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寻找大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送孩子进现代私塾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1:41:43 | 只看该作者

年轻的父母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最近,Scarlett去嘉兴了,我一下子时间多了起来,所以上网比较多一点了,便经常在一些妈妈群里聊天,基本上都是有关育儿的话题,还有教养这方面的问题。聊得多了,发现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养育和教育基本上还处于蒙昧阶段,所以很心急。我当然不是自以为有多厉害,但是,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爱学习的母亲,遇到问题会思考、学习,所以,看到那些以为养孩子很简单甚至根本不接受早教思想的年轻父母,我心里特别难过,为他们的孩子。

    我自己有两个同事,一个81年的一个83年的,一个2月份预产期,一个7月份。两个人都像没长大的孩子一样,特别是刚开始那段时间,零食不断,饼干啦,膨化饼啦,快冲奶茶啦,爽歪歪这类打着“益生菌”、“酸奶”幌子的饮料啊,还有小店里煮的茶叶蛋啦,总之,根本没有营养的概念,基本是以自己的喜好为主。后来我们办公室里开始对她们进行“教育”,告诉她们不能这么不负责任乱吃,才慢慢的好起来。也是这两位,生孩子以后的事基本都安排好了,老人带。那位81年的更直接,她说:“我觉得女的生了孩子也不能就什么都为着孩子转啊,自己的乐趣也要追求啊!”她是学旅游的,最喜欢的就是和老公开着车去旅游。我并不是说自己有追求不好,但是,至少不能为了自己所谓的追求,把孩子扔到一边不管吧!至少在孩子3岁前,母亲应该以孩子为主,再孩子弄好之余,再追求自己的东西才对。

    我还有一个同事,也是83年的,生了孩子刚5个月左右,就由老人带走了。她的孩子一出生就没有吃母乳,问她为什么没奶,她说孩子吃不出来。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孩子是要由外婆带走的。她的身体非常健康,大块头。而且她的家就在我们单位旁边,是属于集资房。我们单位还有一个政策,哺乳期的老师,考勤可以灵活处理。她的课这学期也非常少,专门为了照顾她的,可是一开学她还是把孩子送走了!后来我们大家都说她,让她接回来,不过没有作用。现在孩子10个月了,接回来了,不会爬,不肯爬,因为在外婆那里没有爬行的机会,从6个月起就坐学步车。

    另外一个同事,孩子1周虽4个月左右了。这个同事的妻子是一个高中老师,上学期还带高三,忙得昏天黑地,孩子就交给奶奶带。孩子也是没吃过奶,没有爬过,老早在家里坐学步车,有一天听他说,孩子太调皮了,趁着大人没有把大门关上的机会,往门外跑,结果连人带车翻下楼梯(门外就是楼梯)!听到他说我的心头都揪得慌!前两周,听他又说,孩子他妈本来打算把孩子送回江西老家去,结果上车回来的那一刹那,又把孩子接回来了。他叹气说,他这一年太累了,很想休息了,可是孩子在哪里能休息!前几天他又问我说,他和妻子对孩子几乎没管,现在感觉很困惑。我便向他推荐了一本《早期教育与天才》,他一听说这个名字,马上用那种不以为然的语气重复了一遍“天才”这两个字。我说,你先别管“天才”,先管“早期教育”。

     还有一个同事,妻子是县中的英语老师,孩子也是1岁4个月左右了。这个孩子吃了3个月的奶,而且中间还加奶粉,然后就由老人带回湖北老家去了。到暑假孩子10个月左右了才接回来。这个孩子很内向,不爱笑,不爱发声。10月底,我和同事聊天,讲到孩子的教育,他发表了一通让我惊讶得长大嘴巴的“言论”:“我认为孩子的命运是天生的!我是不大管的!你看我,农村出来的,父母什么也没给我,不是也读了大学,现在有工作了吗?”他这一段话,其实我经常听到,有的是从老人那里说出来的,前几天我还听到一个年轻妈妈说,她的老公小时候连幼儿园都没上过,最后还不是重点大学!我对同事“教育”了一通(我自从接受早教的思想以后,就成了早教思想的虔诚的传教士了),我问他:“请问,你小学的同学,大多数在干吗?初中的有几个考上大学?”他说大部分都在城里建筑工地或者工厂里打工。有很多人经常拿这句话来说事,认为早教不必要,但是我很想问问他们,为什么那个时候上大学的人少?那个时候的社会和现在比有多大的差距?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已经在变革,而我们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是更陈旧的水平上,这个社会怎么去进步?

    许多人还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这句话来说事,以此证明孩子的命运是先天注定的。大家有心的话,去找些关于动物生子这方面的书籍或者纪录片来看,就知道了,动物妈妈们很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到了什么阶段该做什么,它们一刻也不落下。小狗妈妈最喜欢和宝宝玩咬尾巴的游戏,其实这是在教孩子学习捕捉猎物的本领。小狗如果从小不被人为干扰,会有一种本领,就是把吃剩的食物打洞埋起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很多狗都不会了呢?因为我们在它该学这个本领的时期,没有给它打洞的空间。老鼠为什么在发情期就知道怎么打洞了呢?因为它从小就从妈妈那里学会的。为什么宠物老鼠不会打洞呢?因为它们从小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所以,这句中国人最喜欢说的俗语,其实被人误解了很多年了。如果不给动物们自然的“早期教育”,龙也不成其为龙,鼠也不成其为鼠了!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生了孩子,就是父母了,其实这只能说你成了动物意义的父母,如果要成为人类的父母,还有很多事要做。“父母”其实是一个需要许多专业知识,并且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做得好的“职业”!我们要做什么工作,都要有前期的学习,然后才能上岗,就连养鸡养鸭,我们也要学许多知识来指导自己,才能兴旺发达。为什么在养育孩子这个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事业上,我们那么多人、甚至是高学历的年轻父母,都自以为不用学习,就可以做得好了呢?

    很多人一听说“早期教育”这个名词,脑子都不肯动一下,就用“顺气自然”来反驳。其实,他们以为的“自然”,是最“不自然”的!孩子天生都是好奇,喜欢探索的,在他们生命的前几年,他们最爱学习。而我们的父母们,却因为坚持“顺其自然”的理念,不肯满足孩子的学习欲望,等到孩子已经错过了最爱学习的阶段,甚至是已经不爱学习了,再送到学校去“学习”,你问他们这个时候为什么不顺其自然了呢?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的,那就是对的。他们根本都不肯动一动他们聪明的头脑!他们认为那些早教出来的孩子,5、6岁会做10来岁学生的事情是“不自然”,认为是父母硬逼着孩子学会的,他们根本都不想花一点时间来考察人家是怎么学习的,就跟着媒体瞎嚷嚷,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其实就是思想的懒惰,或者说僵化!他们从来不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5、6岁的孩子能学会的东西,学校却要放到孩子10来岁才来学?是不是学校出了问题?可是,我们又要想一想,这些父母正是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啊!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不管是什么考试作业,老师都要求标准答案,只有按照老师的答案做题,才能得满分;只要按照老师的答案做题,就能得满分;那些棱角还没有被磨掉的孩子,如果有点创意,比如数学题用自己的思路做,可是由于某一步骤出了小问题,答案不对,对不起,零分!我们从小就被要求服从权威,所以,等到十几年书读下来,大家理所当然的认为现行的一切都是好的!他们不能求异,反而把那些还有一些不同思想的人当成另类!所以,这样的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正是因果。

    年轻的父母们,要做称职的父母,一定要谨记毛主席老人家的那句话,我们从小在学校就看到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养育儿女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业,也是最复杂的艺术,它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一颗好学的心,陪孩子一起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9-1-14 09:58:3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病菌,大家不会因为孩子生了病或害怕孩子生病而把孩子放在无菌环境中隔离起来吧。
      夸大地丑化一切学校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你们可以代孩子选择逃避,社会你们如何替孩子逃避呢?
     是不是希望孩子先成人再成才,不能仅仅只放在口头上,而是要实质地做到。天天喊口号有什么意义呢。
     多说这些。仅仅只是为了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1-14 14:11:38 | 只看该作者
想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中学时代最要好的朋友,从10岁起是在姑妈家生活长大的。
因为,跟着她自己的父母,她无法接受大城市优越的教育。

现在,和父母好像无法亲近起来。。。

我想,楼主的孩子才两岁多就和父母分隔开的话,不知道将来会如何?

在我,我能提供什么条件,孩子就上什么学。
上不了也没办法。
绝对不会在他还小的时候送得老远的。。。

当然人各有志,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21:35:39 | 只看该作者

在现代私塾听袁老师开讲“徐渭”

(这个周未,有事到嘉兴翰林府弟袁老师的现代私塾,聆听袁老师开讲“徐文长”传,很受教育启发,现将“徐文长”前辈的人生履历录于下。以此铭记教诲。)
  在明清两代,出现过不少多才多艺的文人。不过象徐文长那样,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也颇为难得。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一。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艺术大师白石老人,也对他深为倾慕。然而,徐文长的一生却很不幸。他虽然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报国愿望,却连举人也不曾考取,中年因发狂杀妻而下狱七载,晚年靠卖字画甚至卖书卖衣度日,终于潦倒而死。老百姓倒是十分喜爱他的,至今在浙江还流传着许多徐文长的故事。他在绍兴的故居——青藤书屋,历尽四百余年的人世沧桑,还依然保存,维系着后人对这位富有平民气息的文学艺术家的长久怀念。
  ^^一、才名早扬屡试不售
  徐文长,名渭,文长是他的字。又号青藤山人、天池生、田水月等。明正德十六年(1521)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他的父亲徐鏓做过四川夔州府的同知,原配童氏,生下徐淮、徐潞两个儿子,继娶苗氏,不曾生育,晚年纳妾生下徐文长,在文长出生百日后就死了。此后徐文长由嫡母苗夫人抚养到十四岁,苗氏死后,随长兄徐淮生活,直到二十一岁入赘潘家。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但徐文长早年的生活并不愉快。他的生母是个婢女,在家中自然毫无地位。嫡母苗夫人将徐文长当作亲骨肉抚养,寄予期望;但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吧,在文长十岁那年,苗夫人就把他的生母逐出了家门。幼年夺母,对徐文长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虽然二十九岁那年他得以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由于徐文长是庶出,而两个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长二三十岁,所以徐文长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他年青时考秀才未取,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这样说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显得很悲愤。成年后家道中衰,徐文长入赘妇家,生活当然也不那么自在。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长成,自然容易养成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徐文长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陈海樵、沈鍊等人相交往,被列为“越中十子”之一。沈鍊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据说在一次酒宴上,主人有意为难徐文长,指着席上一件小东西请他作赋,暗中却命童仆捧上丈余长的纸卷。徐文长立身把笔,一气写尽,惊倒了满座的人。
  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文长,一向颇有些自负自傲,对功名事业充满了向往,然而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二十岁那年,他结结巴巴地考中了个秀才,此后一次又一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其间二十六岁时丧妻,从潘家迁出,以教书糊口;三十七岁时应胡宗宪之邀,入幕府掌文书。徐文长在科举中一再失败,并不是偶然的。他少年时便喜欢博览群书,讨厌八股文字,加之个性显露,情感张扬,恐怕确实写不出合格的、规行矩步而阴沉死板的八股文来。不过徐文长虽然明知八股文毫无用处,对一些从科举出身而绝无才学的官僚一向嗤之以鼻,但这毕竟是旧文人在政治上的唯一出路。屡试不售,前途无望,对徐文长是沉重的打击。他暮年作《自作畸谱》,还特地记下了六岁入学时所读的杜甫《早朝》诗句:“鸡鸣紫陌曙光寒”,流露出无穷的人生感慨。
  ^^二、从戎幕到牢狱
  徐文长通常给人以恃才纵诞的印象,不过他也是一个关心社会政治,富有爱国热情的人。嘉靖时期,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频繁侵扰,由于兵备松弛,官吏无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徐文长一方面以诗歌对此进行尖锐的抨击,一方面满怀热忱地投入到抗倭战争中。他虽然身无一职,却几次换上短衣,冒险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然后记录下战事的经过,分析成败的原因,向有关官员提出破敌的方略。这些文章大都写得比较切实,不同于一般的书生议论。
  嘉靖三十六年(1557),徐文长以才名为总督东南军务的胡宗宪所招,入幕府掌文书。这是徐文长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入幕之初,他为胡宗宪作《进白鹿表》,受到皇帝的赏识。自此胡宗宪对他更为倚重,对他放任的性格,也格外优容。陶望龄《徐文长传》记载说:徐文长常常与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开着大门等待。有人报告胡宗宪,说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声叫嚷,胡宗宪反而加以称赞。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文武将吏参见时都不敢抬头,而徐文长戴着破旧的黑头巾,穿一身白布衣,直闯入门,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在总督府中,徐文长究竟为抗倭战事做了些什么,已难以考实。不过,以徐文长的身份,以他好奇计喜谈兵的性格,以他素来对于抗倭战争的热情,可以断定徐文长是参预了不少重要机谋的。在他留存的《拟上督府书》等文章中,也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中肯的意见——虽然他所提出的治兵之术未免有些峻刻。
  当然在幕府中也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胡宗宪出于各种原因,与权臣严嵩来往甚密,而徐文长是痛恶严嵩的,他最亲近的友人沈鍊就因参刻严嵩而遭到杀害。但徐文长又不得不代胡宗宪写了一些吹捧严嵩的文字,这真是文人的悲剧。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被免职,徐阶出任内阁首辅。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参劾,并于次年被逮捕至京(后来因平倭有功,只受到免职处分),徐文长也就离开了总督府。到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逮入狱,死于狱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好几人受到牵连。徐文长生性本来就有些偏激,连年应试未中,精神上很不愉快,此时他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担忧自己受到迫害,于是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他写了一篇文辞愤激的《自为墓志铭》,而后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流血如迸,医治数月才痊愈。后又用椎击肾囊,也未死。如此反复发作,反复自杀有九次之多。嘉靖四十五年,徐文长在又一次狂病发作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她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牢。
  初入狱时,生活自然是痛苦的。徐文长身带枷锁,满身虮虱,冬天雪积床头,冷得发抖,连朋友送来的食物也被抢走。后来他的许多朋友为解救他而四处活动,才使待遇有所改善。其中援助最为有力的,先是礼部侍郎诸大绶,后是翰林编修张元忭(他是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的曾祖父),他们都是徐文长的至交,又都是状元出身,颇有声望。在这些朋友的解救下,徐文长坐了七年牢,终于借万历皇帝即位大赦之机获释。这是1573年的事,徐文长已经五十三岁了。
  ^^三、潦倒的晚年
  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徐文长已不再有什么政治上的雄心,但他对国事的关注却老而未衰。出狱后,他先在江浙一带游历,登山临水,并交结了许多诗画之友。万历四年(1576)夏,徐文长年轻时代的朋友,这时已经做到宣化巡抚、担负北部边防重任的吴兑邀他北上,他便欣然前往。徐文长在宣化幕府的时间不到一年,但留下了不少描写北地风光、民俗和军旅生活的诗文。在写给许多官员的赠序中,他都喜欢议论政事,尤其是关于边防的策略。当时张居正主持国政,对蒙古采取抚和的方针,徐文长对此表示赞赏。他在吴兑那里受到敬重,无奈身体不好,只得于次年春经北京回到家乡。
  六十岁时,徐文长应张元忭之招去北京,但不久两人的关系就恶化了。据张岱的记叙,张元忭是个性格严峻、恪守礼教的人,而徐文长却生性放纵,不愿受传统礼法的束缚。张元忭常常以封建礼教约制徐文长,这使徐文长大为恼火。他曾对张元忭说:我杀人当死,也不过是颈上一刀,你现在竟要把我剁成肉糜!由于和老朋友的交恶,加上与官僚们交往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使徐文长情绪郁愤,旧病复发,便于居京三载后重归家乡。此后,徐文长就再没有离开过山阴。
  晚年乡居的日子里,徐文长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据说有人来访,徐文长不愿见,便手推柴门大呼:“徐渭不在!”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作。倒是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常常得到他的杰作。徐文长似乎特别嗜蟹,许多题画诗记载了朋友们用活蟹来换他画蟹的经过。最后几年,徐文长身患多种疾病,大约画也不能常作,生活更为贫苦。《徐文长文集》中有《卖貂》、《卖磬》、《卖画》、《卖书》诸诗,显示出这位大文学家艺术家凄凉的晚境。1593年,徐文长去世,年七十三。
  ^^四、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徐文长的文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可以指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艺术上绝不依傍他人,喜好独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爱好。
  明代的诗坛,由于前后七子的提倡,出现了一股拟古的风潮。虽说他们也自有不可抹煞的成绩,但这种拟古的风气,显然有碍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徐文长对此深致不满,并作了尖锐的批评。他说:鸟学人言,本性还是鸟;写诗如果一意模拟前人,学得再象,也不过是鸟学人言而已,毫无真实的价值。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风格略近李贺,问学盛唐,并杂取南朝,出入宋元,而终不失其为自我。这个倾向为稍后主张抒发性灵的公安派所继承,对改变晚明诗风具有重要意义。公安派的主将袁中郎对徐文长的诗有一段精彩的评述:“文长既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泣,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愤。”徐文长的散文,以《自为墓志铭》一篇最为出色。此外许多尺牍也很有特色,泼辣机智,幽默多趣,文风远启金圣叹一流,但总的来说,成就不及诗歌。
  徐文长的戏剧创作有杂剧集《四声猿》,其中包括《狂鼓史》、《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四个独立的戏。《狂鼓史》是有感于严嵩杀害沈鍊之事而写的,表现出狂傲的反抗精神。后两个戏都是写女扮男装建功立业的故事,反映了徐文长对妇女的看法,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这些作品都打破了杂剧固定的格式,为戏剧形式上的多样化开拓了门津。在戏剧理论方面,他主张“本色”,即戏剧语言应当符合人物的身份,应当使用口语和俗语,以保证人物的真实性,而反对典雅的骈语,过度的修饰,这些看法都是很有见地的。此外,他还作有《南词叙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徐文长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这大概是文人惯用的诡计,即把自己最受人重视的艺术放在最末的位置,以抬高其它。其实,他是我国大写意画的宗师,影响及于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吕硕、齐白石,在美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长花卉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格刚健而风韵妩媚,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性和韵律感,极为人们所珍视。其书法则长于行草,徐文长虽自列为第一,但成就似乎逊于绘画。
  此外,杂剧《歌代啸》,小说《云合奇纵》(即《英烈传》),据说也是徐文长所作。这是两部很出色的作品,但它们的著作权看来很成问题,这里就不予评述了。
  徐渭晚年:(出自《明朝那些事儿 四》)
  在胡宗宪被抓走的时候,徐渭一句话也没说,因为他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现在他要担心的,是他自己。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他十分清楚,作为胡宗宪的幕僚,他自然也难逃干系,但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梦想的彻底破灭。
  徐渭是有梦想的,他虽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却并不想做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他希望获得功名,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他真正的抱负。
  当他成为胡宗宪的左右手,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时候,他曾一度以为自己的前程将会无比光明,然而转瞬之间,命运却再次将他抛入了深渊。
  希望已经落空,加上时有传闻,说要把他抓去跟胡宗宪做伴,徐渭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试图自杀,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头砍自己的头。
  方法2、用钉子钉入自己的脑袋。
  方法3、用锤子锤自己的肚子。
  要说奇人就是奇人,自杀也用这么奇怪的招数,但更奇怪的是,虽历经不懈的努力,他竟然还是没有死成,虽然他鲜血满面,长钉入脑,内脏出血,偏偏就是没死,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
  所以也有人猜测,他不过是为了避祸装疯自残而已,但如果装疯,他的本钱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总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却还是进了监狱,不过不是被胡宗宪牵连,而是因为杀人。
  由于在自杀(或是装疯)中太过卖力,他一时错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余,被当地政府逮捕法办,看在他名气大,加上又是误杀,没有处决他,只是关进了牢房。
  这一关就是七年,后来他的同乡听说此事,设法营救,终于让他走出了监狱。
  此时已是隆庆年间,天下已然大变,物是人非。五十多岁历尽沧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岁的老头还要苍老,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当年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东南第一军师。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连希望也已失去。
  于是孑然一身的徐渭开始流浪,他游历全国,福建、直隶、山西,然后是蓟州,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戚继光。
  徐渭平生为人孤傲,自负奇才,经常蔑视他人,却唯独对戚继光礼遇有加,因为在他看来,此人极其生猛,其才不下于己,所以引为知交。
  见到这位久别的战友,戚继光十分激动,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两人把酒言欢,谈及徐渭将来的去向时,戚继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来,在自己的军中效力。
  徐渭却只是笑而不答,戚继光是个机灵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并没有变,虽然落魄,虽然流浪,却依然是那个心高气傲的徐渭。
  于是他们说起了另一件事。
  话题又回到了当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开始畅谈天下名将,在他看来,自嘉靖以来武将堪称杰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继光、俞大猷,以及谭纶(时任蓟辽总督),其余的皆是泛泛之辈,不值一提。
  这里提一下谭纶,此人虽后来的名气不如戚继光,当时却是戚继光的上级,他文官出身,喜好军事,从军三十余年,极有谋略且对敌作战勇猛,每次打仗都要亲自上阵,据统计被他亲手杀死的敌人就多达上百人,可谓是杀人如麻,名将之誉实至名归。
  戚继光同意徐渭的说法,却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你说得没错,只是在我看来,还有一个。”
  第二天,拜别了戚继光,怀着好奇心的徐渭出发前往辽东,他要亲眼见一见那个连戚继光也推崇备至的第四个人——李成梁。
  在辽东,徐渭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时任辽东副总兵的李成梁家要请先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前去应聘。
  当看到眼前的这个落魄的半老头子时,李成梁差点准备让人给他盛点饭,让他赶紧走人。出于礼貌,他还是极有耐心地询问此人有何专长,能教些什么。
  “兵法。”
  当这个答案传到众人的耳朵里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同时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声。自己就是武将,还要你这个糟老头来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这个人却丝毫不乱,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却不笑了,因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蓟州总兵戚继光曾派人快马前来报信,描述过一个类似的人。
  他改变了态度,小心翼翼地问道:
  “阁下是从孟诸(戚继光号孟诸)那里来的吗?”
  徐渭微微点了点头。
  于是李成梁严辞喝斥了那些无礼的部下,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阁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后,他立刻迎下堂来,恭敬地向这位老先生行礼,旁边的人惊讶至极,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却清楚地知道,当他还是一个落魄秀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筹谋东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长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边,当面交付给了徐渭,
  并叮嘱他们要用心向学,虚心讨教。
  徐渭并没有辜负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的文赋才学,以及在那段抗倭岁月中所领悟的一切悉数教给了这两个少年。
  毕竟徐渭的这套理论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别是他所传的抗倭兵法,似乎并不适于对付那些平日纵横驰骋于平原之上的蒙古骑兵。李如松产生了疑问:
  “学这些有用吗?”
  徐渭看着眼前的这个孩子,十分严肃地点了点头。
  于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李如松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着徐先生教给他的一切,他相信终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不久之后,徐渭提出了辞职,虽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却依然离开了这里,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
  二十多年后 朝鲜 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条命的朝鲜国王李日公终于回到了他的王宫,而在此之前不久,这里还曾是侵朝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指挥部,但现在,他将在这里召开盛大的宴会,欢迎那个赶走日军,将他接回王宫的人。
  蓟辽提督李如松如约前来了,作为援朝军指挥官,他率军自入朝以来,连战连捷,多次击败日军小西行长部,歼灭上万敌军,接连收复平壤、开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场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对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体投地,毕竟要没有这位仁兄,估计他还不知在哪个山沟里蹲着,但在他的心中,也有着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于是借此机会,他请教了李如松:
  “贵军如此善战,那为何之前祖承训将军会失败呢?”
  李日公所说的祖承训,是先期入朝的明军将领,但他作战不利,没多久就全线败退回国,与后来的李如松形成了强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书,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书之中也。”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
  李日公大喜,看过了封面后,准备从李如松的手中接过此书,继续看内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着微笑,手却紧握此书,缓缓地收了回来。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表示——这本书不能给你看。
  李日公没有勉强,却牢牢地记住了此书的名字,后来命人到中国大量购买,《纪效新书》就此传入朝鲜以及日本。
  虽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货,但李日公仍有所怀疑,他接着询问李如松,难道他打胜仗就只凭这一本书不成?
  李如松收敛了笑容,他庄重地告诉这位国王,此书是名将戚继光所写,书中总结了其当年与倭寇作战十余年之经验,专克日军,虽看似不起眼,却极难领会,要妥善运用,未经长期实践,断不可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却非此书所赐,因为该书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晓了其中的奥妙。
  于是李日公好奇地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此书未成之时,你又怎能熟知书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师曾教授于我。”
  李如松向着南方昂起了头,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为自己的先辈,他的老师曾在那里与戚继光一同战斗,驱除倭寇,保家卫国。
  此时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那个曾经教过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经卖光了所有的字画,贫病交加,且无人理会。不久之后,他带着满腔的悲愤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传奇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号,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因为绝顶的才学机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勋。

[ 本帖最后由 寻找大师 于 2009-1-19 11: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1-18 22:56:5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早上醒来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昨天晚上没有哭哦!虽然我想妈妈,但是我不哭!”

母爱是六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我小孩也在全日制的私塾住过,这样的话是孩子不得以而为之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1-19 23:08:40 | 只看该作者
赞同楼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3:05:20 | 只看该作者

明天就去嘉兴和袁老师一起过春节

这个春节我全家计划到嘉兴与袁老师肖老师等一起过春节。元旦时,我全家也在嘉兴过的。把孩子送到嘉兴游学,就是我全家对现代私塾、在家学习最大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9:38: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hyouth 于 2009-1-14 09:58 发表
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病菌,大家不会因为孩子生了病或害怕孩子生病而把孩子放在无菌环境中隔离起来吧。
      夸大地丑化一切学校教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你们可以代孩子选择逃 ...

我们不把孩子送进学校,并不是把她和社会隔离开来,这是两个概念;不进学校不是不进社会,这也是两个概念;如果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在某些方面确实是,但是,真正要学会社会规则,是在学校里吗?我不敢说别人,我自己,社会上的许多东西,并不是在学校里学会的,包括大学,真正的社会知识,好的和不好的,都是我毕业以后才学到的。至于是不是夸大丑化学校教育,那也是有目共睹的,学校教育怎么样,不需要我等来评判。为什么和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还惨的日本,人家花几十年时间,比我们少10多亿的人力,可以建设一个比我们不知道富强多少倍的国家?为什么我们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难道这些大学生都是生来就笨?不能适应社会?他们不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我们不把孩子送进学校,不是把她放到无菌环境里去隔离,而是让她从小连就一身百毒不侵的“功夫”。我们说话根本不在一个立场上,所以争来争去都落不到实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我们究竟是怎么样的。如果你真的很热心,可以来看看,也顺便看看被媒体描述为不能适应学校的小逸究竟是什么样的。不要人云亦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9:44: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anyi77 于 2009-1-14 14:11 发表
想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中学时代最要好的朋友,从10岁起是在姑妈家生活长大的。
因为,跟着她自己的父母,她无法接受大城市优越的教育。

现在,和父母好像无法亲近起来。。。

我想,楼主的孩子才两岁 ...

每个做父母的,不管他做的是什么选择,其实都代表了一种主张,无意的或有意的,但是,最根本一点,就是要以孩子的快乐为主,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为基础。你说的那种情况我了解,我们也在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9-3-10 14:25:51 | 只看该作者

用英文名的国人

作者左一个Scarlett,右一个Scarlett.令人直起鸡皮疙瘩.

1) 学英语和起英文名有什么关系呢?
2) 近代史上有那位我们值得我们尊敬的人起英文名了?
3) 我在海外读书工作10年,后又回国工作8年至今,也没有起英文名,一切也自自然然的.
4) 骨和脊梁不是直的,恐怕也不可能站直了.
5) 你何时听说外国人给自己孩子在他们自己的母国起中文名的? 叫他们的儿子阿贵的?
6) 不就是中国还比人家穷,而又自己没有自信心吗?
7) 难道你孩子学新疆话,你会给孩子起名买买提吗?

你宝贝女儿可以,但不要再左一个Scarlett右一个Scarlett的,否则你真验了柏杨的书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19 , Processed in 0.07972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