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美烧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论语听课笔记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2-15 20:55: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15 18:42 发表
新春吉祥

我就住在翠竹路万佳后面,田贝四路,常去翠竹公园溜达。周老师那里我很熟悉,周六周日的免费推广会倒是有的,不过你要说他什么时候都免费,周老师可不干呀,人还得吃饭呢。。。。


斑竹的话说的实在,这个帖子的楼主可是那个什么什么读经里很有名的  深圳辰妈。
我是非常喜欢读经版块的,也经常来,也很喜欢看一些纯粹交流目的的家长的帖子,例如:布丁妈。。。。。
也学习到很多有帮助的东西。
关于读经,我和这个版块里面的“嘉宝”的看法差不多,读经肯定有帮助,但是也不是万能的,不象有些人说的不读经就好象糟蹋了孩子,毁了孩子似的,某些打着读经旗号的人,那个洗脑简直就是怎么说了,就象丁春秋和他的门人们。。。。。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纯粹支持,新春好运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9 15:32: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2-15 18:42 发表
新春吉祥

我就住在翠竹路万佳后面,田贝四路,常去翠竹公园溜达。周老师那里我很熟悉,周六周日的免费推广会倒是有的,不过你要说他什么时候都免费,周老师可不干呀,人还得吃饭呢。。。。



那我们还是邻居呀,我也在附近,太宁路。

我的原话是这样的:孔子雕像旁,每周有免费的论语讲座.。
至于那里其他时间有什么活动,我也不清楚,也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免费的论语讲座。

呵呵,我就不闲话啦,继续上菜。好久没去听了,这是年前我听的最后一次的笔记了。
希望春节后,能听到更多精彩的论语讲座,也希望,周老师能将这论语讲完,贪心吧



       听课笔记之五:公冶长(二)--呼唤子贡(2009-12-29)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周老师非常推崇子贡,在几次讲座中,反复讲到子贡。他说子贡是孔门四圣之一的“行圣”,姓端木名赐,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演说家,同时也是儒商的始祖,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孔子带领门生,周游列国14年,庞大的开销,大部分来自子贡。
  这样的子贡,自然是聪明的。子贡当然有理由骄傲,有理由自信。因为他确实优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孔子对他的评价却是:器。似乎有点匪夷所思!因为在《为政》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那么,子贡,还称不上是君子了。

      得到这样的评价,估计子贡这个聪明人也没有整明白。于是又有一问:何器也?孔夫子的回答更是巧妙:瑚琏也!
       瑚琏,是一种祭器。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以当时对祭祀的重视程度上看,瑚琏自然是尊贵的。而且应该是华美异常的珍品。从其名称上粗略的看,其材质也许是玉的。
孔子说子贡是瑚琏,也就是赞叹子贡是高贵的、有大用处的(当时祭祀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就是在夸奖子贡是个人才,即使还够不上君子,但是也离君子的境界不远了,也属于大器了,是器中最高的境界。
  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总是那么的可爱和充满了智慧。
  讲到子贡,周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呼吁: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儒家复兴,国学复兴的井喷关头,专家有了,研究成果也有了,缺少的,就是子贡这样的人,就是子贡这样对儒学复兴、国学复兴大力支持的财阀。如果有了足够的资金,儒学,就能得到更快、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影响。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一系列推广国学的措施,就能付诸实践,到那时候,国学学员,也许就能像孔门弟子一样,成为社会上的抢手人才。
        周老师还说,他曾经在几百人的企业家讲座中,疾呼:谁愿意做子贡?几乎在场的企业家都举起了手,可是,却没有一个拿钱出来的。后来还是得到三和集团董事长的支持,才办起了这家“**堂”。要不,他自己还不知道在哪里打工或者读书。(掌声,笑声)


[ 本帖最后由 美烧女 于 2010-2-19 15: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09:45:3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听课笔记《泰伯》之学习的目的

  论语《泰伯》中“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这句话,让教授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学而不求禄者为难得。至,通志,心之所往。榖,这里是俸禄的意思。当然也有人认为,至,这里就是它本义,不是通“志”,那么,意思就成了,以学而久,不获禄者为少见。

  教授同意第一种解释。

  意思容易理解,但是教授感慨很多。
  
  君子学习,是以求道为主的,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朝闻道,夕死可矣!”然而,真要做到这点,却是很难的。就是论语本书中,也有“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也”的句子。可是,这也不是君子学的最终目的。
 
  综观当今教育现状:中小学教育,是应试教育;高等教育,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总的来说,是功利性教育。
  出版社,也大都是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平庸,迎合大众趣味,直接导致书店充斥着文化垃圾。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当从事精神文化事业的出版单位都追逐利润去了,出版的只是平庸甚至低俗读物,对人的精神文化领域的侵蚀就太严重了!

  而读经,可以让我们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培养我们完善的人格,让我们有很高的智慧和人格,综合素质到一个新的高度。古人云:经典一部,胜读杂书千本“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了智慧,就好像被授之以渔,比单一的技术训练,强多了。有了智慧,去学一门新的技术,也快多了,做一行,也很容易掌握其核心,实质。

  说到这里,教授第一次向大家讲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潜心学习多年之后,他开始做实业。涉足的完全陌生的领域。可是两个月之后,他就完全摸清了行业的核心,事业蒸蒸日上。然后又开了另一家公司,也是开得很成功。到近年,他看到了国学复兴的大好时机,就离开公司,开始专心传播国学。所谓“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见”……

  在讲到“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的时候,教授感慨:如果我们不带功利心,坚持带孩子读书三年,甚至十年,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当然这个了不起,不一定是以财富的多寡来衡量的,而是以孩子人格的完善,智慧的高低,精神家园的圆满来衡量的。
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虽然听课的人不多,但是都是一些常去听的人,越听越喜欢听,越听越感到这课的难得。

  我也想起了一个带孩子读经几年,自己也在读经的网友的话:教育,特别是在教育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我们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在为学校打基础,我们是在为孩子的人生打基础。我们希望我们的所教他的东西会让他受益终身,使他一生过得美满、幸福,而并不是简单的让他上学考100分,或者考上一个所谓的名牌大学。

  很实在,很明白!这就是读经而有的智慧!

[ 本帖最后由 美烧女 于 2010-3-23 09: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3-23 11:07:20 | 只看该作者
受益非浅,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3-23 12:43: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nieluoj1220 于 2010-2-15 20:55 发表


斑竹的话说的实在,这个帖子的楼主可是那个什么什么读经里很有名的  深圳辰妈。
我是非常喜欢读经版块的,也经常来,也很喜欢看一些纯粹交流目的的家长的帖子,例如:布丁妈。。。。。
也学习到很多有帮助 ...


赞同,我也让儿子读经,而且我也会去一些读经群之类的,有些人是把读经这件事说的神乎其神,太过了,反而让人不是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09:19: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日月星 于 2010-3-23 12:43 发表


赞同,我也让儿子读经,而且我也会去一些读经群之类的,有些人是把读经这件事说的神乎其神,太过了,反而让人不是很喜欢。


赞同!我也在带孩子读经,每天只是读半小时左右而已。读经,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远远不是全部。

不过,我这帖,是发我听论语公益讲座的,怎么歪楼了 我扶正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08:54:0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听课笔记:《子罕》之一:子绝四(10-04-04)
  教授讲到这一章,在我听来,真是字字珠玑啊,恨不能录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整理出来,那会是篇多好的文章!
  可是,我只能根据笔记,整理下自己能记下的部分了(教授的讲座,是繁花满树的话,我的笔记,只是树下捡到的几片落花了)
  先整理这句给我最大启发的吧.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在这里是“无”的意思。比较干脆。根本就没有。
  毋意,意通“臆”,但是“臆”尚未能完全表达它的意思。一切主观想象的,都没有。
  这就告诉我们,读经典也一样,在没有凭证的情况下,千万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测去望文生义,必须以经典本身作为依据(呵呵,我自己以前常常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错误)。

  毋必,没有绝对的观念,看待任何事务,都不绝对化,除了天道是永恒的,绝对的。中国文化讲求“用中”,“执其两端而取中间者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这个“易”字,也有变易之意,根据时变而变,“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开国伟人毛泽东的著作里的核心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将这个“惟变所适”用到了极致。(呵呵,教授以前也在别的篇章中讲过,经典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经典的阐释则与时常新。时代变了,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经典本身,而是践行的方式。呵呵,我们读经人,要多检讨自己对经典的学习方式了)。

  毋固,固,是固执,执意,自己固守着不改变。譬如现代不少人,由于受了先入为主的影响,用现代词概括是有了“思维定势”,受了别人的影响,对经典有了错误的看法,可是,却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殊不知,你看到的那些书,其实已经是二手材料,甚至是三手材料了,表达的是人家对经典并不一定正确的看法。然而有些人,嚼着人家嚼过的甘蔗渣,还自以为是。(嗯,说得好,经典就要多读原文)。
  毋我,没有私己。伟大人物,往往具有超越普通人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可以感悟圣人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和气度。譬毛泽东16岁离开韶山时写过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多么大的气度啊!

  讲解这一句的时候,教授还举了好些生动的例子,听众们一个个是不断点头称是,露出会心的笑容。教授和大家互动也很好。他感慨:去过很多地方,给过好多听众讲过经,听得最好的,是那些把自己倒得很空的人,这些人,往往对经典没有什么固执的地方。听不进去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懂得不少经典方面内容的人,其实还是嚼的甘蔗渣(嘿嘿,有时候虽然觉得这话似乎失之厚道,却不能不叹,实在是很合适!教授也是对这种状况、这类人感到无奈啊)!



[ 本帖最后由 美烧女 于 2010-4-6 08: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09:21:5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听课笔记:《子罕》之二:子畏于匡(论天命与承担)(10-04-0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文字本身的意思很好懂。只是,孔子的话,在这里闪烁出了别样的光辉。

  孔子和弟子们在经过匡地的时候,被匡人误以为是曾在这里劫杀过的阳虎(据说孔子和阳虎相貌很像)被围困在匡地。危险的时候,孔子说了这句话。

  孔子的话本身的意思,也没有什么争议,大意就是,文王已经不在了,文王之道不是就在我这里吗?这个“文”指的就是周朝传下来的礼乐文化、典章制度等文化遗产。老天是要灭绝这种文化吗?如果要灭绝这种文化,就不会让我掌握它了。如果老天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在这里,孔子表现出非凡的自信。他把自己当成周代礼乐文化制度的传承人,认为自己是承有天命的。天命在身,匡人又怎敢违天害己?体现了一种勇于承担的精神。这种担当,就是一种伟大!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有这样担当的王者出现,孔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讲的就是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中华五千年文化,没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是无法担当的,不仅需要气魄担当,也需要义理担当,还要有事功担当。

  讲到这里,教授例举了历代有担当的大家,除了孔子外,还有孟子、朱子、阳明先生等。也说到他的老师,中国儒家协会主席蒋庆先生的担当。每一个大家,在担承文化的过程中,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师父,倾家荡产,倾一家之力,呕心沥血推广经典教育,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当作自己的天命,这,也是一种担当吧!也许,下一个王者,就在这些读经的孩子中出现!)

[ 本帖最后由 美烧女 于 2010-4-8 09: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4-8 13:18:36 | 只看该作者
向楼主道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21:47: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ongruhua1999 于 2010-4-8 13:18 发表
向楼主道谢了

呵呵,就是遗憾还不能完整表达教授的意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45 , Processed in 0.130139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