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437|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栏】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3 01:3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背景:

卡尔维特的教育不等于《卡尔维特的教育》

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不等于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

批评《卡尔维特的教育》是伪书不等于全盘否定《卡尔维特的教育》里的内容

原因就在于:

《卡尔维特的教育》是杂糅了《早期教育和天才》、《斯波克育儿经》
等等许多教育作品的伪书。是假托卡尔维特之名制造的伪书。

所以,里面精华和糟粕并存。

所以我打算从一个新的视角谈卡尔维特,将里面的一些糟粕提取出来,
做出点评,精华的东西,常识的东西如果能够就题发挥也谈一些。

这样,使读者既避免了被糟粕的东西误导,又能吸取里面的精华。

所以,在这里开个专栏,对这本书详细点评。

今天先点评第一个。

原文

儿子和玩伴之间的矛盾

人们一再说,孩子必须有游戏的小朋友。否则,孩子就会感到生活没趣,以致情绪低落,性格孤僻。


即使我并不这样认为,但由于说的人多了,我也有些妥协。最后和妻子商量,相继选了两个小女孩做儿子玩耍的伴儿。

自从让卡尔和小女孩一起游玩以后,并不任性的儿子变得任性起来,从不说谎的儿子也开始说谎了,并开始使用一些低俗的语言,他也变得自以为是和傲慢了。这种变化令我担心。

我对儿子与两个小伙伴玩耍时的情形进行了观察,发现这是由于两个小女孩什么事都顺着他而造成的。
为此,我告诉小女孩们,不要什么都听卡尔的,如果卡尔自以为是,就跟我们说。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我们只得选择不让儿子再跟她们玩了。

没有小伙伴也不会失去童趣

没有其他童年小伙伴,是否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童趣呢?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认为孩子不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诚然,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他们更加随心所欲,想说的就说,想做的就做,随心所欲,他们当然喜欢这么干。习惯上人们就是把这些叫做孩子们的乐趣。

然而这样的乐趣不如没有的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父母在推脱与孩子一起玩耍的责任。
做父母的如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同孩子一起玩耍,那么孩子同样会感到高兴,并且这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这种玩耍使孩子既不会任性,也不会自以为是;既不会品质变坏,也不会沾染上各种恶习。


让孩子们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有弊害。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如果是坏孩子,弊害就更大了。

老易点评:

手头正好有《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这本书。
29页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精神病医生通过对一个校园枪手
C的调查发现,C童年时期缺乏正常的游戏活动。C的教师回忆说,
他是个容易受惊的小男孩,从来不会自发地进行游戏。在校园里
当其他孩子都在玩耍时他总是消沉地靠在一面墙上。

放学后,C的父亲完全控制了他,使他几乎没有时间参与游戏,
甚至独自玩耍的机会。

调查之后,这个医生对德州26名杀人犯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人
90%在童年缺乏游戏,或者只有过一些不正常的游戏经历。

这个医生说,游戏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健康,幸福儿童
时代的一个重要部分。富有游戏性的成年人通常也是具有高度创造力,
甚至十分聪明的个体。

这本书厚达400多页,详尽论述了儿童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我没法一一摘抄。不过从上面这位医生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到
与老卡尔似乎相反的观点,即游戏对于儿童来说相当重要。

当然,几乎所有游戏,即使下棋这样的简单游戏,也是需要玩伴的,
没有玩伴绝大多数游戏是无法展开的。

但老卡尔为什么要特别提出没有玩伴也不会失去童趣这样的观点呢?
原因在于,玩伴问题是家庭私塾的一个软肋。

家庭私塾的好处为数不少,我在直线论中举过一个例子,那个例子中,
有个家长通过一种极端的应试教学方式将两个孩子都送进重点大学。

私塾能够集中资源,集中目标,集中时间,目标与手段之间可以画一条
几乎笔直的直线。如果是学校教育的话很难画直线。因为要照顾到不同
程度的学生,老师的水平,教学进度诸如此类。

有些朋友鉴于学校的种种弊端,要开展家庭私塾式的教育,
但这种实践很难绕开玩伴这个问题。

上面引述了一段医生的话。他提到的仅是游戏的一种好处。
游戏还有其他好处。比如我写的那篇《刻骨铭心与体验式教学》提到,
儿童,包括成人的许多能力靠书本和抽象讲述是很难内化为能力
和具体行为的。连许多企业搞入职培训都要借助许多游戏来进行,
目的就是刻骨铭心。

如果我们只把孩子当成一个学习机器,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考上重点大学,
或者是学外语达到某种水平,那么,老卡尔的做法和说法也许是有道理的,

可是,事情没那么简单。一个人的成功,情商,包括人际关系能力和理解他人
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可能远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有人甚至搞出了一个量化的数据,说一个人成功20%靠智力,80%靠情商。

而情商这种东西,培养手段主要靠体验式学习。靠书本和灌输是很难奏效的。

我经常说教育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事情。

老卡尔的这种教育观以及教育实践,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大程度会带有
其教育烙印。卡尔维特成年后怎样了?这个问题其实极为重要,
但是,我们从书中只得到只言片语,往往是一面之词,如,成了著名的
但丁研究学者之类。但个性如何?是否取得了较大的创造性成就?
这些问题其实是更重要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是严肃的。我费劲心机去查相关资料,英语的资料太少,
我不懂德语,后来委托一个在德国留学的同学帮我找。然后又请他翻译成汉语。
从他提供的资料看,卡尔维特成年后是个不善言辞,木讷无趣的人。

他讲课很不受学生欢迎。而德国大学当时的制度是,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
选自己课的学生越多,老师的收入越多。老师实际上类似于卖门票。

卡尔维特不受欢迎,自然票房不佳。所以穷困潦倒,不得不搞了一个第二职业,
就是在法院帮助搞一些文字工作。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卡尔维特这个人。因为许多做出伟大贡献的天才
个性也不怎么样,不妨碍他们的伟大。

但是,我们现在要以纯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卡尔维特的教育问题。
如果你培养孩子的理想就是闷头读书做学问、不谙世事、甘于贫困的人,
那么,卡尔维特可以学。老卡尔的理论可以接受。
但是,危险在于,你有没有权利把孩子培养成这种人,孩子是否同意?
而且今天与200年前的境况不同了,
我写的那篇《卡尔维特教育是否过时》的文章里提到,现在,21世纪
知识的价值观念与19世纪知识的价值观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这种知识灌输、闷头读书的培养模式可能只能培养出掉书袋的知识篓子,
而无法培养出大学者。过去,一个大学者靠勤奋,靠博闻强记就能出类拔萃,
现在,知识存储方式的巨大变革已经让勤奋与博闻强记显得不那么重要,
相反,对于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悟性与想象力诸如此类可能是更重要的。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4-23 22:5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29 金币 +27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10 + 10 老易点中了问题的要害。
lianganfan + 2 精品文章!
一剪梅lily + 1 + 1 精品文章!
悠悠妈妈 + 2 + 2 学习一下。
flycloudjhy + 2 + 2 精品文章!
menghuan + 10 + 10 学习一下。
hi5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4-23 09:25:53 | 只看该作者
很受启发,现在的孩子太缺少玩伴了。我女儿就是每天我陪着玩,小区里同样大的小孩有,可人家不放出来玩,在家用功呢。女儿有几次叫他们玩,他们家长不客气地说,我们要做作业。我再也不允许女儿去叫他们玩了。除非刚好碰到大家都在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4-23 10:01:4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现在也不是家长不放孩子出来玩是因为在家用功呢,我们也很少出去玩的,不是因为在家用功,而是不放心,大人又不愿意出去陪着,一个人出去又不放心。有老人帮忙就好点,老人家也喜欢出去转转,带上孩子,孩子可以在外面多玩一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4-23 10:13:19 | 只看该作者
看过,,,,,
再说一下,做为一个成年人,看一本,也是不会是不动脑子不结合实际的全盘接受吧?

也说一下玩伴的问题,我们院是一个单位的大院,小朋友很多,,,,孩子多问题也就多,,,
1,现在孩子大多要强,不象我们小时候,,,前二天儿子和好朋友骑自行车玩,儿子骑得比他快,好朋友就生气了,我儿子好心在前面等他,哪知这位小朋友下了车,拉着我儿子就打,,,,两个好朋友打成一团,,,,
2,小朋友会教孩子撒谎,,,有一次我问儿子:中午睡觉了吗?
我规定的,中午睡觉的话可以玩到9点,没睡的话,8点就得回家睡觉去....
儿子老老实实地说:没有睡.
边上的小孩子把儿子拉到一边:"你不会告诉你妈妈,睡觉了."----看,开始不学好了,,,,,,

3,现在小朋友虽说多,可还真的不知道该玩点什么,有时候他们也会拉着我:阿姨,你说玩什么啊!
好象除了捉迷藏,我也想不出可以玩什么了.......惭愧

[ 本帖最后由 lingling0921 于 2009-4-23 10:5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snowman0322 + 1 + 1 我也是鼓励我女和小伙伴多玩,可是两岁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4-23 10:41:1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出生后也看了很多育儿书籍,自从来到了这个论坛更是经常泡在上面

看的多了,想的自然也多了,

也确实会有看了人家用什么方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而热血沸腾

觉得自己也可以办的到,但慢慢地就会冷静下来

毕竟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可能照搬某种方法

再说自己也并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天才

只是希望她健康、聪明、乐观,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所以现在就是尽可能多了陪她玩、陪她成长,观察、分析她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4-23 10:47:09 | 只看该作者
老易的文章很多观点还是很能给人启发的

很早前就看了他的博客

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和这里的老易联系起来

看博客之前也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

当时也觉得老卡尔有时对小卡尔简直太苛刻了

看了博之后,才冷静下来对自己对女儿的期望做了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4-23 11:49:48 | 只看该作者
《卡尔维特的教育》里面还抄袭了很多《斯波克育儿经》的东西呢,因为当初要孩子的时候《斯波克育儿经》是必读的圣经,如果不知道《卡尔维特的教育》是伪书,还以为《斯波克育儿经》是抄袭了卡尔维特呢,毕竟卡尔维特年代比较早么。

既然是拼凑,实际上表达了拼凑者的育儿思维,也就是说,其思维是中国传统式的,对于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没有任何意义。

即使借鉴国外的,也不可能借鉴不流行的,或者几百年以前的东西。

所以把这本书的观点批判一下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支持老易。

这两天在和儿子看一部叫维特的电影,是讲一个少年天才的故事的,好像还是那一年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吧。中文译名叫《想飞的钢琴少年》,儿子也很喜欢看的,大家可以找来看看,不错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10 + 10 又见qq...真好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4-23 22:05:03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买了这本书,但我觉得孩子要有玩伴的,一个人玩会对他的性格有影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7-12 19:56:1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喜欢卡尔维特的教育方式,我觉得小卡尔的童年一点也没有乐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9-29 18:53:47 | 只看该作者
当时看他这本书这一点时 就觉得,不是很认同,毕竟人要与人打交道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26 , Processed in 0.318029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