颗种子
胡子说: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很多时候,应对外面的世界,了解越多的新教育,越容易焦虑。放松并不是说粉饰太平,也不是放任自流,放松是给了自己和孩子内化的机会。

放松了,容易看清楚事情的本质,转而寻求利益最大化,为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有所舍才有所得。
放松了,才能接受自己,接受孩子,接受生活本身,接受世界,接受存在就是合理的现实。
当看到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不急于批评和教导,只是示范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说难听的话,也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可以这样说…………
当孩子做错了,告诉孩子:我们应该这样做…………
当孩子有了不良行为,示范孩子:我认为这样做会更好…………
当孩子把比赛引到家庭里来,吃饭的时候,他要争第一,穿衣服的时候,他想得第一,做事情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是第一,以前的我或许会严肃的告诉他,我不想和你比,我不喜欢你吃的那么快,对肠胃不好,消化不好。现在,我会告诉他,是的,你是第一,你很棒。
总会有他好奇的时候,他有时候问妈妈想不想得第一?我说不想,我会告诉他,我只着急争第一的话,就吃不出饭菜的香了,我喜欢吃香喷喷的饭,我喜欢享受吃饭的过程。


我做不到跟现实抗衡,强行让儿子适应争第一或者抗拒做第一,但我要在他的心里种一棵种子,让他知道,有比做第一更重要的、更有意义的、更享受的事情。


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不管现实多残酷,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只要有恰当的机会,这棵种子就会发芽,茁壮成长。

耐心的等待孩子的转变,远比立杆见影的让孩子顺从自己,更可喜可贺。耐心的等待,就是宽容,宽容孩子可能出现的任何症状,静待孩子的回归。而我们做父母的,最难得的,就是耐心和宽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29:09 | 只看该作者
为孩子问题担忧,不如选择自己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并不是问题,比如两岁左右的孩子打人,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都相似。

与其告戒孩子打人不好,为后果担心,不如考虑万一出了问题,比如打伤别人和被别人打伤,妈妈如何应对。对孩子的教育表面看来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更多是为了给自己减少处理问题的麻烦。


3岁的孩子多不肯照相,不肯配合甚至拒绝。彤彤大姑的孩子壮壮这个阶段因此没少挨打,每次出去玩都为了照相哭一鼻子。彤彤也一样,整个暑期就是拒绝拍照片。过了三岁半,这些问题突然就消失了,现在特配合。壮壮妈妈生气担心的是好不容易有时间陪孩子出去,却留不下一些值得纪念的照片,其实,担负了这样的后果又如何?真实的成长的历程又没有省略。只要把相机背到包里,总会有机会捕捉到孩子的笑脸,可又几个妈妈肯为了孩子长期相机随身携带呢?于是只能是要求孩子在某个特定的场合配合自己。


因为孩子在幼儿园不放松,不爱去而郁闷,因为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不好而焦虑,不如选择自己去做点什么。最简单的,莫过每天跟老师聊聊天,问候一下,混个脸熟。很多年轻的老师满怀做好工作的热情,却不得法,碰到一个肯沟通的妈妈,老师也是非常高兴,通过妈妈,对孩子了解的更多,孩子的很多行为老师就能理解。不知道有几个妈妈能为孩子,跟园长,老师有更多的沟通?我去做了,也做到了,我不再担心。


爱孩子让我放下自己的矜持,接纳这些年轻的教师,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她们的积极性,结果是相互的走近让彤彤在这里放松,并逐渐真实的展示本质的他自己;我去理解园长的难处,倾听她的经验,却无意中获得了一个理想的母亲般的长者,跟彤彤园长的定期沟通,成了我的精神大餐。我如爱母亲一样的爱着这位从事多年教育的老教师。


我前半年还每每为自己的状况导致没有办法全情看护彤彤,耽误了孩子而懊恼,现在我突然觉得特幸运,一个放松的理性的妈妈,一个能控制自己的脾气,去积极解决问题,不抱怨不退缩不气馁不悲观的妈妈,才是上天赐给宝宝最好的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30:56 | 只看该作者
你是否为这样的事情担忧
你是否为这样的事情担忧:孩子工作的时候,做不出希望的结果,需要父母的帮助,但不帮他,他并没有自己坚持下去获得了成功,很可能是大哭一场放弃;父母帮了他,也可能是大哭甚至烦躁甚至气馁,一样的不愿意再进行这样的工作。


孩子放弃自己做不了的事情,或许真的会阻碍孩子成长的脚步,但是很多时候,学会和孩子玩,像小朋友之间一样的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保留一颗童心,才能真正体察孩子的需求。


在幼儿园看有的妈妈和宝宝玩,宝宝在做什么,比如套圈圈,从下往上,由大到小,但孩子第一次看到,拿起来就套,妈妈立刻跟上,告诉孩子先套这个,又拿错了,再套这个,宝宝妈妈告诉你,要这样这样…………所有这样做的妈妈,他们的宝宝基本都一个反映,立刻失去工作的兴趣,不听话的放弃,听话的按妈妈的要求去做了,获得了表扬后,也不肯再做一遍。妈妈感叹孩子不肯玩买的玩具白花钱的时候,其实感慨的应该是自己参与的太多,抹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吧。


也看到更好的妈妈,我很羡慕的好脾气的妈妈,孩子做不下去,请妈妈帮忙,结果妈妈帮孩子做了,孩子却翻脸了,大哭大闹,妈妈无奈的安慰孩子,父亲恨不能抽孩子一顿-------我们怎么做你能满意?


突然从这里,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一直都不知道,原来自己有很多地方也做的很好的,彤彤的专注力何尝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他四五个月,最早买回来的玩具他不感兴趣不玩的时候,我总是布置一个大房间,放他在地面爬来爬去的,我则不管彤彤,找到玩具框,找出我要的玩具,开始玩。有时候他过来看看,有时候他玩自己的,有时候,他突然就看了很久,我则自己一个人玩了很久,玩出了很多的花样。我的动作轻柔,缓慢,简单,明确,后来学了蒙氏教具操作,才发现自己早就会“蒙事”了,早就知道一个动作要清晰的呈现在孩子面前。


一次两次,不用三次,孩子就会在你面前停留,并介入进来,然后我悄然退出,他自己则开始摆弄,这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所谓的孩子半个小时的专注时间在彤彤这里早就被打破了。后来婆婆评价彤彤玩什么很有章法,而且不容易无聊放弃,能玩出无数的花样,玩具对于彤彤来说,实在是性价比太高太高了。


到他一岁多了,长大了,能摆大高楼了,做一些难度高的建筑,需要妈妈参与的话,我都会说:好,咱们一起试试。记忆里,没有说过几次:我教你!搭建的过程,会要求他提供什么东西,到某个环节,也会请示他,我这里有两个,到底用哪个更好呢?让他帮我做个决定。一同参与,会让整个过程变的积极主动,有成就感,最后的结果都会让我们欢呼。


再大一点,他搭建的时候,我多是无声的看,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机会,帮他解决一点点小困难,比如我在他两次都倒塌的时候,递给他一个积木,对他说:用这个试试。也有做砸的时候,他试的时候结果更糟,哭了怪怨我,没关系,抱抱孩子安慰一下,笑一笑就过去了,重新开始或者做点别的,不是去强调一个事实:那是你放的不好,要是我放的话,肯定塌不了…………,这样的事实对孩子没有意义。


三岁的时候,会让他知道,妈妈也有不会玩的,比如大哥哥可以搭建的立交桥,妈妈没有图就是建不成,即使你沮丧气恼妈妈也没奈何,你只能期盼大哥哥明年过年的时候帮你来摆。虽然结果遥远,但他会知道,有些事情,真的是需要放弃或者换种玩法的,有些是别人能做到,但我们做不到的,这没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做点别的。


三岁半了,朋友送了他一套磁吸,他喜欢的不得了,这个年就是在这套磁吸的陪伴下度过的。若干次要求爸爸妈妈帮他照书做,有我们能做成的,也有做不成的,从看我们做,到帮我们打下手,到他自己试着摆弄,搞出好多新奇的小花样,到赋予这些作品以名字,几天时间他就换了无数种玩法。

最喜欢看他和爸爸玩,玩到后来,请爸爸站着,他要看磁吸到底能连多长,最后爸爸不够高,踩了凳子,一个凳子不够高,踩两个凳子,直到磁吸哗啦一下断裂………………然后是他举着,爸爸来连…………

让一个玩具无意中成为孩子与父母快乐相处的纽带,还无形中成了他学习知识的媒介,这也是我没想到的。自从摆了这个磁吸,他对几何图形逐渐感兴趣的不得了:妈妈,这个全都是三角形!这个是正方形,这个是长方形,这个是菱形…………妈妈,你观察观察有什么特征?然后玩剪纸手工的时候,剪了半天纸,举着一堆小纸块过来对我说:妈妈你看我剪的,这是长方形,这是三角形,这是梯形…………而他知道这些名词,不过是他举着这个形状问我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简单的对他说:这是…………,他竟然都记住了!


然后就是数:彤彤,我需要一个小棍和一个小球;这次我需要三个小棍和两个小球;我要四个蓝的四个白的…………他不断的要求,妈妈你还要什么,妈妈我给你找…………十以内的加法,应该是没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31:58 | 只看该作者
接着转个李跃儿才发的博文,惩罚与奖励对孩子到底有什么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32:39 | 只看该作者
惩罚到底有什么不好


     露露老师刚想了一个给孩子进行纪律教育的方法。这一天她在她一年级的课堂上给孩子们宣布了一条纪律:在老师没有允许离开座位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必须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如果想说话必须举起右手,经同意后才可以说话。



    接着露露老师又向孩子们宣布如果有人违反这个纪律会发生变什么,她说:如果有人第一次犯,他的名字就会被写在黑板上,如过第二次违反老师就会在他的名字上画上一道红杠。并在大休息时间不得外出,如果第三次违反就在名字上划上第三道杠,这第三道杠代表着这个孩子将失去了所有的课间休息。当超过第三道时就要请家长了。请父母的目的是要羞辱孩子的父母,然后让父母再向孩子施加压力。除了惩罚以外还有相应的奖励,如果全班都没有触犯纪律,露露老师就会在班里一个玻璃瓶子里放一块小石头,当石头放满了,全班就开一次比赛植物大会。获胜者会得到一个小指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33:33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刚说完凯凯就大声说:“我没有种植物,我也不要小指偶”。凯凯这么快就违反了纪律,露露老师准备拿凯凯当一次反面的教材,做给其他孩子看看。于是露露老师大声的用使全班都震惊的声音说:凯凯你说话时没有举手,现在请你到阅读区去。凯凯的桌子被搬到了阅读区,凯凯看上去很高兴:阅读区是班里专门为孩子阅读建立的一个区域。这里放着每个孩子们从家里拿来的书,其中也有凯凯早上刚拿来的《青蛙佛洛各的故事》妈妈每天晚上都给他读这本书,所以到阅览区一看到《佛洛各》凯凯就非常高兴,她先拿了《青蛙佛洛各》,又拿了其他两本书,计划着先看哪本后看那本,这时她的看到露露老师的腿已经到了她的面前,露露老师看着她并严厉的斥责她:难道你不知道班里规定一次只能拿一本书吗,你已经第二次违反了班级纪律,我要在你的名字上画上一道红杠,在大休息时你不能出去,现在你再想想下次怎么能不再违反纪律。露露老师转身回到讲台,在凯凯的名字下画了一条杠,然后对全班说,凯凯违反了纪律,我们大家要想想怎样才能记住老师的规定,不要像凯凯那样,而是要为咱们班在这个小瓶子里加进一枚小石头出力。这段话引起了全班的注意,其他孩子都看凯凯,有的挤眉弄眼,有的吃吃得在嘲笑。凯凯心里不是个滋味,从此她恨学校,恨露露老师,恨这些纪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34:3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大学生讲的在她的学校生涯中一件对她造成很大伤害的事,在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年后,在讨论件这事她还是在流泪。





   案例中的老师试图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矫正孩子的非教师期望行为。而她使用的方式是马戏团用来训练小动物的方式,叫做行为主义的训练方式,也叫行为矫正的的方式。这种训练方式来自于斯金纳的研究,起初她用实验室的小动物做实验,对它们进行强化表演训练,让老鼠和鸽子表演一些不是它们天然的动作。如果小动物出现不合乎训练师的动作时就用惩罚和暂停的方式来矫正。后来为了寻找管理儿童群体的有效方法,学校已广泛采用了行为矫正的方式来训练儿童,让他们遵守课堂纪律,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能顺利进行教学。



   案例中的老师在整个过程没有与告诉孩子那些行为是可取的。并使孩子乐意接受社会群体所欢迎的行为。反过来露露老师企图使用奖励和惩罚来强迫儿童产生好的行为,用强迫的方式取代了适合儿童的帮组手段。并忽视了问题的原因和儿童感情需要,使儿童失去了获取指导的机会。



   大多数施惩罚的人都认为惩罚很有功效。其实惩罚只不过将儿童的地上行为转为地下行为而已。因此从表面上看惩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35:37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瑪乔丽.菲尔兹在自己的著作中说:“经广泛的研究证明,惩罚不是纠正行为的有效方法。很显然,惩罚不能改善行为,即使被惩罚的行为的确暂时消失了,但更坏的行为几乎必定会随之出现”惩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38:30 | 只看该作者
李跃儿,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0:39:34 | 只看该作者
李跃儿和她的巴学园











张同道




        巴学园的孩子们叫她大李,家长们喊她大李老师,我称她老李——我们说的是一个人:李跃儿,“李跃儿巴学园”的创办人。

    巴学园汇聚了一群个性饱满的孩子,孩子们生活在自然、自由的世界,表现出最真淳的人性状态:二岁半的探险家、三岁的哲学家、四岁的爱情公主、五岁的孩子王……别以为巴学园是一个放养天才的处所,它只是打开儿童的心灵,释放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孩子的行动都是自由的,每个孩子的天性都得到尊重,正像李跃儿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削足适履不是巴学园的工作。

        每个家长都以为自己最懂孩子,最爱孩子。然而,看了巴学园孩子的生活,也许家长们就不那么自信了,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对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的无知以及无知的愚昧。在小康中国,不少父母不惜重金为儿童的身体提供一个物质天堂,却不愿为儿童的心灵搭建一间温馨的精神小屋。从传统棍棒教育理念到当代放纵教育模式,多少暴力假借爱的名义耀武扬威,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的“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李跃儿巴学园是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为了真切感知李跃儿教育,我的摄制组在巴学园跟踪拍摄了一年,正在制作一部关于儿童的纪录片《成长的秘密》。这里我权做放映员,泄密几个镜头:

    场景一:静静的午睡中,一位二岁半小男孩悄悄溜到教室,发现筐里放着豆子。他谨慎地回头看看,发现李跃儿站在门口,便试探性往地板上丢了几颗,又小心翼翼地看一下大李,大李表情平静,他便又撒出一把,大李依然表情平静,于是他大把大把地把豆子撒在地板上,疯狂地在豆子上来回奔跑。待他跑够了,疯够了,大李邀请他一起把豆子收起来,放回筐里。

    场景二:游戏结束了,大李告诉一位小男孩时间到了,必须把剪刀归位。他拒不放下剪刀,放声大哭。大李抓住剪刀,不抢不夺也不松手,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游戏结束了,剪刀必须归位。僵持一刻钟后,小男孩放弃,依然哭泣,大李拥抱了小男孩。

    场景三:雪中巴学园,门口站着一位四岁女孩,拒不进屋——她在等一位小男孩,男孩不来她不进屋,这种情境已经坚持一年了。大李走来问道:“我可以陪你等吗?”小女孩摇摇头。雪越来越密,大李再次走过来,把自己的围巾给女孩围上,大李再次问她是否可以陪同,女孩点点头。雪还在飘,大李陪同小女孩等待,一直到男孩出现。

    这些场景是每天发生在巴学园的平凡细节,它凝聚了李跃儿教育的理念:耐心、原则和方法——这是爱的真实内涵。她尊重孩子的意志,呵护儿童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同时,她又耐心帮助孩子们建构原则,决不漫无边际地放纵。李跃儿以她的理念和行动正在改写中国儿童教育版图。

    李跃儿何许人也?

    镜头切回1999年,为寻找纪录片选题,朋友老徐陪我驾车畅游宁夏,拜访了研究易经和宇宙之谜的王木匠、造飞机的牧羊老人、唱民歌的花儿大王、留在西海固的北京知青各色人等。中秋前夕,赶到贺兰山下的小楼——老徐家住这里,我第一次见到李跃儿。李跃儿并不像老徐反复预告的“家有傻妻”,墙上悬挂的风景油画提醒她的画家身份,但李跃儿还是给了我惊奇,一见面就讲述她父母的陈年爱情故事,细节、情境极为逼真。看过她为儿童美术班上的课,当即确定她为纪录片的主人公——这个决定有些突然,出乎她、也出乎我本人的意料,她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理念、对待儿童的耐心与善意、调动气氛的才华触动了我的神经,这部纪录片便是后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沙湖画人》,沙湖边上的儿童写生成为影片的重要内容。此事定下以后,我们就带着帐篷去体验小沙湖,晚上明月当空,凉风如洗,卜居芦苇丛里的昆虫演奏着小夜曲。那一天正是中秋。

    此后两年,我们依然漫不经心地通电话,偶尔也写信,安慰或诉说一些生活欢乐和担忧,直到有一天李跃儿告诉我她已辞去工作,专心从事儿童教育。我隐约感到,这个女人天才焕发的时刻来临了,一旦燃烧,没人能阻挡她升腾的生命火焰,正如罗曼·罗兰写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心里亮起一道神奇的光芒,命运之神叩门了。

    果然,很快,李跃儿的专著《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出版了,她创办了巴学园,并从贺兰山下移到北京,她的儿童教育理念从艺术家的直觉发展为一套完整的学说,她疯狂地工作、吸纳、释放,宛如穿上一双红舞鞋。当我从美国游荡一年回到北京,巴学园已经成为北京儿童教育圈里的顶级品牌。

    李跃儿以艺术家直达心灵的洞察力、儿童教育的经验破解了儿童成长的心理秘密,吸纳西方现代教育成果,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儿童教育模式,并以母亲的耐心和爱心实施,创办了巴学园——中国儿童教育的伊甸园。这本著作正是李跃儿儿童教育探索的最新成果。

    不管人生的路多么漫长,童年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起点,隐藏着无法破译的心理秘密,一个阳光灿烂的童年储存了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在独生子女时代,多数中国人做父母或者子女都只有一次机会,错了就无法再来,失去晨曦也将失去夕阳。我衷心祝愿李跃儿为更多儿童带去洒满阳光的童年。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特约导演,中国纪录片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协会秘书长,国际大奖获得者。


















后  记






李跃儿













    这本书中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李跃儿教育论坛。

    这个论坛已经开了五年,李跃儿巴学园也有了四年的经历。无论是论坛上的广大家长,还是巴学园内部的家长,都有着那么多相同的困惑。

    起初,我会抽时间到网上去回复家长们的问题,会组织巴学园的家长沙龙,回答家长们的种种不解。慢慢的,加入这个队伍的家长越来越多,以我一人之力,完全答复不过来了。于是就有老家长和一批资深的网友出来帮助我完成这个工作,在论坛中开辟了新网友驿站和解答疑难的专栏,并设了版主,成立了核心小组。所有的网友家长们都很热心,很认真,很负责,每一个提问,都不会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

    但是大家发现,一年年、一批批的新家长们提出的问题有很大的重复性。老家长,老网友刚刚摆脱了困惑、焦虑,新网友,新家长仍然在为同样的问题困惑、焦虑。这些相似的问题要一次次一遍遍去回复,工作量很大,而我们的版主,热心的网友,积累了一些经验的老家长们,哪一个都是在工作之余,义务地为大家服务的。

    这促使我产生了写一本书专门回答这些问题的想法。

    今年正好有出版社来联系我,谈了几家,我都一直拿不定主意。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谢来找我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来就给我讲了他们的整体规划,不为出一本书,而是为了宣传李跃儿的教育,要做一个李跃儿教育感悟的系列,其中就包括了想出一本答疑式的实用型图书,能较集中地回答广大家长对孩子的种种行为的困惑和烦恼。

    在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后,我有了做这本书的信心。《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这本书开始运作。

    在巴学园逍儿妈妈和阿秋妈妈两位妈妈的协助下,我们从论坛收集了大量的问题,有十几类之多。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放在书里,经过编辑小谢与梁老师的反复斟酌,我们选出了这本书的七个主题。这些问题多是孩子行为上的,而这些行为大都反映了儿童的心理,和儿童发展的自然现象。

    书中的案例,看上去只是某一个问题,实际上在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孩子已经受到了许多伤害。他们要承受许多压力和不愉快的经历,到了最后,他们习惯了这些问题和伤害,他们的人格就有了缺陷,成为带有缺陷的人格。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中存在较多缺陷,那么无论他多么有钱,社会地位多么高,都不会很稳定,都不会很幸福,这些缺陷早晚会成为他们发展中的障碍。当这些障碍开始影响他们的事业和生活的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很难再帮助他们去掉这个障碍。

    回顾孩子的童年,只不过由于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行为的误解,只不过由于在他们出现困难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们,才给他们造成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到最后却使他们一辈子的生活都不会很享受,很幸福。这对于父母加上一个孩子三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遗憾的——孩子的父母如此辛苦养大这么一个孩子,孩子却不幸福,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相信没有一个父母希望养育孩子的结果是这样的,因为天下的父母都是无限热爱孩子的人。

    其实教育就是一些琐碎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琐碎的问题都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成长得很好。本书就是从一些最细节的部分来向家长解读孩子,使家长们能够举一反三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并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因此在本书每一章的最后,都留了几个给读者思考的问题,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才不至于死搬硬套书中的例子,还可以帮助身边的其他家长。为了使大家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出问题,从而避免再出现那些令孩子痛苦的经历,我们采用了非常直接的解答方式,对事例中孩子的名字也做了更换,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这样我们先去掉被批评后心中产生的不快,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帮助孩子。我相信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最后,我要感谢提供了问题的“李跃儿教育论坛”的网友朋友,感谢广西科技出版社为我们出版这本书,感谢帮助我的两位妈妈,感谢巴学园所有老师和孩子们给我提供的经验和帮助。

    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更多的家长,让大人和孩子都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33 , Processed in 0.08556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