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小小鲸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闲)书计划。。。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9-1-5 22:29: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anlon 于 2009-1-5 22:26 发表
至于明月的书算不算历史,
俺认为他就是一个史话而已, 让俺辨别真假俺还真没那能耐............
...


哈,叫历史还是叫史话,我想都不重要吧

至少人家没有在编造历史,也没有杜撰人物,也未见有什么人物内心思想的描写

至少不是一篇小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09-1-5 22:39:02 | 只看该作者
史话和历史都不区分,
俺都不知道应该是你的语文不及格呢, 还是俺的语文不及格.......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1-5 22:29 发表


哈,叫历史还是叫史话,我想都不重要吧

至少人家没有在编造历史,也没有杜撰人物,也未见有什么人物内心思想的描写

至少不是一篇小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09-1-5 22:57:40 | 只看该作者
  近日,网络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6》由中国海关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11月1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当年明月和百家讲坛讲师毛佩琦分别阐述了对于史学作品的看法。当年明月戏称,自己之所以坚持写作到现在,是因为上辈子欠了明朝的债。
  以下是文字实录:
  主持人:明月推出明朝那些事有很多概况,请他来介绍下这本书的写作内容和心得。
  当年明月:轮到我了。谢谢大家今天过来。关于我的新闻发布会有一两年没开。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也是海关总署的下属一员,按句话说,某种程度上,我不光是他的作者,还是他的员工。于我而言,我经常说过,本职工作是第一位,写作是第二位,当然写作也是尽全力去做,工作也是全力去做。不断地写,现在也就写到第六部了。回头一看,也是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在写这本书之前没写过书,如果能说现在有几百万的销量,有人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销量可以进入前三十名,这是别的作家可能几辈子都赶不上的事。感谢上天那么厚爱我。实际上,虽然跟着毛老师加入“明史学会”,还有大学把我评上副教授,但我的史学功底还需加强,所有这些事我都认为是沧海一粟。回到这本书,还是说热点问题,我认为历史都是热点,但很多人不这么认为。这本书的热点就是东林党和魏忠贤问题。关于这两个问题,史书、教科书上有介绍,但说法千篇一律。说到我的特色,我只是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一是东林党是不是如以往所说,一贯以学识为主,不搞政治。二是魏忠贤是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坏蛋,是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特别坏的人,我觉得值得商榷。还有袁崇焕问题,这本书还是刚刚出来,还没死。我自己认为,我很疑惑,这个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在历史也不是一个极为了不得的人,但是为什么历史上有这么多争议,民族英雄还就罢了,还有说是汉奸,我就不太理解了,相关史料也有所说明。利用客观资料说历史,我觉得我如果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我就很高兴了。
  于我而言,把这件事做好,就是用一种比较谨慎客观地态度把我所谓的史学观点结合在一起,能够稍微客观地历史呈现给大家。用认真客观的态度,把大家结合在一起,让大家尽可能地贴近历史的真相。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很高兴的。
  有人说,你写这个东西,受欢迎不是你的问题。你是欠了债,欠了明朝的债,上辈子没还清,是明朝的人,现在来还债。我个人比较接受这个观念,明朝是个被误解的朝代,怎么看都不想是专制皇朝。举个例,明朝的皇帝,自从登基以来,活动范围就是故宫,没出过宫,想万历,嘉靖。为什么?大臣不允许,因为你出去以后,会给地方造成负担。正德非要出去,在扬州看到一种花,要带回去,当地地方官说这在宋钦徽二帝被抓走时就绝种了,根本不给皇帝下台。像什么康熙、乾隆,毫不顾忌民生的下江南,还被说为盛世,为什么,沿途老百姓民不聊生,我搞不明白说这为什么就是“盛世”。如果说我身上有责任,就是我觉得让大家明白历史的真相。
  在明代,皇帝说的话都不算,言官可以骂皇帝,譬如海瑞,他也没死,包括后面的万历皇帝,言官上书“酒色财气”,在康熙乾隆是不敢这么骂的,封建专制到达顶点,就是康乾盛世。我到现在也不认为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盛世”。明朝当是占世界GDP还很大,到清朝却越来越少,还被誉为盛世,我觉得很难让人理解。我比较认我欠明朝债这回事。我把所知道的说出来,不说是乱反正,只能说是把这个事讲出来,让大家来判断明朝是不是一个专政的朝代,到底什么朝代是专政的。反正于我而言,我要说的就这么多,至于说内心上有什么责任感,也就是有必要把历史的真相讲一下,至于大家如何理解是大家的事情。我也谢谢出版社为这本书的出版做了很多工作。我也相信盗版书不久也就上市了,这也是一个规律了。我记得写第二本书就有一二三合集,写第三本书时就有一二三四合集。现在外面卖的是123456.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办法。我自己还经常去盗版书摊看看,这是个风向标,问他们卖得好不好。找这么多人还不要花钱,还帮他卖,让更多的人看。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干,我说你好是因为你这么干我没办法。有一次我去书摊,问小贩什么书卖的好,说明朝,问他觉得写得好吗,说写得很好,问怎么好,就不理我了。据他们反映,盗版书的销量相当的好。有一次我看到一本全集,制作很精美。有一本盗版书还把小标题都改了,重新排版全集,这个全集就是你的书的一部分,也不光是你,还有其他人的,像夏卫宗。还有一部分学术书籍摘到我后面,作为全集,工作很认真。
  盗版书卖的太好,我第二天都没买到,我说怎么卖的这么好,盗版也会有这个现象,他说盗版也要按计划印的,不然我们要是卖不出去,也是要赔钱的。最后说下盗版问题,我也没有办法,有人跟我说过,如果没有盗版,你现在会有多少钱。我说那时肯定得。我就当从头到尾都是来还债的,给明朝做点事,做事的就是让在天的阴灵给点报酬,你就知足吧,不要想太多。这本书写到现在,我很满意,非常满意,我只希望写更多很好的作品,来感谢大家。
  毛佩琦:非常高兴出席海关出版社由左社长和包主任主持的当年明月写作的《明朝哪些事(陆)》的新闻发布会,恭喜这次明六在海关社发行。有人说明月的发现我是伯乐,完全不存在。应该说广大人民群众是伯乐,是读者们是伯乐,这个大概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哪个人或那一个人说好不一定好,要让大家来评判,要让时间来评判。明月的书之所以能在这么多的有关明史的书中脱颖而出,我想有他自身的特点和魅力。
  我在想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我一个人想的,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人大有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学教授、人大历史学主任黄朴民,他从史学史发展的角度,谈到通俗读物热。在中国历史上,史学一直是被关注,老百姓一直关注自己从哪里来的,关注自己的祖先,从历史上学到自己现实中可使用的智慧。讲史、演史,一直延续到现在。以前有说史场,在舞台上,讲历史的悲欢离合。用各种方式演绎历史。每个朝代都在讲述历史,既在讲述他们不知道的历史,也在讲述不久前发生的,如民国时杨乃武与小白菜都是发生在眼前的;有历久不衰的,东周列国志,他们在干什么,关注历史,关注命运,关注自己的生活向何处发展。同时他们也希望有一个载体发泄自己的感情,他们平常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赶集之外,要不就是和邻居聊聊天,和家里人说话,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这些上将不足发泄,他们希望借助一个更大的平台去发泄他们的人生感慨和对于时代的评判。他们要发挥他们指点江山的权利,他们可以在这里表达他们对哪个人物的喜欢和哪个人物的不喜欢,实际上他们是说给谁听,既说给他们自己听,也是说给别人听。从宏观的中国史学角度来看,当前近些年来,通俗历史读物之热,实际上是百姓的一次历史观的大反射,人们从来没有把历史和我们现实生活放的很远,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历史,只是为了生计和某种政治原因,暂时无暇顾及,现在突然吃饱了,兜里有点钱,可以上盗版书摊上买点儿书,特别是伴随当下的国学热,国学热的核心是什么,是自身真正的认同,要寻找我们中国人是谁,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是我国学热的核心,我们在世界化中迷失了自我,我们还是中国人么,我们要继续做中国人,还需要进什么样的思考。通俗读物的热,是伴随着民族认同。谁能够帮助大众,谁能够在这其中搭建桥梁,那就是最接近大众的媒体与传播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很多研究机构,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和连篇累牍的学术专著,这些离观众太远,学术界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大众认为还是问题,老百姓不知道。这里有学者本身的责任,没有通过有效的手段,把研究出的成果告诉大众;也有文化普及工作者的责任,现在一些人自生而出,自觉或不自觉的一头一脚踩在明史的平台上了,适应了大众的需要,回答了大众的呼唤。大众需要什么,我们看的教科书,我们平常得到的认识是正确的么?实际上老百姓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清朝是好的盛事,那么怎么还会轮到被宰割的地位,所以我觉得不仅仅明史要说清楚,清史也要说清楚。当老百姓不明白的时候,他们需要有人帮他们弄明白,如果他们指不上学校里和一些研究机构的学者的话,他们就要希望寄托给一些草根。
  有人把明月叫做草根,不一定准确,但我不妨借用这话。明月的书的特点,尽量要接近历史本身,我不听人云亦云,我要翻开历史看一看,如果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去看的话,明月他尽量去接触那些原始文献,他作了两点,
  1、对一些事实尽量去搞清楚,对于一些事时尽量搞清楚,在学术上考证,考证其来龙去脉搞清楚,他做了很努力,可能一些表述与以前的一些书不一致,至于它是否正确,那是另外一回事。他作为一个读史者,他要尽量搞清楚,就是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他都看了。
  2、根据他自己所了解的事实,对这些人作评判,他是一个现代青年,而且是个小伙子,他每天生活在人群中,人们的喜怒哀乐,明月更清楚,更大程度上,明月是为大众所发,替大众所发,说大众想说的话,根据是什么,根据是他读的书,大家都不清楚时,他站出来说出史实做出评论,受到大家的肯定。明月的成功是一个很特别的文化现象,一个代表,反映了时代的需要。
  书在学术上和历史观上,是否要提高到这个高度来评价他,我想大可不必,毕竟他不是学术著作,不要用学术著作来要求他。所以不要以学术规范、历史观等来束缚他。像我刚才所说他的两个特点:第一他接近史实,第二他表达了大众的喜怒哀乐,这就够了,在这个层面上,随着学养和见识增长,他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更好,走向巅峰,这也需要大众参与对明月的塑造,塑造出一个我们时代,大家都欢迎的新星。
  主持人:明朝那些事儿6发出来,大家有很多新的看法,大家知道中学课本里,提到东林党,在中学课本里,东林党是一个清流形象,东林党的形象有所改变,到底明月是如何认识东林党,他们是否正义的化身?
  当年明月:这里我也觉得你的说法不对。东林党本来就是那个形象,我把他弄出来看看。所有历史现象都是历史本质导致的。比方说,满清1644年入关,导致了我国电视剧的发展。东林党上台执政也是有背景的,你刚才说的顾宪成的对联(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挂在东林书院里的。这种问题很简单,你只要想想,一个纯粹的学术团队,如何能掌握政权?其实我不能说是记载装糊涂,至少没有说透。顾宪成在无锡县城讲学。后来,包括我的书里也有写,他可以通过布衣身份,居然可以干涉朝廷内首辅的变动。如果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团体是不可能的。清流未必不搞政权,对于他们而言,你如果把他们想得太简单,相当于你把我们大家想简单。你想国家这么大,一群毫无想法,毫无心机的书生最终能够掌握政权吗。
  比如魏忠贤的问题,很多人说他是个文盲、流氓,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文盲、流氓能够控制明朝的政权呢?很多人说是运气,这个世界上没有运气。拿破仑说,一个将军的胜利是偶然的,一连串的胜利就不是偶然的。我们对当时的历史不是很清楚,关键是我们把历史人物看简单了,这是我们的通病。人们经常说历史上的人应该怎么做,我告诉你,99%的人都不会比历史上的人聪明。一百年后,你的名字会上史书吗,你不要觉得当时的人很傻,这不可能,因为不是所有的情况你都了解。大多是情况下是被迫的。我们不是这么想的,东林党不是这样想的,魏忠贤也是,他们是最聪明的人,他们比你想象中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算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人物,这种最顶尖的人物,你如果认为他就是很愚钝的,你就错了,只能说是你把他想的和你一样简单,因为你还不如他们复杂。跟着毛佩琦说的,要尽量接近史。因为很多事情你以为是这样的,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总认为,潜意识上,历史上的事不是那么发生的,你以为你做可以做的更好。这是错误的。所有的人都明白,但所有的人都做不到。只要明白这一点,你就明白历史的东西不是那样简单。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历史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因为事情就是那样发生的,就应该那样发生,不那样发生,他就不正常。你说“以史为鉴”,是因为“以史为鉴”这件事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历史的规律,就是几千年来说同样的事,你说“以史为鉴”就是要打破这种规则。打破这种规则就意味着这种规律打破你。所以我们回头看看,什么东林党、魏忠贤,简而概之,都不是简单人物。千万不要以为这些人简单。作为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们怎么可能简单,做事随意,他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再说科举制度,明朝每三年考一次,每次100多人,平均每年只录取50人,是精英中的精英。在朝廷里那么多年,外加读那么多书,一个人运气好,张居正之流,20多岁进朝廷,也要等二十多年才能进内阁。所以你把东林党想得太简单就是把你自己想的太简单。我觉得还是你对东林党不尊敬。东林党走的这一步,是因为他们有好组织系统,有明确的政治目的,绝不是清流。关于这个问题,不是说我的看法怎么样。其实在历史上,史料记载,在我的书里也有讲到,也是史实。顾在家里,可以遥控内阁,指示什么人换信,安排人事任免,包括他自己当时是个文选侍郎中,只是个正厅级干部,但是他就可以左右内阁人选,他不喜欢的人就不会上任。你觉得这样的人会是简单的吗?把它想得太简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觉得把历史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一个最重要的东西。
  主持人:我们看到你书中提到杨涟,他最后血洒诏狱,不怕酷刑而感狱卒,你觉得杨涟身上的精神代表了什么?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动力?
  当年明月:动力要怎么说呢?还是信仰。我觉得信仰是一个最重要的东西。简单地说,他是一个认定一个东西可以继续往下做的人,这个很不简单。于他而言,很多事都不在乎。你看杨涟铁钉贯耳,没有死,然后也不屈服,后来是铁钉直接扎到脑门里才死。像这样一个人就很难解释了。我只能说他有自己的信念,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可以被收买,但是一个人只要他有信念,那么到最后他都是很难屈服的。
  主持人:我们看这本书的当中,发现问题很好,在这里想问问明月,也问问毛老师。在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有可能代表文臣与皇帝之间的斗争,因为皇帝不上朝,阉党以魏忠贤为首,对皇帝是非常衷心的,代表了这么两个层面的斗争,你认为这个角度是有道理的吗?
  当年明月:这个请毛老师讲下,毛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
  毛佩琦: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明朝的宦官问题,很多见人认为宦官很坏。我说一个,郑和就不坏,还有一个建造紫禁城的宦官也不坏。如果我们把所有太监都说的很坏,不符合事实。清朝史学家全祖望写了《宦官奸贤》,说宦官有好有坏。宦官不是说是坏是好,是和具体的宦官有关系,和皇帝有关系,不是说是宦官就很坏。像魏忠贤多厉害,炙手可热。崇祯皇帝,一个地方上来的藩王,没多久,一上来发到南京,半道赐死。宦官其实是替皇帝做事,他更多的体现出皇帝的意见。明太祖就把宦官作为自己家里人去要求。他把儿子(亲王)和宦官放在一起要求,他没有对地方官提出要求,没有对天下老百姓提出要求,只在祖训中提出对宦官的要求,把这些宦官当作家人。所以在刚才包女士提的网友问题说了,东林党和魏忠贤之间的斗争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这么认为。那么为什么,东林党要这样做。面对皇权不怕死,刚才明月说了信念,认定什么事必须做到底。那么他认定什么事呢?咱们从孔夫子那里知道,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知识分子从小读孔夫子的书就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帮助皇帝,走上政治制度。他这里对不对不管,他只要认这个死理就会坚持下去,而且不怕死。他认为这是代表百姓的,他认为天下好了就进了他的责任。相反的看,为什么清朝的读书人不这样。清朝的皇帝太专制,太霸道了,他不允许任何不同的意见。如果给皇帝的诗提意见,只能是象征性的,让皇帝觉得拍马屁拍得很顺。那为什么明朝官员敢于和皇帝、太监叫板,说明明朝皇帝相对不是那么专制,他才可能有这个市场。所以任何的言论全部被扼杀的话,那么他也不会再说话了。所以到了清朝就没人说话了。那么把明朝宦官说成一片漆黑,说是专制主义发展的顶峰,从这个层面看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是从皇帝和宦官看,我们从他的对立面看,不怕可以打板子,但我还是可以说。我们就是需要在看历史事实时,要辩证地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主持人:刚才我们借着现场的机会谈了一下《明》(六)里面涉及的一些比较热点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一些现象和问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关注我们的作者当年明月。明月在10月份为国家大剧院写了一部话剧《明》。我发现你有转型的倾向。那么我还是把机会交到我们记者手里,对当年明月的情况和关于他作品的情况都可以在现场提问。下面的时间就交给我们现场的记者。
  北京晚报:请问明朝那些事儿6是由中国海关出版社出版,还是与磨铁文化公司合作呢?
  当年明月: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我只管写书。我所了解他们是相互友好合作的。具体不是很清楚,于我而言,是把书写好,对的起读者,至于如何出版我都不管。我只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像以前一样看到这本书。
  左铁:当年明月写这本书以后,我们才发现他是海关的官员,而且东西写的非常好,我们关注这本书非常正常。我们海关出版社是海关的文化基地,我们这里有文化创作室,金钥匙内刊杂志,为海关文化多做贡献。我们和魔铁进行了很多的磨合和探讨,怎么样把这本书正常的交接。我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基本上解决了,明月这本书现在是在我们这里出。
  记者:刚才我们提到明月转型去写话剧,写书这一列问题,做一个暂停,还是要转型呢?
  当年明月:写戏也是日常工作之一。他们邀请我为莎士比亚戏剧节写一个剧本叫《明》。我认为能够和这部戏的导演田沁鑫合作,对我而言,是比较好的方法与方式。她成名比我还早,目前是国内著名的话剧导演。所以我觉得和她合作,应该收获很大。但这并不代表我要专职去干戏剧等方面的事,但这个剧本我个人认为比较满意。我也期望有不同的尝试。
  记者:明月写的书,有人给他做了归纳,写历史是写人写心,写得活灵活现。你的身份,是海关系统的一名缉私警察,你写书的角度和深度,和你的本职工作有什么关系?
  当年明月:没什么关系。我现在依然上班,各种事情很多,没什么娱乐,我的想法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写点书,基本上说起来,我的人生也就两件事,白天上班,晚上写书,我觉得人生还是简单些好。
  记者:明朝三百年中,对哪些人比较欣赏,对哪些人比较厌恶?
  当年:这记者这个问题很好。我估计你看过我的书,所以会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好像在书里说过。王守仁,这个人很好,就是我们所说的王阳明先生,他基本上修身治国平天下,各方面都很能干。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是事业上的发展,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入圣和成王。入圣就是提高个人精神境界,提高态度和想法,能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比较明白。这是其一。其二,还得做点事出来,毕竟你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还是不太现实的,最好是两者可以兼顾,但我们又知道不能兼顾。我们知道帝王没有出色的哲学家,我们只要能真正的把入世和做事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做到了,因为王阳明不但有自己的哲学、心学,他也曾经评定叛乱,干过很多事,最终还能全身而退,能够做到这样很了不起。
  最讨厌的问题。说实话,我原来还比较讨厌几个人,像魏忠贤之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不讨厌了。我能体会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坏人,只有按照自己的利益去追逐利益的人。换句话说,他对你过不去,并不是对你这个人有什么意见,很大程度上他是因为要顾及他自己的利益。所谓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就在这儿,好人就是我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还顾及你的利益;坏人就是我只追求我的利益,但我绝不考虑和顾及你的想法和感受。这种人你要去追究他,似乎也没什么必要,为什么你能说他不对呢?可能你能说他不对,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只是个界限的问题。
  我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你能够体会别人的想法。很多时候,你如果对别人的行为感到不太理解,你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操蛋,这么坏,你回头想想,如果你在他的位置,你就能理解他。你理解他可能并不是他好,而是为你好。当你理解一个人的痛苦时,你也不会对他做出什么恶劣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你可以理解。我觉得这就是我现在的观点。你要是一两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没准还能给你列几个人,
  例如魏忠贤、刘瑾、吴三桂之流,现在你只要仔细分析,所有人的行为,可能来说都是根据当时的环境,这些人的行为有时候你也不能太指责。
  记者:《明朝》畅销后,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对这些变化有什么感受?
  当年明月:没什么变化,照样上班下班,也不见有人来接。于我而言,只是有更多的人看我的书,街上有人找我签名,说我做了哪些节目,想合个影。每次遇到这个事我都感觉很惶恐。我的一般动作是后退半步。我真的是惶恐啊,我真不觉得我有多厉害。你说有很多人喜欢我的书,买我的书,我自己有时候觉得不是我自己。我觉得每个人都很有才华,譬如记者,写东西,写来写去,归根到底,只不过我说我只是比较幸运一点,我的创作比较自由一些,或者说我的创作更符合更多人的胃口,给更多的人看见了。这个世界上很多事不是太公平。譬如说演员,他读书未必很多,他的修养未必有多好,但是偏偏他就在聚光灯面前,
  他就在镜头那里,他总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所以呢,这个时候大家就会特别喜欢这个人,但这个人是不是这样呢,也不好说。但相反,很多读过很多书,搞研究的人,有很多修养的人,但他的特长不是在聚光灯面前。他们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不在在聚光灯面前。如果你在聚光灯面前展现出最光荣的一面,你很幸运;但是呢,你没有展现出来,并没有说明你很差,你很弱。很多时候只是说我们的舞台和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我是一直很理解的。我读历史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我能够明白一件事,天道有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很多时候不要什么事你是应得的,不要认为你比别人高明,你很聪明。我记得季羡林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会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认为别人都是那样想的。我觉得我现在能明白是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始终不认为,我有什么了不得。很多人比我度过的书多,知道的比我多。我只是说会写故事,对写故事的技巧知道。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我对很多事不敢兴趣,我认为这就是我所有的优点,很不巧,我的这些优点被大家看到了,然后认为我很好。
  我真的不这样想。我从成名到今天,我一直诚惶诚恐。我看历史,我知道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兴起到衰败,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人要意识到,活在这个世间上,自己是很渺小的。这个世界有没有人,其实就是一瞬间的事,我们如果过于看高自己,就会迷失自己。这就是我的看法。我每天除了多一件事,跟原来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惶恐,也是恐惧。我不认为我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明明不了不起的人会显得那么了不起。我只知道我不会,我只多了一样东西就是惶恐。
  记者:你好,我是新浪读书频道的琪鹏,上次来做客采访过你,你出《明朝那些事儿2》的时候,和现在还是有很多变化的,现在出到六了,你认为现在你的历史观有什么变化?你每天都更新博客,生病的时候和大家说抱歉。那你是否因为你现在的影响力,觉得有比较大的压力?
  明月:压力么,肯定有,于我而言,每天有那么多人等着你,当然有压力了,所以才惶恐。说心态有什么变化,没有什么变化。我一直都说自己是幸运,能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字传达给大家。
  记者:下一步有没有什么出书的计划?
  当年明月:暂时还没有。我现在对待我的书如此畅销的态度是,千万别充愣,不知道就不知道,知道就是知道。对我而言,我的影响力扩大,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呢,不像以前,出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以前出门,可能扣子记错了,裤子穿反了,无所谓,所以我今天出门还特意看了一下,没有问题,我才来了。万一被记者拍到了。。。这也许是一种美德,当年陈景润同志撞电线杆,被报纸报道了。当然我不能那样说,和以前相比,我更加注意仪表,出门不能乱来,挤地铁要注意文明,被人挤了你也不能乱发脾气,很多时候你要明白,你是公众人物了。
  其实有的时候,回忆过去我到是觉得过去15年安安心心读书,也许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那个时候不会有人关注你,也没有那么多的纷纷扰扰,于你而言就好好过日子。幸福,幸福,平常心是道啊。如果你说我有什么想法,那么我想说的是希望自己有平常心。我只希望这套书写到最后写完了,我能够集大成,够回到以前的状态,我就觉得我是完完全全的完成了我的功业,就完事了。
  记者:您刚才提到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还债的,那你觉得自己是明朝的哪一个人物?
  当年明月:不是宣扬封建迷信哈,我不知道,反正不是什么大人物吧!大人物都有秘书,不需要自己把事情说出来。我觉得我可能是秘书,或者是个文字工作者,说不定上辈子是个记者,都有可能,记者么就是民间的那种,不是官方的。我也很疑惑阿,我就问自己,我这个人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没有业余娱乐。有人和我说石悦啊,你活着为啥?是阿,我也在想。人活着总要有点奔头,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满足大家要求,满足读者要求,满足出版要求,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于我而言就完成任务了。一般人也许和我换个位,会很高兴,但是我在这个位置上,确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说我是还债的呢,关于名利双收的事情,我开始就不觉得喜悦,认为是上天对你报复,上天很公平,让你得到就让你失去。
  总结来说,我还是来还债的,所以我获得谨小慎微。可以真诚地对大家说,我没有任何高兴的,这是真的,你看我的眼睛很真诚。哪怕是有人告诉你,你的书是全国所有所有图书销量排行第一,已经卖到几百万册了,我也没有什么高兴的,有时我在想,于我而言,这是一种负担,我希望时间倒流5年、10年,我还是在我住的地方,能够看看书,没事出去逛一逛,人生简单就好,我觉得是最好的。不需要太成功,越往前走,越如履薄冰,不堪重负,我觉得着这样就好了,书可以照旧卖,名声不要再大了。谢谢!
  记者:想问一下《明朝那些事儿》你打算出到几啊?
  当年明月:这是个问题,估计是7吧,有没有8不知道,但是快结尾了。于我而言,我就是想把它做圆满,我已经说过,我就是来还债的。债没有还清,不能回去。
  记者:出完了之后,你还有没有什么出书计划?
  当年明月:你问我我还真的不知道,虽然你也只能问我,但我也真不知道。就像有人问我,为什么朱元璋为什么起名朝代为“明”,我说你只能去问朱元璋了。我希望写完了,能够告诉自己做完了一件事。我把债还完了,我真的能够放心去了,当然不是真的去了,而是真的放心了。
  我把这件事做完了。我每次去南京我都要去明孝陵拜一拜,包括写完了我也要去明孝陵拜一下。话剧《明》在建组之前,由田导带领一群人,包括主演都去拜了,他们比我还彻底,而且还去拜了十三陵。我写完了这本书,我还是要去拜,你们采访可以跟着来,但是,食宿自己负责。我可以去告慰他,我把我能写的东西都写出来了,而且写的是比较客观的。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或者是冥冥之中有人告诉我应该做这些事情。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能够把它做好,把他做完。我觉得我了解的明朝历史和过往的事情都说出来,这样就好了,还债还完了。
  有时看历史我很感慨,因为很多人在历史中只有短暂的一瞬,历史很大,你很渺小,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在史书上就只是一句话。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很少,我觉得我知道的这些人和事情,有些人很委屈,有些人很悲伤,无论如何他们没有开口的机会,我举个例子,像法医,法医是什么?要检查被害人。有个法医对我说他每次做这件事有责任感,被害人都不甘心,他看到了凶手,却不能说出来。我认为,历史研究者应该有这样一种觉悟,有很多的人和事他们作了很多,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回报,他们被埋没了,我认为应该宣扬那些能够宣扬的,唾弃那些应该唾弃的。对我而言就完成了责任。所谓还债,这是一说,真正在背后的,应该是这个东西。
  记者:你觉得你自己会是一个时空穿越者么?
  当年明月:你说我从古代穿越到现代,我宁愿换一下,我觉得从古代穿越到现代,我觉得没有意义啊,现代比古代发达啊。你说我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给现代人讲古认的故事,估计没人听啊,大家都听环珠格格阿,而且我觉得现在时代比较进步,咱们还是从现代穿越到古代吧。
  提问:毛老师提到是你一开始是草根写史,而且越来读者群体越扩大,发现你的作品已经拍成卡通动画。从五岁的小孩子,到从政人员,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员,包括各个阶层的,对你的书都是很接受。那么你现在还认不认可草根写史这种说法?
  当年明月:“草根写史”两三年没有人提了,现在只能说是历史研究者用一种方式表达历史。至于卡酷动画,我不太满意,虽然有一定普及历史的作用,感觉还是较儿戏了,我比较传统,对于比较娱乐化的东西,不太能接受。东西应该怎样传播,我不想在多说了,祝他收视常红,希望这个节目没有给他的收视率填堵,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主持人:对袁崇焕的认识
  当年明月:袁崇焕是一个名人么,已经被讨论了两三百年,难为我了,是一个有用的人,反正比我有用,挽救民族危亡,当然也犯过不少错误,我已经把我的想法都写在书里了,如果你有任何疑问,可以去看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9-1-5 22:59:56 | 只看该作者

抽一段出来.........

  毛佩琦:
  书在学术上和历史观上,是否要提高到这个高度来评价他,我想大可不必,毕竟他不是学术著作,不要用学术著作来要求他。所以不要以学术规范、历史观等来束缚他。像我刚才所说他的两个特点:第一他接近史实,第二他表达了大众的喜怒哀乐,这就够了,在这个层面上,随着学养和见识增长,他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更好,走向巅峰,这也需要大众参与对明月的塑造,塑造出一个我们时代,大家都欢迎的新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09-1-6 00:17:56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摘得这些都很说明问题了,谢谢,我觉得我们没有什么分歧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fillete + 2 + 2 晕了,这还没分歧吖~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09-1-6 13:43:50 | 只看该作者
“毕竟他不是学术著作,不要用学术著作来要求他。所以不要以学术规范、历史观等来束缚他。”

不应该推动歪楼的。。。

小鲸鱼,“中学图书馆文库”这套见过么? 14本,够看一阵子了。。。 08年11月版的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31645&highlight=%B4%F3%BA%A2%D7%D3%B5%C4%CA%E9%BC%DC

贴一个自己的闲书帖子~   大小通吃的~

[ 本帖最后由 fillete 于 2009-1-6 13:4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09-1-6 15:46: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hanlon 于 2009-1-5 22:39 发表
史话和历史都不区分,
俺都不知道应该是你的语文不及格呢, 还是俺的语文不及格.......


当然是我不及格了,我无知,所以我就会查辞海,而不是自己给他乱定义

史话 shǐhuà
[history] 对某件史事或事物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写成的作品(多用作书名),如《淮海战役史话》、《辞书史话》

历史 lìshǐ
(1) [history]
(2) 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3) 沿革,来历
(4) 过去的事实

小说 xiǎoshuō
[novel] 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按篇幅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微型小说)


历史小说(歷史小説)
小说的一种。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必须有一定历史依据。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

演义 yǎnyì
[historical novel;historical romance] 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


从定义上来说,前两种明显是一个东西,仅仅是体裁不同、形式而已,历史不单单是二十四史、论文这种方式,我前面说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茅海建先生的《帝国的崩溃》、《苦命天子》,李亚平先生的《帝国政界往事》等等,都和《明朝那些事儿》一样不是历史小说。而是历史著作,是正史而不是野史。

而《康熙大帝》《李自成》、《三国演义》等,尽管也在大的范围内尽量的符合历史事实,但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历史。

所以可以拿着《明朝那些事儿》去学明史,但不能拿着《三国演义》去学三国史。

其实我的帖子,就是从《明朝那些事儿》到底是可信的历史,还是杜撰的小说、故事的差别来的。而楼上的几位都已经赞同了我的观点,并引用了相关的文章,因此我表示非常的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17:00:46 | 只看该作者
楼上好热闹。。。。
是历史还是不是历史,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当然宁肯作者写的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杜撰,,,就像我们看某篇喜欢的小说,我们会把故事的主角当作实际存在的。。。所以,我宁肯相信那就是曾经发生过的。。。。
当然,真正的历史,实际到底是怎样呢,也许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样,过去的记载,即使是考古的发现,训诂后的意思仍然有人为的成分,天知道。
   继续等闲书,马上就有大把时间,我等着要日以继夜的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09-1-6 17:33:13 | 只看该作者
借小鲸鱼的地儿,请教一个问题:有人说林达的作品里有些与史实不符,想知道具体有哪些?
补补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一起补课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09-1-7 11:1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小小小鲸鱼 的帖子

《遇见未知的自己》,心灵修养方面的书,很不错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4:13 , Processed in 0.093740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