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瑜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七杂八记听/读

[复制链接]
1131#
发表于 2008-12-19 22:44:00 | 只看该作者
每月一次,一次大多近一周。的确感冒了,但有些家长的标准也是班主任的标准小感冒甚至小发烧仍然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sabreteeth + 2 + 2 以前我教导我的学生 唯一的原因时头被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2#
发表于 2008-12-20 00:3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25 qsqsqsqs 的帖子

看来不是物理高手
pv等于nrt
球内球外压力不一样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qsqsqsqs + 2 + 2 谢谢。原题肯定有瑕疵否则无法解释惰性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3#
发表于 2008-12-20 00:51:16 | 只看该作者

课堂上我是理的,课下我是文的

当时是想文理皆佳
中英文共茂

现在不一样了
钱权势 情趣雅
也不想共发展了

那片赌情的想法是
融合诗 散文 小说一体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千江有水千江月 + 2 + 2 汗哦,工程师,偶忘记了。。。
qsqsqsqs + 2 + 2 诗小说散文一体在尼采鲁迅和很多人那里都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4#
发表于 2008-12-20 01:0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28 qsqsqsqs 的帖子

一般
我都鼓励自己思考
我儿子喜欢自问自答
然后咨询我一下

如果他思考后问我
爸爸,鸡蛋是方的对吗?
我的回答是对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千江有水千江月 + 2 + 2 我很赞同:鸡蛋是方的
qsqsqsqs + 2 + 2 有道理因为正确的答案自然在那里总会知道
secretgarden114 + 2 + 2 这位先生的教育方式真是与众不同。对了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5#
发表于 2008-12-20 10:25: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abreteeth 于 2008-12-20 00:35 发表
看来不是物理高手
pv等于nrt
球内球外压力不一样的

谢谢。我忽视了进入气球的气体是更压缩的了。因此即使打入的是空气,也会下沉,吹入二氧化碳当然更会下沉。而打入惰性气体则虽然更压缩但同体积重量仍然轻于空气因此飞升。但我说的应该引入介绍浮力概念或链接书籍网页仍然有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lp525 + 2 + 2 大家对待科学的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6#
发表于 2008-12-20 10:4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29 丫丫妈妈 的帖子

增加美术方面。因为我自己是美术爱好者,对女儿这方的引导算是自觉的。3岁左右,买了两本书,算是不错的幼儿美术入门书,一本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的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第二小学编的《跟老师学剪贴画》,另一本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的黄铸编著的《幼儿阶梯绘画》。说一句有些自夸的话,我能看得上的美术幼教教材说明真的合格了。

理论方面我看了美国哈佛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写的《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和《艺术与视知觉》(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我记得至少有一种网络上有英文电子版。对书中谈儿童美术教育的部分,我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准备在下一楼发出来供参考。受这本书的影响,我形成鼓励孩子自由放松的画的理念。

也有带着孩子做的时候,比如带着孩子剪纸,带孩子出门去做所谓的“写生”。我了解,西方美术史就是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法的历史,中国美术史比较相反,因此我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颜料(但做的仍不足够)。这些带领,集中在三到四岁,那以后就主要是孩子自己画自己做。

女儿上小班的第一个寒假我写了一篇育儿笔记,是幼儿园老师让写的,反映了当时我带孩子剪纸的情况:

…………

新发现的游戏、学习项目是剪纸。教材是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第二小学编的书《跟老师学剪贴画》(居然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因为喜欢,给堂姐、表姐又各买了一本)。##(女儿名字,下同)自己虽然还只能剪方块、三角,但她能耐心的和我合作,协助我剪贴颇为复杂的作品。

放寒假以来已经剪贴了“小房子”、“蝴蝶和花”、“水果”(这幅是妈妈剪的)、“鲸”、“大公鸡”、“小海虾”和“小花”等7幅画。##的任务是帮我涂胶水,有些组件非常细小,涂胶水也是件很细致的活,##干的很投入、很认真。

因为我从小喜欢美术,因此自我觉感这些“作品”水平不差。剪贴完“鲸”后,我“得意”的问##:“剪的好不好?”##说:“好哦,好死了!”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学会“死”这个副词的!等我剪完“小花”,再问她同样的问题,可能是上次已经把最厉害的副词用掉了,也可能是她听出了我语气中的“得意”,这次她微笑着看着我,一言不发了!

有时剪一幅画要一个小时左右,##基本上能耐心的在旁观看、协助。我觉得家长带孩子做类似的活动,能锻炼孩子的耐心、细致和合作能力(几个月来##这方面进步很大,这显然和上幼儿园分不开),还能锻炼和别人相互欣赏的能力!不仅要希望别人赞扬自己,也不要吝惜赞扬别人哦!

今晚要带##到杭州外公、外婆家玩,希望我们能有更多有趣的活动,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

###家长

2004年元月21日

[ 本帖最后由 qsqsqsqs 于 2008-12-21 12:0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9 金币 +9 收起 理由
千江有水千江月 + 2 + 2 精品文章!相见恨晚!
瑜珈 + 5 + 5
啦啦队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7#
发表于 2008-12-20 10:54:08 | 只看该作者
阿恩海姆论儿童美术教育
(2006年8月14日)

仔细重读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1904~1994)《艺术与视知觉》第四章“发展”的第十七节“教育的影响”(p276~281)。在此节阿恩海姆比较集中的谈了他的儿童美术教育观。

阿恩海姆认为,“仅仅通过现实主义风格设想出来的‘典型’,是不能理解绘画作品的”,他说在他之前从未有人提出过确凿证据证明这一事实。他的意思用他自己的话表述也就是:“如果认为绘画作品就是对原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复制,或者在原物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不是一种通过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与原物在结构上相同的创造物,就不可避免地要得出荒谬的结论。不仅在解释儿童画时是如此,在解释一切画(包括现实主义风格的画)时也都是如此。”

“媒介”在这里是关键词。什么是“媒介”?按阿恩海姆书中的分析,他认为,比如用圆圈表示太阳和人的头就是“媒介”。绘画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和不同层次的“媒介”构成。

“媒介”应该就是构成画作的形式单位,如:样式化的线条,类似几何图形(孩子画中常用的),笔触和色块,明暗处理,透视的掌握等——总之就是可以辨识的模式化的单位,由之构成了画作。这很好理解。应不包括纸和材料。

(朋友的评论:认真看了阿恩海姆的观点,我理解他所谓“媒介”,接近我们说的“绘画语言”,甚至还不是语言,是“词汇”,刚开始只有少量的词汇,但是这不妨碍儿童说话,随着年龄和学习能力增长,他的词汇量上升,于是能够说出更复杂的语句。)

而对孩子来说,“要达到高级阶段,就必须经由低级阶段,只有对某一阶段上的形式掌握了以后,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要求。同时,也为进入下一阶段作好准备。心理发展的速率,一般是以在某一阶段上能否掌握它所使用的媒介而决定的。换言之,是在向前发展的任意一个阶段上它是否能够自身地理解这个阶段上所使用的媒介而决定的。对这样一个发展顺序所作的任何一次故意的干扰,都只能产生混乱。”

也就是说,特定阶段的儿童,对他或她使用的媒介应能“掌握”和“自身地理解”。而阿恩海姆认为,当时的两种美术教学法(应该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和现代派的),“都会给儿童造成危害”。

第一种,“运用老式教学法”,“向学生们拼命灌输高级专业技巧”,“让儿童用一只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一个模特儿描摩下来”。

阿恩海姆认为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由于学生们一味地模仿他们的老师所使用的方法,就有丧失自己的直觉能力的危险,因为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这种形式的使用上(而不是用这种形式去创造)。他对自己的作品不是充满自信和满足,而是对它感到迷惑不解”。也就是说,此时的“媒介”,不是为儿童“掌握”和“自身地理解”的,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媒介”变成了模仿的对象,而不是创造过程中所用的砖石。

其结果,阿恩海姆认为使孩子“失去儿童所特有的诚实”,更重要的,“这种诚实,同样也是每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所应永远保持的”。问题一:究其实,什么是这种“诚实”?问题二:这种诚实为何重要?此处大大的值得思考。但书中分析的不能说非常清楚。

我想大致可以这么理解:什么是这种“诚实”?自有的方法,自己所“掌握”和“自身地理解”的方法(也即自有的“媒介”,自己所“掌握”和“自身地理解”的“媒介”),体现了这种诚实。超越自己的阶段使用的方法或曰“媒介”则为不诚实。

为什么这种诚实重要?“因为这种诚实能够为任何一种艺术表现赋予尽可能简单的形式,尽管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复杂的。”这回到了“媒介”的定义,因为媒介的本意就是指这样一种简单形式,它可以创造出和原物在结构上相同的创造物。

阿恩海姆的观点也就是,掌握“媒介”是艺术学习的本义,但这种掌握并非简单模仿别人的“媒介”可得,而需自己循序渐进,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掌握”和“自身地理解”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媒介”。

第二种,“那些新式的原始主义者们对儿童们告诫:‘这是一幅好画,但在第二阶段我们不要画鼻子了。’”此时,“片面强调艺术是情感、冲突以及需要的表现。它不仅鼓励了那些由所谓自发笔划和因一时冲动而闪现出的形象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混乱不整的色彩组成的粗糙的艺术品的大量涌现,而且干扰了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粗糙的画笔以及滴色的油笔,仅使儿童们创造出某种片面地表现他的心理状态的画。同时我们还不能排除下面一种可能性,即:当儿童被迫画出这类画的时候,这类画也反过来影响着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

阿恩海姆认为这种方法同样有问题。他认为,“现代派绘画方法,确实给儿童造成了一种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机会。在这一方面,过去是受到了传统方法的约束的”,但同时,他指出,“那种阻止儿童运用艺术品去再现他所观察到的现实……同样也是很危险的”,“没有形状的情绪,并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艺术品,同样也不能作为艺术教育的手段。”

结论是,阿恩海姆对儿童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极高要求:“不管是一个艺术工作室的设备,还是作为艺术教师的思想,同样都应该是全面和善于变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让儿童的活动表现出完整的人格。”

阿恩海姆实际上是主张:

1、在传统教法和现代派教法之间持灵活态度。而国内目前很多时候的确是孤立的,比如教现代派涂抹和学传统素描各自孤立。而阿恩海姆要求老师“全面和善于变化”。

2、应该让孩子理解、掌握较简单“媒介”并将之用于“自己的创作”(或者说用自己的“媒介”来“创作”)之后,再试图让其掌握较复杂“媒介”,并仍需是和“创作”结合的。此时孩子作画能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满足”。

达到阿恩海姆要求的美术教师现在很难找到。

(朋友的评论:阿恩海姆对两种绘画训练的各自问题说得很好。大多数儿童绘画老师是把古人甚至自己做了一群孩子的榜样,只有少数能够看到孩子身上的特点,并引导他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发现。)

我总结的“媒介”的定义:“媒介”即通过之可以创造出与原物在结构上相同的创造物的绘画形式单位。我朋友总结为“绘画语言”和“词汇”,同样是对的。

“媒介”的两特点:一、应是自有的(自己“掌握”和“自身地理解”的),应是用之来创作的(而非模仿而得的结果),才是真诚的;二、必然地是简洁的,因为通过之可以创造出结构上和原物相同的创造物。此二点应同时具备。学生可以蹈袭后者的简洁,但未必能达到前者。

“媒介”的典范应是凡高的笔触、色彩。但那是他自己“掌握”和“自身地理解”并用之于创作的。

比较完整的美术教育论可以表述为:不论儿时还是成年,绘画都应是创作本位的——对于孩子的美术教育原则来说,就是我朋友说的,“看到孩子身上的特点,并引导他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对于成人来说,就是,他“必须超越绘画的技巧而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名为《Gifted Children》的美国著作中的观点)。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阿恩海姆认为所谓艺术成就是表现为和“迂腐、僵化、缺乏创见、呆板机械等病症”相反的东西(见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第十六章“视觉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第一节“艺术的目的是什么?”p426)。在这一点上科学成就也是一样的(因此他延伸认为,应坚持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配合而不是相反)(见同上)。

而要达到有艺术成就这个目标,“想象”不可缺少。而所谓“想象”,阿恩海姆认为决不是“一种创造一种新颖题材的能力”,而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他指出:“大画家提香再现一只普通的手时所显示出的艺术想象力,要比以呆板的传统方式创造几百幅表现梦呓的超现实主义的画所变现出的想象力丰富的多。”(《艺术与视知觉》第三章“形式”第二十三节“想象”p196~197)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艺术品的题材本身并不能提供一个表现自身的形象。形象是由人创造的。一个艺术家不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别人创造出来的现成形象去表现自己的特殊经验,因此他就必须亲自为自己的经验创造形象。”(见同上p197。按:这里说的“形象”的含义似接近于我们前面讨论的“媒介”的含义。)因此,“艺术家构成某一事物的概念的活动,并不是一种类似照相的活动,而是一种类似创作乐曲的活动。”“一个创作过程……它一定要解决上面所提出的艺术想象的任务。”(见同上p200。按:这和我们前面说的“不论儿时还是成年,绘画都应是创作本位的”这个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而与这种艺术想象力在成人是基本枯竭了这种情况相反,“儿童所显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他们所表现的都是些最简单的题材。”(按:也即,对于最简单题材,儿童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下图为阿恩海姆举的儿童画的人物像作为他的论据。阿恩海姆论述到:“图113中所示的人物像,是从早期儿童画中随意挑选出来的。这些儿童画的作者们,并没有成心去炫耀自己的独创力,而是把自己所看到的形象直接画在纸上。结果,每一个儿童都为自己画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形象。这里选取的每一幅画像(想要找的话,可以找到一百幅),都严格符合人体的基本视觉概念(观看者一看就知道画的是人),同时又各自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新的解释。”(见同上p197~199)

阿恩海姆指出,下图所列的“所有这些画像都证明了一般儿童身上潜藏着的丰富想象力”。但是,“这种潜在的能力,在更高的发育阶段上便逐渐消失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信心,部分是由于对他们的教育不得法,部分是由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不适宜。当发展到成年时,只有少数人能把这种潜在的想象力保持下来。”(见同上p199)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瑜珈 + 5 + 5
啦啦队 + 2 + 2 再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8#
发表于 2008-12-20 10:59:45 | 只看该作者
上帖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的图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9#
发表于 2008-12-20 11:18:11 | 只看该作者

独立思考

以前我教过一个学生
他老爷子是高材生
文理和艺术都非常有造诣
当儿子的不行

独立思考
挑战权威
比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有意义多了

种树的时候
少考虑些苹果
树种好了
就行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想知道为什么儿子不如父亲,呵呵。
qsqsqsqs + 2 + 2 你说得很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0#
发表于 2008-12-20 13:27:33 | 只看该作者
一本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第二小学编的《跟老师学剪贴画》

太惊讶了.我女儿的学校.而且女儿一直参加剪贴兴趣组,老师每个学期都会到教室叫女儿去参加(有很多兴趣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女儿也很有兴趣.

不久前女儿自己在家剪了一幅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了,等我拍了传上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qsqsqsqs + 2 + 2 太好了。再去上海带女儿去向老师们致敬。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4 12:20 , Processed in 0.096061 second(s), 4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