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来当回记者:猫姐姐接受《南湖晚报》采访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1:11:51 | 只看该作者
harry 说:
您好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你好!想问一下你给小朋友上课的情况。
harry 说:
很对不起,我只能用Daddy的网名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没关系。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你用什么输入法打字?
harry 说:
在我上课时,小朋友们都很畏惧我,但也很喜欢我。
harry 说:
搜狗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哦,这个我还不懂呢。什么叫搜狗呀?
harry 说:
搜狗就是用拼音的一种软件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哦,知道了。到目前为止,你共给小朋友上了多少堂课?
harry 说:
记不得了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第一堂课什么时候上的?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上的什么内容?
harry 说:
我七岁时都开始教一些初级的学生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初级是什么概念?
harry 说:
一般是英语
harry 说:
到现在我才开始教文言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英语用什么教材?你给学生上课之前要不要做什么准备?一堂课的时间你一般怎么分配?
harry 说:
英语用的是《新概念英语》,我上课从不准备
harry 说:
我有些模仿Daddy,有些是自己“发明”的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发明”了些什么?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怎么分配一节课的时间?
harry 说:
这个我会随机应变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举个例子好吗?
harry 说:
比如说有一次我看到那些学生读得很不熟,但按惯例,下一步应该是用《图忆》,他们连读都没读熟,怎能用《图忆》?我便让他们跟着我读,等读熟了,再让他们用《图忆》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我刚才掉线了。接着说。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你对金性尧有多少了解?谈马谡的文章,观点来自哪里?爸爸是否帮助过你?
harry 说:
我对金性尧了解得并不多
harry 说:
我是看了《诸葛亮全传》陈文德著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然后我就萌发了这种想法,Daddy只是帮我搜集一些资料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哦,你到目前为止读了多少文言书?
harry 说:
记不得了,我从四五岁就开始读文言书了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哦,怎么想到要写自传?你觉得你自传中最应该写的内容是什么?
harry 说:
有一天晚上,Daddy让我看他的《哈利回想录》,我想为什么我自己不能写自传呢?而且我现在9岁了,回想起以前,我已经忘掉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如猫狗大战。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这个问题你回答完了吗?
harry 说:
是的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我还有一问,你觉得你自传中最应该写的内容是什么?

harry 说:
内容有好几大部分
harry 说:
比如说我的出生、我的朋友、绮园……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绮园是什么?我问的是最想写的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
harry 说:
绮园是个私家花园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公共的还是私人的?
harry 说:
现在是公共的,以前是私家的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哦,知道了。你现在每天自己要上几节课?给学生上多少课?
harry 说:
Daddy有事时我带上一下,并没有给我安排好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哦,你觉得你与一般小朋友有什么不同?
harry 说:
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人家在学校学,我在家里学
yjblsz111@hotmail.com 说:
好。就这样吧。有什么问题我再随时联系你爸爸,好吗?
harry 说:
好的,Goodbye!

(以上是记者与我女儿的MSN对话,未经改动,且有多位现场记者见证)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8-15 04: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8-18 15:26:58 | 只看该作者
小孩子多学知识是好事,可这样把一个孩子童年全部占去,失去了童年孩子应得到的玩耍乐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16:06:35 | 只看该作者
《南湖晚报》再报道:博士父亲和“神童”女儿再引关

博士父亲和“神童”女儿再引关注

2008年08月18日 15:06:1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本报讯 “我是深圳的一位母亲,能把那位博士父亲的联系方式给我吗?我想请教他一些教育问题……”自从晚报8月9日刊登了《“神童”正照着博士父亲的设计前行》的报道后,晚报记者已多次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们的来电,都热切地表示要和海盐的博士父亲袁鸿林交流教育经验,其中有些家长则直接表示想把孩子放在袁鸿林家里,跟着“神童”姐姐一起读书。

  与此同时,至今已经有全国各地10多家媒体前来联系和采访了这对父女。就在昨天晚上,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还对袁鸿林和女儿进行了专题报道。

   “现代私塾”吸引全国目光

  和4年前一样,在本报率先报道了海盐博士父亲袁鸿林和他的女儿袁小逸在家学习的报道后,杭州的媒体随后也进行了报道。该条新闻还成了新浪网的教育头条,随后,全国各地40多家媒体转载了这条新闻。

  因为本报8月9日的报道中说到有一名成都的孩子在袁鸿林家寄养并接受“私塾”教育,很快吸引了成都的媒体,《成都商报》的记者特地赶到海盐采访,随后以《7岁成都女孩浙江读私塾有个9岁的小老师》为题予以报道,结果引起当地家长的强烈反响,纷纷要求报社记者进行追踪,四川电视台等媒体也随后和袁鸿林联系,计划过来采访。

  就在前两天,中央电视台记者也和袁鸿林联系了采访事宜。一些电视台在联系的同时还表示将邀请郑渊洁一起做个节目——著名儿童作家郑渊洁就是没有送儿子去学校而是自己在家教儿子的。

  在博士女儿袁小逸的博客上,还记录了上海《新闻晨报》记者前来采访的情况:“上海《新闻晨报》记者突然于今日下午出现在英语角。到的时候我们正在吃晚饭,他放下沉沉的背包,就抓紧采访……”而受成都家长的委托,成都一家报社的记者在袁鸿林家整整呆了5天才结束采访。

   登门求教家长不断

   博士建议慎重考虑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报道很快让全国各地的家长们动了心,除了拨打记者电话希望帮忙联系的,更多家长直接按照报道中的地址找到了袁鸿林家的英语角。这些家长有的没带孩子,但是带来了孩子的一些日记和简历,有的则直接把孩子带到了袁鸿林面前,希望让孩子留在他的“私塾”里读书。“粗略估计有近30位家长,其中不少是从四川成都赶来的父母,还有上海和深圳等城市的。”

  对于这样热切的家长,袁鸿林表示理解,但表示目前暂时不能接受,一个原因是自己办这个“私塾”最主要的是培养女儿,而不是更多地接收孩子用以赚钱;第二个原因是他认为父母把孩子送进“私塾”这个决定是必须慎重考虑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私塾”教育的,还有送进“私塾”不表示父母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那些把孩子寄养在教师家里就能轻松地把孩子培养成才的想法是错误的。

  所以,对于这次上门求教的家长,袁鸿林都和他们仔细耐心地交流,但是没有收下新的学生,“我的精力有限,我要对已有的学生负责。”

   博士女儿准备插班

   体验学校上课

  和4年前刚报道这对父女时遭到很多质疑声音有所不同的是,4年后的今天,社会各界宽容和理解了不少,在网络上对袁鸿林做法表示支持的网友占了大多数。对于袁鸿林倡导和实践的“私塾”教育,一些家长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最常见的还是以前报道中提到的——“神童”女儿长期在家,是否能适应集体生活?另外也有家长提出:在“私塾”学习的孩子将来该如何面对没有学历的尴尬?

  针对社会各界对小逸以后能否适应集体生活的担忧,在父亲袁鸿林的建议下,袁小逸正考虑去学校初二的班级里插班体验学校上课的感觉,感受在家学习和在校学习的不同。

   你对这种现代“私塾”教育方式怎么看?欢迎拨打82828110发表看法。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 ... /18/009850956.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9 11:23:22 | 只看该作者
博士放弃生意 硕士辞掉工作 教师走下讲台
嘉兴三位父亲为孩子办“私塾”





  

  ■记者 蔡 琦 实习生 胡剑娟

  海盐县委报道组 汤燕萍

  本报讯 再过两个星期,新学期就要开学了。当不少家长正忙着为即将入学的孩子做准备时,原嘉兴一中的数学老师吴燕君却打算将7岁的女儿送进海盐人袁鸿林自办的“私塾”,并准备参与到“私塾”的教育中去。

  2004年,有着北大硕士和南开博士学历的海盐人袁鸿林放弃生意,他将5岁的女儿留在身边自己培养。4年过去了,袁鸿林不仅没有把女儿送进学校,还创办起了一所拥有8个孩子的“私塾”,并先后吸引了海盐上百名在校小学生前来听课。去年9月,拥有同济大学硕士学历的建筑工程师黄定义辞掉工作,带着女儿来到袁鸿林的“私塾”,与他一起从事教育工作。

  据了解,4年里,袁鸿林从1个人教1个孩子,到现在2个人教8个孩子,而吴燕君的“加盟”将使他们的师资扩大到3人。“私塾”里的这些孩子分别来自杭州、成都、无锡等地,有的从来没进过学校,有的是中途退学后来到这里的。他们都表示,在这里很快乐,学习很轻松,不想去学校。

  在这所“私塾”中,袁鸿林给孩子们教授《新概念英语》、《论语》选读、数学、写作、美术、音乐等课程。现在,袁鸿林基本上用英语与9岁的女儿对话,女儿袁小逸也在着手写她的个人自传。袁鸿林坚信,女儿的英语和古文水平已胜过一般的高中生。

  当记者问这么小的孩子能否读懂《论语》时,袁鸿林举了一个例子。女儿5岁时,有一次吃饭吃到一半就要去玩,他说不行。女儿就说:“孔子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呢!”“你说她懂不懂?”他反问记者。对于孩子将来没有文凭如何就业的问题,袁鸿林的回答是:“要那么多文凭干什么?思想再解放一点,将来官方不用民间可以用,国内不用可以去国外嘛!”

  3名父亲均表示,自办“私塾”教孩子也是出于无奈,“没有一所学校适合自己的孩子。”吴燕君说,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让他对现行体制下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看得非常清楚,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

  而袁鸿林甚至说:“进了学校的孩子都被‘废了武功’,以他北京大学史学硕士研究生和南开大学史学博士研究生的功底,培养一个文科硕士应该不成问题。”

  但他们清楚此举与《义务教育法》相悖。吴燕君表示,实在不行,他会为女儿保留一个学籍,但仍以“私塾”教育为主。袁鸿林告诉记者,4年里,不少把孩子送到他这里的家长也因为这个原因没能“坚持”下来,他觉得非常可惜。

  (相关报道详见今日6版)





  

博士、硕士乐做“全职爸爸”
是不是资源浪费?党报热线期待您发表观点
  

   





  

  ■记者 蔡 琦 实习生 胡剑娟

  海盐县委报道组 汤燕萍

  南开大学毕业的博士袁鸿林放弃了效益良好的生意,同济大学硕士毕业的黄定义辞掉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嘉兴一中的数学老师吴燕君也走下了讲台。3个本来互不相识的男人走到了一起,而促使他们作出这一决定的共同原因,是为了培养他们各自的女儿。

  这3人的女儿都是小学适龄儿童,本该和所有同龄人一样进入学校学习。但他们都决定暂时放下自己的事业,把孩子留在身边亲自培养。这一决定看起来有点怪异,但3位父亲都有着相同的理由:对当前国内教育体制的不信任。

  对体制内教育的不信任

  无论是袁鸿林还是黄定义,都对目前国内教育体制心怀不满,而从教育体制之内走出来的吴燕君的“加盟”,似乎更能说明问题。

  吴燕君在嘉兴一中教了十多年的高中数学,妻子也是嘉兴一所初中的老师。去年,他辞去了工作,潜心投入到女儿的教育中来。他坦率地说:“我们都是自私的人。”他的言下之意是,他无法阻止别人把孩子送进学校,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被培养成“考试机器”。“我们找不到合适的学校,只能选择自己教了。”

  黄定义也向记者表示,他寻找了许多学校,都没有发现合适的。

  不认为是资源浪费

  3个拥有许多优质资源的父亲,为了培养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或工作,这是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他们自身的价值如何体现?

  黄定义认为,这不是“放弃”,相反是另一种“事业”。

  他在浙江大学主修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此后在多家建筑公司工作。女儿出生后,他开始研究教育,并认为从事教育事业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也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给社会一些启发,不也很有意义吗?”

  “自己培养孩子不是要把她留在身边一辈子。对孩子的教育最关键的是小时候的几年,一辈子花几年时间在孩子身上难道不应该吗?”他说。

  在黄定义看来,前期教育做好了,等到孩子十二三岁时就可以让她自己生活和学习了,而这个时候他们又可以开始自己的事业。他说,现在很多家长等孩子上初中、高中后才发现出了问题,于是连忙放弃事业或工作陪孩子读书,后果岂不更糟?“到那个时候就晚了。”他这样认为。

  “太多家长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但舍不得花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他看来,孩子的叛逆、不听话、有代沟等许多问题,都是缺少沟通造成的。所以他乐于做个“全职爸爸”。

  袁鸿林也认为,没有什么比培养人才更重要的了。所以,已经下海经商多年的他毅然放弃了效益不错的外贸生意。

  要走多远还得看情况

  这3个男人的初衷都只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女儿,但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来接受他们的培养。那么,他们自己的孩子出师之后,这个“事业”还需不需要继续?

  袁鸿林表示,做这件事一来是想培养自己的孩子,二是希望对教育事业有些促进,能为教育事业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他强调,这不是做生意、搞连锁,非要做多大规模。“如果有人愿意让我教,我就继续教;如果没人来学,我们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学校教育真的一无是处吗?我们的教育体制究竟有没有问题、要不要反思?为了孩子放弃工作到底值不值得?博士、硕士做“全职爸爸”,自身价值如何体现?这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如何处理私塾教育与义务教育法的关系?……看了以上报道,如果您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拨打82400000发表看法;或者写信至党报热线栏目:嘉兴市迎宾大道99号,党报热线栏目收,邮编:314050;您还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到0573-82400000@163.com参与讨论。

  博士办私塾,给女儿当老师。■摄影 袁培德



  


http://jxrb.cnjxol.com/html/2008-08/19/content_162561.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0 05:48:14 | 只看该作者
与某报记者的msn对话(8\19) (2008-08-19 18:59:57) [编辑][删除]
标签:教育 媒体 文化 现代私塾 杂谈   分类:现代私塾2

小倉山 说:

袁老师,您好,我是z报的小c

上次的报道登出后,包括央视在内的3家电视台打来了电话,我们也没预计这篇的反响会这么大,一定给您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听说小逸准备去初二插班,您是真的有此打算吗?

harry 说:

这次反响确实已超过四年前

小倉山 说:

因为现在跟您有共同心声的家长确实越来越多了

一些家长不像您有这么高的文化水平、可以自己教育孩子,只好继续将孩子放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

harry 说:

这是蔡琦(嘉兴日报记者)提出来的,让小逸去体会一下学校

小倉山 说:

您会不会认为这是对社会舆论压力的一种妥协呢?

harry 说:

当时,小逸不乐意,事后我觉得未必不是一个好的提议

我觉得,在家上学的孩子本来未必是封闭的

小倉山 说:

您觉得,她不乐意是因为对私塾的感情太深、还是因为之前幼儿园的经历,本能地在抗拒学校教育呢?

这个封闭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只要心怀社会、关怀身边人,他就不是封闭的

harry 说:

都有,但最近英语角的一位同龄女孩不得不回学校参加考试的痛苦经历更让她寒心

小倉山 说:

为什么说是“痛苦”?

harry 说: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17560&extra=page%3D1

这就是那位女孩写的《说考试》

但如果当地愿意安排,我真有可能安排她去体会,让她自己选择

我还想找一家媒体发表她对学校生活的记录和想法,这样的角度应该是有吸引力的:私塾女孩眼中的学校。不知贵报有否兴趣合作?

今天的嘉兴日报看了吗?

这个报道严重失实

小倉山 说:

看了,因此我想了解一下其他两位老师他们的情况

怎么是失实的?

他们没将孩子送到您这儿来吗?

harry 说:

“去年9月,拥有同济大学硕士学历的建筑工程师黄定义辞掉工作,带着女儿来到袁鸿林的“私塾”,与他一起从事教育工作。“

原文中“去年9月”是错的。

小倉山 说:

那正确时间应该是什么时候?

辞了工作也是真的吗?

harry 说:

事实上,黄先生今年七月才开始在我这里讲点数学

目前他是辞了工作

小倉山 说:

那么,他是为了做私塾的"全职教师"才辞了工作的吗?

harry 说:

事实上,他辞了工作后曾将女儿从我英语角带回家自教(从今年五月起)

小倉山 说:

那么,您认为他与您在教育观念上是有相似性的吗?

那么他的女儿现在不再在您的家里?

那么还有一位吴燕君老师也是最近才来私塾教书的吗?

harry 说:

但至六月中下旬起,因为成都女孩的到来,黄先生才将女儿再带回英语角来,一方面是因为成都女孩家长的要求

因为这两个小孩子都曾同时在上海的孟母堂学习过,是熟悉的同学

小倉山 说:

黄先生的女儿在您这里一共呆了多久?

harry 说:

当时收成都这个女孩的目的完全是出于对地震灾区的同情

黄女儿从去年九月下旬来我处

稍后一个月杭州的女孩来,她也是从孟母堂退出来的

小倉山 说:

那么这几个孩子的年纪都跟小逸的年纪差不多吗?小逸平时跟他们的感情很好吧?



您提出的 <私塾女孩眼中的学校> 这个想法很不错,我们可以做连续报道

小逸大概什么时候去学校的初二就读?



harry 说:

要去的话,可能就在九月初

如果你想接续报道,我有几点想法

1,可否正面对小逸作些介绍,比如发表一些她的作文,可选她关于自己当老师的文章(见她博客)

小倉山 说:

好的,我们当然会站在客观的角度报道

我们不一定能将她的全文都登出来,可能只有一部分,但可以报道她自己的一些想法



harry 说:

2,嘉兴在讨论,你处是否可以发我的文章,正面说明我的观点,比如《美国家庭学校带给我们的启示》,这本是四年前为人民日报讨论时写的

小倉山 说:

可以,您的观点我会在后续中提到的

但是毕竟我们是新闻媒体,不是学术杂志,只能用几句话说明您的观点,全文都刊登可能较为困难,这点请您见谅



harry 说:

最大可能地摘编——至少

因为在媒体如此关注的情况下,花多点版面,如何?

我郑重对你提出,是因为贵报两次都是参与者,而且是在省内

小倉山 说:

我们当然会对事件跟踪到底的,这您可以放心

harry 说:

cds报很快将会发出长篇报道,它也乐意提供一些版面,它的记者在我这里呆了五天才离开

小倉山 说:

但我们是一家综合性都市报,浙江新闻的版面也有限,对于其他一些突发大事也必须作报道,因此关于报道的篇幅问题,我暂时无法向您承诺,这点请您理解

但我保证,您和小逸的动向我们一定会及时作出报道的



harry 说:

我一直在找一家媒体,能够与我密切地合作,认真地发一批稿,如果有这个承诺,我甚至可以关掉所有的门,全由一家发出

小倉山 说:

那倒不必,您需要做的,就是对每一家前来采访的媒体都说出您的心里话,客观报道事实,这就够了

作为我们,当然很乐意看到您的事迹在全国影响甚大,引起社会的讨论和自省

harry 说:

吴燕君迄今未在我这里讲课,他只是我这里一个女孩的家长

小倉山 说:

毕竟现在的许多家长都有您曾经的困惑,孩子不适应学校、该怎么办?

harry 说:

那么这几个孩子的年纪都跟小逸的年纪差不多吗?小逸平时跟他们的感情很好吧?——是的



多元体制肯定是方向

我们应当呼唤真正的教育改革

小倉山 说:

既然吴先生没在私塾教书,那么嘉兴日报报道的“吴燕君先生也加盟做老师”就是失实的?

harry 说:

我以上的提议请与贵报的头商量一下

该报的失实主要是给人一种印象,我们三个爸爸组织在一起搞,这个目前并不是事实

面对众多的媒体,太累

而对那些失实报道的媒体,我不免厌恶,但又无可如何

小倉山 说:

我已经向主任反映过,私塾可以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现象作联系报道,前提是事件必须有新闻性

疲于应付媒体也是没办法的,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希望小逸能够有所成长,直到她成为一个各方面都非常成熟的社会人才能下定论,私塾教育究竟是否适合中国?



嘉兴日报的报道的确有你们3人合办私塾的倾向

您与那两位先生,对教育孩子都有同样的想法吗?



harry 说:

也许有不少共同点,但也会有不同的想法,这个很自然

你看还有什么要问?

发稿前仍请给我一阅

小倉山 说:

好的,可以

因为报道刊登后,有不少家长都表示想请您帮忙教育孩子

您一般是不接受寄养的吗?

harry 说:

是的,我精力有限

目前也无扩大的意思和可能

在体制尚未正式认可前,也就是教教女儿,顺带教多几个小孩子



小倉山 说:

    这3个男人的初衷都只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女儿,但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来接受他们的培养。那么,他们自己的孩子出师之后,这个“事业”还需不需要继续?

  袁鸿林表示,做这件事一来是想培养自己的孩子,二是希望对教育事业有些促进,能为教育事业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他强调,这不是做生意、搞连锁,非要做多大规模。“如果有人愿意让我教,我就继续教;如果没人来学,我们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小倉山 说:

嘉兴日报的这些话属实吗?

harry 说:

这是他们断章取义、胡编在一起的,

小倉山 说:

确实,写得像你们3人在经营私塾

我们的报道出来后,您接过多少家媒体的访问、多少位家长的联系了?这个数字您能告诉我妈?



harry 说:

家长很多,天天有十几个电话,还有网上的,刚才停下来就有三个家长打来

媒体也有十多家了

小倉山 说:

这些家长的来电,普遍都是向您要求寄养的吗?



那您对这些家长的来电,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从您不厌其烦地帮他们解答来看,您还是很愿意帮助他们的孩子走出困境的



harry 说:

确实,写得像你们3人在经营私塾——我再声明: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举动



小倉山 说:

我知道,您的行为绝对不是盈利行为,只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尝试

harry 说:

对家长,我只能多做解释,当然如确有好的孩子,特别是家长很赞同我的理念的,很适合个性化超前教育的孩子,我也会留几个在身边,陪同女儿一起成长。如有比女儿厉害的,我甚至可不收费用,多年来我最大的缺憾就是未能找到能与我女儿匹敌的孩子。

小倉山 说:

呵呵,"最大的缺憾就是未能找到能与我女儿匹敌的孩子"这句只能当玩笑话说说,不然全国义务教育制下的家长都会抗议的

您现在寄养在身边的一共是8个孩子,对吗?



harry 说:

6个,数字时常在变动中

这句只能当玩笑话说说,不然全国义务教育制下的家长都会抗议的——不是玩笑,也不是说没有,而是我找不到,因为他们未必会来我这里

小倉山 说:

我了解,无论是哪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要经得起社会历练,小逸将来为了证明自己,总会踏上社会的



这些给养的孩子会加重您的经济负担吗?即使他们的父母出了一定的生活费,但是照顾孩子总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现在您身边有人帮您照顾他们衣食起居吗?

harry 说:

我妻子及妻子的父母在帮我做这个工作

小倉山 说:

那关于带这一群孩子的经济问题,您担心吗?

harry 说:

经济不是问题,因为我本未想从中图利,各方面能收支平衡,也就行了

15: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0 10:13:25 | 只看该作者
某日与某报记者的QQ对话 (2008-08-20 09:31:07) [编辑][删除]
标签:教育 媒体 现代私塾 杂谈 袁小逸   分类:现代私塾2

鸿石 20:06:52

你好,我是袁鸿林



江南的葡萄 20:10:08

刚才是我的电脑有问题,现在好了

袁老师,你好!我是jxsaj



鸿石 20:10:48

今晚浙江台会播出新闻



江南的葡萄 20:11:04

知道你马上要过去看节目,我就抓紧说了吧

我们的稿子见报后,我接到多个家长来电



鸿石 20:11:26





江南的葡萄 20:11:33

其中两位母亲给我印象比较深

一个是嘉兴本地的,另一个是深圳的

她们都要你的手机号码,我婉言拒绝了,我认为应该尊重和保护你的隐私,所以都只是说了你的博客名字和英语角地址

现在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报道见报后,有多少家媒体来采访过你们?



鸿石 20:13:22

前天嘉兴日报来采访,你知道吗?



江南的葡萄 20:13:41

哦,我不知道,他们的文章见报了吗?

记者叫什么名字啊?



鸿石 20:14:05

已发文的:成都商报,新闻晨报



江南的葡萄 20:14:24

恩,我看到了



鸿石 20:14:35

蔡琦



江南的葡萄 20:14:45

哦,见报了吗?



我的意思是嘉兴日报的文章见报了吗

鸿石 20:15:23

未发的:武汉晚报,浙江广播电视报



江南的葡萄 20:15:53

哦,加上浙江电视台的,快10家了吧?



鸿石 20:16:41

未见——嘉兴日报



江南的葡萄 20:17:06

哦,在那么多家长给我打电话之后,我想跟进一个后续



鸿石 20:17:14

我婉拒了上海电视台



江南的葡萄 20:17:17

那今日早报的记者采访你了吗?

哦,理解



鸿石 20:18:03

今日早报通过电话和网上



江南的葡萄 20:18:10

不过我觉得,你做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教育史上,肯定会记下这一笔的——就象你说的“实践者”

那个记者很有趣,发完稿子给我发个短信说:“x老师,多有效颦之处……”



鸿石 20:19:05

cds报记者在我处呆了五天,会有大块的文章出来

你如做后续,不妨稍晚



江南的葡萄 20:20:23

哦,cd的报纸做得很强的,竞争也厉害,而且他们之前就有母亲专门在家教女儿当淑女将来当老板夫人的报道,教育他们很关注的

为什么要稍晚呢?



鸿石 20:20:47

cctv和四川电视台也联系过我



江南的葡萄 20:21:02

哦,懂你的意思了

哈哈,你家小逸的自传有了更丰富的素材了



鸿石 20:21:34

后续想发在哪里?  



江南的葡萄 20:21:42

那些家长后来有直接来和你联系的吗



鸿石 20:21:54

家长很多



江南的葡萄 20:23:01

我考虑是这样,一是反映出这个教育的新现象被这么多人关注,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这些,在我们的稿子里,当然以事实说话;二是,把这个话题推向更深入的思考,也是给众多关心的读者一个回复

所以我最想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这次报道后,你估计一下有家长来联系过,你新收了多少学生——或者说,你的私塾新进了多少学生?



鸿石 20:24:15

如发在w报,方便吗?



江南的葡萄 20:24:29

方便啊,怎么不方便呢?

你是说小逸的自传吗?



鸿石 20:24:52

实际上我一个新收的都没有



江南的葡萄 20:25:00

为什么呀?



鸿石 20:25:35

我都劝他们不要心血一热,匆忙决定



江南的葡萄 20:26:09

恩,强烈支持!你考虑得很对



鸿石 20:26:41

感觉c不是很友好,所以担心w报也不好说话



江南的葡萄 20:27:04

呵呵,他我不好说,但我是肯定友好的哦



鸿石 20:27:22

实际上我也收不了多少孩子



江南的葡萄 20:27:36

原因?

鸿石 20:28:27

我没多少精力



也不想以此赚钱



江南的葡萄 20:29:07

恩,是的,所以我觉得后面的报道把我们当初报道的思路给走偏了,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鸿石 20:30:22

浙江台少儿节目今天已拍完实景,下周会要我们去摄影棚,你有可能一起去吗?



江南的葡萄 20:30:33

我想,正如你的初衷是培养女儿,而我的报道是父爱

但是,后来的报道和现在其他的报道,都变成了对私塾的追求或讨伐



江南的葡萄 20:31:37

去杭州的摄影棚吗?大概是哪一天呢?



鸿石 20:31:56

在我看来也自然,离不开体制问题



日期未定



江南的葡萄 20:32:54

正如郑渊洁培养他的儿子,肯定是几乎全部精力在儿子身上,其他父母如果自己不担责任而只托付给你,那还是要三思的

我看啊,那天方便的话,我就和你们一起去

对了,忘问刚才第二个问题了



鸿石 20:34:42

浙江台提到邀请郑渊洁



江南的葡萄 20:34:55

你觉得和上次那些全国各地的报道相比,这次的讨论中,那些“专家”或家长的质疑声音是高了还是低了?

鸿石 20:35:44

专家们似乎还未见出来



江南的葡萄 20:35:47

哦,我们的报纸平台下,本来是应该和郑渊洁一起做的,这样才能更深刻,更触动“有关部门”

那些论坛的帖子或留言什么的有没有不同的声音?

鸿石 20:36:38

你看我的博客,选辑了一些



江南的葡萄 20:37:20

恩,我看过了。好象上次报道时候有很多人质疑的,现在这次,貌似支持的声音多了起来

鸿石 20:37:37

这次媒体的反应,总体来看会高过前次



江南的葡萄 20:37:54

恩,具体一点说说

鸿石 20:38:06

赞成者也会多起来



江南的葡萄 20:38:37

是的,我看到了这个变化,你的实践成果是最好的说明

鸿石 20:39:00

cds报也会更深入



江南的葡萄 20:39:20

恩,你能估计一下有多少家长来联系过和有多少家媒体来采访过吗?

是的,我们也很期待看到他们的报道



鸿石 20:39:43

当时小逸小,目前大一些,更能说明问题



江南的葡萄 20:40:34

13岁的时候,还会继续关注的——这样的关注,在现在这个社会,也是好事,对整个教育来说,也是好事

你能估计一下有多少家长来联系过和有多少家媒体来采访过?

鸿石 20:41:01

媒体转摘很多



江南的葡萄 20:41:14

恩,那倒是的

家长有多少?

鸿石 20:41:35

媒体10来家,



江南的葡萄 20:41:57

恩,好

鸿石 20:42:28

家长四川那边家长反映很强烈,很多,



江南的葡萄 20:42:56

哦,好象安徽、深圳的也有吧?

鸿石 20:43:08

直接找到我的,也有二三十人次

是的



江南的葡萄 20:43:18

哦,还真不少

四川家长是哪里得到的消息呢?

鸿石 20:43:44

成都商报



鸿石 20:44:01

因此四川台找到我



江南的葡萄 20:44:05

哦,成都商报先报道了后,家长们就找过来了?

鸿石 20:44:13

是的



江南的葡萄 20:44:23

哦,教育是当今最大的热点,是家长就会关心

鸿石 20:44:43

因我这里有一个成都的孩子



鸿石 20:44:58

引起他们好奇



江南的葡萄 20:44:59

是的,我也这么想

鸿石 20:45:29

这个孩子的家也不胜其扰



鸿石 20:45:44

他们只好回避



江南的葡萄 20:45:58

对了,袁老师,我的跟进报道可能今天晚上先写好,如果明天稿子缺的话,就可能明天就出去的,我晚上写好了发你邮箱?

哦,可以理解,那个家长受苦了

鸿石 20:46:18

四川台还要我做家长的工作



好的



江南的葡萄 20:47:09

一般周一我们的报纸版面会宽松一些,而且是我们w报s发的,我们有义务也有权利报道得更深入和详细一些

浙江电视台的节目快开始了,不耽误你了,问候小逸,我先写稿子去,呆会也去看节目!有不清楚的再问你

鸿石 20:48:32

我想同你商量发一系列文章



江南的葡萄 20:48:45

恩,怎么说?

鸿石 20:48:56

稍后我们再讨论



江南的葡萄 20:49:09

好的,随时联系

鸿石 20:49:17





江南的葡萄 20:49:53

麻烦把邮箱地址再给我一下——我换了笔记本,怕找不到

鸿石 20:51:06

huge5757@hotmail.com



江南的葡萄 20:51:18



袁老师,我还想问一下,就上次那海盐县教育部门所说的“和义务教育相违背”的说法,你能说点看法吗?

鸿石 22:56:05

我认为,义务教育法的实质是确保每个适龄孩子接受教育,我没有让女儿失学,而且事实上给她提供了比学校更好的教育,她现有的状况已经很说明问题。



江南的葡萄 22:56:42

恩,说得非常好!

鸿石 23:00:24

谈到义务教育法,我觉得,它不应该成为拒绝多元体制和多样教育方式的盾牌。对事实上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的各种尝试,应得到社会尊重和支持,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



江南的葡萄 23:01:01

恩,对,古代那么多伟人,现代却了了,就很说明问题

我认为你对教育的思考和行动很客观,就如你对那些家长的建议:有父母成功了,不代表有很多父母这样做也能成功,冷静思考和权衡很重要

还有就是,这样做,父母并不比送去学校更轻松,相反可能更累,所以想偷懒的父母是不能走这条路的,对吗?

鸿石 23:03:39

是的



江南的葡萄 23:03:59

恩,我把这个也写进去哦,提醒那些家长们



另外我认为,其实你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办私塾,更主要的是培养女儿,顺便带教一下其他孩子,既让女儿有伴,有集体意识,也让那些孩子学到点课外的知识,私塾是你的尝试,但对象是小逸,你的本意并非要办一个私塾,对吗?

鸿石 23:07:31

培养女儿与办私塾,幷不矛盾。我想与你商量一个事,蔡琦这次来提出是否可让小逸到学校去体验一下,是否是出于此地政府的压力



江南的葡萄 23:08:32

哦,那我倒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他们觉得w报稿子发得比他们早,他们必须要找个新的角度来做

你看是不是需要我明天去问他一下?

我刚才前面说的意思是:正而巴经办私塾,估计政府会有措施的,那可能会影响到你,而怎样培养你的女儿,政府是无权干涉的吧

体验的话,可能要一段时间的,短时间内的话,那还是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呀,再说,她去哪个年龄段的学校体验呢?

鸿石 23:11:42

那倒没必要。我与女儿商量后,她也同意去试试。我想届时,让她在体验后写出一系列的文章。我想为她的文章找一家报纸发表。



江南的葡萄 23:12:38

我们w报有本青少年杂志,要么我到时和w报副刊部领导说一下

鸿石 23:13:13

我曾与女儿商量过,她自己认为适合去初二。



江南的葡萄 23:13:38

本来我和杭州的jyxx报关系也很好,就是考虑他们是zjjyt的机关报,也许迫于压力不会支持私塾或家庭教育的做法

鸿石 23:13:59

但很可能文章未必是有利于学校方面的  



江南的葡萄 23:14:12

哦,那倒是可以尝试一下,我们也追踪报道,她的文章选几篇刊登一下

你说得有道理,两者是有些不能兼容的,学校可能会有顾虑的



江南的葡萄 23:15:00

但是可以尝试我们的那本杂志,到时候把学校名字处理一下,看行不行

鸿石 23:15:36

cds报的记者也曾表示,如果去学校,他也想来跟踪报道。这会成为大新闻,这点是个人感觉。



江南的葡萄 23:16:16

是的,大家首先会好奇,也是专家们好奇的地方,对小逸来说,也是一种体验

鸿石 23:17:08

我相信女儿能说出很多有意思的想法



江南的葡萄 23:17:28

恩,我也这么认为

对了,你的其他学生里有父母帮助去申请留下学籍的,那小逸你有没有去申请过?

鸿石 23:18:26

她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已经到了这个程度



江南的葡萄 23:18:42

恩,我也这么认为

鸿石 23:18:52

我没有为女儿搞过学籍



江南的葡萄 23:19:15

恩,那这次去体验的话,学校会同意吗?

鸿石 23:21:31

蔡琦说他会帮着安排,同来的有海盐县报道组汤燕萍,她也说可以安排



江南的葡萄 23:21:53

哦,那应该没问题的

鸿石 23:22:32

感觉背后是有政府的什么说法



江南的葡萄 23:23:24

也有可能,说句内部话——xxbm也是有“黑”的时候的

鸿石 23:25:11

以上所谈只是一些想法,先不为外人道,告诉你是让你有个底,也希望一旦决定后,能得到你的支持



江南的葡萄 23:25:41

我的支持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呢?

其实,据我所知,现在初中学生差的到初二不读了在外上班或流荡的也不少,政府怎么不说他们违背义务教育法呢?主要可能是看到你的成功显示了他们的弊端

鸿石 23:27:15

包括符合真相的报道,或有可能,帮助发表小逸的想法



江南的葡萄 23:27:51

这个我一定会尽力的——准备去学校体验这一点,你认为我可以在这次的稿子里透露吗?

鸿石 23:28:33

她会直接将学校与在家上学作对比



江南的葡萄 23:29:38

对啊,这个对小逸来说是好事,退一步来说,如果她觉得学校挺好的,要去学校读了,还可以就读或跳级,可以说有很多可能

对于袁鸿林倡导和实践的私塾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子芳认为,孩子的个性、智力等都存在差异,在这方面教育部门也作过一些尝试,比如“尖子班”、“少年班”等,但效果似乎不太理想。袁鸿林的做法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



鸿石 23:30:14

你可以委婉地提一下,就当她在考虑中的事



江南的葡萄 23:30:23

上面这段话,是上一次报道的专家观点,还是这次报道的专家观点?

上海新闻晨报的报道中有上述这一段吧?

鸿石 23:31:16

应是上次说的,这次又引出来,旧话重提



江南的葡萄 23:31:39

恩,好的,我知道了——针对社会各界对小逸以后能否适应集体生活的担忧,小逸打算去学校体验一回

我上次看到好象这位曹专家以前是有否定的意思的,这次看起来是肯定的了,那么应该是这次说的,对吗?

鸿石 23:33:58

可提一下,她有兴趣对比一下家、校的差异和不同感受



江南的葡萄 23:34:14

恩,好的

你看我这次把上海这位曹专家的话放进去,表示得到一些专家的肯定,或者说是专家们的观点也有所改变,这样放进去可以吗?

鸿石 23:37:12

可以的。



江南的葡萄 23:37:39

出处是上海新闻晨报对吗?

鸿石 23:37:58

是的



江南的葡萄 23:38:59

好的,我知道了,就是我写完可能会很晚,你先休息吧,明天要改的话,在9点半之前打我电话就可以了

鸿石 23:39:21

可提一下,她有兴趣对比一下家、校的差异和不同感受。这一点是我说服她去的主要理由,她也感觉到对学校还不够了解。只是说到要强迫她去学校,她就很反感。



鸿石 23:39:51

好的,88



江南的葡萄 23:40:22

恩,明白了,就是在父亲的建议下,正准备去初二的班级里插班体验学校上课的感觉,这样行吗?

鸿石 23:42:29

正准备去  改 正在考虑是否去学校体验



江南的葡萄 23:42:59

恩,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0 14:33:37 | 只看该作者
9岁女孩当私塾教师 讲课与博士父亲同酬(图)  
2008年08月20日 11:02:26  来源:武汉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她只有9岁,从没到学校上过学,却成了父亲私塾里的“教师”,且课酬与博士父亲相同

    ■除了接受父亲的私人培训,她正忙于开博客,撰论文,写自传



袁小逸:我的老师是爸爸(右)。 袁小逸供图



小袁老师(左)和她的学生一起玩。袁小逸供图

    当9岁女孩林妙可在奥运开幕式上展示她那征服世界的笑容时,另一个同龄女孩——浙江海盐的袁小逸也正用另一种方式吸引媒体的注意力。

    这个9岁的女孩从没到学校上过学,作为博士父亲“私塾”里的一个半成品,她因为给一些比她还大的孩子上课,而引来媒体的关注。

    上周五晚,当父亲用英语告诉袁小逸,武汉晚报的记者想采访她时,她接过电话,劈头就用英语向记者提起了问题。

    讲课与博士父亲同酬

    袁
小逸在电话中颇为自豪地透露,其实,她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给小朋友们上课了。到目前为止,她不知道自己上了多少节课。她可以教英语、文言、阅读与写作、钢琴初级…… 总之她会的东西,她都能教。反正父亲临时有事时,她就会顶替他上课,且“上课效果不错”,得到家长的认可。不信?有浙江电视台近日拍摄的讲课录像为证。

    一个只有9岁的孩子,如何能做到自己不分神,且有效率地给学生上好一堂课?

    面对记者的怀疑,袁小逸坦然回答说,她上课多少会模仿一下父亲,时间的安排上很合理,不会一堂课结束时,她的时间不够用或有多余。

    虽然是模仿父亲,袁小逸自认她上课也有自己的特色,气氛更加轻松活泼。如果有走神或不认真的孩子,她会很严肃地批评。有些比她大的孩子,甚至会被她批评得“不好意思”。

    据袁小逸的父亲袁鸿林介绍,到他的“私塾”里上课的学生家长们,都能接受女儿对他们孩子的授课方式。袁小逸的上课酬劳,也因此和她的博士父亲标准一样,每小时20元。

    9岁小女生要做三件大事

    先看看袁小逸在博客上的自我介绍吧。

    “我,袁小逸,女,1999年7月31日生。现住浙江海盐,不去学校上学。从开这个博客(已是第二个)开始,我想在未来的五年内做完三件事:一,写我的学术论文、札记,争取出版自己的专集;二,写我的自传,我相信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小年纪写的一本有趣的自传;三,待自传定稿后,我要把它翻译成英语,与世界上的朋友交流……”

    9岁小女孩也写论文?还要出论文集?请看她自己撰写并贴在博客上的《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3500多字的文章,引经据典,把《三国演义》中被美化为神的诸葛亮,变成了也有诸多缺点的现实中的人。

    袁小逸的自传也写到“之五”了。看自传的文字,行文流畅,活泼俏皮,虽出自孩子之手,可水平已远超同龄人。

    而袁小逸的翻译能力,也完全不必怀疑。除了英语外,她还学过日语、法语呢。

    因为种种远超同龄人的表现,袁小逸被一些媒体誉为“神童”,预约采访的媒体一家接一家。也有一些媒体欲发表她的文章,为此,她特地在博客中注明:“如果想要引用,须征得本人同意,我拥有所有的版权。”

  父亲私塾的“半成品”

    说袁小逸是父亲私塾的“半成品”,是因为她的学习,只完成了父亲“设计”的最初部分。

    袁小逸的父亲袁鸿林拥有北大历史系硕士学位和南开大学博士学历。曾在中国社科院从事研究工作,也当过大学老师。

    因为袁小逸在上幼儿园时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不想让女儿成为现行教育体制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件”,袁鸿林因此辞了职,专心回家开“私塾”教女儿。

    袁鸿林觉得自己的女儿应该这样“成长”:三四岁开始早教,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8岁研究生毕业,21岁博士毕业,且琴棋书画样样会。

    当初,袁鸿林也曾招了一批孩子,与女儿一起接受自己的教育(其中亦有免费的)。不过,最初那批孩子没有坚持下来,都去上了正规的小学。但与此同时,又不停地有全国各地的家长慕名把孩子送到他那里。

    袁小逸该上小学时,她的英语和古文已“达到初中水平”,数学也在小学三年级以上。除了小提琴外,袁小逸的课程包括写毛笔字、画画、下棋等等,都由袁鸿林自己承担。

    当时,袁小逸开始学习书法与国画。按父亲的教导,她只临摹齐白石的画,“一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她说她的父亲为此到处收集齐白石的画谱,见了就买。每幅画适当给她做点讲解后,再让她自己动手画。

    不过,在媒体的热烈关注中,也不乏教育专家和网友对袁小逸的担心,他们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绝不是菜单式的打造那么简单。

    【对话】

    9岁了

    我的自传要赶紧写 

    人物周刊:你这么小就成了媒体追踪的热点人物,是否知道网上对你的评论?

    袁小逸:知道,我目前正在研究,我的自传下一篇就会涉及媒体报道。

    人物周刊:那些报道或评价对你有没有什么影响?

    袁小逸:5年前我爸爸把我领回家时,就有媒体开始关注我们。自幼让我与媒体接触是我爸爸的“既定方针”,他说只有真正经受得起媒体与舆论,才能证明我的情商与自省能力。我把真实的我展现给媒体,至于别人怎么评价,那是他们的事。

    人物周刊:很多人怀疑,你这种上“私塾”的方式是否快乐?

    袁小逸:我可以很自由地从事自己喜爱的学习,我也不缺乏玩伴,请转告那些担心我的人,让他们放心。

    人物周刊:很多人说你是神童,你觉得你与一般小朋友有什么不同?

    袁小逸:我不是神童,我与一般小朋友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人家在学校学,我在家里学。

    人物周刊:你不想体验一下学校生活吗?

    袁小逸: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因为学校有很多东西总让你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不高。不过,最近我也在考虑,是否要去体验一下学校生活。

    人物周刊:那篇谈马谡的文章,观点来自哪里?爸爸是否帮助过你?

    袁小逸:我是看了陈文德著《诸葛亮全传》和《三国志》中的部分资料后,萌发了这种想法。爸爸只是帮我搜集了一些资料。

    人物周刊:怎么想到要写自传?你觉得自传中最应该写的是什么?

    袁小逸:有天晚上,爸爸让我看他的自传《哈利回想录》,我想为什么我自己不能写自传呢?而且我现在9岁了,回想起以前,我已经忘掉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所以要赶紧写。 (吕所知)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8-08/20/content_9532282.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1:38:04 | 只看该作者
一方认为存在即合理,教育应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则表示私塾的教学完全让孩子生活在了社会之外,不利于全面发展
是否有利孩子发展 双方读者各表观点


   
  □《博士、硕士乐做“全职爸爸”》后续

  一方认为存在即合理,教育应向多元化发展;

  另一方则表示私塾的教学完全让孩子生活在了社会之外,不利于全面发展

  是否有利孩子发展 双方读者各表观点

  ■记者 蔡 琦 万 强

  实习生 胡剑娟

  党报热线昨天报道了《博士、硕士乐做“全职爸爸”》后,广大读者通过电话和邮件,纷纷发表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支持者认为是当前的教育现状催生了这种对学校不信任的态度;反对者则表示,连学校里那些相对较小的压力都无法承受的人,又该如何去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

  支持者:教育应该多元化发展

  一位在银行工作的读者表示支持“全职爸爸”的做法,并对当前的教育体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现行9年义务制教育本身没有错,错在教育产业化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化,他建议有选择地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民办教育。

  “一些民办的小学、初中,在选择生源时偏向于那些相对‘优秀’的孩子,为了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英雄,不管是隐性排名还是显性排名,一群孩子在一起就是要分个高低上下。”这位读者说,“越是好生源集中的学校越是补课成风,最后越学越累、越学越厌倦,再优秀的孩子也会被扭曲。”

  从事教育工作的李先生认为,“全职爸爸”的教学方式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路,也反映出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我们的教育思路一直没有改变过,虽然高喊“素质教育”,但还是一切以应试为主。“看看孩子们眼睛的度数,称称背在肩上书包的重量就知道,这种教育让孩子都成了‘牺牲品’。”

  市民卞先生认为私塾的存在也说明了它的合理性,应该尊重个人的选择。“只要有条件,别人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我们都应该接受。”

  更有甚者,一位女士打进本报热线并未就此问题发表意见,而是直接向记者索要这3位父亲的联系方式,表示要向他们咨询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

  反对者:私塾教育让孩子失去竞争能力

  从事教育工作18年之久的罗先生对于当前教育体制和“全职爸爸”的做法,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凭着自身的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不断自我提升的人才。能够背诵论语,能够记住很多英文单词,并不能说明这个人一定能够适应社会以及发展成功的事业,而心理素质、交往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往往是成功者最为重要的要素。

  “大家所批判的‘应试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是当前教育的弊端。然而,没有了压力,难道让他们处于真空状态中自我发展吗?”罗先生说,一个连学校里面那些相对较小的压力都无法承受的人,又该如何去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

  “私塾教育让孩子基本上脱离了社会,失去了自己的交际圈。而学校是一个缩小了的社会,在这里,经常会遇到矛盾、面对困难,这样的生活可以不断磨炼孩子们的意志与品格。”罗先生说,等真正走进社会,才是关注“学习什么”的时候,已经走入职场的人都能感受到,社会中的事情,远不是课本中能学到的。

  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在私塾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没有学历证明,将来就业怎么办?博士、硕士和教师爸爸放弃自己的工作,专门陪孩子读书,究竟是不是资源浪费?这些都是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就这些问题继续发表看法。请致电82400000,或者发送邮件到82400000@163.com">0573-[email=82400000@163.com]82400000@163.com[/email]参与讨论。

http://jxrb.cnjxol.com/html/2008-08/20/content_162910.htm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8-21 01: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1:44:20 | 只看该作者
对“现代私塾”当乐见其成


www.cnjxol.com 嘉兴在线新闻网  2008年08月20日 15:03:11



海盐的袁先生办了个“现代私塾”,拥有博士文凭的他没有送女儿去上学,而是在家自己教,同时也教一些寄养在他家的孩子。这是件新生事物,我认为体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新理念,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像袁先生这样拥有博士学位者,专职在家培养“神童”,似乎也太大材小用了,但想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似乎又觉得是才尽其用。

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同、观念理想不一,成才之路自然也就会有所差异,这是必然无疑的。所以,成才之路就会有学校模式、“私塾”模式、自学模式等等。有的人一听说“私塾”又“复活”了,就认为不得了了,动辄给人扣上“违反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帽子,我看这是思想不够解放的表现。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袁先生的“现代私塾”究竟效果如何,现在下定论恐怕为时尚早。不过从目前的报道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别的不说,许多家长纷纷要求把子女送到袁先生那里求学就是明证。而退一万步说,即使效果不佳,也应该允许别人尝试嘛,新生事物哪能样样都成功?

另外,“父母最爱子女”,这是一条不用证明的公理,袁先生为女儿选择这种“另类”的成才之路,一定是有其道理的。当然,这其中的道理,有的人可能一下子不能明白、不能接受,但这是非常正常的。我认为,“现代私塾”非但要允许其存在,而且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还应当持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乐见其成,因为这对于解放思想、求同存异,是很有必要的。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一 休(南湖区)    编辑: 陈嘉  
http://www.cnjxol.com/xwzx/xwrp/ ... /content_807148.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1 01:46:32 | 只看该作者
别以为了孩子的名义害了孩子


www.cnjxol.com 嘉兴在线新闻网  2008年08月20日 15:02:32





漫画 朱慧卿

2004年,晚报刊登了《博士父亲在家造“神童”》一文,报道说,海盐的博士父亲袁鸿林专职在家培养女儿,立志提前七八年把女儿袁小逸培养成博士。消息甫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4年后的今天,晚报的后续报道出来后(相关报道见8月9日和18日的晚报),依然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对袁先生的做法,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其一,“私塾”教育明显违背了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由此可见,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家长有让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否则便是违法行为。

其二,“私塾”教育并不能代替学校教育。早就有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只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不能够代替学校教育。赞成“私塾”教育的网友和家长,大多会引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在家教育”作为旁证。据报道,目前有100多万美国孩子接受“在家教育”。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学生每年都要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4次集中考试,以保证能够获得义务教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而就我国而言,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不可否认,我国的义务教育目前确实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义务教育毕竟是基础教育、正规教育,学校集体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显然更加完善。

其三,“私塾”教育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私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他们的智力或许可以得到不断地开发和刺激,但长期不在群体中生活,他们的情商如何发展?他们如何学会与同伴相处?成长环境过于封闭,不利于孩子性格品行等的全面塑造,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一位有能力和教学经验的父亲也许可以很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孩子,甚至可能也可以尽量让孩子学到各种生活经验,但孩子从集体中获得的乐趣是父母无法给予的。更何况,孩子在家里接受教育,由于缺乏与同学的良性竞争,有可能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从而不利于进步。虽然当记者问及袁小逸目前是否快乐时,小姑娘回答:“当然非常快乐!”但笔者揣测,目前的袁小逸不过是只“井底之蛙”罢了,当她接触到外面更精彩的世界时,她或许才会领悟到“快乐”一词的真谛。

其四,正如一些家长质疑的那样:在“私塾”学习的孩子将来该如何面对没有学历的尴尬?虽说学历不代表能力,虽然一些单位用人也能“唯才是用”、“不拘一格”,然而,文凭与学历在当前求职时依然是一块极其重要的“敲门砖”。譬如,国家公务员招考对学历的要求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许多单位招人要求“本科及以上”。没有学历,在将来的社会,有可能寸步难行。这是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然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去搞“私塾”教育,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很难保证教育效果,因而,这种所谓为了孩子的做法是不应该提倡的。

来源: 南湖晚报    作者: 江南雨(南湖区)    编辑: 陈嘉  
http://www.cnjxol.com/xwzx/xwrp/ ... /content_807145.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2:02 , Processed in 0.07853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