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4-22 至 23,2岁1个月30天,距第一天杜曼282天
前天才感叹了一个家庭要统一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方法不易,今天这事儿就实实在在发生了。
小小今早喝奶拖拖拉拉,全然不顾爸爸妈妈要上班来不及的事实,小爸和我发生了争执。我们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小小是否是身体的原因喝不了;一个是是否要坚持跟孩子讲道理。
第一点很重要,是越过事物表面看造成现象的原因。210ML奶,小小晚上喝完全没有问题,两三天前喝也没有问题,就是从这两天开始,小喝奶变得无比拖拉,以前管用的招数现在统统不管用,就是不喝。小爸认为小是喝不下了,可我觉得不是。而且这一点在第二天也得到了印证,妈妈用了点小花招,小很容易就喝完了。我倒觉得,小大概是不想跟爸爸妈妈分离,甚至不愿爸爸妈妈出家门,所以拖拖拉拉。
第二点,在我跟小沟通的时候,小爸不耐烦了:“真受不了你们俩,不就是喝个奶吗?”。我能理解,上班快迟到了,而我还在那儿一遍遍跟小“磨唧”,而小爸本就是个急脾气的人。我是在尝试了平时哄小喝奶的招数仍然不管用的情况下,只能采用这个办法:让小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喝不完奶,爸爸妈妈到点必须要离开家门;而今天在下雨,没办法像往常那样抱着小边走边喝奶,因为雨大,还得打伞。这就意味着小不能像平常那样跟爸爸妈妈一块儿出门,小只有留在家里,喝完奶后再跟妈妈或外婆一块儿离开。小爸说孩子哭怎么办?的确,当我让小爸先走的时候,小就已经红了眼睛,裂开嘴哭上了。但这是由于小不抓紧时间喝奶,自己造成的后果,所以应该由他自己来承受不能和爸爸一块儿出门的打击和不愉快的情绪。5、6岁以前,位于大脑皮质的主管情绪的边缘体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当孩子遭受挫折、打击、不愉快等时他唯一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小哭了后,小爸马上折回头,给小换上雨衣、雨靴,抱着他出门边走边喝 。成人要允许孩子正常的情绪表现,不能用大人的“超人”力量解决所有让孩子不快的事儿,让孩子没有机会去体验这种正常的情绪。况且,一时解决了问题,却没有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在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依然不能正确处理,依然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用其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除了不愿听到小的哭声,小爸也觉得我太“磨唧”(跟小又在拉锯战 )。但小爸需要了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时候还会很多,孩子会最大程度地挑战你的耐心。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用家长的强行命令,或者由你来承担本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问题,这样,你舒服了,可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强行的命令可以有一时功效,却无法获得真正长久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你承担了本应由孩子承担的责任,孩子就永远无法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我给小爸举了跟小小一块儿打扫豆子的例子。如果当时是小爸,可能早就不耐烦了,不就是收拾个豆子吗,还不如自己三下五除二两下就收拾了。但长此以往,孩子永远学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其实,小小是个讲道理的孩子,而且也知道选择对他有利的行为。比如上面的捡豆子,再比如他骑车回家到楼下时,有三级梯子,我告诉他妈妈连车带人抱不上去,他不干,非要让我连车抱。我就告诉他,要么我强行把他抱出来,外婆抬车;要么他自己先下车,和妈妈一块儿把车抬上去。他二话没说,选择了后者。实际上,从这两个例子应该能看到,终止孩子某种行为的不是大人的决定或者命令,而是这个行为本身的自然后果。小爸也有过这样的经验,无论孩子多小,大人都“打”不过孩子,“拧”不过孩子,不如让孩子自主选择。而一旦孩子得到尊重,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是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但是,我们要做好准备,不是我们坚持了一次,孩子以后就都会自觉遵守规则和对自己行为负责任了。错了,由于孩子生长的局限性,他知道道理,可他就是控制不住。所以这样的情况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我们还需要这样耐心地一次次引导,直到孩子最终学会并形成习惯。
放弃有益于孩子成长的训育,那是大人自私;而不能忍受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哭泣,那是大人的问题。在训育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忍心”,忍心看他犯错误,忍心看着他把心爱的玩具弄丢(当然还得忍住不因此责骂他),忍心看他在跟小朋友正常的身体冲撞中“吃亏”,忍心在他提出非份要求的时候不满足他,忍心看他以哭闹争取满足或者在没有被满足后的哭闹……说到最后这一点,我还给小爸补充了几句,打打预防针,只要是正常的孩子,都会哭闹,都有不讲道理的时候。只要我们不对他的这种行为提供正面反馈,坚持我们制定的规则--但要予以共情并表示理解,一次两次三次之后,他就会发现哭闹无效,而讲理或谈判反而能得到相对有利的地位,所以他就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此处借用wanyi77超版的话)。千万不能因不忍看到孩子的哭泣就动摇甚至放弃自己制定的规则。
[ 本帖最后由 xiaoxiaomama 于 2009-4-25 01:01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