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父亲“育儿经”
——嘉兴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今日访谈》
《今日访谈》2004年11月18日:
(主持人段欣——下略为“段”):上学读书,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然而,前不久,在海盐传出了一位博士父亲在家里全程培训女儿的新闻,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今日我们就把这对父女请到了演播现场。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们说的博士父亲袁鸿林先生,坐在我身边的这位可爱的小女孩就是袁先生的小女儿。欢迎你们!现在大家都知道,你是北大的硕士,而且还有南开的博士学历,不知道你是什么专业?
(袁):主要学的是史学,也从事过其他专业的研究,比如说国际关系这样的专业。
(段):好像离教育有点远……..
(袁):说实在的,也就是最近几年,因为自己女儿的问题才注意到教育。
(段):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孩子的教育问题?
(袁):大概在我女儿两三岁的时候吧。
(段):是什么触动你或激发你?
(袁):主要是因为我看女儿很聪明,便萌生一些想怎么教她的想法。但是我觉得我不是幼儿的专家,那么要教自己的女儿,就不能抱着盲目的做法,所以应该要去研究一些东西,知道一点早期教育的内容,促动我去查阅一些资料,研究一些问题。那么看得多了以后,自然也就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段):我听说,起先的时候,你还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过一段时间的,是吧?
(袁):没错,前前后后有一年左右。
(段):后来为什么又不上了?
(袁):因为最后我们发现孩子不太适应幼儿园,比如说,总共去了一年,但是她呆在家里头有半年。
(段):为什么?
(袁):这就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了。一方面她老生病,就是说三天两头要去吊针了,要去看病了。还有,她有时就是身体好一点,她又耍赖,死活不肯去。
(段):你认为这是上幼儿园引起的么?
(袁):也不一定说全是幼儿园引起的,但是从我们自身的感觉来说,小孩对幼儿园这样一个环境不太适应。这个应该说是我们也头疼的事情。但是没办法,我还是觉得应该让她回到家里。
(段):但是一个孩子回到家里,你要对他进行全程教育的话,对你们夫妻双方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袁):应该说有很大的改变。因为我考虑到女儿的教育问题,我就要做一些尽量要适合女儿教育的这样一个……给她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和氛围。
(段):可以说你当时还是下了一定决心的吧?
(袁):没错。就是办一个我既能教书和又能教女儿的这样一个环境,也就是后来办的“哈利快乐英语角”。
(段):作为一个家长,要给孩子进行一种全面教育的话,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是比较大的。那么你起步的时候,是不是也碰到了一些难题?
(袁):首先就是说,对孩子的心理要有所了解。就我所知,无论哪个幼儿师范,都不可能离开儿童心理学。这个很关键,就迫使我去看一些书,也迫使我了解幼儿园的一些课程,也迫使我了解一些幼儿园的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等看完这些,再接触一些早期教育的资料以后,我发现我完全不应该按那些东西去做。
(段):但是,以你一个人的能力,能不能给孩子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一个培养?
(袁):我想,就目前而言,我不仅能做到,而且比幼儿园要好很多。这是个事实。
(段):那么你是怎么来给你孩子——小逸,实施这个教育计划的?
(袁):首先,我觉得应该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后续教育、甚至终身教育相联系。它不是孤立的。第二个,早期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是很值得研究的。我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工作。然后在这个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也是花了很多心血。现在从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早期教育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段):小逸,阿姨问你几个问题好不好?你以前上过幼儿园,你自己还有印象吗?
(小逸):印象?
(袁):对,记得不?Do you remember?
(小逸):Yes.
(段):为什么不喜欢上幼儿园?
(小逸):因为幼儿园不好。中午睡觉,我不想盖被的时候,老师要给我盖;我想盖被的时候,老师一定不要给我盖。
(段):就因为这个事情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小逸):吃饭的时候,每人一两块小饼干,我吃啊吃啊,一两块,也不够。本身每人两块一块的……
(段):在幼儿园吃不饱是不是?
(小逸):嗯。
(段):那你在幼儿园跟小朋友们玩得开不开心啊?
(小逸):有的时候,人家小朋友疯的时候,抓我一把…….
(段):你就很讨厌,是不是?
(小逸):(点头)
(段):那么回到家里,现在爸爸每天做你的老师,你喜不喜欢?
(小逸):喜欢。
(段):爸爸是怎么教你的?
(小逸):他就是先把我的语音搞会,就再教我读。
(段):听说你的英语学得很棒,你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吗?
(小逸):Angella.
(段):你会用英语表演节目吗?
(小逸):可以。
(段):给我们表演一个什么节目?
(小逸):什么节目?什么节目?——你说呢?
(段):唱一首英文歌,好吗?
(小逸):(唱)
You are my sunshine
----the only sunshine,
You make me happy
when skies are gray.
You never know , Dear,
how much I love you.
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
(段):哇,好棒。那你会不会用中文唱儿歌?
(小逸):中文啊,中文一般都不会。
(段):会不会简单的儿歌?
(袁):背诵毛泽东的《咏娃》呢?
(小逸):《咏娃》,毛泽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袁):你再把你改过的那个变成《咏猫》的(背一下)……..
(小逸):《咏猫》,袁小逸,独坐客厅如虎踞,桌子底下养精神。夜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老鼠敢作声?
(段):很有趣啊,你现在最喜欢学什么?
(小逸):现在最喜欢学英语、日语、中文…….
(段):袁先生,从你的教育理念里面,我感觉到,你对这个英语特别看重。英语是不是非常重要?
(袁):不光是英语,我觉得小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应该以语言为核心。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一个载体。小孩子学习语言,不仅对语言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思维训练很有价值。如果同时在学习汉语的时候,还有英语、甚至还有其他语言的话,他会处于一门、两门、多门语言之间各种思维的互相切换、转换,所以对他的思维训练就非常有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非常注重语言的学习,包括英语的学习。
(段):是不是因为你的有硕士、博士的学历,然后,外语方面,你有这方面的特长,所以你对这个特别看重。
(袁):本身我在这方面也不弱,但是,不是对语言本身的看重。因为确实像英语这个语言,很有意思:它的语速非常快。她的思维方式和汉语不一样。那么如果小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建立,或这种能力正在形成过程中,用各种思维形式对他进行训练的话,那么这个思维、反应的敏捷性、思维的多样性,对于他这个思维空间的打开,以后的创造性,包括逻辑思维的严密性,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我不是只把它当成学一门英语,而是还把它作为早期教育的一个核心来处理的。它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今日访谈》2004年11月19日:
(段):在昨天的节目中,我们和海盐的博士父亲袁鸿林先生谈了他在家里培养女儿的教育理念。今天我们来继续聊聊这个话题。欢迎你们。
小逸,平时你最喜欢做什么?
(小逸):最喜欢的就是看碟片。
(段):看什么碟片?
(小逸):就是那个英文的碟片。
(段):平时中文电视里面也有很好看的动画片,你看过什么?
(小逸):很少看,很少。我们家里就有那个《孙悟空》,但我爸爸不让我看。
(段):想看吗?
(小逸):很想看。因为我拿他没办法的时候,我就说我英文很好,但是我中文就不好。所以,这个《孙悟空》就是中文的嘛……
(段):唔。。。。。。孩子有没有跟你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或者说她有没有不听话的时候?
(袁):肯定有了。孩子她很天真,她有她的想法和观念,这是很正常的。
(段):那么以谁为主?
(袁):这个应该讲,成人有一种负责任的爱心的话,应从科学的角度多加考虑,不能由着她的性子。但是不要用粗暴的手段,小孩子还是蛮明理的。只要你用合适的方法,她会接受的。
(段):刚刚小逸她也说了,你对她的要求,要她说英语,是吧,看英文的节目,这些方面的要求,那是不是孩子除了学英语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需要?
(袁):其实也让她学很多其他的东西。中文方面,比较早地让她学过一些识字的教材,比如说《三字经》呵,《论语》现在也在教。有些古典诗词也在教。同时,书法呀,国画呀,这些东西序列的,我把它们作为国学来教她。
(段):但是你有的时候,好像有些专制。
(袁):不是专制……
(段):比如说,她刚才说她想看那个《孙悟空》的动画片,为什么不让她看?
(袁):因为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说,学汉语的话,她的氛围和环境都比较充分。但是,学英语的话,我们生活在国内,这个环境和氛围就不够。所以,就比较注意让她多看一些、多听一些英语原版的碟呀、片子呀。因为如果完全让她只看中文的话,她对英语的语感就没有了。
(段):但是在我们当前这个环境来说,这个中文——我们的母语,不管是它的使用价值还是今后学习的途径来说,肯定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如果说在中文没有培养好的情况下,去学外语,会不会厚此薄彼?
(袁):首先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女儿的中文并不差,而且非常超前。如果你们有疑问的话,我带来了一本《论语》,可以让她读给你们看。
(段):但是我发现,在小逸身上,很多就是孩子基础的东西、一些很简单的东西的话,她可能反而接触得要少,因为可能是你的缘故吧。因为你的学历比较高,可能在教她的时候,会教一些难度比较高深一些的东西,你觉得适合这些年龄段的孩子吗?
(袁):我以为,有很多东西,我们认为很高深的东西,但对孩子来讲未必是。因为小孩子对世界、对外界的感知呵,跟我们的思维是有所不同的,心理上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在早教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东西太难了,不应该教他。”——那可能是错的。所以我教一些东西,就是说,要抓这个东西最实质的、最本质的东西,来教给她。那么只要她可接受的,而且和她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非常符合的,那么不管它是难的,我也教。
(段):那说到现在,应该说,很多一些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好,方案的制定也好,都是基于你的理解和判断。
(袁):不能说只是基于我的理解和判断。因为我吸取了古今中外很多人的东西。比如说我刚才讲的一个理念——直截了当地教孩子一些东西,这不是我的理念,是卡尔•威特的理念。卡尔•威特跟我们讲,小孩子的儿语就不宜教,直截了当地教他成年以后使用的标准语言,这样可以减少他的弯路。
(段):但是,毕竟对幼儿教育——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单凭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到吗?
(袁):做不到。所以,比如像音乐,我就另请老师教,她学小提琴,曾经有两个老师教她。
(段):其它的方面你都行吗?
(袁):也不能这么说。我还是在不断地物色更好的老师。包括有些领域,我可以教,但是如果我能找到更好的老师,我可能会请更好的老师教她。
(段):按照你这样一种模式的话,实际上你只是用另外一种模式来整合这个教育的资源。
(袁):对。我希望提供一个比一般幼儿园或者学校更好的一个氛围和环境。
(段):你认为现在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有哪些弊端?
(袁):首先,它没有个性。它总体上来讲,是按一般人的标准来设计的。这样,就忽略了一些早慧孩子,或者资质比较好一些的孩子。这样子的话,它不利于一些超前的、或者优异人才的培养。第二,如果缺乏个性化的话,那么对教育整体上来讲,就会有很大的问题。比如我们十几亿人,用一个模式来教育,那么实际上十几亿人最后出的人才是各式各样的,为什么一定要用一个模式来教呢?可以、而且应该有多样化的模式。有些是主流模式,我这个可能是非主流模式,但是也可以作为一个模式来补充主流模式。
(段):但是你也是这样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
(袁):我不大同意我一定是传统模式的。实际上,文革的十年,是我的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那个时候,学校形同虚设,哪有正规的教育可言呢?但也就是没有正规的教育,反而造就了我现有的知识结构。所以,我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所谓的正规教育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段):那你有没有想过,你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你的孩子,固然可以给她一个全方位的、很悉心的一个有针对性的这样一个教育计划。但是你这样的话,要付出多少?你这个教育的成本是多少?
(袁):我觉得,对小孩子的教育,我是不计成本的,尽我所能。
(段):但是国家毕竟化了很大的心血培养你,有了现在这样的学识,你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来培养一个孩子…….
(袁):不只是一个孩子。其实,如果我对女儿培养成功的话,实际上对早期教育、包括后续教育提供一种新的理念。这可能影响到一个民族的一代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并不认为作为一个博士就不能做这种事情。
(段):毕竟做这样一件事情,你还需要有经济支持,你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袁):我生活很俭朴,一个月有几千块钱就很好了。所以,这一点就不是那么重要。
(段):那你上去以后,对小逸来说,对她的知识体系来说,会愈来愈大,然后深度和难度也会愈来愈大。
(袁):对,没错。
(段):接下去,你这方面投入会更加多。
(袁):我会尽我所能。
(段):你觉得你一定能够给她很好的这种环境吗?
(袁):我相信能。因为很多教育的东西,不是一个硬件能够培养出来的。前两天有个老师说,我们现在的学校,多媒体呵,等等等等手段都有了。但是我问他,你实质理念不变的话,能够用这些硬件培养出人才吗?
(段):你这样做的话固然会有一些你的优势,但你有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家庭教育的话,也存在一些弊端?
(袁):我曾经讲过,就是说,教育的东西,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宜,因时而宜,未必一个方法全部是好的,总是有利有弊的,各有所短,各有所长,问题是扬长避短……
(段):离开一个比如集体的环境,对孩子培养她的集体意识和这种竞争意识,对她没有影响吗?
(袁):没有影响。她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观念,各个方面表现很正常。
(段):如果这样,能够很自如的话,为什么她当初适应不了幼儿园的生活呢?
(袁):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小孩子的心理成长发育有个过程。其实每个孩子生来都有一种对这个人和外界的适应,以及包括他心理对这方面的承受。在我认为,不应该强制地去扭曲她的这种心理的发展情况,而应该顺其自然,所以退出来。
(段):那今天她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你可以把她拉回到家里来,明天她不适应社会,不适应工作环境的话,那你是不是也可以给她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
(袁):这是两个概念。因为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应该顺其自然;她成年以后,适应社会的情况又完全不同。你教育本身是培养他的知识(结构),而且培养他对社会的融入。那么我的教育也有这样一个内容,不是说我只强调知识,不强调对社会的融入。可能我有我的方法,而且,我这些方法未必比现有的学校差。
(段):那你觉得孩子是不是要和现在的教育作一些接轨?什么时间合适?
(袁):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不理想,更多的应该考虑产生一些新的模式、更理想的教育——这样才有接轨的可能性。(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