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来说说成长之屋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10-16 22:48:4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关注,请继续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9-10-16 23:3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开着宝马去火星 的帖子

谢谢你发的方法,已经打印下来了,很有帮助!
我会好好努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10-19 08:43:1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楼主所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9 19:42:58 | 只看该作者
“我要尽量爱护她的心情!”


  有许多家长说,孩子读经读了就忘,或者说,读了易忘。这是孩子的记忆力不好吗?
  假如我们将出生的孩子比做一张白纸,父母的早教就是拿着笔在纸上作画——千万记住,只有笔没墨的,没有纸是不能作画的。
  孩子的记忆能力永远和大海一样,只有家长的望洋兴叹,永远无有枯竭之日。
  说到记忆力不佳,成长之屋对此倒有一个结论,私以为观点不凡,兹用我之语言,将其论述一遍,给诸位父母做个参考。

  天地之间、世界万物由气相充相盈,而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的人,更是由气所主宰。
  人的血液流通,是因为气在牵引,听到一句不合意的话时,心里面的气乱了,这叫气逆。

  孩子涉世未深,心中澄明干净,气血和畅。他可以做到一边玩一边用耳朵记住身边响起的声音,所谓无意识记忆,正是说明他的记忆力好,那么又如何会发生记不住的情况?答:气逆也。
  我将这个道理讲给一个朋友听,她听完后回了一句话给我:“我要尽量爱护她的心情不让她气逆。”正是这个意思。
  
  读经,或者说读书,本该是快乐的事情,一旦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了某些磕绊,孩子不高兴了,“生气”了,那么即使背了一些,也会容易遗忘。这其实很好理解,当他的全盘心思放在与你怄气、斗气之上,哪里还有空余处去容纳别的事物?
  便是“爱护心情”,也不是百依百顺,而是塑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让孩子学习、生活,让孩子从读书中找到快乐。
  不强求、不考试、不苛责、不讲解,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待与他读书的时间,这会得益多多!


[ 本帖最后由 开着宝马去火星 于 2009-10-19 20:2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花儿般灿烂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2:13:40 | 只看该作者
方读此,勿慕彼!
  如今的教育机构逐渐多了起来,每一家有每一家的理念,每一家有每一家的思想,也就形成了每一家独有的读经安排。
  从哪些开始?
  怎么开始?
  一天时间如何计划?
  读到什么程度算一个周期?
  诸如此类,五花八门。当这些“大方向”的问题家长们找到了合适自己的解答后,迎面而来的,就是一些大局之下的小细节。例如,我现在要说明的——最开始时,是单本进行好,还是几本书同时读诵好呢?
  成长之屋的观点是:单本为上。

  《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话,“方读此,勿慕彼。彼未终,此又起”。原意是指读这本书的时候,切莫突发心思又去换本书读,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事无成。
  关于是单本读还是多本读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可以引申一下的。
  方读此,勿慕彼。几本同时开始,总归会起个“慕”的心思。《论语》半小时读完啦,哎呀,还有《易经》要读。《易经》结束了,呦,中午该吃饭了,《老子》还得等到下午再念。
  就好似学校上课一样,总是想着下一节课是什么呀,再下一节课又是什么呀。时间一长,更要想,这本书快读完了呀,那本书才进行到一半呀……循环往复,心思总是干净不得。

  与其如此,还不如得着一本书,在一段时间内专门花功夫。也不消担心孩子觉得腻味,真要说来,孩子从一开始就看妈妈的脸,看爸爸的脸,每天起床、穿衣、刷牙漱口,一年又一年,这也没腻烦啊,又何况每天都是新内容的书本呢?
  当然,这是启蒙阶段。等到将他引进了这个美好、神奇,教人目不暇接的殿堂后,一天里分时间同时进行几样,也是可以的。不过再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建议诸位家长,能够定下心来,安安稳稳地,在孩子人生最初的那几年走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再一个深深的脚印。

  成长之屋倡导“指读”。
  所谓指读,就是家长指着孩子读,关于指读的问题我会在后面另开篇章细讲。这里只是想说,在最初的时候,养成孩子与父母一起指读的好习惯,是需要的,这样可以让孩子集中精力在书本上。如此一本、两本、三本,印刻的深了,孩子就会知道读书要用眼睛一个个地去看字,为他日后的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11-5 23:11:18 | 只看该作者
说得挺好的,不过偶还是喜欢自己读给孩子听,所以也没买啥教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08:5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cuty 的帖子

我也对有的妈妈说过,什么教材也不需买,只要有本书,读给孩子听,就可以了。
都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09:00:11 | 只看该作者
从韵文开始的读经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讲腹有诗书,而不讲脑有诗书?
  过去人读书是放开声读的。大声读书能够提振脏器的功能。有的人偏听偏信,认为读书先读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他们又认为,《论语》是文化中的文化,是中文化的灵魂。可《论语》里提到,孔子叫他的儿子鲤,应该先读诗。他后来又进一步强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他都主张应该先从诗导入。
  《三百千》《声律启蒙》《幼学琼林》都属于诗的范畴,包括宋词,也具有诗的体格。成长之屋主张从简短的开始教,我私以为这是以孩子为本的一项创设。因为越短的、押韵程度越高的,孩子越容易掌握。心中有了足够多的语音的印刻,后来再输入其他语音信息,孩子很容易吸收。因为新的语音,都是由一个一个的字节组成的,而这些字节孩子大脑里都已经有了,他只是在做一个排列与组合的运动而已。所以,父母在前期多花点功夫,帮孩子印刻几本书,后面孩子吸收起来,真的能一泻千里,势如破竹。

  我的体会就是这样的。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lp525 + 3 + 3 精品文章!
tracylin2002hk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3:59:18 | 只看该作者
以诗词文学为主,人生才会有重大收获

  我一直在想,读诗、读词,究竟有什么好处?悲风悯蝉,叹花抒怀?这可够酸的。然而,事实上,一花一草、人间众态,都在诗、词中可以找到踪迹。
  古人言,诗言志。志是指什么呢?喜怒思悲恐。做诗做词的最高境界, 是将自己的一片情怀寄托在诗上,而不是无端的烦恼、忧愁、郁闷,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闷着生气。写诗作词,是人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说到这里,就想到了个故事,正是对以上那些话的完美诠释。
  朱夏是一位诗人,后来投身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屡建奇功,撰写过地质理论科学方面的著作。1980年代,某报刊载中科院学部委员名单,将朱夏误植为失夏。这要换了如今的什么大名人,看了以后怒气汹汹,难免一通电话质询训斥。
  可是朱夏呢,读到报纸,见自己的姓氏“朱”字被弄断“脊梁”,不但不恼不怒,反而呵呵一笑,马上酝酿创作了一首诗:“铮铮脊骨何尝断,小小头颅幸尚留。从此金陵无酷夏,送春归后便迎秋。”只不过转眼的功夫,将乌龙事件,化做了人生幽默。
  朱夏幼承家学,少年时就诗意连绵,诗意盎然。他认为,地质勘探只是他的副业,吟诗作赋才是他的主业。他踏勘书中发现,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以文学为主业,以科学为副业。他私下曾跟朋友交心说,缺少文学修养的人,自己是站不起来的。
  当一个人具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在这个世界里,他看见的美好会比常人要多许多。作为家长,难道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么?
  诗词,需要发酵的时间,有背了成千上百,尚写不出诗词的。孩子的心灵最是干净,这样的土壤,适合于生长任何东西。做家长的,只需要将种子播下去,定时的浇水呵护,足够了。而播下诗词的种子,无疑是诸多选择中的上等。
  我前面说了,让孩子背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要他写,亦不是为了要他背,而是,我们在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他做出另一种生活选择而做准备。
  所以,不论成长之屋建议家长们从这些属于韵文类的诗啊词啊文开始进行读经道理,总之,我的理解是这样。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唐朝时此风甚烈,所以哺育出数不尽的小小诗才幼秀。唐朝以降,到清末时还有些遗风。所以,清末民初,还造就了不少人文大家。这样的人文大家,在当今中国似乎已经绝迹。


[ 本帖最后由 开着宝马去火星 于 2010-1-10 14: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1-10 17:0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 开着宝马去火星 的帖子

很高兴看到您在本版发表高见,我注意到宝马兄对儿童教育是很有心的。

20楼、
“万千道理从书中来,这是千古不易之理。从小将这些前人之事印刻在孩子脑中,哪怕一时间消化不了,等他稍大了之后,接触到了实际的事物,他就会理解并且如此去做。这便叫做由内而外。”

21楼、
“爱护心情”,也不是百依百顺,而是塑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让孩子学习、生活,让孩子从读书中找到快乐。

这两段话里,隐含了很多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您能具体谈谈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15 , Processed in 0.16691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