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津清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轉載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的牟宗三先生著作網內文獻整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5:10:55 | 只看该作者
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8  19、冊 ,《認識心之批判》


牟宗三譯《認識心之批判》


序言及重印誌言

http://202.112.117.43/bbs/dispbb ... ID=18239&page=1



重印誌言


  此書醞釀於艱苦抗戰之時,完稿於魔道披靡之日。三十八年來台,本擬束諸高閣矣。乃當時香港友聯出版社欲於忙裡偷閑,承印此書。此書出版後,幾無人能讀;即有 能讀之者,亦無暇過問;即吾個人亦因時代巨變而移其心力於文化問題之疏通,不再精費神於純粹思辨哲學之領域。如以擬人詞語說此書,則此書亦可謂 「生不逢時」矣。今時過境遷,社會上漸有需要此書者。如是於久已停版之後,乃付諸重印。

   此書要為吾四十以前純哲學學思之重要結集。自今觀之,當然有許多不滿意處,亦可謂並非吾之成熟之作,至多是前半期粗略之成熟。三十餘年來,吾於中國各期哲學有詳細之解釋,如《才性與玄理》乃解釋魏晉期者,《佛性與般若》乃解釋隋唐佛教者,《心體與性體》以及《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乃解釋宋明儒學者,此足使 我中國哲學有較明確之瞭解。此外,吾於康德哲學亦有較透徹之瞭解。吾將其《純粹理性之批判》,以及其《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與《實踐理性之批判》,皆譯成中文。瞭解中國哲學固不易,瞭解西方哲學更不易,決非浮光撂影,望文生義,遊談無根者所可契入。學力不及,解悟程度不足者,鮮能有相應而諦當之理解。

   吾經過近三十餘年來中西兩方面之積學與苦思,反觀《認識心之批判》,自然不免有爽然若失感。最大的失誤乃在吾那時只能瞭解知性之邏輯性格,並不能瞭解康德之「知性之存有論的性格」之系統。吾是想把羅素與維特根什坦等人所理解之邏輯與數學予以扭轉使其落實於知性,而以先驗主義與理性主義解釋之,一方面堵絕 形式主義與約定主義之無根之談,一方面復亦堵絕將邏輯與數學基於邏輯原子論之形上學之歧出之見,此則特彰顯知性之邏輯性格,將其全體大用予以全部展示與系統陳述:此可謂以康德之思路融攝近世邏輯、數學之成就於純粹知性者也。此一思路,乃英美人所不走,亦非德國新康德學派所能至者。然所謂以康德之思路融攝近 世邏輯與數學之成就於純粹知性,此所謂康德思路只是初步一半之康德思路,並非完整正式之康德思路,蓋吾不能瞭解其知性之存有論的性格之主張,故吾當時於知識論尚只是一之實在論之態度,而非康德之「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之系統也。

   但知性之邏輯性格之充分展現於認知心之本性與限度之把握極其重要,因而於訓練西方哲學之訓練發展中亦為極重要之一步訓練。學西方哲學不是學一些空洞字眼與雜陳之觀念也。對於認知心有充分認識矣,自能進而正視道德心。欲想由知性之邏輯性格進而契悟康德之「知性之存有論的性格」,以及其現象與物自身之超越的 區分兼及其將一切對象分為感觸物與智思物之兩界之分,則須精讀康德之書。若再讀吾之《現象與物自身》一書,則可以知吾之學思之前後期之差異,而《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一書則是一過渡之思想(此書校印不佳亦不成熟)。若再進讀《圓善論》,則可以知「消化康德並使之百尺竿頭進一步」之道,並可以知中西哲學會通 之道。如此前進,則返觀《認識心之批判》固有不足,然亦有其必要。

  今茲重印,只改正其涉及羅素原文處之錯誤,其餘精略不審不諦處,則保持原文不變,無暇一一詳改,一在保存初期學思之程度,一在所以誌吾過也。然初期原創氣氛不可掩,亦自有其感發力也。

   吾之寫此書實以羅素學與維特根什坦學為背景,故讀此書者必須有讀《數學原理》(羅素與懷悌海合著者)之訓練。至若維特根什坦之《名理論》,則吾於最近重新譯出(新者對張申府先生之最早舊譯而言),讀之亦可以窺維氏學。然吾之以彼等為背景,並非走彼等之路,乃正開始走康德之路,欲以康德之思路扭轉彼等而融 攝之也。

                 民國七十六年元月  牟 宗 三

序 言

  當吾「邏輯典範」出版之時,吾即開始蘊釀此書。至今已十餘載,中間屢經易稿。於三十八年來台時,大體俱已寫成。遭逢時代劇變,五六年來,乃多從事歷史文化方之疏導。此稿藏之筐篋,初不意此時能印此書也。

  邏輯典範,從邏輯方面說,實非一好書,然從促成此書方面說,則有極大之作用。故該書,只於我個人方面有過渡之價值,實無客觀之價值。蓋吾治邏輯,首先注意者,乃在對於純形式推演之邏輯系統,追問其是否有先驗之基礎。吾初無「先 驗」一觀念,亦不解其為何義。然當吾讀各種邏輯系統時,步步審識,步步追問,乃逼迫我不得不承認邏輯實有其先驗之基礎。如是,我不能贊同時下一般人所主張 之形式主義與約定主義。我亦不能贊同潛存世界說,以及羅素的邏輯原子論。理路如此清楚,步步追去,乃知吾所形成者是一種「超越的解析」。對形式主義與約定主義言,吾所形成者,乃是理性主義與先驗主義;對歧出外陳之潛存世界說以及邏輯原子論言,吾所形成者,乃是攝邏輯於「知性主體」之「主體主義」。凡此俱在吾邏輯中困思以至,奮勉以得,雖精而不精,而輪廓俱在。而吾同時亦恍然洞曉康德哲學之精義。

  邏輯上之先驗主義與主體主義既經成立,則吾可直接瞭解一「客觀的心」,或「邏輯的我」,乃至進一步康德所說之「超越的統覺」,或「超 越的我」。如是,此書之規模即大體已成。此皆為吾邏輯書所開啟,故雲於促成此書有極大作用也。然步步展開,枝葉相當,系統整然,辨解以成,則寂天寞地,煞 費苦思。蓋對於邏輯數學之認識,雖已至先驗主義與主體主義,而對於康德哲學各部門之內容,則有重新調整之必要,此所以名曰「認識心之批判」,亦即等於重寫一部「純 理批判」也。是故所契者乃康德之精神與路向,而非其哲學之內容。吾以為如此即可以復活康德,重開哲學之門。蓋十九、二十世紀以來,物理,數學,邏輯之發 展,表面觀之,在在皆與康德精神相違反。順時以趨者,以為康德死矣。然就此各方學術之發展,順成而趨,則哲學亦死矣。故吾此書之作,一方所以復活康德,一 方扭轉時風,亦所以復活哲學。

  人心之發展,瞭解過程,常是易於向「所」,而難於歸「能」。向所,則從客體方面說;歸能,則從主體方面說。向所則順,歸能則逆。古賢有雲:順之則生天生地,逆之則成聖成賢。吾可藉此順逆兩向以明科學與哲學之不同。向所而趨,是謂順。「順 之」之積極成果惟科學。若哲學而再順,則必錦上添花,徒為廢辭。故哲學必逆。由逆之之方向以確定其方法與領域:其方法必皆為反顯法與先驗法,其領域必為先 驗原則、原理、或實驗之領域,而非事實之世界或命題之世界。維特根什坦曾說:哲學只是一種釐清活動,科學則是一組命題。哲學不與科學並列,或在其下,或在 其上。此意甚善。然所謂釐清活動,有消極與積極之別。向所而趨,順既成事實而釐清之,則為消極意義。逆而反之,其釐清為積極的,蓋能顯示一先驗原則之系統 也,故能獨闢一領域。而消極意義之釐清,則或只是吾人名言之釐清,或只是科學事實經驗事實之釐清,或只是各種命題性質之釐清,要皆浮於既成事實之表,無所 開闢,無所增益。釐清以後,還只是此事實。今之所謂邏輯分析,大抵皆此類也。故彼等反對先驗原則,取消形上學,以為形上學只是概念之詩歌,空洞言詞之遊 戲,毫無實義。其結果便只有科學一標準。然若科學,則只科學而已耳,何必再來此一絡索?此種釐清,在吾人主觀之學習過程上,自有其意義與價值,然若再從學 問上,客觀上,如此割截局限,則從學問上客觀上言之,亦可說此種釐清徒為廢辭,其為玩弄字眼,名言之遊戲,殆尤甚焉。蓋於科學哲學兩無助益也。

   向所而趨,亦可由所而逆,此則古希臘之傳統,以及康德前之理性主義,皆然。然由所而逆,則正康德所謂獨斷的,非批判的。順所而逆,而不知反,則必有羅素 所謂推不如構,以構代推。而至以構代推,則由所而逆之形上學即不能立,上段所述之取消,正其自然之結果也。則今人之以科學為唯一標準者,亦不足怪矣。故吾 常雲:今人言學只有事法界,而無理法界:無體,無理,無力。此是休謨之精神,而亦為消極釐清之所必至者。

  吾初極喜懷悌海。彼由現代物理數學邏輯之發展,上承柏拉圖之精神,建立其宇宙論之偉構。此確為當代英美哲人中之不可多得者。然自吾邏輯書寫成後,吾即覺其不行。蓋彼亦正是由所而逆也,而其所使用之方法又為描述法。此雖豐富可觀,實非入道之門。蓋其「平面」的泛客觀主義之宇宙論實未達「立體」之境,故未能盡「逆之以顯先驗原則」之奧蘊也。彼於此平面的泛客觀主義之宇宙論上渲染一層價值觀念之顏色,而不知價值何從出,價值之源何所在,此則尚不如羅素等人之「事實一層論」,「道德中立論」之為乾淨也。價值之源在主體。如不能逆而反之,則只見價值之放射,而不知其源頭之何所在。此則「超越的分解」缺如故也。即道德中立矣,亦必有其根源之所在。於經驗事實,科學命題上為中立,而彼總是一「實有」。劃清界線可,忽而抹殺之則不可。正視此實有,由主體方面逆而反之,以反顯其先驗之原則,是則「超的分解」之職責也。吾薰習於羅素,維特根什坦等人之釐清活動有年矣,吾固極稱賞其乾淨而灑然。然由其釐清之活動,亦必然澄清出一界線,由此界線之浮現,亦必然湧現出一主體。屬「所」者是何事,屬「主體」者是何事。沙水顯然,何可泯沒?若於此肯虛心以正視,則世之紛呶者亦可以止息矣。

  主體有二:一曰知性主體,一曰道德主體。茲所言之「認識心」即知性主體也。邏輯數學俱回歸於知性主體而得其先驗性與夫超越之安立,而知性主體亦正因邏輯數學之回歸而得成為「客觀的心」,「邏輯的我」。此「我」施設形式網以控禦經驗,則科學知識成。故科學亦必繫屬於知性主體而明之,此所謂逆明也,由主而逆也。由主而逆,則彰超越之分解。順所而趨,則只邏輯分析,所謂消極意義之釐清也。

  當吾由對於邏輯之解析而至知性主體,深契於康德之精神路向時,吾正朝夕過從於熊十力先生處。時先生正從事於「新唯識論」之重寫。辨章華梵,弘揚儒道。聲光四溢,學究天人。吾遊憩於先生之門十餘年,薰習沾溉,得知華族文化生命之圓融通透,與夫聖學之大中至正,其蘊藏之富,造理之實,蓋有非任何歧出者之所能企及也。吾由此而漸浸潤於「道德主體」之全體大用矣。時友人唐君毅先生正抒發其「道德自我之建立」以及「人 生之體驗」。精誠惻怛,仁智雙彰。一是皆實理之流露,卓然絕虛浮之玄談。蓋並世無兩者也。吾由此對於道德主體之認識乃漸確定,不可搖動。如是,上窺易、 孟,下通宋明儒。確知聖教之不同於佛老者,乃在直承主體而開出,而華族文化生命之主流確有其獨特之意義與夫照體獨立之實理。不可謗也。良師益友,助我實 多。撫今追昔,永懷難忘。而遭逢時變,熊師以年老不得出,尤增感念。

  乘近代學術之發展,會觀聖學之精蘊,則康德之工作實有重作之必要。吾茲於認識心之全體大用,全幅予以展現。窮盡其全幅歷程而見其窮,則道德主體朗然而現矣。友人勞思光君所謂「窮智見德」者是也。認識心、智也,道德主體即道德的天心,仁也。學問之事,仁與智盡之矣。中土聖學為明「德」之學,茲書之作即所以遙契而啣接之者也。至於明德之學,即道德主體之全體大用,則將別見他書,此不能及。惟開出道德主體,而後道德宗教,歷史文化,乃至全部人文世界。始可得而言。數年來於此多有論列,其純哲學之根據即在此書。

  夫以如此枯燥繁重之書,實當今不急之務,而胡永祥先生毅然介之於友聯,其識量不可及也。而友聯同人於經費艱困之際,坦然承受而無難,如非有精誠務學術文化之熱忱,何克臻此?勞思光先生精研康德,以為表面雖不急,而實為最急。謬予推許,贊助良多。感何可言,並此識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5:11:12 | 只看该作者
《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6冊 ,《判斷力之批判》


牟宗三譯《康德「判斷力之批判」》

譯者之言(上)
http://www.lotus-eater.net/ReadN ... %A7&SpecialID=6

  《判斷力之批判》分兩部,一部是〈美學的判斷力之批判〉,一部是〈目的論的判斷力之批判〉。前者講「美」與「崇高莊嚴偉大」(此六字一整詞,普通以莊美譯之,不諦),後者講「自然的目的論」。「美」與「崇高偉大」以及「自 然的目的論」,依康德,皆被攝屬於判斷力中來處理--作批判性的處理。判斷力是知性與理性之間的一種能力。把美學判斷與目的論的判斷收攝於判斷力中來處 理,當然有其全系統中(全部認知機能之完整系統中)的一種深刻入微的洞見或識見。這是一般人很難想到或見到的。但是從判斷力處來處理美學判斷與目的論的判 斷,是從判斷力之什麼分際上來作此處理呢?康德的著眼點是在自然之千變萬化的種種型態,以及此中之種種特殊法則之可以會通而歸於一這個分際上(不在知性範 疇所規定的普遍法則下的機械自然或普遍自然--自然之通相這個分際上)來作此種處理。因此,此中所謂「判斷力」乃是指「反省或反照性的判斷力」而言,不指「決定性的判斷力」而言,因為我們不能拿著「美」或「崇高」或「自然自的」來對於「自然」作認上的「客觀決定」。何以故不能以之作認知上的客觀決定?蓋以美、崇高、自然目的等並非是知識對象上的客觀實性。當我們對於現象的自然作認知的探究而能成一客觀性的決定判斷時,我們早已把這些特性抽掉了。因此,這些特性總只是主觀性的,它們只是我們的反省判斷力所加上去的。

  但是加上去也德有一原則,並不是隨便妄加的。康德見到自然種種繁多的形態,以及種種特殊的經驗法則之可以會通而為一,如《易傳》所謂「見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見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這似乎默默之中必有一種「巧合目的」之合目的性或適宜性存焉。如是他提出「合目的性之原則」作為反省判斷力之超越的原則。但是這超越的合目的性原則在應用於「美學判斷力」處,合目的性是主觀的合目的性,而在應用於「目的論的判斷力」處,合目的性是客觀的合目的性,這客觀的合目的性乃是反省判斷力上虛說的客觀的合目的性,此即是「自然目的」一概念所示之合目的性。

  「主觀合目的性」原則在說明反省判斷力之表現為審美判斷處是有問題的,關此,我有一長文論之,見卷首〈商榷〉文。客觀合目的性原則在目的論的判斷力之於有機物處是甚為順適而顯明的。「自然目的論」一般認為即是一種「自然神學」。但是康德在〈目的論的判斷力之方法學〉中表明此「自然的目的論」並不真能成立一種神學,但只是一神學,但只是一神學之預備或前奏。要想成立一真正的神學,必須進至道德的目的論,此不能從「自然」層以立論,必須從「自由」處立論。道德的目的論完成道德的神學,即完成上帝存在之道德的證明。關於此部,很顯明,我們可以儒家「道德的形上學」衡量之或會通之。中國儒家傳統無神學,但有一「踐仁知天」或「盡心知性知天」之道德的形上學。康德的「道德的目的論」中之所說,儒家皆可贊同之。關於終極目的(最高目的即最高善或圓善)之所說,儒家尤其贊同。因此,康德依據西方傳統,他以道德的目的論完成道德的神學,而我們則依據中國傳統,以道德的目的論來完成道德的形上學。道家亦無神學,但有一「玄智玄理表示『無』之智慧」之境界形態的形上學,此是由致虛守靜以養生之實踐之路入的。佛家亦無神學,但它有一識智對翻三德秘密藏圓教系統下的佛教式的存有論,此是由解脫之實踐工夫入。不管是道德的實踐,抑或是「致虛守靜」以養生(即養性)之實踐,抑或是佛家解脫之實踐,總皆是從主體入,故皆默契康德的「道德的神學」。康德明說只有「道德的神學」,並無「神學的道德學」,此即示從主體決定客體也。(「觀乎聖人則見天地」,並非「觀乎天地則見聖人」)。依此類推,儒家只有「道德的形上學」,並無「形上學的道德學」。佛家、道家並不可說「道德的形上學」,然玄智、玄理默成萬物為逍遙自在之存在,識智對翻決定一切法之或為「無明」或為「常樂」(「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皆示從主體決定客體也。我本想作一長文以類通康德的「道德的神學」,然以此部思理較顯豁而集中,故順譯文讀者可自為之。好在關節處吾在譯文中皆有案語以點示之。讀者若稍熟練於儒、釋、道三教之義理規範,並反覆熟讀譯文,必能自為之也。

   說到譯文,吾是據 Meredith 之英譯而譯成。關此譯文,吾曾反覆修改過好多次:先改其錯誤,後改其模糊不清,凡稍有疙瘩處必予以順通撫平。英文有三個翻譯,一是 Bernard 譯,二是 Meredith 譯,三是 Pluhar 譯。三個譯本皆有好處,亦皆有誤處或不諦當處。凡遇難通處,吾必三譯對刊。遇有專詞或名詞不諦當處,吾必對質德文原文。德文文法吾不懂。但康德所使用之專 詞吾大體皆知。有時非專詞,但於行文上亦以名詞出之,Meredith 譯不諦或不顯明處,其他兩譯反較明而較諦。凡此等處吾皆有注語以注之。三英譯之誤處大扺不在句法之看錯,而在代詞之看錯。康德原文那些代詞是很令人頭痛 的。英譯亦常順之而以代詞譯之。中文代詞是單一直代,一看即明,不會弄錯。但英、德文無此方便,雖有性別,單數、多數之不同,但以名詞多端,不明其究代何 者,故常出錯。吾於譯文皆以實字明指,雖多重複,然卻清楚。即使用代詞,亦必順中文習慣,單一直代,決無錯雜多端者。我經過這樣多次的修改順通,故每句皆 可明暢誦讀,雖絡索複雜,然意指總可表達。吾譯前兩《批判》時,未曾費多次修改工夫,故於譯文,以此譯為較佳。但前兩《批判》,講習者多,故世人知之亦較 多,雖不必真懂。對此《第三批判》,講之者少,故知之亦少,尤其在中國,直同陌生。吾原無意譯此書,平生亦從未講過美學。處此若難時代,家國多故之秋,何 來閒情逸致講此美學?故多用力於建體立極之學。兩層立法皆建體立極之學也。立此骨幹導人類精神於正途,莫急於此世。然自《圓善論》寫成後,自覺尚有餘力。 人不可無事,偶見大陸出版之宗白華先生所譯的《第三批判》於坊間,遂購得一本,歸而讀之,覺其譯文全無句法,無一句能達。宗白華先生一生講美學,又留德, 通德文,何至如此?又想宗先生雖一生講美學,然其講法大都是辭章家的講法,不必能通康德批判哲學之義理。世之講美學者大扺皆然,以為懂得一點文學,即可講 美學,故多浮辭濫調,焉能望其契入康德之義理?吾有感於宗先生之不能盡此責,如是,遂取 Meredith 之英譯本逐句細讀,據之以譯成中文。首先,那九段引論即不好譯。抗戰期間,李長之好講文學批評,以為可以講康德之美學,遂想譯那九段引論,結果譯不出。吾 當時亦不懂。只聞人言,康德欲以《第三批判》之審美判斷溝通「自然」與「自由」,遂略有憧憬,然不知其詳也。吾先譯出此〈引論〉,繼之再譯〈審美判斷之分析〉,初隻想譯關於「美」之分析,不譯關於「崇高(莊嚴偉大)」之分析,以為中國傳統智慧對此方面甚有品題,故欲略之。後來終於全部譯出。繼之復將〈目的論的判斷力之批判〉譯出,如是,遂成上、下兩冊之全文。屈指算來,迄今已七年矣。

  吾於此譯文雖費如許工夫,然譯成後,又想若不予以疏通,雖即譯成中文,人亦不懂,縱使明暢可讀,亦不易解,蓋以此概念語言太專門故,全部批判哲學之義理之最後的諧和統一太深奧故。以此,遂就審美判斷之超越的原則,即「合 目的性之原則」,作一詳細的疏導與商榷,蓋以康德之述此原則實有不諦處。疏釋已,遂就審美判斷之四相重述審美判斷之本性,然後依中國儒家之傳統智慧再作真 美善之分別說與合一說,以期達至最後之消融與諧一,此則已消化了康德,且已超越了康德,而為康德所不及。康德之以審美判斷溝通「自然」與「自由」之兩界,此實缺少了一層周折,他無我所說的合一說,審美判斷亦擔負不起此溝通之責任。吾名此長文曰〈商榷〉文,並將之列於卷首以作導引,可引導讀者去讀此譯文,並去接近康德之思理。讀者可不贊成吾之所說,然總可藉此以接近康德也。

  讀者讀《現象與物自身》,可解吾如何依中國傳統智慧消化《第一批判》;讀《圓善論》,可解吾如何依中國傳統智慧消化《第二批判》;讀此〈商榷〉長文,可解吾如何依中國傳統智慧消化此《第三批判》。瞭解中西兩智慧傳統並非易事,此需要時間慢慢來。吾一生無他務,今已八十四矣。如吾對中華民族甚至對人類稍有貢獻,即在吾能依中國智慧傳統會通康德並消化康德。此非淺嘗者所能知也,亦非浮光掠影者所可輕議也。

時在民國八十一年初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5:11:26 | 只看该作者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中册)
《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

pdf格式
有书签

    心体与性体·上册(清晰版).part1.rar    12.4M  
http://pickup.mofile.com/3213203271719482   

    心体与性体·上册(清晰版).part2.rar    11.2M  
http://pickup.mofile.com/4684670410813113   

    心体与性体·中册(清晰版).part1.rar    9.5M  
http://pickup.mofile.com/3043035495712886   

    心体与性体·中册(清晰版).part2.rar    8.9M  
http://pickup.mofile.com/110109636051169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5: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5:12:37 | 只看该作者
一一更改新址頗費時力, 先借花獻佛, 轉貼一則牟先生部分著作及摘錄, 以饗讀者.

=================================



牟宗三先生部分著作 及 摘錄

引用出處網址: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 ... page%3D1&page=1


北大中文論壇


《歷史哲學》          (目錄及網頁見下面#2 )   

《道德的理想主義》      (目錄及網頁見下麵#3 ) 

《時代與感受》          (目錄及網頁見下麵#4 ) 

《人文講習錄》          (目錄及網頁見下麵#5 )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目錄及網頁見下麵#6 ) 

《心體與性體》          (序及網頁見下麵#7 ) 

《理則學》             (目錄及網頁見下麵#8 ) 

《生命的學問》          (目錄及網頁見下麵#9 ) 

《中國哲學的特質》        (目錄及網頁見下麵#10 )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8751&extra=page%3D3

《五十自述 》  (目錄見頁2 #14 )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26972


《中國哲學十九講》       (目錄及網頁見頁2 #16 )  

莊子〈齊物論〉講演錄  
http://www.pkucn.com/blog.php?tid=138964&starttime=-92044800


維特根什坦《名理論》 
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   http://philo.ruc.edu.cn/bbs/disp ... 39&star=1#17839


牟宗三 《歷史哲學總目》
 

《歷史哲學總目》    

增訂版自序(中華民國五十一年元旦)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68.msnw


初版自序(中華民國四十四年五月)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68.msnw


第一部 夏商周

 第一章 國史發展中觀念之具形與氏族社會
   第一節 觀念之具形
   第二節 氏族社會
 第二章 周文之函義
   第一節 周文之形成與宗法社會
   第二節 政治等級與治權民主
 第三章 平等與主體自由之三態
   第一節 分位之等之價值觀念為中國文化生命之特徵
   第二節 黑格爾論東方:印度之階級與中國之統一
   第三節 東西兩族之生活原理之基本不同
   第四節 黑格爾所瞭解者並非全無理
   第五節 中國所缺者為國家政治法律一面的主體自由
   第六節 中國所具備者為道德的主體自由與藝術性的主體自由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12136


   第七節 結語:人格世界之普遍性與個體性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12136


第二部 春秋戰國秦

 第一章 五霸與孔子
   第一節 桓公與管仲之尊王攘夷
   第二節 通體是仁心德慧之孔子
 第二章 戰國與孟荀
   第一節 井田制破壞後之政治形態與戰國之純物量的精神
   第二節 全幅是精神通體是光輝表現「道德精神主體」之孟子
   第三節 通體是禮義表現「知性主體」之荀子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76630
 第三章 秦之發展與申韓
   第一節 秦之發展及其物量數量之精神
   第二節 佛老申韓之生心害政

第三部 楚漢相爭:綜論天才時代 

 第一章 天才時代之來臨
   第一節 秦之發展及其物量數量之精神
   第二節 天才的宇宙與理性的宇宙 
     http://www.gudian.net/dispbbs.asp?boardID=34&ID=33612

 第二章 綜和盡理之精神之歷史文化的意義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12137

   第一節 中國文化生命裡所湧現的觀念形態
   第二節 綜和的盡理之精神與分解的盡理之精神
   第三節 概念的心靈與智之直覺形態及知性形態:
        中國所以不出現邏輯數學科學之故
   第四節 階級對立與道德價值觀念所引生之平等及英雄盡氣所引生之
        打天下:中國過去所以不出現民主政治之故,所以未出現
        近代化的國家政治法律之故
   第五節 中國文化之未來及中西文化自然諧一之遠景

 第三章 綜和盡氣之精神之歷史文化的意義
   第一節 打天下之觀念:打天下之精神不是事功之精神
   第二節 一治一亂之迴圈性
   第三節 只有革命而無變法
   第四節 氣節之士以及所謂士氣
   第五節 暴戾之氣與慘酷
   第六節 軟性之物化與風流清談
   第七節 治國安邦以天下為己任之儒者,其用心之形態與限度

第四部 西漢二百年:理性之超越表現時期

 第一章 蕭規曹隨,躬修玄默
   第一節 蕭曹文景,附論賈誼
   第二節 漢初之封建及此問題之意義
 第二章 仲舒對策,漢武更化
   第一節 武帝之性格與董仲舒之文化運動
   第二節 理性之超越與表現
 第三章 更化後有關文獻摘錄
   第一節 儒士與巧慧之士
   第二節 儒術與法吏
   第三節 儒學與禪讓

第五部 東漢二百年:理性之內在表現時期 

 第一章 光武之人格
   第一節 光武之習尚
   第二節 船山論光武
 第二章 光武之凝斂的理性人格所決定之時代
   第一節 功臣不任吏職
   第二節 峻文深憲﹑責成吏職
   第三節 內外朝之判分至光武而成立
   第四節 三公與尚書許可權之輕重
   第五節 尚書之性能
   第六節 史﹑尚書﹑相之理想性及制度性
   第七節 經術教化之培養
 第三章 理性的與非理性的間之鬥爭
   第一節 安帝順帝時外戚與宦官之爭
   第二節 順沖質桓時李固杜喬與梁冀之爭
   第三節 桓靈時陳蕃竇武與宦官之爭
       (廢帝獻帝時袁紹將兵盡誅宦官而漢以亡)
   第四節 黨錮之禍

附錄:

一﹑唐君毅先生著:中國歷史之哲學的省察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1155174&page=1

二﹑關於歷史哲學酬答唐君毅先生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 ... e%3D1#pid1218086397  


(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八月九版﹐ 台七版)





牟宗三 《道德的理想主義》

《道德的理想主義》目錄

修訂版序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67.msnw
 

序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67.msnw


 
儒家學術的發展及其使命

理性的理想主義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 ... 6818&sid=1PWMUE


道德的理想主義與人性論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15862


理想主義的實踐之函義

辟共產主義者的「矛盾論」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47&star=1#14074


辟共產主義者的「實踐論」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16215


論無人性與人無定義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 ... 1527&sid=L2qE5d


自由與理想

人文主義的完成

論「上帝隱退」 
http://bbs.renlong.com.cn/topic.cgi?forum=111&topic=369
 

世界有窮願無窮

反共救國中的文化意識

關於文化與中國文化

附錄一:悼念唐君毅先生 
http://philo.ruc.edu.cn/bbs/disp ... replyID=&skin=1


附錄二:「文化意識宇宙」一詞之釋義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臺灣學生書局印行,中華民國八十一年九月修訂七刷)




 
牟宗三 《時代與感受》

《時代與感受》

目錄

序言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82.msnw


導言:從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看當代新儒家的精神開展(王邦雄)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ID=24&ID=979350


觀念的災害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le=39803&flag=1


有關美國與中共拉邦交之談話

「平反」與「平正」

三十年來大陸知識份子想些什麼 
http://www.beichun.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76


中國文化斷續問題

僻執、理性與坦途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哲學的用處        

談民國以來的大學哲學系

中國哲學的未來拓展

談宗教道德與文化

訪韓答問錄

訪韓觀感記

中國知識份子的命運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漢宋知識份子之規格與現代知識份子立身處世之道 
http://philo.ruc.edu.cn/bbs/disp ... ID=16713&page=1


熊十力先生追念會講話

哀悼唐君毅先生 
http://philo.ruc.edu.cn/bbs/disp ... replyID=&skin=1


「文化意識宇宙」一詞釋義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悼念徐複觀先生 
http://philo.ru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78&id=17467
     

中國文化之問題

從儒家的當前使命說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文化建設的道路 -- 歷史的回顧

文化建設的道路 -- 現時代文化建設的意義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中國文化大動脈中的現實關心問題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ID=24&ID=860527

中國文化大動脈中的終極關心問題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鵝湖出版社
牟宗三《人文講習錄》

《人文講習錄  目 次》

編印說明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87.msnw
1.  人文友會
2.   聚會講習
3.   會友名錄
4.   講詞記錄與發表
5.   講習錄之編輯出版

一、  友會之基本精神與願望。  http://www.siwen.org/XXLR1.ASP?ID=1686
      附︰唐君毅先生覆牟宗三先生書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二、 反魔道與灰色、(反灰色、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18424
三、 惻隱之心與良知 http://www.siwen.org/XXLR1.ASP?ID=1687
四、 生命之坦蕩與開朗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1182150&page=1
五、 理智與意志對立
六、 生命與理性對立
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八、 意志與超意志
九、 邏輯的我與道德的我  http://www.zmw.cn/bbs/dispbbs.as ... 65&star=1#64865
十、 具體的解悟與抽象的解悟
十一、 無可奈何的缺憾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 ... 0935&sid=Mf4ycv
十二、 時代使命與文化意識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17039
十三、 自然與文化的對立  http://www.zmw.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53753
十四、 質的世界之根源:心性之學  http://www.zmw.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53753
十五、 王學的歧出
十六、 古人講學的義法
十七、 王學的正解,(講「劉蕺山語錄」)
十八、 中國文化的發展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1179437&page=1
十九、 理與事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 ... 9579&sid=h1zQiv
二十、 略論儒家的工夫。附︰答蔡仁厚書
二十一、 通向新外王的道路(一)
二十二、 通往新外王的道路(二)
二十三、 通往新外王的道路(三)
二十四、 理性的運用表現與架構表現
二十五、 民主政治與道德理性
二十六、 普遍性與個體性,(講黑格爾「許可權哲學引論」)
二十七、 黑格爾哲學與存在哲學
二十八、 中西思想諸問題之討論
二十九、 存在的進路與非存在的進路,自由討論(記錄稿遺失) (講「存在主義底義理結構」)
三十、  精神哲學與自然哲學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 ... 9446&sid=dv1AUx
三十一、 理智、美學與道德意識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 ... 9447&sid=dv1AUx
三十二、 懷悌海哲學大意  及 附識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 ... 9501&sid=hiJAcN 
三十三、 懷悌海哲學之問題性的入路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 ... 9534&sid=nicrCx
三十四、 唐君毅先生講「人學」 http://bbs.chinavegan.com/dispbbs.asp?boardid=6&id=1702
三十五、 師友之義與友道精神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 ... 0776&sid=nrv38p

(臺灣學生書局印行,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初版)
牟宗三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序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90.msnw

目 次

第一講 中西哲學會通的可能性:哲學真理之普遍性與特殊性

第二講 中國哲學底傳統:中國哲學所關心的是「生命」,
     而西方哲學所關心的其重點在「自然」 http://philo.ru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91&id=18273

第三講 西方哲學底傳統:柏拉圖傳統,來布尼茲、羅素傳統及
     康得傳統:從來布尼茲、羅素傳統說起–– 
      來布尼茲思想之下委與上提

第四講 康得的「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比對反於
     「經驗的觀念論」與「超越的實在論」;由經驗的實在論
      融攝知識範圍內一切實在論的思想,由超越的觀念論融攝
      一切實關於于智思界者的思想 http://yp719.et.cyu.edu.tw/cgi-b ... pic=288&show=50

第五講 康得的經驗意義的二元論與羅素的中立一元論:
      超越意義的二元論不能成立  http://yp719.et.cyu.edu.tw/cgi-b ... pic=288&show=50

第六講 經驗的實在論開感觸界,超越的觀念論開智思界:
     中西哲學對此兩界之或輕或重,或消極或積極

第七講 一心開二門:中國哲學對於智思界是積極的,對於感觸界
      是消極的(就成立知識言) ;西方哲學則反是

第八講 只康得的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所開的兩界可以與
      中國哲學會通:進一步講經驗的實在論如何使主觀的表像
      涉及物件而可以客觀化

第九講 使主觀表像客觀化的是發自知性主體之形式,猶若「立於禮」

第十講 未決定的物件與決定了的物件

第十一講 範疇之發現:知性之邏輯的性格與存有論的性格

第十二講 範疇之形而上的推證與超越的推證

第十三講 「知性為自然立法」之意義:此是否主觀主義?

第十四講 現象與物自身之超越的區分:感觸直觸與智的直覺之對比
      以及直覺的知性與辨解的知性之對比:中國哲學
      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覺

(臺灣學生書局印行﹐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三月二刷)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

《心體與性體》

序  及   原典選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63.msnw  或   http://www.tomedu.com/ydbbs/dispbbs.asp?BoardID=2&ID=12104

目錄  (尚無)

下面連接的第6樓可能有下載或相關資料
http://club.beelink.com.cn/dispb ... p;skin=0&Star=1
牟宗三 《理則學》

《理則學》

序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71.msnw

目錄

第一部 傳統邏輯

第一章 論概念
  第一節 概念底意義
  第二節 共相、殊相、類
  第三節 五謂與定義
  第四節 概念底內容與外延

第二章 論命題
  第一節 命題底分類
  第二節 主謂式底命題與關係式底命題
  第三節 分析命題與綜和命題  http://philo.ru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101&id=17934
  第四節 存在命題與非存在命題
  第五節 內容命題與外延命題

第三章 AEIO底構造及其說明
  第一節 AEIO底構造及其說明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d=25&id=1142118 (摘錄)
  第二節 存在公理與 AEIO底對當關後

第四章 周延原則與AEIO底直接推理
  第一節 周延原則
  第二節 七種直接推理
  第三節 對偶性原則與換主之質之推理

第五章 正稱與反稱的 AEIO:八種關係
  第一節 開列八種關係底進路
  第二節 八種關係底說明

第六章 二分法思想律
  第一節 二分法
  第二節 思想律
  第三節 對於思想律底非難

第七章 間接推理一:三段推理
  第一節 三段推理底格與式
  第二節 曲全公理與還原術
  第三節 存在公理與三段式底兩種基型
  第四節 不一致的三支式

第八章 間接推理二:假然推理及其他
  第一節 假然推理
  第二節 析取推理
  第三節 兩難推理

第二部 符號邏輯

第九章 邏輯代數
  第一節 綜述此系統底基本特性
  第二節 推演系統底基本觀念,定義與設准
  第三節 承前推演系統
  第四節 在傳統邏輯方面的應用

第十章 真值函蘊系統
  第一節 綜述此系統底基本特性
  第二節 推演系統        
  第三節 綜述真值函蘊之特性

第十一章 嚴格函蘊系統
  第一節 此系統底淵源及其基本概念
  第二節 嚴格函蘊底演算
  第三節 推演系統底解析

第三部 方法學

第十二章 歸納法
  第一節 經驗知識底物件及培根的四蔽說
  第二節 記述底方法
  第三節 記述中的歸納
  第四節 解析中的假設
  第五節 因果關係與米爾的歸納四術
  第六節 全幅歸納過程之完整形式
  第七節 歸納,統計,概然

附錄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58150&fpage=1  可列印

第十三章 辯證法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8372&extra=page%3D1
  第一節 講辯證法的基本觀念
  第二節 就” 精神表現底發展過程” 以言辯證
  第三節 就” 形而上的絕對真實” 以言辯證
  第四節 辯證法不能就外在的平鋪的事象之變動與關聯以言
  第五節 論唯物辯證法之不可通

第十四章 禪宗話頭之邏輯的解柝  http://www.zmw.cn/bbs/dispbbs.as ... 32&star=1#59732 
  (傅成綸: 禪宗話頭之邏輯的解柝)
  第一節 對答底三種方式
  第二節 “達摩東來意”--  問語表意方式上之自相予盾
  第三節 其所以為矛盾由於其向外執著的關連性
  第四節 無意義的對答是必然的

(正中書局,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十月臺初版第十二次印行)
牟宗三 《生命的學問》

《生命的學問》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 ... ;toread=&page=1  (可列印)

目 錄

自序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57.msnw

一﹑說“懷鄉”  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sixiang/200507/2350.html

二﹑哲學智慧的開發 http://dujin.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34

三﹑從西方哲學進至儒家學術 http://dujin.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36

四﹑關於“生命”的學問 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2232/06.htm

五﹑中國數十年來的政治意識 http://dujin.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44

六﹑尊理性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7298&extra=page%3D1
   
七﹑略論道統、學統、政統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7297&extra=page%3D1
   或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ID=24&ID=319372

八﹑人文主義與宗教 http://yp719.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48

九﹑儒教、耶教與中西文化 http://dujin.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52

十﹑關於宗教的態度與立場 http://philosophyol.com/bbs/dispbbs.asp?boardid=21&id=17332

一一﹑祀孔與讀經 http://www.siwen.org/ltxxlr.asp?id=894&page=2

一二﹑現時中國之宗教趨勢 http://yp719.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54

一三﹑為學與為人 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sixiang/200509/2643.html

一四﹑我與熊十力先生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一五﹑王陽明學行簡述  http://yp719.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56

一六﹑黑格爾與王船山  http://dujin.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57

一七﹑論“凡存在即合理” http://dujin.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58

一八﹑人類自救之積極精神 http://dujin.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59

一九﹑自由主義之理想主義的根據 http://yp719.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60

二〇﹑論黑格爾的辯證法 http://dujin.et.cyu.edu.tw/cgi-b ... um=27&topic=261

二一﹑水滸世界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三 民 文 庫)
牟宗三 《中國哲學的特質》

《中國哲學的特質》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8751&extra=page%3D1

目錄

再版自序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88.msnw

小 序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88.msnw

第一講 引論︰中國有沒有哲學?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第二講 中國哲學的重點何以落在主體性與道德性? http://www.zmw.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60728

第三講 憂患意識中之敬、敬德、明德與天命 http://www.zmw.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61407

第四講 天命下貫而為「性」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第五講 孔子的仁與「性與天道」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第六講 由仁、智、聖遙契性、天之雙重意義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第七講 主觀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第八講 對於「性」之規定(一) 易傳﹑中庸一路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第九講 對於「性」之規定(二) 孟子一路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第十講 複性的工夫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 ... D=24&ID=1063611

第十一講 中國哲學的未來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replyID=&skin=1

第十二講 作為宗教的儒教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14997

學生書局,1963年6月初版,1998年5月再版9刷
牟宗三著   《五十自述》

五十自述  目 錄


第一章 在混沌中長成
第二章 生命之離其自己的發展
第三章 直覺的解悟
第四章 架構的思辨
第五章 客觀的悲情
第六章 文殊問疾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54680&fpage=1   (可列印)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

序  http://groups.msn.com/sgip55u2n4ipcjm9146n91lu30/page89.msnw

目 錄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7&strItem=books

序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7&strItem=books

第一講 中國哲學之特殊性問題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7&strItem=books

第二講 兩種真理以及其普遍性之不同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7&strItem=books  

第三講 中國哲學之重點以及先秦諸子起源問題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7&strItem=books

第四講 儒家系統之性格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7&strItem=books

第五講 道家玄理之性格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7&strItem=books

第六講 玄理系統之性格 --  縱貫橫講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7&strItem=books

第七講 道之「作用表像」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7&strItem=books

第八講 法家之興起及其事業  http://bbs.renlong.com.cn/topic.cgi?forum=111&topic=396

第九講 法家所開出的政治格局之意義 
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 ... ID=16270&page=1
 

第十講 先秦名家之性恪及其內容之概述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29110


第十一講 魏晉玄學的主要課題以及玄理之內容與價值 http://yp719.et.cyu.edu.tw/cgi-b ... start=12&show=0

第十二講 略說魏晉梁朝非主流的思想並略論佛教「緣起性空」
      一義所牽連到的諸哲學理境與問題   http://yp719.et.cyu.edu.tw/cgi-b ... start=12&show=0

第十三講 二諦三性:如何安排科學知識?此是否主觀主義?

第十四講 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

第十五講 佛教中圓教底意義

第十六講 分別說與非分別說以及「表達圓教」之模式

第十七講 圓教與圓善

第十八講 宋明儒學概述

第十九講 縱貫系統的圓熟   
http://www.zmw.cn/bbs/dispbbs.as ... ID=64563&page=1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書局,1983年10月初版,2002年8月再版9刷

《理则学》(台灣版) 的目錄及連接   
http://www.tomedu.com/ydbbs/dispbbs.asp?BoardID=2&ID=12179

《理则学》 附錄 第十三章 《辩证法》連接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8372&extra=page%3D1



http://www.wenxue.com/T3/?q=node/4074  新亞學生報


網 址

牟宗三 《生命的學問》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54961


牟宗三 《五十自述》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54680


牟宗三 《理則學 》附錄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58150


牟宗三 《中国哲学的特质》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1630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6:29:27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10-9 11:17: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6:42:51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客气!呵呵这些还不是很全,但已经可以看很长时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09 , Processed in 0.15868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