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闲云流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投机崇洋——胡适之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05:49 | 只看该作者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西元一二三六年~一二八二年·南宋)

[url=]文天祥[/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日

  姓文,名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江西吉水人。宋理宗时,进士第一,曾知赣州。元兵南侵,变卖家产,号召郡中豪杰,敌抗元军。奉旨入元军议和,无理被执,行镇江时,夜逃樊笼,辗转至温洲。益王立,召入福州为丞相。卫王立,封为信国公。反攻元军,不幸被执,拘于燕京地窖中,威武不屈,名利不惑,视死如归,无动于衷,作《正气歌》以明志。三年后,慷慨成仁,元世祖赞为真男子。曾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何等雄壮之嘉言。万古不朽,流传后世,中国之完人,足为楷式。

  赞曰

  炎黄子孙 不屈不挠 百折不变 千古英豪

  正气凛然 志节弥高 蒙古钦服 称曰奇男

  又说偈曰:

  日月并明照世灯 金石操守鬼神惊

  浩然正气塞天地 仁义忠心冠古今

  华夏突出豪杰士 宇宙同钦大英雄

  人人能效文丞相 何愁世界不升平

  白话解

  《水镜回天录》这本书里,什么样的人物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也有,善者可以做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照着学。不善的我们就不要照着学。所写的有出家人、在家人,有佛、菩萨,也有杀人的凶犯,世间的人有很多的样子,形形色色,种种不同——面貌不同,思想不同,行为不同,就看我们要学哪一种人。这些多数是古人,已经过去了,今人也有几个。过去的古人,我们怕把他忘了,所以再提出来重复一下。现在的人,我们也怕不认识他,所以再介绍一次。

  《水镜回天录》为什么要写在家人?因为一般人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少,在家人多。在家人有好的榜样,我们也应该学习。寓褒贬,别善恶,这有一点《春秋》的味道,可是《水镜回天录》比《春秋》现实一点,《春秋》是古人写的很古的文章,《水镜回天录》比较通俗,人人都懂。

  今天讲文天祥。我并不认识文天祥,相信各位也没有人认识。就因为没有人认识,所以我们提出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文天祥是中国人的精神代表,中国人要是人人都像文天祥,那么谁也不敢来侵略。就因为人人不如文天祥,所以才搞得乱七八糟,国不成国,家不成家,人不成人——人都变成鬼了,只知道自私自利,只知道贪,不知道要帮助其他人。

  文天祥是南宋时代的人,宋朝末年是乱世,也因为在乱世,才显得出这样的优秀份子。我们佛教徒应该想一想,佛教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佛门里哪一位能发心做一个佛教的优秀份子,在末法时代把正法的法幢建立起来?大家要注意这一点。你也可以建立正法的法幢,我也可以建立正法的法幢,他也可以建立正法的法幢。可是因为“龙多侍靠,不是旱就是涝”,佛教徒份子不齐,你想:“这不是我的事。”他想:“这不是我的事。”我也想:“这不是我的事。”谁都推诿不前,所以把佛教弄得一天不如一天。

  我们之所以提出文天祥,就是要让佛教徒作一个借镜,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佛教里牺牲?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佛教里做一个大忠臣,做一个有力量的大力士,做一个大的支持者、护法者?在末法的时候,我们要是能发这种心,也就等于文天祥在宋末时,有正气,有硬骨头,有这种精神一样。

  所以我们今天讲文天祥,不单是文天祥,我们每讲《水镜》的一个人物,如果是善的,大家都应该把他往自己身上配合一下:我是不是能效法这个人?我是不是应该在佛教里做一番事业?因为我们是佛教徒,为什么不能拿出真正的精神、真正的骨头、真正的正气,来为佛教努力?

  文天祥在宋末的时候,本来想保护宋朝,令它不致于灭亡,可是他的力量没能做到。有人会说:“既然他没有成功,我们为什么要效法他呢?”天下事本来就是有的能成功,有的不能成功。虽然他没有成功,不能保住南宋,可是他的精神是永远存在的,他的正气是永远不朽的,他这种硬骨头是值得人人钦佩的,这一点是我们佛教徒所应注意的。我们要是能这样去保护佛教,令佛教发扬光大,你怎么知道我们不能把末法转为正法?所以我们听了文天祥之后,人人都应该发奋图强,在佛教里做一个中坚份子,这才不愧是一个佛教徒。各位!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编按:因此篇宣公上人未逐字解释正文,故下列由弟子补述。) 

  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位殉国的大臣,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天祥是他的名,号文山,又叫宋瑞。他二十一岁时参加殿试,当时宋理宗看到他的文章时,不但欣赏其文,又爱其忠烈,不禁赞叹说:“此天之祥,宋之瑞也。”所以亲自御笔点为状元。这就是“宋瑞”这个名字的由来。

  他是江西吉水县人,仪态修伟,温文儒雅,眉目秀长,长得一表人才。父亲文仪先生是个高风亮节的读书人,文天祥受父亲的影响很大,自小便培育出忠孝节义的观念。他二十岁时,父亲把他送到白鹭州书院去读书,这书院是南宋的左丞相江万里先生创设的,他也是一位忠贞爱国之士。

  虽然文天祥二十一岁就中状元,可是父亲却在他状元及第后的第四天就病逝了。文天祥守丧三年期满后,才出仕为官。因当时政治腐败,数年间,或被谗言,或自请解职,曾数度进进出出朝廷。

  后来他调知赣州(即今江西),为家乡办事,勤政爱民,颇得所属十县百姓的爱戴。此时,北方的元兵大举扑向东南,侵略宋朝。不久,元兵攻陷了长江上游的重镇,南宋在军事上相当危急,京都临安眼见不保,朝廷就号召地方发兵勤王——到京城救皇帝,保卫京都临安。

  文天祥一接到诏书,慷慨激昂,立刻变卖家产充作军饷,同时又招募郡中豪杰和有志之士一、两万人,准备抵抗元军。可是当朝的宰相又忌才妒贤,并不重用文天祥。直到元兵逼近京师,才慌了手脚,颁旨催促文天祥率兵入京。这时朝中乱成一团,文武百官大都逃走,文天祥力主再战,但太皇、太后与宰相胆识全无,一味主和,在此关头,宰相又偷偷逃走了。太皇、太后情急之下,派人向元军递上降表,但元军指定要宰相亲自来谈判投降事宜。

  于是这个收拾残局的责任,就落在文天祥身上,他临危受命为右丞相,奉旨到元营去。文天祥入元营议和,他大义凛然,一派泱泱大国的风范,使元军将领相顾失色。可是最后却被扣留下来,原来他被内奸出卖了!

  文天祥在元营中,抗论不屈,气节凛然,使元军统帅钦佩不已,一心想收为元用,就把文天祥押往北方。行至镇江,他得到一些义士的帮助,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脱离虎口,辗转到了温州,开始为期两年艰苦的抗元活动。之后,益王立,召文天祥入福州为丞相。卫王立时,又封他为信国公。不幸,在反抗元军时,又再次被俘。

  元世祖非常敬佩文天祥的气节,千方百计威胁利诱,想逼他归服,为元朝做事。可是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最后被拘留在燕京一间阴暗潮湿,臭气四溢的地窖中,企图以恶劣的环境来消磨他的壮志,力劝他投降。可是文天祥在这种臭不可挡,令人作呕的环境中,住了三年,居然无病无灾,为什么?因为他“善养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也就是天地的正气。有这种正气,就足以战胜种种邪气。文天祥那首千古不朽,气壮山河的《正气歌》(注1),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为炎黄子孙留下永恒的遗产!

  文天祥威武不屈,不为名利所惑,视死如归,无动于衷。三年后,元世祖又召见文天祥,进行最后的劝降,文天祥凭着他忠君报国的金石气节,始终不屈不挠。元世祖在万分惋惜下,下令把他杀了!

  文天祥慷慨成仁,就义的第二天,文夫人在他的衣带间发现一篇赞:“……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文天祥这种崇高气节,连元世祖都不禁称赞他为真男子!

  宋朝末年,著名的抗元民族英雄,除文天祥外,尚有张世杰与陆秀夫,人称“宋末三杰”。文天祥在被俘后,元将曾嘱他写书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于是奋笔疾书《过零丁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注2)

  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何等的豪情壮志,将读书人的气节表露无遗,其精神照耀古今,万古不朽。文天祥是中国的完人,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

  赞曰

  炎黄子孙,不屈不挠:文天祥是炎黄的子孙,代表中国人的后代。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他始终不屈服,一心一意拯救国家,气节高操。

  百折不变,千古英豪:虽历经百般磨难,永不改变其忠贞的志向,愿以一死尽节。他真是千秋万世的英雄豪杰!

  正气凛然,志节弥高:他浩然的正气充塞宇宙间,惊天地,泣鬼神,令人肃然起敬。其志向和节操,在《正气歌》的字里行间表露无遗,犹如高山一样,令人仰止。

  蒙古钦服,称曰奇男:他这种情操,令来自蒙古的皇帝——元世祖都非常佩服,称他为奇男子。

  又说偈曰:

  日月并明照世灯:文丞相浩然的正气,犹如日月的光明一样,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照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永远是中国人的楷模。

  金石操守鬼神惊:他的志向和节操,犹如金石一样的坚固,铿锵有声,为了国家民族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卖国求荣,不屈于恶势。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通天彻地,连鬼神都惊其壮烈。

  浩然正气塞天地:他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充塞天地,弥补天地正气的不足。

  仁义忠心冠古今:他忠心耿耿,成仁取义,贯彻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华夏突出豪杰士:他是华夏民族中最突出的豪杰志士。

  宇宙同钦大英雄:不但华夏民族称仰他,连寰宇的众生也都钦佩这位大英雄的作风与胸襟。

  人人能效文丞相:人人若是能效法文丞相的志气与节操。

  何愁世界不升平:我们又何必担忧这个世界不太平呢?

  注1:《正气歌》全文如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亟!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注2:古时在竹简上书写,其方法是先以火炙竹片去其湿,再刮去竹青的部份,以便于书写,又可防蛀,故称为“汗青”。此处是代表史册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11:10 | 只看该作者
一代经师——宋濂
(西元一三一○年~一三八一年·明朝)

[url=]宋濂[/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七月四日

  名濂,字景濂,明代浙江金华人。其母夜梦僧,手书《华严经》,谓:“吾乃永明延寿,欲假一室,以终此卷。”醒濂诞生。眉清目秀,英敏强记,一目十行,学问渊博,精于内外典,为一代经师。淡泊名利,元代不官。尝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后与刘基同事明太祖,基参与军中谋议,濂则襄助文书。状貌丰伟,美髯拂胸,有长者风,令人肃然起敬。奉诏撰《元史》,著《母子爱》短文等流通于世。晚年因胡案,外遣边疆,卒于途。

  赞曰

  明朝宋濂 既忠且贤 永明借室 敬书华严

  孝亲爱国 为官不贪 佛教翘楚 救众倒悬

  又说偈曰:

  出世入世化坤干 既贤而圣觉三千

  弘扬华严示方便 阐明忠孝立经权

  长者高风仪百世 古德亮节流万年

  因果循环演大教 永明善继寿绵绵

  白话解

  在每一个朝代里,都会有一些大权示现的菩萨来到世间,或者示现长者身,或者宰官身,或者示现比丘、比丘尼身,种种不同。永明延寿禅师,据说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他的所行所作与人多少有点不同。后来他又示现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也是好像青草堂和尚一样想要做官,据说宋濂是善继禅师的后身。

  宋濂是明朝时代浙江金华县人,姓宋,名濂,字景濂。他这一生对“濂”字很感兴趣,大概因为他五行缺水,所以总要有个水字边。他的母亲怀他时,有一天晚间梦见一个和尚在写《华严经》,这个和尚对她说:“我写《华严经》需要有一间房子,想要向你借房子来写完这卷经。”为什么永明寿禅师到她这儿来借房子?因为他和这个家庭有缘,要了结这一段公案,所以托生到宋家。

  母亲梦醒的时候,宋濂就出生了。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英敏强记,记忆力特别好,可以过目不忘,而且能目下十行字。所谓“目下十行字”,实际上也是一行一行看,并不是眼睛一下子就可以看十行。看文章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才能分辨出句意。如果一看就看一大片,怎么能分别出句读?“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是因为敏捷,别人看一行的时间,他可以看十行,看得快,记忆力也强。

  三国时代的庞统,能“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他用这个方法来对治粗鲁人——张飞。本来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只要得到其中一个,就能把世间治理得太平。所以刘备首先三顾茅庐,三请诸葛亮,得到“卧龙”。

  可是以后庞统来了,刘备不太注意他,甚至把司马徽所说的话都忘了,只委派庞统去做县令,也就是一个地方官。当时中央每隔一段时间,要派人去视察地方的县政,张飞被派去调察庞统,因为庞统到任以来只是喝酒,其他什么事情也不干。他把接状子的招牌挂出去,说:“任何人有冤屈,都可以来投诉、控告。”可是他上任一百多天,一件案子也没有办过,把状子都压在那儿,有几百份之多。张飞到了那儿,听他的下属说他做官只喝酒,旁的事情什么也不干,就预备给他难看,想打他一顿,也就是要查他的案子。

  张飞问庞统:“你到这儿来,什么公事也不办,尽干什么来着?”庞统就叫衙役升堂,通知所有告状的人来,大概有几百人都集合到这儿。庞统说:“你们每一个人说自己的案由。”庞统耳朵听,眼睛看,手上拿着笔判案,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几个月的文件都批了,判好了案子。张飞一看这个人“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心想:“他真是奇才啊!”张飞也被弄糊涂了!所以他很佩服庞统。

  其实耳听百人音,谁都会的,怎么说呢?我相信庞统三个月当中所接的状子,他不会一点都不看的。虽然他每天喝醉酒,他也会看一看的。只要看一看,就是不审问也知道怎么判,因为有智慧的人,从字里行间一看,就会知道你是有理或没有理,或者公道不公道。所以他早已胸有成竹,他听人讲案由的时候,只是走一走形式。张飞是一个粗人,一看他能这样:“喔!听这么多人讲话,叽叽喳喳像鸟叫似的,他都能听得清楚,案件也判得没有错误。判完了,大家都心服口服的。这真是奇才!”其实庞统早就看过了,他早就明白怎么样判断,所以这个方法谁都可以做得到。

  宋濂也是非常聪明,博闻强记,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又能过目不忘,有超人的才能。他精通内外典——对佛教的经典也通达,对世间的文字更了解,所以他是一代的明经大师——明白经典,无论世间的经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类,或是出世的经典,他都明白。

  他的学问非常渊博,可是对名利很淡泊,不求名,不求利。虽然做官,也是行所无事。他本是元代的人,可是不在元代做官,他常常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善良的小鸟,要选择好的树木栖息。好的臣子,也要选择他所服从的君主奉事。所以,以后他就和刘伯温一同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当时刘伯温管参谋,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宋濂管文书,一切的文件、来往公事、发号施令、立法,都由他来做。他相貌丰伟,胡子很长,飘洒到胸前。他有长者的风度,令人肃然起敬。这是现宰官身,又现长者身,又像大丈夫身,所以他的样子很特别的。

  他奉明太祖——朱洪武的命令,撰写《元史》。又著有《母子爱》(注1)等很多篇短文通行于世,这些文章都是劝善罚恶,包藏因果的道理。晚年辞官不做。七十二岁时,宰相胡惟庸想要造反(注2),他也涉及这个案件,成为嫌疑份子,本来应该斩首示众,皇帝念他年老,没有杀他,把他外放到边疆,但他却于迁徙的路途中往生。

  赞曰

  明朝宋濂,既忠且贤:明朝宋濂大学士,又忠心,又贤良。

  永明借室,敬书华严:永明寿禅师要借房子,为什么?他想要恭恭敬敬把《华严经》写完。

  孝亲爱国,为官不贪:他是个很孝顺的人,也很爱护国家。做官的时候非常清濂,不贪污,不受贿。 

  佛教翘楚,救众倒悬:他是佛教里一个伟大的人物。“翘”当“大”字解,翘楚就是栋梁的意思。他是佛教的一个栋梁,在佛教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救了很多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

  又说偈曰:

  出世入世化坤干:永明寿禅师是个出家人,善继禅师也是个出家人,然后又化身做官。他出世又入世,为了教化男男女女。坤就是女人,干就是男人。

  既贤而圣觉三千:他贤而有德,有圣人的智慧,所以能觉悟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弘扬华严示方便:他到世间上来,专门提倡《华严经》,示现种种方便法,引导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阐明忠孝立经权:他阐明忠君爱国的道理,立下经常之法及权变之法。

  长者高风仪百世:他是一个很有长者风度的人,仪范百世,百世以后人人都效法他。

  古德亮节流万年:从古以来,有德行的人那种清高的品节,流芳万年,永远也不断绝。

  因果循环演大教:这一切事情都有前因后果,他是来演化佛法大教的。

  永明善继寿绵绵:永明禅师和善继禅师的德行,永远存在世界上,绵绵不断。

  注1:《母子爱》全文如下: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敷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制。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

  注2:此乃发生于明朝洪武十三年之政治风暴,宰相胡惟庸图谋不轨,事发后,太祖不仅怒杀胡党人物,凡与胡党有关系的人也都一概诛杀。当时宋濂的长孙宋慎在朝为官,与胡惟庸有所来往,以致被列为胡党,株连被戮。宋濂幸赖皇后与太子的营救,免于死罪,而令其全家流放于茂州。宋濂遂徙死于三峡途中,家人将他葬于莲华山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14:50 | 只看该作者
才高气傲——谢灵运
(西元三八五~四三○年·魏晋南北朝)

[url=]谢灵运[/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五月二日

  名灵运,小字客儿,南北朝时,刘宋河南太康人。谢玄孙,承袭祖荫,为康乐公。生于鼎食之家(注1),生活奢侈,车服鲜丽,喜游山水。文学之美,独步江左,称为山水诗人。初为永嘉太守,纵情山水,不理政事,被免官职,隐居会稽东山。曾为庐山东林寺建莲池,因性放荡,未入莲社。后与慧观及慧严二师,删改大本《涅槃经》为三十六卷。赞同生公“顿悟成佛”说。自为清高,目空一切。每成一诗,无论贵贱,莫不争写,有洛阳纸贵之势。宋文帝赞其诗及书为二宝。因诗有“韩亡子房愤,帝秦鲁连耻。”二句,触怒文帝,骄慢被诛,年仅四十九。有诗集传世。

  评曰:

  贫无谄难 富有骄易 纨绔多才 非载道器

  虽造莲池 葬浊恶地 世当戒之 横行招忌

  又说偈曰:

  才高气傲玩山水 七步成诗曹父鬼

  煮豆燃萁釜中泣 执柯伐木吊马嵬

  狂者进取胡太过 狷士不为又弗追

  天地造物何其巧 任性妄行死未悔

  白话解

  这个谢灵运很有才气的,可是虽然有才气,却没有德相,所以就妄自尊大,很骄傲的。他的小字叫客儿,是刘宋时河南太康人。他的祖父谢玄是晋朝的大将军,有军功,所以他承袭祖荫,借祖父之光做了康乐公。“公”是古来五种爵位——公、侯、伯、子、男之首。他生在富贵之家,富贵之家是很讲究,很奢华的,所以他的生活也就很奢侈,浪费很多东西,所谓“富家一席酒,贫汉半年粮。”他出入车服鲜丽,坐的车非常豪华,好比现代最豪华的劳斯莱斯汽车。而且欢喜游山玩水,旁的什么都不注意。 

  他文章作得非常好,独步江左,堪称江南第一,称为“山水诗人”。因为他爱好大自然的境界,即使他在永嘉(现在的温州)做太守的时候,也是纵情山水,不理政事,所以就被免职。以后隐居到会稽东边的山上。

  他曾为慧远大师于庐山东林寺造放生池。因为性情不守规矩,很随便的,所以未入莲社。即使想要入莲社,莲社也不要他。后来他和慧远大师的门下慧观、慧严两位法师,共同修改大本的《涅槃经》,分为三十六卷。因为他的文章好,所以由他润色。他很佩服道生法师。道生法师主张顿悟成佛,他也很同意这个说法。

  他自命清高,目空一切,目无余子,看不起旁人——有才华的人,多数都患这个毛病。他每作一首诗,无论富贵或贫贱的人,都争着抄写,就浪费很多纸,所以造成“洛阳纸贵”——在河南那个地方纸都贵了。宋文帝赞叹他的诗和书法为两种国宝。可是他也因诗招祸,因为他的诗里有“韩亡子房愤,帝秦鲁连耻”(注2)两句,触怒了宋文帝。因为他是晋朝遗臣,而南朝刘宋的皇权,是以平民身分篡位得来的,宋文帝觉得这是揭他的疮疤,所以把他斩首示众。他就因为这么骄傲任性而被诛,年仅四十九岁,有诗集流传于世。

  评曰:

  贫无谄难,富有骄易:这是评论他的。穷人多数对人有一种谄媚。要是穷人没有谄媚的思想,不去锦上添花,这是很难的。而富贵的人很容易有骄傲的毛病。

  纨绔多才,非载道器:虽然他多才,却是一个纨绔子弟。不是一个能修行的载道之器,也不是国家的栋梁。

  虽造莲池,葬浊恶地:虽然他造莲池,但还是被杀了。

  世当戒之,横行招忌:世人应该以此为戒,要是骄慢横行,就会招祸。

  又说偈曰:

  才高气傲玩山水:他目空一切,一天到晚游山玩水。

  七步成诗曹父鬼:曹操有鬼那么聪明,所生的儿子也很聪明,所以曹子建能七步成诗。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呢?曹丕要曹子建七步以内作成一首诗,如果作不成,就把他杀了,所以曹子建在七步以内就作成一首诗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看了也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没杀他。

  煮豆燃萁釜中泣:豆子在锅里,好像哭泣似的。

  执柯伐木吊马嵬:执柯伐木,就是拿着斧头去砍树木。吊马嵬,唐朝杨贵妃在马嵬坡军中之乱,将军陈玄礼逼着她上吊。这是杨贵妃骄奢纵逸必然招祸,世人当以此为戒。

  狂者进取胡太过:谢灵运是属于狂者之流,狂者未免太过进取了吧!所谓“狂者有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太过,狷者不及,两者都不合乎中道。

  狷士不为又弗追:狷士就是洁身自爱的人,他有所不为,不那么荒唐,可是却又赶不上,这也是不合乎中道。

  天地造物何其巧:天地生人,有很多巧妙的地方,譬如很多人有高才,却很穷困。很多人不穷困,却很骄傲,这里头很不可思议的。

  任性妄行死未悔:谢灵运很任性、很随便、很放荡,甚至到死的时候也不后悔,你说可怜不可怜?由此可见,人在世界上多数是不觉悟的,至死不悔,也不知道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要是不明白,都是东撞西撞,人人都觉得自己对,等到闯祸了,还不知道怎么闯出的祸呢!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都要“以善者为法,以不善者为戒。”好像这位谢灵运,真是不够运,只活到四十九岁就被人杀了。以他那么聪明的人,为什么做出这么糊涂的事?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注1:列鼎而食,谓富贵人家之饮食。

  注2:“韩亡子房愤”意思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被秦国灭了,韩国公子张子房(即张良)认为这是国仇家恨,所以想要刺杀秦始皇。

  “帝秦鲁连耻”:鲁仲连是战国时代齐国人,善于作奇伟卓异的政治策略,然而性情高洁,不肯仕宦任职。当时他游历于赵国,正值秦攻赵,于长平坑杀赵降卒四十万,进而东围赵都邯郸。诸侯救兵皆畏惧秦军而不敢战,因为秦国用商鞅的计策,制爵二十等,兵士斩一个人头,赐爵一级,所以秦军每战必胜,所到之处老弱妇人皆死。天下谓之为“尚首功之国”。

  于是魏王派人游说赵国,劝赵尊秦王为帝,以止秦兵,解救危急之势。鲁仲连说:“秦国是一个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以权诈支使其战士,以奴虏役使其人民。如果秦王肆然称帝,则连宁愿蹈东海溺死,而不忍做秦的人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16:45 | 只看该作者
流连辞赋——萧昭明(西元五○○~五三一年·魏晋南北朝)

[url=]萧昭明[/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八月廿一日

  姓萧,名统,字德施,梁武帝之太子。天性仁孝,行为正直,资质明敏,喜爱文学,得力于刘勰(《文心雕龙》作者)。勰于佛教始谤终信,后出家为慧地法师。太子受其父熏染,笃信佛教,喜诵《金刚经》,将该经分为三十二分。一生精力,集中于古今文学,搜集秦汉至齐梁之诗文,编成文选,后人称为《昭明文选》。古今总汇,是书为弁冕,为后世作文准绳。惜年三十一卒,谥为昭明。萧氏文学造诣颇深,对宫体文有所创作。

  赞曰

  生富贵家 创文学选 天赋慧根 法门丕显

  文流后世 德垂绵远 未来诸佛 不增不减

  又说偈曰:

  宿愿克遂入王宫 名利未泯西复东

  执着文学创诗选 流连辞赋崇雕龙

  昭明解脱应无住 儒士高雅莫厌贫

  现身说法君识否 改恶从善勿笼统

  白话解

  我们人在世界上起惑、造业、受报,在业海里漂来漂去,找不着边际。有的人执着到财上,有的人执着到色上,有的人执着到名上,有的人执着吃的,有的人执着睡的,若不睡觉说什么也不行。财、色、名、食、睡——这五件大事,不是着于此,便是着于彼。很多老修行也都堕落到这五座无底的深坑里,一掉进去就不容易出来,因为它没有底,没有边际。

  萧昭明,“昭明”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谥号。谥号是人死后所追加的名号,在他生前没有这个名字。什么是他的名呢?“统”。“统”就是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萧统,是他父亲梁武帝给起的名字。为什么叫统?就是叫他统一。为什么要统一?因为南北朝的时候有很多国家,很多人都想要做皇帝。而梁武帝在位时没有能统一天下,就希望他这个儿子能统一天下,所以叫“统”。他的字叫“德施”。本来“德施”和“统”根本没有关连的,这是因为他父亲想:天下统一后,应该以德施于民,所以叫德施。从他这个名字,就知道他父亲为自己儿子命名的苦心,希望他统一天下,然后发政施仁,能对老百姓好一点。我相信梁武帝对他这个太子的心意是这样的。

  萧统天性仁孝,生来就很仁慈。仁就是不愿意杀生,孝就是不忘本,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他行为正直,正就是不偏,直就是不曲。又可说正就是刚正,有骨气,很正派。他资质明敏,“资”就是本钱,他的本钱很好,因为他宿世修福修慧,所以今生很聪明、很敏捷。

  他喜欢文学,这是他的执着。他最欣赏的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刘勰做事没有常性,起先著书立说来毁谤佛教,最后迷途知返,就出家了,成为慧地法师。那么萧统喜欢他的著作,所以也就学着刘勰来著作。萧统搜集了秦、汉到齐梁(注1)这几代的文学,包含诗词歌赋都搜集到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并且作出一部专集,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昭明文选》。这是他集腋成裘(意即用很多狐狸腋下的皮,做成一件皮袄,所以很值钱),选出文章里最好的,他最欣赏的,作成一部专集。这算是他的著作,但不是他自己所写的。 

  我的看法是:这是他吃饱没事干,给后人多留一点麻烦!你说他这个《文选》耽误后人多少光阴?人把多少时间迷恋在《文选》上?这不是给后人找工作、添麻烦吗?因为后人留恋他的《文选》,所以把时间都空过了,想修行也不能成佛了,因为修行修行,又想起《文选》,说:“唉!那篇文章有一句我忘了”,就去读一读,又去找一找。拜佛呢?心也不专一了,就去看文选。念念经,也打了妄想要去读文选。我是这么说,实际上是不是这样?你们不一定要相信我的话,我的话是没有边际,没有证据的。

  一般人迷恋这部《文选》,说它是文章里的弁冕,弁冕就是人所戴的帽子,就是很好的意思,所以后人拿它做为文章的标准。你说这可怜不可怜?那么他又是用什么做标准,后人就要拿它做标准?

  因为萧统对文学造就很深,所以后人以他的《文选》作为准绳。什么叫准绳?准就是标准,绳就是绳墨,古来的匠人,用一个墨斗子,从里面拉出一条线,往下一弹,就弹出一道线,或者白的,或者黑的,匠人就根据这条线来做工,所以叫准绳。

  萧昭明虽然受到父亲梁武帝的熏染,笃信佛教,尤其欢喜诵《金刚经》,他依经中的义理,将全经分为三十二分。可是他还是执着文学,文学造诣颇深,对宫体文(注2)有所创作。这都是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不懂得怎么修行,做事没有常性,有始无终。就像他最欣赏的刘勰一样,也是没有常性,对佛教始谤终信。所以萧昭明虽然那么聪明有才智,却做一个短命鬼,三十一岁就死了。因为他很聪明,又有《文选》这部著作,所以皇帝封给他一个谥号,叫“昭明”。谥号是人死后用来称赞他,歌功颂德的一个封号。“昭明”就是言其很聪明,可是光芒外露,彰明昭着,所以叫“昭明”。

  赞曰

  生富贵家,创文学选:因为他往昔修行的时候,修福修慧。可惜修得不究竟,就跑到皇帝的家里去,走错路了!到皇帝家里,又没事找事干,做书里的虫子,把很多书都嗑坏了。他选出一些文学作品,重新订正,编成专集,创出一部《文选》。

  天赋慧根,法门丕显:因为他往昔修福修慧,才有这种聪明,这么有智慧。虽然他修得不究竟,可是这种慧根,也令佛教有显著的进展。

  文流后世,德垂绵远:他所选的文章,到现在一般人还称道。由他的德行,我们看得出他是修福修慧的。

  未来诸佛,不增不减:这个未来诸佛不是说所有的众人,而是说萧昭明,他也是未来的诸佛之一。他做萧统的时候还没有成佛,可是未来也一定成佛,也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又说偈曰:

  宿愿克遂入王宫:他往昔修行的时候,一天到晚贪慕虚荣,说:“啊!你看做皇帝多好啊!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多自在啊!”所以就钻到皇宫里头去了。由他生在王宫里看来,就证明他不是想要来成佛,而是想要来舞文弄墨,寻章摘句,搜罗古往今来的文章。

  名利未泯西复东:“泯”就是忘。他还是没有忘了名利,所以西复东。“西复东”意思不是指西方,也不是指东方,而是说在世界上乱跑,在六道轮回里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南、忽然而北,忽然而东、忽然而西,在业海里飘流无定。所以各位要在这个地方认清楚了!

  执着文学创诗选:他执着文学,执着才华,所以也要有所创作。

  流连辞赋崇雕龙:“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流连荒亡,这是做太子的人所免不了的毛病。因为他崇拜《文心雕龙》这本书,所以也要弄出一部《文选》来。

  昭明解脱应无住:昭明太子要是真解脱了,就不会弄出《文选》来。他弄出《文选》,表示他还有所执着呢!就是弄《文选》,旁人弄还可以,他自己不应该弄。因为他没有解脱,所以还有所住。

  儒士高雅莫厌贫:儒士就是人高品雅、品德清高的人。他是个儒士,不应该贪慕虚荣而跑到皇宫里去。真正明白的人,心里没有富贵贫贱的思想,所以说“莫厌贫”。

  现身说法君识否:昭明太子也是在现身说法,令人有所警惕,告诉世人要破一切执着。你认识不认识?知道不知道?

  改恶从善勿笼统:由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应该要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对的,我们就去做。不对的,就把它改了。不要以盲引盲,以讹传讹,跟着昭明太子跑。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明白因果循环,要会念每个人的这一部经是怎么来的。人生这部经是活经,每个人都有分。就像昭明太子喜欢读《金刚经》,把《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分。同样地,我们也可以把每个人的这一部经,分成多少分来研究。要研究所有人的这一部活经,不要研究死经!

  注1:秦就是秦始皇的朝代,汉就是刘邦所建立的汉朝,齐梁就是五代,五代就是所谓“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注2:宫体文乃梁朝太子家令徐摛创始之文体名,好为新变,不拘旧体。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流水 于 2008-3-13 14: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22:58 | 只看该作者
============================

有诵读《金刚经》的朋友要注意:

不要读昭明太子作的那些品名(即“法会因由分第一”等等),因为有很多写得不合理。像清末民初有一位叫魏源的大德,思想很先进,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改佛经。改佛经是一个非常大的业障。因此,大家不要去读那些品名,同时,这也是慈悲昭明太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26:03 | 只看该作者
松下问道——李翱
(西元七七二年~八四一年·唐朝)

[url=]李翱[/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廿三日

  名翱,字习之,唐河北赵郡人,韩愈门人,亦为愈之侄婿。不为师之思想所拘,以客观采取佛学之精华。为朗州刺史时,访药山禅师,禅师于松下阅经,不理睬。李曰:“见面不如闻名。”禅师曰:“何得贵耳贱目?”李问:“如何是道?”禅师向上一指,向下一指,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闻之,茅塞顿开,呈偈曰:“练得身体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吾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后着《复性书》三篇,教人复性灭情。性即本心,情即烦恼。妙觉本心为烦恼所覆,智慧光明为情爱所障。譬如性如水,情如沙,水因沙而混,所谓“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赞曰

  松下问道 示以无言 闻名见面 何说何传

  用耳代目 玄中之玄 水在瓶中 云飞天边

  又说偈曰:

  明善复初悟本源 通权达变了循环

  青出于蓝为俊杰 紫超乎红拜药山

  水清月现尘沙净 性定情空烦恼蠲

  摩诃般若波罗蜜 如是如是大自然

  白话解

  “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世界上的人类就是一部大经典,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经典:信天主教的人,念的是一部天主教的圣经。信耶稣教的人,念的是新、旧约经典。信佛的人,佛教藏经就是他的经典。

  韩愈以道统自命,自认为承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脉心传的道统。想不到他的学生竟然超过他,由儒学佛。

  这个学生是谁呢?就是李翱。翱是他的名,字习之,他是唐朝河北赵郡人,赵郡就是古代赵国所在地。因为当时韩愈欢喜讲学,李翱就从他学习儒教。因为李翱很达观的,不是一个拘谨的人,也不是一个很固执的人,没有什么偏见,于是就以客观的态度来学习佛法,不以为韩愈的思想是正确的。

  李翱后来任官,做朗州刺史(刺史就好像现在的省长)时,去拜访药山禅师。药山禅师当时在松树下看经,李翱来见他,药山禅师也没和他谈话,对他很冷的。他受了这样一个白眼,忍不住就说:“唉!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说我现在见到你的面,不如我闻你的名时,那么令人向往。药山禅师听他这么说,就说:“喔!你为什么要贵耳而贱目呢?”你耳朵听到的时候觉得那么高贵,现在眼睛看见却又觉得很微贱,这是什么道理?

  李翱听他这么一说,就问:“如何是道?”这个禅师也很古怪的,不答覆这个问题,只是用手向天空一指,又向地下一指,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就是说:道,无处不是道,随处都是道。你看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云在青天上、水在瓶子里,这都是道的表现。为什么你还要问?

  这样一说,李翱也就明白“道法自然”的道理。本来道没离开自己,无处不是,为什么还要各处找?各处去访问呢?反过来就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你只要能转过来,一反掌就是道了。所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就逆流而上,一般世俗人就顺流而下。

  那么李翱明白了,茅塞顿开,就说了一首偈颂:

  练得身体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吾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练得身体似鹤形”,修炼得这个身体就像鹤那么清高,那么样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所谓“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鹤是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的。它没有什么肉,腿很瘦、很长的。鹤形就是“鹤立鸡群”,形容比一般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千株松下两函经”,“千株”就是很多的松树,在很多的松树下面有两函经。“函”就是盒子,经用一个盒子装上,一盒就叫一函。“两函经”就是两套经,是药山禅师在松树下所看的经,这两套经可能是《华严经》、《法华经》,或者是《涅槃经》、《楞严经》,总而言之,有两套经在那儿。 

  “吾来问道无余说”,我来请问“道”,其实也没有什么玄玄妙妙可讲的,“道”是什么呢?“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彩就在青天上,水就在瓶里——“道”就在你自己这儿,是本来具有的,问旁人做什么呢?意思就是不要向外驰求,不要到外边去找。 

  李翱说了这个偈颂,以后又作《复性论》(注1)三篇。“复性”也就是返本还原的意思,就是不要向外驰求,不要到外边找。他所说的“性”和“情”——“性”就是妙净明心,“情”就是烦恼。人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情”。要是没有“情”,就没有烦恼。返迷归觉就是由“情”回到“性”上,也就是返本还原。我们的“性”被烦恼无明遮盖住,所以露不出来。本有的智慧光明被情爱所遮障,所以自性好像坐在监狱里一样,一点也不自由,因此一天到晚骑驴觅驴、头上安头的找不着自性。要是能把情回归到性上,也就像水里没有沙一样,所以说:“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众生的心里要是没有烦恼情爱,则菩提妙觉、智慧光明自然就现出来了。

  赞曰

  松下问道,示以无言:他在松树下向药山禅师问“道”,药山禅师没和他讲什么话,只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无言就是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

  闻名见面,何说何传:“闻名胜于见面,见面不如闻名。”虽然李翱这么说,药山禅师也不和他辩。有什么可传给他的呢?还是这个本来就有,很平常的。

  用耳代目,玄中之玄:他用耳朵代替眼睛,听其名时觉得很不错,可是见面的时候就不认识了。这里头的玄中之玄,他可不认识。

  水在瓶中,云在天边:他问“道”,药山禅师对他说:“水就在瓶子里,云彩在天边。”道也是这样。

  又说偈曰:

  明善复初悟本源:他之所以问道,就是想要明善复初,返本还原。他明白这本源了,就是道。

  通权达变了循环:他若能通权达变,就能明白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道。若明白这道理,那么一切的循环都明白了。

  青出于蓝为俊杰:李翱超过他的老师韩愈,所以是青出于蓝,为儒教里出类拔萃的俊杰。

  紫超乎红拜药山:他更超过一般儒教里做官的人,所以他去拜访药山禅师。

  水清月现尘沙净:水要是清了,月就现出来,尘沙就都没有了。

  性定情空烦恼蠲:性要是定了,就不被境界所转、所摇动。情要是空了,烦恼也就没有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慧才能到彼岸。李翱顿开茅塞,本有的智慧现前,所以已经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到达涅槃彼岸就是明了了。

  如是如是大自然:这时候他才明白“云在青天水在瓶”的道理,是不假外求,是自己本有的。

  注1:兹节录部份《复性书》,以飨读者: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情不作,性斯充矣。

  ……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

  圣人者,岂其无情邪?……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者邪?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

  情之动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明与昏,性本无有。同与不同,二者离矣。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30 , Processed in 0.26757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