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624|回复: 9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南北湖散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 02:1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游南北湖散记

袁鸿林


1

最近几年,因为定居海盐,每年都会去游几次家乡的南北湖,特别是在春天,必游南北湖。因为清明前后,总要到先父的墓上祭扫,而先父的坟就在家乡的南北湖。去年,因在清明前动迁父亲的旧坟、以便与先母的骨灰合葬,曾在春天先后去南北湖多次。前年春天,曾带着Dylan他们一家去游南北湖。大前年春天,曾带着Louis姐弟和DavidMandySheila等一大帮小孩子去游南北湖。今年春天,我们自然也要去南北湖祭扫、春游。为了这一天,孩子们盼望了多时。当我一定下具体的时日,孩子们就开始倒计时,显露了他们的急切心情。昨天(三月廿九日),孩子们想到期盼已久的春游明日将至,整整兴奋了一天。

南北湖的春天异常美丽诱人,确实值得企盼和兴奋。江南水乡的春天总是特别美丽,而春天的南北湖,则具有江南水乡美丽的所有魅力。而且,可能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湖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小气候,春神早至,南北湖的春天通常要比江南的其他地方来得早些。当我们一行大大小小十二人在蒙蒙春雨中抵达南北湖时,湖区已是满园春色:湖边的柳树穿着新绿的舞裙,和着碧波荡漾的旋律,正在欢跳春之舞;而舞台的整体背景则由翠绿的竹林和茶林构成,一片又一片的桃园盛开着深红、粉红、白色的鲜花,起着点缀和衬比的作用,使得山坡绿得更浓,真是翠绿欲滴。。。。。。

走近湖堤时,四岁不满的小Charlie,观赏着湖边的芦苇杂草,突然吟诵:“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因为得到我们的哄笑和赞许,他就更来劲,又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还在春节前后,与来自广西的同龄小才女Rebecca相比时,Charlie显得那样木讷无知。在此之前,他从未得到早期教育。但就在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两三个月里,却开始发生很大变化。现在,他不仅能背诵部分的《三字经》和一些唐诗,而且能用英语准确地唱出十几首歌曲,读出《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十几篇课文,汉字还认了好几百字,并能用毛笔写字和作画。再过几个月,也许能开始阅读了。这几天,为了要争取来游南北湖,他表现得非常出色,很认真地学习,连吃饭都比以前好了。因为有Charlie这个小家伙同行,给我们这次春游增色不少。

2

这次春游跟往常不同的是,不只是单纯的游玩,而是作为孩子们作文课的一次户外活动。春节以后,我们英语角的三个不去学校的女孩SallyAngellaSunny分别为九岁、八岁半、八岁,如在学校应上二、三年级,作文应当作为他们重要的课程之一了。过年后,我就决心开设作文课。开课后,又有六年级的月月和五年级的Wilson两个学生先后加入。这五个孩子便是这次春游的主角。

我辅导他们写作,要求较高,特别讲究三个方面。第一,写作须与阅读相联系,每次都会找些较好、因而也较难的文章,推荐他们参考阅读,并结合这些文章作些讨论和分析。其意图就是想让他们体会文章高手的文思和文笔——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曾安排他们在读完白居易《长恨歌》后,进行故事改写。上次写《自报家门》,我就找出汪增祺的《自报家门》让他们参考。三个孩子写的《自报家门》都有较大提高,发到网上后,得到不少赞许,我很高兴。这次游湖之前,我先介绍他们学习一位海盐作家的文章《隐匿的南北湖》(王英:《走不出家乡的海》)。王英,并不有名,但看得出她在查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方面却花了不少功夫,因此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第二,结合写作,还给他们讲些修辞学方面的知识。SallySunny的妈妈都感觉我时常要求过高。我的想法是,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如目标太低,恐怕会得其下也。修辞学,应该是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但我觉得让他们早点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对阅读和写作的提高都很有裨益。

第三,我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相信文章是改出来的。每次认真的修改都是学习写作的最佳途径。该讲的讲了,参考的范文也选了,剩下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去悟。这个“悟”字最重要,充分体现在改稿的过程中。从某种角度来看,作文是既可教、又不完全可教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和练笔的基础上自己去悟,悟到了便有提高,悟不到则所得有限。我的角色就是尽力引导他们去悟,指导他们一稿一稿地修改。希望这次春游后,这些孩子能在不断修改后拿出好文章。

3

可能是我推荐的王英文章中关于南唐道人谭崤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Angella在游湖前就说,一定要去找寻留下谭崤“仙人脚”的那块大石头。到了湖区,我们由着孩子们的兴致,先安排他们爬山。我领着一行十二人先来到通往鹰窠顶的山脚下,孩子们便一窝蜂地往山顶上冲。小Charlie有外公照料着,此外还有Sunny妈妈和Angella妈妈跟随,我便乐意陪着Wilson奶奶、Angella外婆两位老人在山脚下的农家饭店饮茶聊天,顺便也就安排了午饭。等我几杯茶下肚、几支烟抽完后,“攻山掠地”而大获全胜的孩子们也纷纷返回了。也许经过爬山的剧烈运动,孩子们食欲颇佳,也许是我点的菜颇合口味,大家都吃得很开心。饭后,我们一行便径直冲谭仙岭而去,找寻那块印有仙人脚印的大石头。

找到那块石头,并不太费周折,它就静静地躺在谭仙岭石头城下,并有一块铭文标记的石碑树立于旁。见到石头,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地拿自己的脚与那仙人脚印比量。后来,在我的提示下,他们又拿出纸、笔来抄写碑上的铭文。谭崤应是中国道学史上值得一书的人物,被认为是道学经典《化书》的真正作者。南北湖除了山、湖、海三位一体的独特自然美景之外,还有历史上谭崤这样的名道在此伫留、著书炼丹,人文价值确实增值不少。其实,道教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真正国教。无奈国教不如洋教,现在香火最旺的还数鹰窠顶上的云岫庵。据说,白天在隔海相望的普陀山,观音菩萨不胜香客的烦扰,云岫庵便成了观音菩萨乐意在夜里静息的处所,因此,云岫庵便有了烧夜香的习俗。这种烧夜香的习俗,在我看来,其心理也就如同当今普通百姓终于找到一条能够通往当官者后门的捷径一样。我在想,之所以外来的佛教香火旺过土生土长的道教,其真正原因,恐怕是再麻烦的烧香总比最简单的修炼容易而为吧。

正当我在胡思乱想之际,小Charlie正站在印有“仙人脚”的石头上,不停地高声嚷着要找那位仙人。我便指着天空胡诌道:“仙人已乘仙鹤去,此地空余仙人脚。”看来,他还是不懂我的意思,仍一个劲地四处张望,叫着要见那位仙人。这时,Wilson却提出了疑问,他说,这个石头上的脚印会不会是什么人凿出来的呢?我很欣赏他的质疑精神,当场就鼓励他应在文中表示自己的疑问,不知他会不会在他的作文里展开阐述这个想法呢?其实,老实话都是孩子说的,就好像童话中一语道破“皇帝新衣”真相的,也是一个小孩子。

我期盼着他们写出真情实境的南北湖游记。

2008-3-30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4-7 00:0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4-1 08:47:43 | 只看该作者
我很想看看袁老师自己对这游记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4-1 09:40: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等待小游仙们的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4-1 10:03:5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袁老师的散记。
作为家长,除了了解此行过程,能分享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目的、过程状态,是家长最最期待的,也是平时经常试图了解、渴望了解的。对于老师的散记,我更愿意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平时,我们并不疏于交流,偶尔也能面对面进行,隔三差五,也会来英语角体验一两堂课。可是,我们得到的信息和判断还是零散的,跟老师规划很有可能有出入、有偏颇。因此,我就发现自己很渴望跟老师经常性有个交流,老师对孩子的状态等,有客观的分析,对孩子所学的内容,除了“学什么”之外,也有目的性、长远性方面的思考交流。

虽然孩子全日制在老师这里,但是孩子时时刻刻在心头。对孩子来说,家庭也应该是时时刻刻在她心头的。孩子的教育,”家校结合“应该还是永远的话题。

袁老师能够这样细致地、全面地、深入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我真的很欣喜,同时也期待,除了作文之外,在另外的教学思路上,也有如此这般的分析,那作家长的对老师的教学,将会更有理解的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15:27: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8-4-1 08:47 发表
我很想看看袁老师自己对这游记的评价!

如果是5分制,这篇可得4分,主要是表达了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另有两篇散文,本人觉得应得5分,我将他们贴在下面,请批评!

秋天,绮园的秋天

袁鸿林


2004
年起,我们常游绮园,尤其是秋天,迄今已是第三秋了。秋天的清晨,我带着小女进入绮园,便每每直奔水榭茶室,凭栏坐下,泡上一杯家乡的绿茶,点上一支烟,凝望池面,徐徐进入另一世界——诗的世界。

绮园不大,却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其实,绮园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的得名,便源于晚清著名诗人、剧作家黄燮清以园作次女黄绣嫁妆的浪漫故事妆奁绮丽,遂名绮园。该园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文人彭绍贤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所建的彭氏园。彭氏《水同居杂咏》序云:戊午夏日,避暑家园,高树生荫……花间竹下,啜茗清谈,琴韵悠悠,棋声落确,欢游鱼出没,聆野禽相和。记述了文人在园中的琴棋诗书雅趣。彭氏之园毁于清初。康熙年间,海宁杨中纳在其故址重建拙宜园。杨是著名学者朱彝尊、黄宗羲的弟子,曾任江南学政。乾隆年间,黄燮清祖父黄耕山得此园,加以修葺。至黄燮清,又购入西邻康熙年间举人张皓的砚园,并将两园重新规划,精心修缮。道光二十七年(1847),园中新筑倚晴楼三间。诗人以倚晴楼作为自己的室名,著有《倚晴楼诗集》、《倚晴楼诗馀》、《倚晴楼七种曲》等。又号两园主人。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海盐,诗人避难武汉,次年倚晴楼毁于战火,殃及后院。诗人闻讯,悲愤不已,曾留诗云:“四时杂花铺隙地,两园乔木森苍天。楼下何所有,朱阑白石青琅轩。楼上何所有,琴尊卷轴书画全。闲云入帘月窥案,方塘镜座风鸣泉。客来文酒互啸咏,客在鱼鸟相流连。有时眷属共登眺,一家潇洒如神仙。”对故园佳景的深情怀恋,跃然纸面。不久,黄燮清病逝。同治十年(1871),其次女黄绣与丈夫冯瓒斋利用两园残存的古树和山石重新布局兴建新园,保存了原先的造园风姿,景色异常绮丽。
现存与园相连的住宅,名三乐堂,九开间两层,前后皆有天井。所谓三乐,传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人,一乐也;父母兄弟俱在,二乐也;聚天下英才而育之,此三乐也。可见,自该园主人起,绮园便充满了读书育人的乐趣。自本人返回家乡海盐,选绮园为小女的课堂,实乃平生一大乐也。

或许是出生于秋天的原因,一年四季,我就最爱秋天,也最爱与小女一起在绮园静静地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秋天。不过,古诗词提到秋天,所系情感总以哀怨的”“”“”“为多、以冷色调的”“为主。这似乎自屈原的楚辞为滥觞,从此便定下悲秋的格局。宋玉《九辩》开首即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我想,将《九辩》改名为悲秋,大概也未必不妥。
记得欧阳修《木兰花》词,讲别后相思: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确实写得非常传神。谈到写,李清照的词作更是绝顶之作。她的《醉花阴》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再如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无怪乎秋字下一个心,便是愁,可见老祖宗造字时,就已认定秋天与人的愁思密切相连。
到了鲁迅笔下,秋天则更多了肃杀的冷酷。《亥年残秋偶作》: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鲁迅齿发寒的感秋,近乎悲鸣。
大概不同于前人来者的借秋写悲,而直抒奋发和达观精神的,莫过于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倒碧霄。刘在嘉兴生活过,可算半个嘉兴人。此诗不知是否写南湖?绮园虽然离南湖不远,但只是一个私家花园,规模有限,难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壮观,然而,却自有其幽静深邃的独特。

2004年秋天的旧文:
“《甲申中秋*绮园》(写于绮园中秋日,时携幼童至该园读书已月矣。)
玉女金童嬉绮园,语习中外读古今。
西风送爽闻鸟唱,碧池泛香听书声。
课子又意课人子,秋日不觉秋上鬓。
归得故里两三年,逝者如斯远世尘。
作为读书的环境,绮园实在是太好了。它的绮丽、优雅和宁静,犹如仙境。秋天凉爽新鲜的空气、金色的阳光、绿色的草木、美丽的鲜花,还有可爱的池塘和池中活泼的鱼儿,再加上蝉的鸣叫和鸟的歌唱,真是情趣无穷。”(《我将课堂搬到绮园》)
读书需要情趣,生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那才是至上的境界。这恐怕就是古时读书人留情于私园的缘故了。理学家朱熹不知有否私园,但当他搞懂了书上难以搞懂的问题,欣然成诗《观书有感》,写的却是一小片方塘,并悟出了源头活水的道理。其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际上古诗词中讲究的比兴,不也就来自这种生活中的情景交融?

秋意入芭蕉,不雨潇潇,闲庭如此好良宵。月自缠绵花自媚,人自聊聊。别恨几时消?认取红绡。凤筝音若雁书遥,醒着欲眠眠着醒,灯也心焦。黄燮清的这首《浪淘沙》,至今仍有传唱,并被谱成筝曲和笛声。这实在是一首好词。在我的感觉中,就好像是绮园的秋天景象。无疑,绮园曾给诗人带来不少灵感。顺便说说,他在词的整理和评论方面(曾编《国朝词综续编》),在写词方面,均有较高的品味,可惜至今没有人认真去研究。对黄燮清的研究,仅止于戏曲史上提了一笔。最近,当地政府投资重修与绮园相连的冯家旧宅工程即将告竣,但不知当地政府有否兴趣考虑投资研究这位旧园主人呢?传承文化,需要有硬件工程,但也更需要有软件工程。

除了奇山异水,绮园众多的植物又是一大特色,整个园子几乎为绿色所覆盖。园内占地一万平方米,水面约两千平方米,近千株树木遮盖面积竟达七千平方米。其中古树名木四十余株,或耸立于山巅,或静障于山谷,或展枝于山崖,或俯杆于水畔。尚有随处小竹丛丛,以及攀附高树的古藤,蔓蔓蒙络摇缀,翠翠覆盖如云。秋至绮园,荷花虽败,但留得枯荷听雨声的雨中即景,却也使人流连忘返,别有情趣。尤其是枫叶红艳惹人,茶花妍丽招人,菊花舒展伫人。更有金桂、银桂和丹桂,香溢满园,十分醉人。
说到秋天的花卉,自然不能没有菊花和桂花。也自会想起黄巢的《题菊花》诗:“飒飒秋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帝,传说中的东方之神,东方为春,故主春。这个原为读书人、后来当了唐末造反派大领袖的黄巢,诗写得不坏,有奇思异想,只是显得霸道一点。幸亏他终未当上青帝,否则,硬要与桃花为邻,不知菊花会如何感受?有一位不太有名的南宋诗人,叫王十朋,他的《十月望日买菊一株颇佳》的小诗,就颇懂菊花的心思:“秋去菊花好,天寒花自香。深怀傲霜雪,那肯媚重阳。”菊花的品格,就在于它有傲骨,不媚俗、不畏寒。深秋的菊,与严冬的梅,才有共同语言。
代表秋天的桂花更是受人爱慕。屈原《九歌》已提到援北斗兮酌桂浆,桂花不仅受人品赏,更有入酒成酿。桂花又名木犀,宋代诗人邓肃《木犀》诗:“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人间的想象,让桂花搬进月宫,却说桂花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自然其异香世间无物可比。可见在诗人眼里,桂花已不是人间俗物,而是仙境佳品。朱熹《咏岩桂》也是一首颇见功力的美诗:“亭亭岩上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店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鲁迅《自嘲》诗为人所熟知,在其名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后又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因为喜欢而枉自偷其一联,亦以自嘲:避囿小园成一统,不解春夏欲知秋。我之所谓欲知秋,最多只是一叶知秋,即通过女儿及相关不多的若干孩子的教育个案,以对早期教育和后续教育作些探讨。要真正具有孺子牛的精神,其实谈何容易,至少要不怕掉牙。据《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原来齐景公甚爱孩子,曾扮作老牛,口衔一绳,由孩子牵于手中,嬉戏中不意孩子跌倒,竟扯掉了他的牙齿。这个故事便是此典的出处。因掉牙而不得不装满假牙的鲁迅,恐怕对牙方面的事情特别敏感,好在那时他当已无牙再怕掉了,就可以无畏地俯首甘为孺子牛了。
我总有点怀疑,对秋天的感受,会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不同境遇和不同时代背景,自会影响他对秋天的感受。而且,是否喜欢秋天似乎与年龄也多少有关,大概上了点年纪的才能喜爱秋天的深沉和厚实。要不为什么会有老气横秋之说?为此,我曾问过小女,四季中她最喜欢哪个季节?但出乎我的意料,她竟答:秋天。问其理由,她回答说:经受了夏天的酷热,自会觉得秋天的可爱——凉爽宜人。我不禁提醒她,过了秋天,可就是寒冷的冬天!小女却回答:但温暖的春天还是会来的呀!是啊,记得诗人拜伦的名句:“冬天既然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么看来,秋天还是十分可爱的。至少,我们父女俩会在绮园的秋色中其乐融融。
2006-9-25



我将课堂搬到绮园——女儿早期教育散记


也许是身处异乡太久,也许是生活在大城市太久,也许是有了些年纪,……此次回到故里,家乡的美丽山水,家乡的一草一木,在我内心引起的震撼,简直无以言表。我心里只会说:真的不想走了。我爱家乡,尤其爱家乡的南北湖和绮园。在我女儿心里,南北湖和绮园这两处也是她的最爱。带她去过一次,她就老缠着要再去。南北湖是远了点,我们住在武原镇,又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但绮园却近在咫尺,于是乎,我俩就经常出入绮园。

到八月下旬,英语角在假期中白天的课程基本结束,因为暑假将告终,学生要开学,我也累了。白天,尤其是上午,我的时间就全归了女儿。于是乎,几乎每天早晨,我俩都泡在了绮园。也就是说,我们既找到了休闲的处所,又把课堂搬到了绮园。

我给女儿找了个好朋友

还在暑假前,我的英语角来了个小男孩,其年龄与我女儿只差不到一月,颇得我的喜欢,我用英文名叫他“David”。他的父母也是澉浦人,我们两家已多年相交,算是老朋友了。在David之前,他们有过一个儿子,养到二十来岁,却不幸淹死。夫妻俩痛不欲生,后来才下决心,又生了David,其时,其父已年届五十。得此儿子后,其父母精心育子,多年不出家门,直到去年才来海盐做点小生意。其父从David两岁不到,就以他伟大的父爱和韧性,教儿子认读汉子,积多年之功,已使五岁的儿子识字多达三千余。此事在当地媒体上作过报道。

我很庆幸自己能得到这样好的苗子。虽说他认读的三千多汉字未必能真正掌握使用,有不少甚至都不知其意。但他毕竟通过学习,记忆了那么多的汉字,有了初步的中文阅读能力,并且也养成了学习习惯——这一点就非常重要。从他身上我还看到了良好的性情和习惯,就好比一块质朴的美玉。开始,David 只是跟我学英语。后来我又说服其父母跟Angella一起学习,这样,除英语外,还要学习国学、日语等。从八月下旬起,差不多每天上午,我都带着他们去绮园晨读。

他们在一起戏耍、一起学习,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今年中秋,我写了首诗,专记其事:《甲申中秋·绮园》(写于绮园中秋日,时携幼童至该园读书月矣。):“玉女金童嬉绮园,语习中外读古今。西风送爽闻鸟唱,碧池泛香听书声。课子又意课人子,秋日不觉秋上鬓。归得故里两三年,逝者如斯远世尘。”
作为读书的环境,绮园实在是太好了。它的绮丽、优雅、宁静,犹如仙境。秋天凉爽新鲜的空气、金色的阳光、绿色的草木、美丽的鲜花,还有可爱的池塘和池中活泼的鱼儿,再加上蝉的鸣叫和鸟的歌唱,真是情趣无穷。每天早晨,他们都要读好几本书。首先是《论语》,有时还要读一些古诗词。其次是英语,选用《新概念英语》一、二册。还有日语。差不多读半小时左右就让他们休息一下,二、三十分钟后再接着读书。一般来说,一个早晨真正读书的时间约有两小时,不多不少。但他们读书的效率却特别高。在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中,他们精神振奋、思绪清晰;尤其在约二、三十分钟的休息时,好动的孩子,更是满园嬉笑奔跑。一动一静,对他们的学习和锻炼、身体和性情都大有裨益。

能给女儿找到绮园这样的好地方,又能找到David这样优秀的小朋友,伴她一起读书,我实在感到非常开心。比较一下他们俩: David的汉语基础要好些,在国学课上处于领先,而且他对日语的接受要比英语快得多,因此在日语课上还能跟得上Angella;只是在英语课上Angella遥遥领先。就这样,他们彼此互有优势,既能互相帮助,又能彼此比拼,实在是一对好伙伴。在诗中,我将他们比作金童玉女,洋溢着我的喜悦和期盼。

我请屺老和白石老给她当老师

从九月份起,我给女儿增加了一门艺术课——书法与国画。偶尔也在绮园对着实景教她国画。早在一年多前,Angella就开始喜欢涂鸦。当时,我就买了些学习儿童画的书给她,由她随意涂鸦,并不去规范,也未认真教过她。这倒并不是因为我不重视画画,而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想好怎样来教。直到九月的一天,我们一家去了Gavin家,Gavin的习画过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一下子就悟到该怎样去教了。

Gavin
还是在David之前就来学英语了,但学了一个月就没再来。这孩子比Angella小几个月,接受能力很强,在我看来颇有灵气。于是,我就询问他父亲。他父亲的解释令我颇为惊讶。原来这孩子在国画方面,既有家学渊源,又颇有作画天分,其父对他期望甚高,想让他集中精力于国画。我很想去看看他的画,也很想了解一下他们对幼儿的教学方法。于是我们应约到Gavin家做客。看了他的画,我很震惊:五岁未满的孩子,才学一年多,却能画得那么好!如没有意外,他一定会在绘画上有所作为。我理解他父亲的安排,但又不完全认同他父亲的观念。孩子还太小,不宜过早地囿于专业,更何况在国画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其它的基础,尤其是国学的基础。过早地封闭孩子未必有好处。对幼儿,我是坚决主张全面发展的。但Gavin的画,以及他们的教学方法,却给我很大的启发。第一,教幼儿学画,未必要按学院的方式,比如,一定要从素描入手,一步步地走。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意识到美,并感受体现美的艺术形式。尤其就国画而言,其艺术语言非常独特。应让孩子多看大师的作品,熟悉这些独特的艺术语言,并在画画的实践中体会运笔、用水用墨和形象、技法的表现。第二,起点要高,要让幼儿一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基础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书法,这是国画不可或缺的基础。再比如说国学诗文,这也是国画的根底。很难想象没有书法和国学根底的国画会是什么样子。基于这些考虑,我开始教女儿练字,并选择了齐白石作为她学画的老师。

说起国画和书法,我不由得想起国画大师朱屺瞻老先生教我练字的故事。大概是1971年的夏天,十四岁不到的我,已习画三四年,拿着自己的习作(主要是素描、版画和临摹的国画)去拜师。白发银须、犹如天仙的屺老,颇为仔细地看了我带去的画后便说:素描已有些基础,但国画还一定要具备书法的基础。说着就拿起一枝搁在案上的毛笔,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了几个字,示意我如何运笔、如何藏锋,并强调要练出笔力。接着他说的原话,我已记不太清楚,但大意是要练上几年书法,才谈得上作画。回家后,我确是大练了一阵书法,记得还专门请人在机床上车了一个小钢球,压在毛笔杆上,以练笔力。但后来由于自己的兴趣发生变化,把习画的事给搁下了,也就未再去屺老那里请教。其实,未再去的原因,还有自己的一点误解。总以为屺老要我练几年字的说法,有点推脱的意思,恐怕他是不愿收我这个才情不高的学生了。最近我读了章涪陵的《朱屺瞻》一书,才明白屺老的为人和自己的误解。现在想来,因自己的一念之差,便失之交臂,无缘成为他的弟子,实为憾事!当时,按章书的说法,八十多岁的屺老自己仍每天练字不息。练几年字再作画的说法实在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再回来谈女儿练字的事。其实,在一年前,我已开始不时让她拿毛笔写写涂涂,只是未去规范而已。而且,我还发现她手拿毛笔写字,手势很好,悬腕也从不发抖。看来她拿笔写字还是颇有天赋。最近,教她一些用笔之法,她也领悟得很快。我在想,就用屺老的经验和精神,自幼教导女儿练习书法,岂有不成之理!教女儿习字、习画一个月后,我拿着女儿不多的几张习作,去向Gavin父亲请教。他说,看画,已有入行的味道;但比较起来,画上的题字要胜过于画。并问我女儿习字已有多久。我只好支吾着说,勉强说起来差不多一年吧。要不然,他怎会相信?

Gavin家出来后,我到处收集画谱,尤其是齐白石的,见了就买。我特别爱看白石老的画,在其质朴明快的墨色中,笔简、形拙而神逸,平正而生奇,情真而味浓,乡情、童趣、诗意浑然天成,韵味无穷。而且我觉得,用白石老的画来教女儿,是最恰当不过了。这并不只是因为他的画,尤其是他的花鸟画,代表了中国画的最高成就之一,还因为他的画总体上所体现出的个性,非常适合儿童理解,并为他们所喜爱。也只有儿童理解且喜爱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让女儿自己从画谱中选她喜爱的,然后我适当给她做点讲解,在拿笔给她演示后,再让她自己动手画。如果一次不成,就鼓励她再画第二幅、第三幅。但艺术的东西不可勉强,只要她觉得烦了,便就打住,下次再说。

“之乎者也”与“子曰诗云”

我的国学课注重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但实际上可分两部分:首先是读经,如正在读的《论语》,其次便是古诗文和国画。

以前,谈到古代的人文经典,我有点担心小孩子会厌烦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然而,他们却学得津津有味。起初,速度不快,一个月只学一篇《论语》(总共二十篇)。先是读,读得能上口了,我就讲解,讲完了再读,读完了再写。第二天先复习,复习过后,再学新课。讲解很关键,要有故事,要有知识,也讲文字。他们听着觉得有趣、新鲜,所以也就喜欢。他们到底能否理解?理解多少?这就要看你的标准了。但有趣的是,我女儿经常会在说话中引用《论语》的文字——掉起书袋来了,我真的很开心。因为这证明他们是理解了,当然恐怕只是一部分,而且是从一个幼儿的角度去理解的。但这就够了。有一次,饭吃到一半,她就想去玩,我们吆喝她,她却理直气壮地说,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逗得我们直笑。

学诗文,他们就更来劲。因为快到中秋节,我选了一首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让他们读。没想到中秋晚上看电视,恰好有文艺演唱,也唱这首词,我女儿也跟着唱,非常开心。还要她妈妈跟着一起唱。以后,好几个晚上都要妈妈跟她一起唱。看来好的艺术品就真有那样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这首词一直是脍炙人口。我就趁热打铁,又推出另一首苏东坡的词——《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我女儿学完这首词,对她妈妈说,这首词“好凄凉”。我则告诉她,正因为苏东坡有这样早年丧妻的经历,他才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通过两首词,她记住了苏东坡这样的伟大作家,知道了人世间的真情,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美妙。谁说小孩子不能理解古代的诗文经典呢?我看,主要的问题是你是否会教吧!

艺术的至高境界就在于自然,其实教书育人,也同此理。过了中秋,很快就是重阳。于是,我选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让他们吟诵。当两个孩子看到从绮园的池塘跳出来的青蛙,感到非常有趣时,我就教毛泽东的《咏蛙》诗,他们喜欢得争相诵读:“独坐池塘如虎踞,绿阴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通过这首诗,他们知道了毛泽东,而且留下了深切的印象。绮园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我就教他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他们望着绮园的红枫叶觉得好奇,我就教他们杜牧的《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永远都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这样自然的教学,孩子们喜欢,我也觉得简直是一种享受,乐此而不疲。

谈到国学,我还想多说几句。我并不主张复古,尤其是对下一代,一定要教会他们向前看,看得越远越好。但在向前走的时候,不时回顾一下,也属必要。更何况文化不能隔断,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其优秀者,其精华,应当得到传承。如失去了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也就不成其为民族了。五四以来,反传统的呼声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有其合理性,但未必很科学。比如鲁迅,他的革命性之坚决,他的思想之深邃,他的爱国和学问之伟大,都是无可怀疑的,但他却最反对读古书,尤其反对青年人读古书。然而,离开了传统文化,离开了古书,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底,鲁迅也就不成其为鲁迅,他的文字也就不会有人去读了。至于后来的反文化做法,那简直就要人们倒退到蒙昧的洪荒时代去。物极必反,经过文革的文化大扫荡,国人倒反省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是有这种反省的人未必很多,其程度也未必一样。我觉得让自己的孩子读点古书,领略一下古代先贤大哲的思想风采,享受一下诗词文章和美术的美感和韵味,懂得一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恐怕是大有好处的。怀着这种想法,听着孩子们在绮园的朗朗书声,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至少他们不会成为新一代不懂文化、不会思想、缺乏个性、了无情趣的愚民。


(20041025)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4-1 15: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4-1 15:58:39 | 只看该作者
《秋天,绮园的秋天》换个题目或许好点《秋天,绮园感秋》《秋天,绮园品秋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4-1 22:28:1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我替袁老师可惜,知道那么多东西,按理来说更方便表达自己的所见及自己真正的感受,但《秋天,绮园的秋天》在这两方面却是很是欠缺,有时蜻蜓点水,有时候大致笼统,大部分的功夫写别人的东西展现自己的学识。
觉得说得不恰当或过火之处请见谅,并指正,谢谢。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4-1 22: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00:02: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8-4-1 22:28 发表
我觉得我替袁老师可惜,知道那么多东西,按理来说更方便表达自己的所见及自己真正的感受,但《秋天,绮园的秋天》在这两方面却是很是欠缺,有时蜻蜓点水,有时候大致笼统,大部分的功夫写别人的东西展现自己的学 ...


这类的文章,当然需要文史功底,“现”一下是必要的。
关键要看引得是否合理,论的是否得当。
看似漫不经心,随意寻章摘句,间或评点一二,缓慢而舒展(风格),而“真正的感受”和“所见”(文意)也就在其中了。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4-2 00: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00:51:30 | 只看该作者
(先将Angella的初稿发上来,看她能改成啥样)


春游南北湖

Angella


今天,我们又去了南北湖。天气虽不好,一阵雨,一阵风,但我们还是玩得很开心,因为我们有好几个小朋友一起去。他们是Sally,Sunny, 许维杰,朱日月。Sally, Sunny来了半年,已经是老朋友了。许维杰很滑稽,只是他自己没意识到,反而感觉别人很滑稽很傻。但在我们几个小朋友里数他胆子最大。朱日月很少说话,但她一说话就是哇哇叫,而且好像每次都要到紧急时刻她才会发话。她的性情很好,很像男孩子,其实这也不算怪,她长得本来就像男孩子,以至于我第一次见她,就以为她是男的。为此我们给她取了个绰号叫“男人婆”。

我们一见南北湖,就争先恐后地冲了进去。眼前出现了一片烟雨朦胧的景象,有红得像火的桃花、洁白无瑕的桃花、红白嫁接起来的桃花,还有金光灿烂的油菜花。我们打打闹闹,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垂红落雁”的景点。我觉得那就是个长亭,没什么好玩。我刚想催Daddy走,看见他在采柳树条,还以为他要给我们编个花环,就对他说:“Daddy,我要!我要!”这是给爷爷奶奶的,不是给你的,Daddy说道。过了会儿,我看见Daddy在寻找什么,而且比平常找东西时仔细一百倍,好像就连路边的小石子他都不放过。我问他干吗,他说要找一些野花,插在花环上去祭祖。小朋友知道后,就一起帮Daddy找花。一路上我们路过了明星亭,小宛桥,馨谷亭。明星亭是纪念当年著名女明星胡蝶来这里拍摄影片。小宛桥是纪念名妓董小宛。馨谷亭为纪念农民朱馨谷而建。

我们蹦蹦跳跳来到山脚下,迫不及待往山上爬。开始时,朱日月和许维杰他们俩遥遥领先,但后来还是被我追上了。本来我跟Sally一起走,可Sally跟我爬到云岫庵时,她想休息了,就我一个人去追他们。当我追上他们时,看到许维杰的膝盖那里有泥,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在爬山时绊脚了。其实不是,可许维杰不让我说。我说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嘻嘻!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却会被他拿着棍子追一场,所以我就不说了。过了会儿,我等急了,就对他们说:云岫庵又不是顶,你们干吗老停在这儿呀!朱日月马上说:啊!这不是顶?我说,是呀!这当然不是顶!朱日月什么也没再说,就和我朝山顶飞奔而去,后来许维杰也来了。我们一起跑到了鹰窠顶,爬到一个最高的石头上。俯视底下的风景:湖海相连,被多层山峰包围。这地方被叫做鹰窠顶,是因为传说常有老鹰在这里出没,但我来过好几次,却一次都没看见过。我听Daddy说,这也是观赏世界奇观“日月并升”的好地方,可因为天气和时间的原因,很少有人能看到。这时,妈妈叫我们在山顶上拍几张照片,但在石头上拍照可不那么容易。许维杰就差点从一块很滑的石头上滑下去!妈妈就对许维杰说:这地方要小心点,滚下去连命都没了。我感觉滑稽的是他都快滚下去了,为什么他都不叫呢?拍好照,我骗许维杰说,我以前从这里摔下去过。他竟相信了!Sunny和小弟弟还爬到树上去拍了照。那时,我肚子已经饿得呱呱叫了,我想,可能所有的小朋友都饿了,所以我们像风一样飞奔而下。

回到山脚下出发时的那家饭店,刚想坐下休息,突然发现这家饭店有一群鸭。平常我们就喜欢玩打鸭子的游戏,现在可是真有鸭子打了,我们欣喜若狂地跑过去追鸭子。许维杰让我把鸭子赶到另一个出口,等他来抓。没想到那群笨鸭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却比许维杰聪明多了。鸭子明明从出口钻了出来,但许维杰不仅没抓到鸭子,还把它们吓到另一个巢去了。我们就往那里面扔石子,那鸭子缩成一团,紧急呼救似的嘎嘎乱叫。后来我们改变了作战方针,变为怒吼来把它们吓到另一个出口。这回我们差点就成功了,只是因为我们太急,只出来几只就马上奔过去,那当然是抓不到的。过了会儿,我们就被Daddy,妈妈叫去吃饭了。

吃饭时,最受欢迎的菜是跳跳鱼。可能是因为跳跳鱼太好吃了,我们总共要了三盘,先要了两盘,一盘椒盐,一盘红烧。因为椒盐的跳跳鱼很快被抢完了,所以Daddy又给我们加上了一盘跳跳鱼,又吃得精光。我吃了三条跳跳鱼。还有一个吸引我们的菜是咸肉蒸鲜鸭蛋,所用的鸭蛋就是我们打着玩的那些鸭子所生的。这时,我看见一只鸭子在岸边发呆,就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本想把那鸭子抓住的,谁知我刚一伸手它就扑的一声飞进了池塘,毕竟我眼疾手快,在它尾巴上拔了两根鸭毛,作为战利品插在了自己头上。

吃完饭,我们又去了附近田里。那里有座破桥,我们都不敢走,就叫大胆的许维杰来。他走过去试了一下,对我们说没事,我们才一个一个地走了过去。玩了会儿,听到Daddy,妈妈的叫声,就飞奔过去。接着,我们本想划船的,但Daddy,妈妈说还是先去谭仙岭石城看看仙人脚,再顺便把大花环献给爷爷奶奶。我们边走边玩地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墓旁,献上了Daddy和我们一起编的大花环。Daddy还向爷爷敬了烟,我给爷爷奶奶敬了几棵糖,其中还有许维杰、朱日月的份。然后,给爷爷奶奶拜了几拜,就下去休息了。

毕竟我们小孩子体力好,没休息多久,又吵着要去谭仙岭石城看仙人脚。当我们终于到了谭仙岭石城时,已经有些累了,但还是很兴奋。我们问人后了解到,仙人脚就在石城之下,所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冲了下去。但这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山路,一条是车路,我们该走那条呢?大家正犹豫间,我机敏地跑到附近的一家饭店,看到一个老婆婆在做菜,就跟她搭上了话。把事情弄明白后,我告诉Daddy是往一条很偏僻的小路走下去。可是一看那条道,我有点怀疑那老婆婆说了谎,因为那里像个垃圾堆一样:道口有两口破鼎,里面都是些垃圾。但没想到,再走下去就看到一块石头,旁边有块石碑。碑上写着:“相传,五代南唐道家谭崤(紫霄真人),于谭岭石城炼丹,获辟谷养气之术,得道成仙。仙人脚遗迹由谭崤所留。”我再去看那仙人脚,差不多要比我大一个半脚,但想来也正常,我是个猫咪,怎能跟那仙人脚去比呢?我就学着Daddy“诗兴大发”道:“仙人已腾仙云去,此地空余仙人脚”(剥《黄鹤楼》诗句)。这时,Sally不知怎么“扑嗵”一声摔了个大屁敦。Daddy就说:谭崤留下仙人脚,你却留下屁股印。我们听到这话就哄堂大笑起来。

我们看过仙人脚后,就走原路回去划船。路上,Daddy给我一根“仙人棒”(竹子)。我一边撑着它一边跑起来,感觉很爽,因为那里是个斜坡。Sally、Sunny看到我拿着“仙人棒”,她们也想要,我就帮她们一起找。我们三个不费工夫就找到了两根“仙人棒”。我们都很开心,第一,有个武器来抵挡许维杰的进攻;第二,是可以用“仙人棒”撑着跑步,不费力气就可以跑得很快,想刹车时,就把“仙人棒”往前一撑,就停住了。

我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到了划船的地方。我们租了两艘船。我们三个本想坐一条船,每条船有四个座位,我们三个加上一个大人就正好。但大家一枪,便乱了套,变成许维杰、朱日月、我、Sunny妈坐一条船,Sally、Sunny、外公、小弟弟一条船。上船后,许维杰想撞外公的那艘船,我却在船上跟他捣乱,不让他靠近或撞击外公的那艘船。因为许维杰、我、朱日月都会开船,所以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每人开十分钟,可能是因为我是跟Sally、Sunny一伙的,所以我被安排在最后,而外公又不会开船,所以被许维杰撞了一下。我每次想帮外公时,总是被许维杰识破。我心里盘算,如何才能帮助外公呢?要是能使两船和平起来不就等于在帮外公了吗?正好前面有一艘像水上自行车一样的双人脚踏船。突然我灵机一动,就喊道:我们两艘船一起去进攻前面的那艘船吧! 果然,许维杰中了计。我就对外公那艘船发出信号,一起行动。外公听到这信号,就往前面冲去。我们两艘船尾追那艘船,形成一个三角形,就像在海上打仗。许维杰一边开船一边喊:“美女、帅哥,抢劫啦!”那两位被许维杰称之为美女、帅哥的回头看了一眼,就使劲登船,想要逃跑似的。我也喊:小心被撞!我们是三个开船高手,所以比外公那艘船快。靠近时,我担心许维杰真撞,要是翻船了怎么办?所以就说:你还真撞啊?小心撞翻人家。突然朱日月把转盘往左转了一下,才避免了撞船事故。为避免再次撞击,我说:我们比你们快哩!这样徐维杰就想不起要撞他们了。果然,许维杰又一次中了俺猫姐姐的计,并没向右转,而是径直往前开。这时,我们看见外公的船搁浅了,可能是应为有Sunny在内,所以Sunny妈颇有些着急,我也着急,因为里面有我最好的朋友和亲人。我们就径直往他们那艘船开去。后来,是外公将他们那条船的绳子投给了我们,我们拉着那条船走到水深的地方才救出了他们。为此我们三个都很得意,但看时间时,快到了。我们又比赛谁先回去,结果是我这艘船赢了。起来时,我很开心,好像自己为猫族建了大功劳似的。这时,看看钟,4点了。我们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南北湖。

在公交车上,我想,这真是快乐的一天。我们一天的游玩有三个高潮,那就是我上面记述的爬山、看仙人脚、划船,还有一个打鸭子的有趣插曲。。。。。。想着想着,我就睡着了。醒来时,车已到站。

(2008-3-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01:14:59 | 只看该作者
这篇稿子,洋洋洒洒,三千余字,Angella自己在电脑上一气呵成。那两根鸭毛还插在头上——她仍沉浸在游湖的欢乐中。作为叙事和铺陈,大致有了样子,但在选材谋篇、文字润色、意境提炼上,就有待修改提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16 , Processed in 0.10731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