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件事:逃避回答,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不回答”或者当做没听见孩子提出的问题,都是错误的解决方式。孩子的好奇心一旦产生,就会执著地去寻求答案,而正确的解答,只有父母才能给予。
首先,我们以一个故事开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成功作者幼年时的有趣经历,他将这次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名字叫《童年的发现》,文章的大体内容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
有一次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母亲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老师认为作者“不怀好意”,把他赶出了教室。
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总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她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来控制学生不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
“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做声”,可就在这时,作者笑出了声,所以老师认为作者“不怀好意”,也让作者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时我们不由得想起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提的问题也经常会涉及到婚姻和性,而父母们会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孩子的问题呢?也是板着脸孔拒绝回答孩子的疑问吗?
相同的问题:“我是从哪儿来的?”有几个父母会正面回答呢?孩子们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比如下面这位家长陈述的这个故事:
记得儿子5岁时跑回家告诉我一件事:说他的好朋友“狗狗”是他妈妈捡来的,他妈妈说如果他不听话就不要他了。我听后很奇怪,“狗狗”的爸爸妈妈和我儿子的爸爸是同事,怎么“狗狗”会是捡来的呢?哈哈,肯定是“狗狗”太淘气了,他妈妈用这一招吓唬儿子呢!
记得当时我对儿子说:“狗狗是他妈妈捡来的,如果不听妈妈的话,妈妈当然不要他啰!”儿子听后突然问:“妈妈,我也是捡来的吗?”这小家伙肯定以为我也会和“狗狗”妈妈一样生气后不要他了,但为了不让孩子有心理压力,我没有撒谎,告诉孩子,他是妈妈生下来的。
想不到这孩子竟刨根问底:“我怎么到你肚子里的?你肚子这么小!”于是我耐心地给孩子编着一个似乎“合理”的故事:“妈妈的肚子里有一颗种子,但不能长成人的模样,需要另一颗种子和她结合,才能变成人的模样。有一天,爸爸和妈妈结婚了,爸爸就把一颗种子播到妈妈的肚子里,两颗种子就结合到一起,长呀长,变呀变,就成了我的小宝宝了!”
儿子歪着脑袋似信非信:“那为什么你不把种子放到爸爸的肚子里呢?爸爸那么高!”“哈哈,因为妈妈的肚子里有一个温床,软软的,你在里面可以很舒服很舒服地生长呀!而爸爸的肚子里没有温床,你在那里会不舒服,也长不大呀!”
孩子眨巴着眼睛,似乎在听一个童话故事……我也知道这样回答并不是完全合理的。
正确的做法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对他们进行不同内容的“性教育”。“性教育”应该开始于儿童和少年时期,家长应积极参与“性教育”,使孩子从小就得到正确的“性教育”。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要作出积极的正面回答,置之不理是绝对错误的做法。如果孩子在父母那里提出疑惑,得到的只是冷漠,那么,这将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会给孩子接收错误信息提供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