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iangy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 谁能给个素质教育的定义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16:0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0 八根儿 的帖子

恩,是这个理

可是除了个别科目,谁知道以后什么能用什么不能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8-11-27 16:14:09 | 只看该作者

百度了一下

关于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是:“人的素质是在一定先天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称之为修养”。
   关于素质教育,目前尚无定论,公认对素质教育定位较好的一种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学者柳斌:“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即著名的三要义说,。
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所以,我们应该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归根结底只有两条:一是道德素质,包括爱党、爱国、爱人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有了道德素质,才能学会做人。二是科学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维、爱科学等,有了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学会做事。有了这两条,做人的问题解决了,做事的问题也解决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一直有认识误区,就是重知轻德,以为知识包罗万象。学习者只要学习到了知识,就万事大吉,教育者也就完成了任务。其实,人源于教育,生成于教育,提升于教育,素质教育是‘化育’,潜移默化。教会学生做人,才是立身之本。正如一位大哲学家所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品格对人的成长,是决定命运的因素,远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我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将德育和教学割裂开。虽然在理论上我们一直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的头脑里并没有融进德育第一的思想观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我们的学校在德育教育上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念。认为课堂上讲知识,课外讲素质,其实,学生受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在课堂上,课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一系列知识点的后面有一系列的思维点,把这些思维点找出来,并联成一个思维的网络,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是素质教育之必须。在这方面,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作为种种经典与新兴技术学科的母体,融理论与实际于一体,含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为一体。
    关于素质教育,曾有人打过一个著名的“盐与汤”的比喻:无论问那一个人,盐重要不重要?可能没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盐,相信是没人爱吃的。最好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进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而我们的做法则是,因为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然后让你吃盐,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你是既不愿意喝汤,也无法吃盐。在我们的学校教育管理中,这个是德育活动,那个是智育,分得很清楚。不少班主任甚至有些领导都是这样认为的。实际上,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是育人的,所有的工作岗位都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任何一门学科,包括理科,都是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结合统一。物理、化学的科学精神、唯物史观,不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么?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有整体的育人观念。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
有个中国学生在德国留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毕业后却到处找不到工作。他很纳闷,也很不服气。问了一下原因,回答是,我们不是因为你的学识和才能不满意,而是我们查到你有三次乘坐公共汽车逃票的记录。
由此说来,德育是根本性的,智育是工具性的,二者不可偏废,但有先后、轻重之别。教育事业首先是德育养成的事业。如果重智轻德,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就会出现学生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目的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的情况……
关于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素质教育的精髓也是创新。创新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价值趋向,更是一种科学方法和素质。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劳艾给方法下了一个定义:方法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
    创新教育要给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一是给知识,这是最低层次的;二是给方法,这是中等层次的;三是给视野,这是最高层次的。知识好比是肉眼,方法好比是显微镜,视野好比是望远镜。只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只是一块石头;有眼光的人看了石头,可能就会看出风景来。
创新人才不能仅靠课堂教育,不能仅靠多媒体、因特网等高科技工具,这些只能提供信息和知识,但信息不是理解……。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有价值的不是信息和知识,而是判断力。
我国的传统教育强调博览群书,讲究知识积累,功底扎实。实际上,知识的积累不一定导致创新,导致原创。原创的动力在于对既定知识的批判而不是知识的积累。我国传统教育是以继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知识越多越好,长期以来成为衡量学生成绩优劣的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而实际上,知识的数量在创新中不一定起决定作用。
    爱因斯坦、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都是在20岁左右取得了划时代的科学成果。当时他们的知识含量、知识数量和同时期的科学家前辈相比,可能要少的多。美国一批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知识少而创新能力强和知识多而创新能力差,都属于正常现象。爱因斯坦当年提出相对论,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当时的物理知识不是很多。杨振宁说过,中国的教育太重视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活的思想太少。学了这门学科,但没有掌握这门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
  

   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一,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从哲学和科学发生学的角度看,专业知识教育只能传授知识,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因为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继承前人的知识体系,而科学创新却要求一种怀疑精神,跳出前人的知识体系,对原有知识结论提出挑战。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公,只有每事问。”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近代美国科学家K·P·波谱尔说:“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问题是成功之母,是激发创造活力、探索能力之强大动力。因此,确立“问题意识”的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一种立竿见影的学习。
    二,人性的解放是产生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人才成长要有一个平台来支持,既包括基础设施和待遇硬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和科学精神氛围的软环境。硬环境是身体的躯干,软环境则是它的大脑和灵魂,是生命的微量元素。软环境能够内化于人,影响更深远。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离,必然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就极端而出,会出现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人;另一种是不懂科技只谈人文的边缘人。
    关于德育
中小学的德育为何缺乏魅力?
  ⒈目前的德育知识、德育目标有问题。它过于求高求全,而且不切实际,学生难以做到。同时,学校传递的德育知识信息与社会上的现象不一致,或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使学生产生抵抗情绪,或冷眼旁观,或人在德育中,心在德育外,出现“精神游离现象。
   ⒉ 德育的方法封闭 、呆板,既不符和德育的特点,也不符和学生的特点。学校德育局限于校内,从而无法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的体验,而没有体验又如何去感悟、内化并形成自己智慧的德育?学生对德育产生不了亲近感,德育效果必然就会差。
   

    德育改革的立足点应放在那里?
   ⒈ 发挥德育的全面功能,使学生在感受德育全部价值的过程中亲近德育。德育理论界对德育功能深入持久的研究揭示,德育不仅有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多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具有引导人们“享用生活”的功能,而且享用生活的功能是最容易显效并被人们感受到的,因而也是最具吸引力的。而我们中小学德育的现状恰恰正是忽视了德育享用生活的功能。以往的学校德育只强调他性、利社会性,轻视以至根本不引导学生运动去体会感受德育的利已性,这就造成了德育在学生心目中是理想化的、高大的,对个人毫无利益、收益甚少的印象。这是导致学生疏远德育、排斥德育的主要原因。因此,从尊重人的角度考虑,我们不仅不应忽视德育的享用
功能,而且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好这一功能,并以此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⒉ 树立智慧的德育观,使学生在善行中有制恶、改恶的意识和能力。社会的现实应该警醒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在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公正 、善良的人的同时,还教育学生认识社会是复杂的,我们不仅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从容面对社会时多一份智慧,少一份无奈;多一份享受,少一份伤害。智慧的德育才是对已对人对社会更有用、更具生命力的德育。
   ⒊ 强化德育的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运动在体验中发展道德水平。德育的特点决定德育不是光靠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必须要靠受教育者在活动和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才能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 和认同,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化。学校无论是组织学生活动,还是搞社会实践,都应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活动、实践的真正主人。不要怕他们遇上困难、受到挫折,甚至做点错事,困难、挫折、错误同样都是教育学生的宝贵资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5 + 5 看不懂,不知道说什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8-11-27 16:20:30 | 只看该作者
尤其欣赏这一句: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劳艾给素质下了一个定义: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上文把素质说成方法,看了其他版本,应该是素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8-11-27 19:05:12 | 只看该作者
我从来不看定义,也不管定义。
我家根本就不教育。
学是儿子自己想要的,我就给他提供好条件,如此而已。
我和他爸都比较看中精神层面的东西,从影响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入手,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上。
教育是什么?我不知道,也觉得不需要知道。
素质教育就更不需要知道了。
需要知道的,是那些需要描述这个的教育学家。
我就知道我儿子要长大,长大了要对自己负责任,要独立、有选择的能力,能决定自己的未来。
如此,当妈的就觉得自己尽到责任了。
为养个孩子还得讨论讨论什么是素质教育,太离谱了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shanlon + 1 + 1 这才是真正高手风范, 无招胜有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8-11-27 21:56:05 | 只看该作者
俺也同意, 不过做得没楼上那么潇洒

教育吗: 教书育人
教书由学校去忙去, 要不然要学校做什么
育人吗, 自己的孩子不管谁来管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08-11-27 19:05 发表
我从来不看定义,也不管定义。
我家根本就不教育。
学是儿子自己想要的,我就给他提供好条件,如此而已。
我和他爸都比较看中精神层面的东西,从影响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入手,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件小事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8-11-27 22:22:5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看见讨论得那么热烈。说说俺的理解。强调:俺没查过资料,不会大段大段地引用,这仅仅是心中现有的理解而已。因此,肯定没那么精确哟。

传统教育,核心是知识。
你认识多少个汉字,你会背三字经吗,你知道太阳系有多少颗行星吗,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皇帝吗,你知道微积分的概念,解法吗,等等,这就是知识。

素质教育,核心是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能力,协调能力,恰当运用知识的能力等等。
你会用这些彩纸把你的卧室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吗,你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吗,你能妥当安排全班同学下周的郊游活动吗,你知道微积分可以用来解什么问题吗,你会计算你每天所需营养的最小成本吗,等等,这就是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8-11-28 09:19:08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教育就是用耐心、信心、恒心去教化人类。

我们中国落后太多,正在采取跨越式教育,也被称为素质教育。

所以,我们要以耐心、信心、和恒心来等待素质教育的三聚氰胺爆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8-11-28 09:38:04 | 只看该作者
好,贴,看看,再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8-11-28 10:38:52 | 只看该作者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素质?

我们平时说一个人的素质高,往是对他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的综合评价,如果仅因为一个人精于吹拉弹唱,或善于写文章,或者是绘画大师,或者是数学家。。。。诸如此类,恐怕我们不一定会赞扬他,说他是一个高素质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8-11-28 10:41:20 | 只看该作者
试想老师本身就是没素质的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只针对学校的孩子们,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措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22:23 , Processed in 0.084326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