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南北湖散记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22:41:40 | 只看该作者
洗了个澡,回来后就看到两位的回帖。

就从回帖中提到的介绍周作人的散文谈起。那是想说明散文高手的一个很高境界:冲淡的抒情韵味。这种韵味犹如国画中的墨韵,游离于形神之间的东西。这种东西需要从感受开始,需要有一个机会,将画卷展示给孩子们看。也许孩子们第一次看时,会莫名其妙,但久而久之,墨韵的悬念会牵引着孩子们去探个究竟。也许哪天他们就感受到了其中的韵味,境界也就提高了。文笔自然也就非同凡响。当大部分学校孩子还在学习类似“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的时候,我却给他们讲周氏兄弟的文章和意境。难是难了些,但我还是认为甚有必要。

记得我们去绍兴游的时候,当孩子们听到有“乌篷船”坐,顿时眼睛都发亮了,那是因为我给他们介绍过周作人的那篇著名的散文。游鲁镇的时候,因为孩子们读过鲁迅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他们体现出来的情趣也就非同一般了。文化的东西,教育的东西,在我体会中就是这样的潜移默化着,决非学校的考试能体现。

这样的教育方法,从我对Angella的早教开始,就贯策了这样的宗旨。不管其难度,但要挑最佳,最核心的东西。记得五岁让她读鲁迅,当时网上的一个自称研究教育的Education2008便对我大加嘲笑。但事后来看,Angella于读鲁迅著作上得益甚多。

最近,我给他们讲如何做读书札记,并要求他们以《三国演义》为题材,难度可谓高矣,而我找的范文则是洪迈的《容斋随笔》,说起来犹如天方夜谭。但我却相信,孩子们的悟性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5-20 23: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8-5-20 22:45:2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袁老师所说的故事,我也有不同的理解.

那位孩子的妈妈,以我的判断,不是因为袁老师所说的,因为短时间内跟不上小逸的进程,而放弃.我说过,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出发点和考虑角度真是太不相同了.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要走一条非主流的,离开学校的教育成才之路,根本没有方向.面对没有方向和未来的事情,作为家长,这是件近乎恐惧的事情.我想这一点,袁老师是不能体会的.因为你有能力一手带养女儿,而我们仰赖的是外力,一切只能仰赖客观,而客观现实有时候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走.在看不到未来方向的时候,人有时候宁可放弃虚渺的希望,选择相对踏实的道路.因此即使学校有千万的不好,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从学校里走出来,中国大多数的人才,也是从学校走出来,那是个保险的,相对安全的领地.
是的,原谅我这么直白地说出来.学校是个相对安全的通道,而离开学校,真的缺乏了某种保障----这应该是所有离开学校,而又无法自己施教的家长们共同担心的问题.
我们在孟母堂四个月,接触到那里的家长,无一不如是.甚至后来还有赵老师那里的家长问我,多少也还是有这些担忧的.
非主流,注定你走的是别样的道路,那就得付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5-20 22:57:41 | 只看该作者
文字的表述细节我不会在意,你也不必过虑,要不我也不会写那么多。半年了,也有必要作个总结,也许我讲的会有错误。为了孩子,大家来会诊,拿出更好的方案——这既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又是我们共同的归宿点。最近,新新塘人来,我们口头进行了交流。现在又形诸文字,也是为了更好地探讨。如果没有变化,唐人将在暑期开始来我这里给孩子们讲数学,目前他正在准备中。这会大大地助我一臂之力,实在是个好消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8-5-20 23:12:07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huge57 于 2008-5-20 22:41 发表
洗了个澡,回来后就看到两位的回帖。

你说到洗澡,我想起Sally说过,袁老师不喜欢洗澡,每次都要师母催着.哈哈!偷偷问下,今天是被动洗澡吗?

其实在袁老师身上,很多东西难能可贵,也是我无比佩服的.从来没有赞过袁老师,今天想到了,索性说一说吧.
一是笃定:那么有信念和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
二是他有一种让孩子又信服又挑战的力量,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魅力.

袁老师楼上所说的,人文和意韵的东西,是需要多次感受的.其实平常袁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可是我还是不太能理解,因此同样的问题又总是不由自主地冒出来.在袁老师看来,这个问题解释过多次,怎么还是絮絮个不止呢?可是我到现在为止,确实还是疑惑中.也许是我水平问题.

说到五一的绍兴游,我心中感触很多.时过很久了,只想说一句,五一跟袁老师一家的旅游,是我多年来最感觉完美的一次旅游,是收获最大的一次旅游.这应该完全得益于袁老师对绍兴人文历史的解读,使我们得益菲浅.

同时我也遗憾,晴还没读过<祝福>呢.如果她读过,在鲁镇的感受应该会更深刻些吧?

所以阅读这件事,还是重要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8-5-20 23:17: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8-5-20 22:57 发表
文字的表述细节我不会在意,你也不必过虑,要不我也不会写那么多。半年了,也有必要作个总结,也许我讲的会有错误。为了孩子,大家来会诊,拿出更好的方案——这既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又是我们共同的归宿点。最 ...


是的,上周晴爸带回这个消息,我们都非常非常高兴.期待黄老师,那样我们的力量是真的更强大了.黄老师的课程在孟母堂的时候,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这么多年的积累,他也该到吐出来的时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00:06:58 | 只看该作者
Sally的期末考试,我支持她去参加。一则可以兼顾应试,二则也是检验她的自学能力。

我很自信,长远来讲一定不会输给学校。只是对于分数,暂时不要太在乎。Sally就接受我的说法,即便只考80分,也不比那些天天上课而考100分的孩子差,因为这是仅靠自学得来的,而且只花了在校生几分之一的时间。现在自学上多花点时间,也值得,因为在基础阶段,基本东西也相通。因此,顾此未必失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8-5-21 08:33: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瓶子 于 2008-5-20 21:40 发表
袁老师,特别高兴今天真正涉及并深入这个话题.
似乎这些内容放到另一张帖子比较合适,所以下午我在下班前,粗粗总结了近段时间来对女儿的判断和感受.同时也可说是我对袁老师的教育的判断和感受.
我还是来解释一下袁老师所理解我的心态的偏差.
我从来不愿意将晴和小逸在知识程度上进行比较,这是我打心底从来也不曾做过的事情.我多次想表达的意思是,袁老师所施教的内容,如果晴晴听不懂,会是怎样的状况?袁老师的解释是"取法乎上".可是你所上的课程,我听起来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孩子的感受和接受,对她以后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我其实关注的是袁老师的施教内容的合理性-----这个,我指的具体的内容,并非指方向性的东西.袁老师在很多帖子中都曾详细说过你方向性的东西,原则的东西,我很认同,打心眼认同.如果这个方向性和原则性的东西我都在怀疑的话,我根本不可能将孩子如此放心地放在你这里,不是吗?
可是针对具体的,细节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应该有讨论的内容.比如你选择金先生的文章,讲些周作人的文章,对选择内容本身,应该说我也没什么意见,出发点当然我也没有疑问.可是对于这样的课程,能不能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接受性?至少上次我在听<故乡的野菜>文章时,我能感受到晴和精灵的迷茫,一堂课能听懂1%吗?抑或10%?

水瓶子,我觉得你说的这段话是矛盾的。袁教师原则的东西,打心眼认同。袁老师教育的原则就是不管知识的高低,打破现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层次,这一点也是袁老师自己最得意的地方。一边说很认同,但别一边又说:袁老师所施教的内容,如果晴晴听不懂,会是怎样的状况?袁老师的解释是"取法乎上".可是你所上的课程,我听起来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孩子的感受和接受,对她以后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我其实关注的是袁老师的施教内容的合理性。这里说的前后是矛盾的。

我是非常赞成袁老师教育原则的,但是我很是受不了,袁老师经常问“知道不”“懂不”,象把我放在火上烤一般;我也很喜欢袁教小孩的歌,也喜欢袁老师肚子里丰富的内容,一般人根本没有这种素养,但我觉得安排小孩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了,教的东西太密急(特别是涉及概念的地方),许多事情小孩理解起来要比想象的还要长很多很多,简单的说,我女儿单理解确认她是女的还是男的,时不时问“她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她居然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

另外,我觉得除了学习和知识之外,应该还有许多东西存在,但老师你那里学习知识的思想意识太强了,严重的侵占了其他部分,如,虽然小孩也玩也活动,但给我的感觉,玩和活动是为了学习,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5-21 08: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08-5-21 08:59:05 | 只看该作者
Sally妈想表达的是担心课程内容过于高深而影响孩子们的接受。

关于内容是否过于高深的问题,我也是有一定考虑和选择的。我选择的前提:1,是否对孩子有兴趣和吸引力;2,是否可感受;3,是否可延伸。如具有这三个前提,我就不大担心孩子们暂时不理解。由不理解到有所理解,这就是孩子们感识的提升过程,也就是我常讲的悟性的培养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8-5-21 09:21: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婷妈。
特别喜欢这几天的讨论。我想袁老师应该也特别欢迎。从某个角度讲,袁老师的教育验证,不应该在将来的几年之后,而是在目前,现在,各个阶段都该有某种方式来进行,以便不时修正前进的步伐。教育的事情,永远是“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失却了哪一个主体,应该都是一种不可弥补的缺撼。因此,我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很想努力了解袁老师施教的思想,袁老师施教的方式以及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变化。
昨天一晚上,整个梦里都是海盐。但是每个人所诉说所表达的,是跟自己内心综合感悟相吻合的那一部分,然后又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的。我经常觉得,自己表达的,并不是人家理解的。但是就是没有办法解释。
就像婷妈所说的,你所说的矛盾,并不是我以为的。我有矛盾,这在另一张帖子里总结了。在你所引用的一段话里,我是没有矛盾的。我只是想表述我的问题——在摘不到苹果的时候,引导者是在旁边只是说:“苹果好吃,太好吃了,又香又脆”,可是苹果实在太高,孩子仰望着,是种不可即的茫然。当然如果同时有咽口水,我觉得应该还是达到了目的,她可能会自己想办法——但是就怕除了茫然没有法子可想。我觉得我女儿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她真的需要一些铺垫来帮助她。这个铺垫,在我这里看来,同样的内容,想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是是否可以换种方式。
用学习写作来说,比如《故乡的野菜》, 要让孩子感受这篇文章,很多历史背景是需要填补的。比如当堂课里,孩子们有问什么是“文化大革命”,“汉奸”啦之类的,袁老师解释是一语带过了,可是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读这样的课文,需要生活的体验,需要自己细细琢磨。只听袁老师在课堂上读一遍,要想有感受,那真的我觉得不太可能。我是视觉型的人,单只听老师念一遍,我并感觉不到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孩子们呢,我不知道。我想袁老师应该知道,我觉得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一下自己的课程。了解孩子是否理解,并不是问“懂吗?”我怕孩子不懂也说懂。即使是她真的以为自己懂了,这个“以为”的标准,也很难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8-5-21 10:37:11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关于课程,我还是建议,是否能有阶段性的计划。比如,如果选择周作人的文章,那就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人文等等相关的,一并在某一阶段里讲了。先有仰望苹果的渴望之后,再一一给予这些能摘到苹果的手段,于是在某一天,突然能够小跳一下,摘到苹果了——我想如果能够有这样的过程,晴晴和精灵的感悟就不会如此空洞。
于是回到选择课程和内容本身上来。当袁老师觉得有需要同时了解某段历史、背景或人文之后,再结合美文来上,是不是更好呢?
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感想呢?
我从孩子口中,偶尔从师母口中,会得到零星的一点关于学习的信息。有时候是拿破仑,法国大革命,有时候又是唐史,唐玄宗,当然鲁迅的时代也讲得蛮多,具体怎么讲不太清楚。
可是这些知识,我觉得是总是一段一段的,没有衔接(或许我不了解)。像晴晴,如果没有一定量的阅读作为补充,讲过听过,肯定扔掉。那这样的学习,是否是种浪费呢?
所以,袁老师是否能够辛苦一下,能够做一些阶段性的计划。分为各个课程的施教和自学两方面。至少安排,我觉得《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学习方式很可借鉴。那就是一天的工作任务一早就安排了,或由自己安排(我觉得先由一天,再慢慢过渡到某一个阶段为好),完成后就有自己的时间任由她们安排。
现在,孩子很渴望出去玩,玩的时间相对来说,也不算少。我能感觉到她们那种快快学习完好去玩的强烈欲望。这份欲望在我看来稍有点过了。导致如此的原因,是否跟袁老师和师母传达的信息有关。正如婷妈说的,玩是为了学习的。其实对孩子来说,玩是成长本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25 , Processed in 0.07504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