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闲云流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投机崇洋——胡适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3:01:50 | 只看该作者
七步成诗——曹子建

(西元一九二~二三二年·魏晋南北朝)

[url=]曹子建[/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七月十日

  名植,字子建,曹操之四子。十岁能文,妙笔生花,文不加点,为一代文豪也。幼年陪母诵经,久之,会入妙理,遂信佛。值阳春之际,率众欣赏鱼山风光,忽闻空中有梵音,幽雅悦耳,众皆闻之,植悟其妙,灵感涌至,以七音谱出鱼山梵呗,即今寺院所唱赞也。植有才高八斗文华,天马行空豪放,为其兄曹丕(魏文帝)所嫉,迫七步成诗,否则诛。植不加思索,即成其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丕受感动,贬于外地,含忧而卒,年四十一。有《铜雀台赋》及《洛神赋》等行世。

  赞曰

  修慧无福 折磨痛苦 兄迫吟诗 豆萁泣釜

  同根相煎 互为荼毒 亲属同胞 斩断手足

  又说偈曰:

  天赋才智超群伦 空中梵呗少知音

  七步成诗曹子建 百劫相好释迦文

  自古聪明多夭寿 而今愚蠢寡远亲

  至道无情法如是 造业受报莫外寻

白话解

  曹子建是一个才子,可是才子多数是没有福报的。才子乃近于一种狂慧,因有狂慧,所以多数是放荡不羁,所谓的自由派,无拘无束游山玩水这一类的人,也可以说是没有做什么正经事的。

  曹子建有一点遗传他父亲的小聪明,因为曹操有鬼聪明,而不是真正的神聪明。鬼聪明的人坏主意最多,他专门害人。你看曹操逃难的时候,逃到一个姓孟的家里,姓孟的到街上买酒、买菜,预备回来杀鸡给他吃,他听见人家说:“要杀。”他就怀疑:“喔!这一定是他要杀我去领功。”于是就把这一家人全都杀了。由这种行为看来,他的思想里有一种鬼,是什么鬼呢?人家对他好,他也不知道,反而以为是不好。因为这个,鬼聪明就遇到鬼聪明,所以他生的儿子也就有他这种气质,多数有他这种血、这种肉、这种骨头,都很奸的,都有鬼聪明。因此他们兄弟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互相猜忌、互相伤害。虽然曹子建很聪明,但没有什么用,只是在当时文化上留下一些文章,没有其他更好的建树。而且他的文章也都是华而不实,念起来词句很美,可是没有什么骨头,只有一股气在那儿。

  他姓曹,名植,字子建,人很聪明,十岁就能写文章,妙笔生花。所谓“妙笔生花”,就是所写的文章合乎当时人的思想及心理所好,近于艳丽秽淫之类的,令人想入非非。旁人形容不出来的,他可以形容。他“文不加点”,也就是不加句读,不用标点符号,写出来的文章就能成诵,读起来很顺口,念起来很好听。

  曹操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曹昂被杀死,次子是曹丕,曹植是曹操第四个儿子,是绝顶聪明的。虽然他的兄弟也都很聪明,可是曹植比其他的兄弟都聪明。那么他们是什么样人来的呢?大概以前他们都是在一起互相勾心斗角的,所以现在做兄弟,还是互相勾心斗角、妒忌障碍,不能解开这种怨气。

  曹植是晋朝时很有名望的学问家,被称为一代文豪(注1)。小时候常常跟着母亲念佛、诵经,因为他很有悟性,久而久之,就体会佛法微妙的道理,所以对佛法生出信心。有一次在阳春三月的时候,他率众到鱼山欣赏风光,忽然听见空中有梵音,幽雅悦耳,很好听的。大家也都听见了,但大家只是听一听,惟独曹植有所觉悟,他悟入这种音乐的道理,灵感涌出,于是就用七音谱成梵呗。直到现在寺院所唱的赞,都是他那时发明的。

  他有才高八斗的文华,如天马行空那样豪放。豪放就是不守规矩,天马行空也是不守规矩——横跑、竖跑、上跑、下跑。可是在无规无矩当中,还能中规中矩,大致上也不能说他怎么样不好。

  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哥哥曹丕(注2)非常嫉妒他的才能,而且恼恨曹操曾想传位给他,常常想要报复。所以曹丕做皇帝以后,对他猜忌排挤,几次俟机加害于他,有一次又找机会加罪于他,强迫他七步内作成一首诗。如果能七步成诗,就赦他无罪,否则就要把他斩首示众。

  曹植也不加思索,还没七步就说出一首诗: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子的时候用豆荄(豆梗子)作燃料,这时豆子在锅里哭泣,为什么?它说:“我这个豆子和你这个豆荄,本来都是从同一棵豆子上生出的,同气连枝,同名同姓,又同一个命运。为什么你要变成火来烧我,我要被热水来这么煮,这么难过啊?我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什么你就要来煎熬我呢?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两人是亲兄弟,亲兄弟不应该如此相煎熬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嫉妒我呢?曹丕一听这首诗,也觉得自己不对了,所以就没有杀这个弟弟,把他贬到外地。

  曹子建也是放不下的人,虽然有智慧,但是不能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觉得自己命运这样不好,遇到这样的哥哥,所以四十一岁时就忧愤而卒。他有《铜雀台赋》(注3)、《洛神赋》(注4)等很有名的文章流传于世。

  赞曰

  修慧无福,折磨痛苦:因为他往昔只知道修慧,没有栽培福报,有慧而福不足,所以遭遇一些不圆满的事情。不单他是这样,世间上很多修行人也都是没有福慧双修,所以有时就会遇到坎坷逆境,受了很多折磨痛苦。

  兄迫吟诗,豆萁泣釜:他的哥哥压迫他,叫他七步成诗。他在七步内作了一首豆萁泣釜的诗,说煮豆燃豆萁,萁在底下烧,豆在锅里哭。豆越哭萁越烧,烧得豆没有了,萁也尽了,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同根相煎,互为荼毒:本是源于同一个根,却互相煎熬,你害我,我害你。

  亲属同胞,斩断手足:他们两个是骨肉至亲、同胞兄弟,可是曹丕也想不要他,他也想不要曹丕。因为曹子建是被势力所逼迫的,如果是他做皇帝,也不一定会放过曹丕。所以这两个人是半斤八两,只是一个有势力,另一个没有势力,结果曹子建就失败了。

  又说偈曰:

  天赋才智超群伦:虽然说是天赋,也是曹子建前生修来的,所以他有一些才华、智慧,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空中梵呗少知音:他和梵呗大概有很深的缘,旁人不懂梵呗的音韵,他懂得。所以说,他梵呗的知音是很少的。

  七步成诗曹子建:曹子建七步之内就能作成一首诗。很多诗人都要推敲几天才能作成一首诗,而他在七步之内就能成诗,所以他的学问、文化水准非常高。

  百劫相好释迦文:释迦文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修行一百个大劫,修福修慧,栽培他的相好庄严,所谓“百劫种相好,三祇修福慧”。

  自古聪明多夭寿:从古到现在,很多非常聪明的人,都是很年轻就死了。例如颜渊,最聪明,闻一知十,可是没到三十三岁就死了。所以太聪明的人要学愚痴一点,不要那么聪明,否则就会短命。

  而今愚蠢寡远亲:愚蠢,就是穷困的人,不是贵人,很愚痴的。而现在的人要是很愚蠢呢,就会很少有远亲的。因为你愚蠢,大家也都不愿和你做亲戚,不愿和你做朋友。

  至道无情法如是:你若真往道上讲,那是没有情感可讲的,若有一点情感就不合乎道了——法本来就这样。

  造业受报莫外寻:每一个人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不要向外找,也不可以怨天尤人,说:“我怎么这样子?他怎么那样子?”他种那个因就那个样子,你种这个因就这个样子,丝毫不会错的。

  注1:曹操、曹丕、曹植共称“三曹”,父子三人可谓三国时期文坛上的领导人,这个时期正是文学史上所谓的“建安文学”,它可视为魏晋文学的前驱,代表了两汉文学的结束。

  注2:曹丕,即魏文帝,虽有文才,却逊曹植一筹。东汉末年(西元二二O年)曹操病逝,曹丕即魏王位,并于当年十月逼汉献帝退位,做了魏朝第一位皇帝。在位七年崩,时年四十。

  注3:历代帝王喜欢建造高台,一以登高望远,一以此为天子威权之象征。曹操野心昭昭,虽未篡位,也建造了富丽堂皇的高楼——铜雀台。落成后一日,曹操召集所有儿子登台共游,并命儿子们各写一篇登台赋祝兴。曹植挥洒自若,文采粲然,不只独跃众子之上,还大大地捧曹操一番,曹操乐不可支,生起传位给曹植的念头。此即《铜雀台赋》之由来。

  注4:女色亦是让曹丕、曹植兄弟相阋的原因之一,当时两人相争美女甄氏,《洛神赋》即是曹植为纪念甄氏所作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3:04:10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文化中,虽说是行行出状元,但一般民情仍是对读书人特别推崇,士、农、工、商的次第,正说明了文人雅士在社会地位上的尊贵。因此向来古谚有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钟粟。”似乎只要学业有成,就可以拥有最圆满的一切。

  时空推移至今,现代的华人世界,依旧强调高等教育,注重高等学历,而仍以“士”指称读书人,纷纷冠以学士、硕士、博士的头衔。中国人对文士的期许,一向高大深远,为人父母者,莫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读大书、做大官、创大业、得大名,最要紧的是赚大钱。可说是读书为名利者,比比皆是。读书为明理者,少之又少。

  推溯古中国科举时代的历史事实,读书人的最高成就即是登入政坛,将学术教育延展施行于政治事业,此即是学以致用的最高理想。但皇家政治特权的有限开放,毕竟只是一道狭窄的门径,全国多数挤不进窄门者,或一考再考,郁郁终老。或授业私塾,勉强维生。或怀才不遇,满腹牢骚。或落落寡欢,放荡江湖。乃至多有坚执礼教,食古不化,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者。诸如一类腐儒、穷举子、酸秀才、冬烘先生等等,这多数是错读圣贤书了。

  面对因缘错综复杂的世间实相,在时空流转的座标上可以见出,古往今来同为文士者,而或资质各异、器识不同、境遇有别。身之在朝在野,心之得志不得志,才干有高有低,品格有优有劣,其间可说是天壤之别。有才德兼备者,有德多才少或有德无才者,有才多德少或有才无德者,亦有才德俱无者。

  大略来分,上等文士,心怀国际,希望藉着政治的影响力,发挥救人淑世、利济万民的菩萨心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在朝廷,心在百姓,两袖清风,爱国爱民,怀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将相胸襟。传道、授业、解惑,本于宗教节操,真能为世界人类之万代师表。

  中等文士,心怀一家,愿意扬名声、显父母、门楣增辉、光宗耀祖,纵然十年寒窗无人问,但求一举成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欲为人上人,金榜题名日,衣锦还乡时,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文章斐然,子孙满堂,受用不尽。

  下等文士,只顾自己一身,轻则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攀结权贵,钻营名利,损人益己,不择手段。重则甘为家贼汉奸,卖国求荣,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更有邪知邪见,著作邪书,毒素洗脑,坏人心眼者,尤属斯文败类,文士中之罪大恶极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3-13 13:27:43 | 只看该作者
记得我中学时学历史对王安石变法颇多褒扬之意……不知现在的历史书有改进些没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闲云流水 + 2 + 2 很久没有看历史书了,汗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3:43:53 | 只看该作者
破缸救友——司马光
(西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北宋)

[url=]司马光[/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二日

  姓司马,名光,字君实,北宋河南夏县人。一生忠孝,恭俭正直。仁宗时为相,忠君爱国,封为温国公,思想古老。神宗时,于洛阳撰《资治通鉴》,以历代治乱兴亡为借镜,除政治得失之外,他事不录。与司马迁齐名,称前后两司马。哲宗时,复为宰相。新法为民,害者尽除之。惜八月而卒,谥为文正。终身真言实语不妄语,居家不欺亲,为国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地,正人君子也。每逢十月下元节,就寺斋僧诵经,超荐祖先,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风。

  赞曰

  以石击缸 救淹溺郎 人以为奇 我说平常

  本有智慧 不假商量 俨然宰相 儿童之光

  又说偈曰:

  三岁看大七知老 政治学问人称好

  忠君爱国无双士 真言实语有独觉

  资治通鉴良策训 温公司马善书宝

  斋僧布道修福慧 般若花开早早早

  白话解

  司马光是宋朝的一位贤宰相,一个清官。他复姓司马(复姓就是姓有两个字),名光,字君实,是北宋河南夏县人。他一生纯忠纯孝,有温良恭俭让的德行。他对人谦恭温和,又能忍让。生活俭朴,读书勤劳,为人也很正直,所以在宋仁宗时做丞相。

  他思想古老,忠君爱国,兢兢业业,力求治国之道,对他的职务是特别敬慎其事,恭敬职守,丝毫都不马虎。在他这一生之中,从宋英宗正式下令他领衔主持写史,至宋神宗时编撰完成,历时十九年,终于在洛阳完成《资治通鉴》(注1)这部史书的著作。“资”是资料、典藉,“治”就是政治,“通鉴”就是古往今来的一面镜子,什么镜子呢?就是从事政治、为官者的一面镜子。这部书记载着古来清官怎样治理国家,怎样能把国家治好,可以说是专论治国的方法,治国的策略,治国的规则。所以这部书是以历代的治乱兴亡为借镜,除了政治得失之外,不讲旁的问题。司马光毕惮其生,完成这部与《史记》相互辉映的旷古钜著,故与汉朝司马迁齐名,称“前后两司马”。

  神宗驾崩,到了哲宗时,他又做宰相。这时天下因为经过一大段时间王安石变法,把天下变得乱七八糟,民不聊生。所以他就把新法里行不通的那些妙想天开,不适合中国政治的制度除去,刷新宋朝的政治,而且做得比以前更好。可惜他复为宰相只有八个月的时间,就因旦夕劳瘁而病死,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司马光在生时,宋朝封他为温国公,死后谥号文正,所以世人称他为司马文正,也就是赞许他一生所行所做,不但在政治上很可观,为人方面也特别正直。

  司马光的父亲叫司马池,对子女管教甚严。在司马光五、六岁时,有一次因为剥弄青胡桃,请才七、八岁的姊姊帮他去胡桃皮,但是姊姊也没有法子去之,所以便迳自离去了。后来有一个婢女把核桃丢进开水一烫,拿起来就把青皮去了。他姊姊回来后就问:“是谁为你脱去胡桃皮的?”司马光随口打了妄语说:“是我自己除去的。”但这件事前前后后都被坐在一旁的父亲看得清清楚楚,便严厉的指责司马光:“小孩子要诚实,怎么可以随口说谎!”骂得司马光面红耳赤,再也不敢欺骗他人了,从此“以诚待人”便成为他的美德。他一生光明磊落,终身真言、实语、不妄语,晚年时自己也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一生所行所作,没有哪一样是不可对人说的。”他居家不欺亲,为国不欺君上,仰不欺天,俯不欺地,是个道道地地的正人君子。

  司马光每逢十月十五下元节,必定亲自到庙上斋僧诵经,超荐他的祖先。这种行为就是慎终追远,不忘自己的本源,不忘自己的根本,不忘先人的血脉。什么叫“慎终追远”呢?“慎终”就是对父母临终大事很谨慎,必恭必敬,郑重其事地发殡。“追远”,那么等到父母去世的时间久了,会不会就忘记他们呢?不会的,也是常常做纪念。在什么时候做纪念呢?就是在农历十月十五日这一天。所以《论语》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老百姓要是都能这样,人人就都有厚重的德行,民德也就很好、很多,很可观了。

  赞曰

  以石击缸,救淹溺郎:司马光小时候,有一天,他和一些儿童在一起玩耍,当时有一个还不太懂事的小孩跌到水缸里,其他小孩子看到有人跌进水缸里,心想一定会淹死,于是自然地都跑开了,没有一个人说:“我想法子把他救出来”,所以大大小小差不多都跑了。可是司马光不跑,他想:“见到人快要死了,应该救他。用什么方法救呢?这个缸是瓦做的,我用石头把它砸出窟窿,这小孩大概就能得救了。”于是他拿起一块石头把缸打破,缸一打破,水流出来,那小孩子也就没有淹死。所以说“救淹溺郎”,他情急生智,以石击缸,救出溺水的小孩。

  人以为奇,我说平常:人人以为他小小年纪能救溺水的小孩,这是多么希有奇怪的事!其实并不奇怪。“我说平常”,这个“我”,不一定是指写这个偈颂的我,而是指一般人。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出奇的,怎么不出奇呢?

  本有智慧,不假商量:这是司马光本有的智慧。那么其他小孩有没有这种本有的智慧呢?也都有的。只是司马光会用,其他的童子不会用,把它遮盖得深了。这种救人的行为,是他本有的智慧,不假商量——不需要别人告诉他,也不需要向谁问一问:“我怎么办啊?这小孩子淹到水缸里了,你想想法子啊!”不需要的。不假商量,不假思索,不假造作,用一块石头把缸砸破,水放了,小孩就活了。

  俨然宰相,儿童之光:虽然这时候他还小,可是俨然有大智大慧、大谋大略,好像宰相处理国家大事,很镇定、很平常的就把它处理好了。那么他小时就俨然有做宰相的那种智慧,这是所有儿童的光荣。因为一个小孩有这种智慧,表示各个小孩都有这种智慧,要是都能利用这种智慧,人人都可以做宰相。为什么其他小孩不能做宰相呢?就因为尽贪玩。司马光那时候虽然也玩,可是他救人的思想还存在。其他小孩就因为玩心太重,所以把救人的这种智慧也都忘了。

  又说偈曰:

  三岁看大七知老:从三岁的时候,就能看出这个人长大之后怎么样。等到七岁的时候,旁观者就会知道他老年的境界。所以一个小孩的前途,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得到。

  政治学问人称好:司马光的政声人人都说好,因为他行仁政,对老百姓有益处。人人都赞叹他的道德学问,为什么?因为他忠君爱国。

  忠君爱国无双士:他忠君爱国,没有自私心,是一个无双士——没有人可以比得了他。

  真言实语有独觉:他说的话都是真的,实实在在,不打妄语。“有独觉”,这是说他自己先觉悟了,因为他小时候打妄语,被父亲管教,以后就知道不可以打妄语,所以他一生都不打妄语,所说的话都是真语、实语、如语。所以生育小孩,不单要有良母,也要有慈父、贤父。贤父能教训子孙,建立良好的人格。

  资治通鉴良策训:他所著作的《资治通鉴》,凡是想学政治的人,都应该把它当作良好教训的一部书。

  温公司马善书宝:司马温公以书为宝(注2)。好像古人说:“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宝贝的,善就是楚国的宝贝。做人也没有什么可以宝贝的,善于读书就是宝贝。司马温公善于读书,性情慈悲良善。

  斋僧布道修福慧:他斋僧布道,修福修慧。

  般若花开早早早:他这样做人,一定很有般若智慧。现在开般若花,将来结般若果,而且一定很早结果,所以说“早早早”。他这样有觉悟,可以说是自觉,将来又可以觉他,等到觉满的时候就可以成佛。他是为了行菩萨道,修出世法,所以先在世间上立功。因此我们人无论是在政治舞台上,或在哪一个阶层,都要好好做,都要修往极乐世界的路。这条路什么时候修完,你也就什么时候走到了。

  注1:《资治通鉴》乃一部历史之钜著,司马光奉敕主撰,上起东周战国时代,下迄五代周世宗,即从西元前四○三年至西元九五九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凡二百九十四卷,共三百万字,历时十九年完成。其书取舍严谨,“网罗众说,成一家言”,引用众多资料,除正统之十七史外,还参考三百三十二种杂史,价值极大。

  为完成此书,司马光将生死置之度外,“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每天规定自己写满一丈指的资料,每夜秉烛著书,乃至抱病亦不休息。他编写的态度极其认真,反覆核对资料,矫正谬误,稿中诸多颠倒涂改,但数百万字之稿,全以工整蝇头小楷书之,无一潦草字。书成之后,文稿装满两间大房。故司马光自称:“毕生精力,尽瘁于此。”著此书时,宋神宗特重之,赐名“资治通鉴”,盖取其“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意为此书足以做为治理天下之借镜。

  注2:司马光手不释卷,惜书如命,藏书万卷,即使翻阅数十年,犹如新书。何以故?他每次读书前,必先将书案擦得一尘不染,垫上桌布,才端坐读书。若离书案读书,则以一小片木板托书,手不直接拿书,以免手之汗污弄脏书籍。又每读毕一页,则以右手拇指侧面托起书页之侧,复以食指轻轻揭过一页,以免书被揉破。他曾训其子:行商须积蓄本钱。读书人须懂惜书,此乃读书人之本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3:46:12 | 只看该作者
一屁蹦过江——苏东坡
(西元一○三七年~一一○一年·北宋)

[url=]苏东坡[/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廿日

  名轼,字子瞻,北宋四川眉山人。生于书香门第,进士及第,曾为翰林大学士。文诗之美,脍炙人口。满腹经纶,但不得志。被贬黄州,建室于东坡,自称东坡居士。三游庐山,其诗有“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之句。与佛印禅师为友,缁素之交,传为佳话。某日,写一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者,即: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自认开悟偈,派人呈送禅师印证,不料被批四字,坡一见大不悦,谓:“岂有此理!”即时过江。禅师笑曰:“既然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蹦过江?”坡愧无定力,垂头而退。年六十六卒,著《东坡文集》行世。

  评曰:

  说食数宝 听来甚好 难以充饥 贫穷潦倒

  自命不凡 皇天不保 虽有声名 成就极少

  又说偈曰:

  通今博古一文人 言高气傲怨鬼神

  八风不动口头语 二字难忍腹中嗔

  当面考验闯不过 垂首返回自在门

  东坡居士多风雅 活泼幽默佛印云

  白话解

  苏东坡是三苏之一。三苏就是苏老泉、苏子瞻、苏子由。苏老泉是父亲,苏子瞻和苏子由是儿子。苏老泉年少时不愿意读书,等到二十七岁时才发奋读书。可是他一读书就很认真,所以学问非常好。他觉得自己读书太晚了,所以他的儿子刚会说话,他就教他们读书,苏子瞻、苏子由都是如此。因此父子三人互相切磋琢磨,孜孜向学,成为一门三杰,在文学上颇有大成就(注1)。

  东坡是他为佛教居士时的名字,他本名轼,字子瞻,是北宋四川眉山人,生于书香门第,又得到进士及第,做过翰林院的大学士,满腹经纶,颇有学问。他这一生学问是有,可是有多少不拘形迹、不拘小节的样子。他的智慧也很高,能言善辩,语多幽默,通达一切经典,所作的诗和文章也都非常好,脍炙人口(注2)。他在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像现代一些有名的教授,常常要看注解,相信他不用这样。他的记忆力也很强,饱读诗书。但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屡遭贬斥,一生之中都是郁郁不得志。

  有一次,他被贬而外放到黄州,在黄州府外一座山的东边山坡上,盖了一座房子,所以自称“东坡居士”,这时候他大约对佛教已有相当研究,所以自称居士。他也喜欢游山玩水,寻访名山大川,曾经三游庐山,觉得庐山景致奥妙,夺天地的造化(注3)。他的特长之一就是写诗,所以他游庐山的诗有这么两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广长舌就是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在那儿演说妙法。他就用他的小聪明来形容溪声,说溪声尽是广长舌,都在那儿演说妙法。所谓“水流风动演摩诃”,山上溪流的声音都在说法,而山的颜色就是佛的清净法身。

  从这两句诗看来,他好像懂得不少佛理,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可是实际上这都是一种拟意,一种比方、譬喻,只是在皮毛上用功夫。至于他是否真实悟到这个境界,那就是个问题了。如果他真悟到这个境界,这一生就不会那么滑稽,也不会那样冒充自己是个开悟的人,或者过来人。就因为他还不到这个境界,只是个拟意,所以后来他写了一首偈颂,被佛印禅师一个当头棒喝,把他喝得现出本相来了。他写的这个偈颂是: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他自认为这个偈颂很到家了,很有悟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于是派仆人送给佛印禅师,请禅师给他印证。“稽首天中天”,意思是说他在那儿拜佛,就觉得自己放光了,觉得自己“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这时候就是有八风,也不会被八风所吹动了。“端坐紫金莲”,犹如端然正坐在紫金色的莲花上,那么安闲自在。

  所谓“八风”就是八种境界:称、讥、苦、乐、利、衰、毁、誉。“称”就是赞美的境界,“讥”是被人讥笑、讽刺的境界。“苦”是不如意的境界。“乐”就是快乐的境界。“利”是对自己有利益的境界。“衰”是很不吉祥的境界。“毁”就是遭人毁谤的境界。“誉”就是受夸奖、誉扬的境界。

  他自认为面对这八种境界,他都不动了,就请求佛印禅师来给印证,也就是希望佛印禅师赞叹他几句。想不到适得其反,佛印禅师给他重复说了四个字,这四个字实际就是两个字,也就是重复加重语气。这样子批上后,禅师又很谨慎地把信封好,就叫仆人带回去说:“你给主人看,他就知道我说什么了。”仆人回去交给苏东坡,苏东坡洋洋得意地就把这封信开了。

  原来是四个字的玄机,他一看这四个字“放屁!放屁!”冲冲大怒:“你这个和尚真是不讲道理!我很礼貌请你印证,你这样回批!我若不与你誓不两立,最低限度也要骂你一顿!”于是立刻渡江去找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并没有到门口迎接他,他知道他要来,就等着他,看看他有什么动作。果然苏东坡也不等人传报,就直闯方丈室,说:“你这个佛印和尚,是不是发颠了,发狂了?”

  “你为什么说我发狂呢?”

  “我写个偈颂请你印证,你为什么在后边批那四个字?”

  “喔!原来你是为这个而来的!你在偈颂上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为什么我写这两个字,就把你吹过江来了?这两个字不是八风之一吗?”

  苏东坡一想:“唉!是啊!这也是八风之一。我八风吹不动,为什么又被这两个字弄到江这边来了?”于是把头一低,没有话讲,就回去了。

  回去之后,这时不知道他是不是六十五岁,若是六十五岁,大约也就是因为一气之下,回去就病了,所以六十六岁就死了。他生时著有《东坡文集》行世。

  以下用几句话评论他,这几句话不一定说得正确,不过是直心的话,并没有贬低他的意思。

  评曰:
说食数宝,听来甚好:苏东坡学的都是口头禅。他虽然很聪明,也很有才智,却不是一个实行家,尽在口头禅上用功夫。什么叫口头禅呢?就像饭馆里跑堂的,一天到晚念好吃的东西,说这东西怎么好吃,可是自己却没有吃着。又譬如在银行工作的人,虽然数了很多钱,可是都不是自己的。跑堂的念得很好听,数钱的人也数了很多钱,这些听上来是很好听的,可是自己都没得到受用。(注4)
  难以充饥,贫穷潦倒:说食不能充饥——你说很多东西是怎么好吃,那只是说说而已,不能充饥。数宝的人数了很多钱,自己还是贫穷潦倒。

  自命不凡,皇天不保:苏东坡一定是个自命不凡的人,觉得自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文学家,不可一世。可是天主因为他这么骄傲自满,只说不做,所以不保佑他,说他太狂了。

  虽有声名,成就极少:虽然他的名誉很响亮,一般有学问的人都比不上他的声名,可是他在世间的成就只留有一些文章,功绩不多。虽然他也懂得不少佛法,可是成就也不多。

  这是对苏东坡的评论,这个评论可以说是盖棺论定,因为现在他不能再活了,我们说他好,他也不出声。说他不好,他也不辩了。我们人人要学死东坡,不要学活东坡。

  又说偈曰:

  通今博古一文人:苏东坡虽然那么骄傲,但是他的确有一点材料,有一点真正的学问。他真正的学问是什么呢?博通古今——古来的学问他也有,当时的学问他也懂得。

  言高气傲怨鬼神:可是他言高气傲,言高就是尽说一些狂妄的话,愿意和人打机锋。他为什么这样?据说苏东坡前生是个独眼的僧人,喜欢打机锋和人辩论,今生余习未改,所以他“言高气傲怨鬼神”。他这一生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怨天、怨地、怨人、怨鬼、怨神的。

  八风不动口头语:他认为自己是八风吹不动了,实际上这只是口头禅,真正遇到境界,他就受不了。就如佛印禅师写了那两个字“放屁!放屁!”他一看,就要和佛印禅师起纷争,辩明是非。

  二字难忍腹中嗔:两个字就令他生了嗔恨心。他要是真能八风吹不动,怎么会发脾气?怎么会不快乐,腹中有一种嗔恨呢?

  当面考验闯不过:这是佛印禅师的大慈悲,要试验试验他,看他究竟火候够不够,是不是空谈?所以批回去四个字,考验考验他。结果他不能过关,没有考上,落第了。

  垂首返回自在门:他把头一低,觉得自己功夫还是不够,这个题目没有作好,没有考上,于是返回自己的家门。

  东坡居士多风雅:他一生很风雅的,比一般的读书人还好得多,不像有的读书人做不好的事。他虽然那么狂,还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不过他有个女朋友名叫朝云,所以他也是很风流的,附庸风雅。

  活泼幽默佛印云:佛印禅师常常说他很活泼、很天真的,讲话很幽默,令人喷饭捧腹。这是佛印禅师对他的批评,所以说“佛印云”。

  注1:苏老泉(苏洵)和儿子苏子瞻(苏轼)、苏子由(苏辙)皆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注2:苏东坡年少时即才华洋溢,颇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日后文名远播全国,即使朝廷曾下令禁传东坡诗文,告密赏钱八十万,但传抄其作品之风不减。人们往往以存有多少东坡诗文来互相夸耀,士大夫若不能背诵其诗者,不但自卑,亦招人嘲笑无学问。

  注3:苏东坡游庐山题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4:《华严经》卷十二云:“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3:48:49 | 只看该作者
香山居士——白居易
(西元七七二年~八四六年·唐朝)

[url=]白居易[/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五月廿九日

  姓白,名居易,字乐天,唐山西太原人。发愤忘食,勤读儒书。中进士,为尚书。文章精简,诗平易解。为杭州太守时,访鸟窠禅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曰:“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易曰:“三岁儿童亦晓得。”禅师曰:“八十老翁行不得。”后于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舍钱三万贯,绘极乐世界图。作偈:“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国。”有《戒杀诗》云:“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晚年,口不离佛号,手不释念珠。年七十五卒,着《白氏长庆集》行世。

  赞曰

  乐天居易 进士高第 屡次晋升 尚书圣意

  就教鸟窠 佛法大意 诸恶莫作 谨记谨记

  又说偈曰:

  聪明才智冠群伦 勤学发愤大诗人

  香山居士修净业 苦海有情庆往生

  诸恶莫作皈依处 众善奉行宝莲登

  极乐世界何处是 方寸无忧果自成

  白话解

  白乐天居士,姓白,名居易,所谓“居易以俟命”,意思就是听命运的安排。乐天是他的号。他是唐朝山西太原人,中国人叫山西人为“老西子”,又叫“醋乳子”,因为他们好喝醋。醋是酸的,所以他们讲话都有酸酸的味道。中国人叫江南人(如上海人之类的)为“臭豆腐”,因为江南人爱吃臭豆腐。臭豆腐很臭很臭的,可是他们认为很香。也就像美国人喜欢吃cheese(乳酪)一样,cheese臭得不得了,他们拿它当宝贝,爱不释手,比念佛还注意。

  这位香山居士也是山西人,大概因为醋喝多了,所以肺有毛病,身体不太健康。虽然这样,他还是勤读儒书,常常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很喜欢读书,读得吃饭都忘了,睡觉更不要讲了,穿衣服也不注意了。因为他不太注意吃饭、穿衣、睡觉,所以弄得身体不健康。所谓“勤读儒书”就是时时刻刻、念兹在兹用功读书。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眼睛看着书,口里念着书,心里想着书。又有“三上”的功夫:路上、厕上、枕上——走路的时候可以背书,在厕所里也可以背书,晚上躺在床上,入睡之前也可以先背书。白居易懂得用这些方法,所以后来中了进士,以后又升为尚书。尚书是很大的官,就像现在部长级的官,如卫生部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等这些长,至于他长得究竟有多高,那没人知道。

  他曾经在杭州做太守,那时候他听说有个鸟窠禅师,是个很有修行的大德高僧,于是就慕名而访。他请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他一听,觉得这简直没什么意思!我是一个大文学家——文章精简,作诗也很通顺的,为什么你和我说这么浮浅话,这就是佛法吗?于是很轻视地说:“喔!连三岁小孩也懂得这个!这就叫佛法大意吗?”

  各位想一想,“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是不是容易做到?你觉得“诸恶不作”很容易,却不知不觉中就打了妄语,生了痴念、嗔念、贪念,贪嗔痴慢疑在不知不觉中就生了出来——即使只生一个恶念,也叫“恶”。关于“众善奉行”,你说:“我愿意做善事。”可是你做善事总没有像做恶事那么诚心。例如你拜佛的心,总没有你欢喜吃好东西的心那么诚。你欢喜吃好东西,心心念念都想:“或者我去买一点,或者我作一点,或者我怎么样一点……。”打的妄想不知有多少点!你拜佛要是有那么一点的诚心,也就够了,可是拜佛的诚心,就是没有吃东西的诚心那么浓厚、强壮。所以不用说旁的,就拿打妄想想吃东西这一点,“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就不容易做到。所以鸟窠禅师便回答说:“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就信佛了。信佛以后,舍钱三万贯,描绘极乐世界图,然后题了一首偈颂:

  极乐世界清净土 无诸恶道及众苦

  愿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无量寿佛国

  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国土,没有一切诸恶及众苦。愿像我这么年老又有病的人,一同生到极乐世界去。

  他又作过戒杀放生的文章,有一首偈颂是这么说的:

  莫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不要以为其他众生的性命不如人那么高贵,觉得它们很渺小,很微贱。它们也有骨头,也有肉,也有皮,和我们人都是差不多的。我劝你不要打树上的小鸟,为什么?因为幼鸟还没长大,在巢中等着母鸟去喂,它才能活。所以这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种仁心仁术。我们也应该说,“劝君莫打山头兽”,不要到山上去打猎,山上的畜生也是“子在巢中望母归”,所以不应该杀生。

  白居易晚年非常诚心念佛,在香山寺组成一个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他晚年念佛,是口不离佛,佛不离口。手不离珠,珠不离手,专心致志修净土法门。活到七十五岁就往生了,著有《白氏长庆集》行世。这儿有几句很浅白的话赞叹他——

  赞曰

  乐天居易,进士高第:白居易也叫白乐天,他中过进士。

  屡次晋升,尚书圣意:他的官位屡次往上升。他做过尚书,皇帝很欣赏他的才华和忠心。

  就教鸟窠,佛法大意:他拜访鸟窠禅师,向禅师请教佛法大意。

  诸恶不作,谨记谨记:鸟窠禅师告诉他:“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你好好记得这两句话就够了。”其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道理是很好的。

  又说偈曰:

  聪明才智冠群伦:他很聪明,很有才智,为一般人之冠。

  勤学发愤大诗人:他很勤学,发愤读书,所以成为一个大诗人。(注1)

  香山居士修净业:他到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专修净土法门。

  苦海有情庆往生:苦海里的一切有情,很庆幸能往生极乐世界。

  诸恶莫作皈依处:“诸恶莫作”就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一生若能不作诸恶,这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众善奉行宝莲登:你再能众善奉行,那就是真念佛,就可以得到九品莲华为父母。 

  极乐世界何处是:虽说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十万八千里,那里当然有极乐世界,可是莫如我们“方寸无忧果自成”。 

  方寸无忧果自成: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忧愁这个,烦恼那个,忧愁太阳几时掉下来,担心火星什么时候没有了,烦恼这个天什么时候就塌了,地什么时候就陷了,我妈妈死了会不会堕地狱,我爸爸亡了有没有生到极乐世界?一天到晚打这些妄想,那么你就是念佛,那佛号里也掺杂了很多垃圾。要是像这样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想上想下、想入非非,那极乐世界也不乐了。那应该怎么样呢?要“方寸无忧”。你什么也不忧不愁,一心念佛,那一定会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修念佛法门,必须无忧无愁,也不哭、也不笑,也不老、也不少,也不吵、也不闹,如此而已。

  注1:唐朝白居易,号称“社会诗人”,其诗老妪能解,人称“天下俚语被白乐天道尽。”白居易一生用功至勤,甚至口舌成疮,手肘生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3:50:41 | 只看该作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
(西元九八九年~一○五二年·北宋)

[url=]范仲淹
[/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六月五日

  名仲淹,字希文,北宋江苏吴县人。幼孤家贫,事母至孝。读书于长白山之礼泉寺,偶见窖金,不动声色,覆之不取。后贵时,对僧言此事,取金建寺。才高志远,力学不倦,以天下为己任,言:“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仁宗时为相,上《十事疏》,改革政治,惜被旧派反对,国之不幸。母卒,请僧诵功德经超荐,孝心感应观音助念,藉菩萨力,其母生天。因之,笃信佛教,好善乐施。置义田,济族人。舍新房为学舍,施旧宅为天平寺。临终时对家人云:“昨梦池中莲华皆金色,我当归矣!”寂然而逝,年六十三,谥为文正,后人称为范文正公。

  赞曰

  忠贞为国 勤俭治家 修身有道 心肠菩萨

  义田济众 仁政风发 宋代良臣 上品莲华

  又说偈曰:

  善修德本种兰因 聪明颖悟超群伦

  清贫不滥明操守 高贵廉洁了宿生

  诚孝事母感天地 义田利人化含灵

  正气凛然显刚直 众生榜样邦永宁

  白话解

  范仲淹是宋朝时候的一个大儒,他的文章、道德都足以做人的典范,所以我们讲一讲他。仲淹是他的名字,他的字叫希文,是北宋江苏吴县人。他很年轻的时候就丧父,成为孤儿,家里又很贫穷,可是他对母亲很孝顺。因为家里穷,所以他就到一座寺庙里读书,这寺庙叫礼泉寺。有一天,他无意中见到寺中的地窖里藏着金子,他虽然穷,可是穷斯不滥,没有贪心,所以又把金子覆盖起来,不动声色。等到他做大官的时候,才告诉庙上的僧人那儿有藏金。僧人就把金子发掘出来,用来修建寺庙。

  范仲淹的智慧非常高超,志气也很远大,所以一心读书,力学不倦。他的志愿是以天下为己任,也就是说他愿意管理天下事:天下若有一个人没饭吃,就等于自己没有给他饭吃一样。若有一个人没衣服穿,就等于自己没有给他衣服穿一样。他以天下为己任,不推诿到旁人身上,所以他有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1)。

  “先天下之忧而忧”,我们读书人应该在一般人没有发现问题之前,先研究怎样解决问题,为天下的事情深思熟虑,详细思考。“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到所有人都得到利益快乐,都安居乐业了,然后自己才能享受快乐。所以他以不好的事情先由自己承担,好的事情就让给旁人,这也就是不和人争利益。

  宋仁宗时他为宰相,为了改革当时一些不良的政策,为民请命,向皇帝呈上《十事疏》,建议革新政治。可惜引起朝廷一些旧有的官僚权贵怨恨,就用势力来反对改革。于是在他们的诬陷、中伤下,新政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这实在是国家的不幸。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所以对母亲也特别孝顺。等到他母亲死了之后,就请僧超度。因为他至诚至孝,所以感动观世音菩萨来帮助念经,令他母亲得到感应而升天。这足见他对佛法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能请僧超度母亲。因为这个关系,所以他更笃信佛教。他又好善乐施,购置一些田地作为义田,用来周济穷人,凡是没有饭吃的人,都可以领取义田所生产的粮食。他又周济所有的亲戚朋友,因为他把一切都看得很透,可以说是已经看破放下,得到自在。

  另外,他把一座很大的新造官宅,拿来作为学校,又把旧时所住的屋宅地基,舍出来建天平寺。所以他在临终前,对家人说:“我昨天晚间作了一个梦,梦里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八功德水,池中的莲花都变成金色。我大概应该往生极乐世界了。”说完这话,就寂然而逝、无疾而终,当时他六十三岁。

  现在用很浅显的语言来赞叹他。

  赞曰

  忠贞为国,勤俭治家:他抱着一种忠贞为国的心(注2)。他治家崇尚俭朴,所以虽然做高官,有厚禄,可是不奢侈。虽然不知道他是不是吃斋,总而言之,他每天只是吃很少的菜蔬,非常节约。一生也不穿绸缎的衣服,只穿粗布衣服。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

  修身有道,心肠菩萨:他明白修身之道,主要就是去欲断爱。他的心肠就像菩萨心肠,舍己为人。

  义田济众,仁政风发:他购置义田,来利益众生(注3)。他做宰相的时候,政声足以移风易俗,令国家的治安非常平定。

  宋代良臣,上品莲华:他可以说是宋朝最好的宰相,所以他临终的时候一定得到上品上生。

  又说偈曰:

  善修德本种兰因:他在前生大概做了很多善事,所以他的因果是很不错的。

  聪明颖悟超群伦:他和一般人是不同的,是很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清贫不滥明操守:他在最穷的时候,穷斯不滥,即使遇到金子也不要,固守清贫的节操。所以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高贵廉洁了宿生:他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不贪,大概明白自己前生也是一个修道的人。

  诚孝事母感天地:他对母亲非常的孝顺,所以感动天地。

  义田利人化含灵:他备置义田来利益其他人,这是感动世人的一种行为。

  正气凛然显刚直:他很直,很刚正,有一股正气,凛然不可侵犯。

  众生榜样邦永宁:人人要是都能像范文正公一样,国家一定永远平安。

  注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所作之《岳阳楼记》,兹其文节录如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2:范仲淹为人,忠贞仁爱,众望所归,因而时人皆云:“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他死后,民间到处都立有祠堂,纷纷画像供奉。上至地方官,下至羌酋,无不悲泣哀号,如丧考妣,斋戒三日,以示吊唁。

  注3:义田,指富人私置田产,以其租谷收入,赡养戚族中贫困者。富而能与人共享,已属难能。而范仲淹当参知政事时,以俸禄购置义田,从事施贫活族之义举,规模制度,井然有条,而自奉甚俭,一为贫士,临终时竟无以为殓,更属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3:52:29 | 只看该作者
忠烈贤相——文彦博
(西元一○○六~一○九七年·北宋)

[url=]文彦博[/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九日

  名彦博,字宽夫,北宋山西介休人。仪容俊朗,和蔼可亲。行事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立朝公正,忠心耿耿。历仁英神哲四朝,出将入相五十年,名震四夷,世称贤相,封潞国公。晚年信佛,栖心安养。发愿曰:“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成立净土会,参加者,多为士大夫,盛况空前,古今无二。念佛法门,人人可修。但行不学,十修九到。若学不行,十无一到。行学两全,十修十到。真实不虚,纯圆独妙。哲宗十岁,受业于程伊川,帝畏之。博年九十,对帝毕恭毕敬,殿试进士,终日立。帝曰:“太师可休息。”仍不就坐。年九十二卒,谥为忠烈。

  赞曰

  仪态修伟 行为谦恭 纯忠纯正 允武允文

  功盖天地 德被蒸民 古今无有 不亚圣人

  又说偈曰:

  乘愿再来化娑婆 岂畏艰苦与折磨

  治国安邦平天下 修身齐家度邪魔

  造福人群利万物 栖心净业念弥陀

  九十高龄归来去 莲华朵朵蜜多罗

  白话解

  白天来了一个怪物,到这儿吵了很久、很大声,说一定要见我。为什么要见我呢?他说他不是一个平常人,可是没有人知道,要我证明他是一个非常人、一个特别人,或者是菩萨、或者是佛,也就是圣人。他说我若帮他查出,就有无量的功德。我说:“那你找错人了!我根本什么功德都不要,有量、无量,我都不要。”他要给我八字,我说:“我也不识数,你给我八字,我也算不过来。”他没法子,转过头就走了。

  那么今天讲宋朝名臣文彦博老居士,他在生的时候做过丞相,也做过大将军。他才真是一个非凡的人,所以我想起文彦博,就提一提昨天那个自己自命不凡的人。文彦博——“彦”字当“好”字讲,聪明好学的意思。“博”就是博学多闻,学得很多。他的字叫“宽夫”,就是宽宏大量的一个人。所以他学问很广博,为人又宽大,又聪明。(注1)

  他是北宋山西介休人,相貌生得很圆满,仪容俊朗。俊朗就是很有光辉的样子。为什么他有光辉呢?因为他这个人没有阴谋,所以很俊朗。并且他对人和蔼可亲,不是很冷,也不是很热,人人见到他都有一种亲切感,不是俨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他为人也是很公平正直,又光明磊落。光明就是没有隐私,磊落就是很正直。他“忠心耿耿”,这并不是耿耿于怀的意思,而是说他又忠又直。你若说耿耿于怀,是觉得有一点闷闷不乐的样子,有一点像做错事了,耿耿在心。在这儿忠心耿耿就是很忠直的,所谓公平正直,光明磊落。

  他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在朝廷上他是很公正的,大公无私,和谁也不结党,不循私。那么他是不是尽看别人的党私不对呢?也不是。他对人人都有缘,所以做宰相做了五十多年,出将入相,名震四夷,世人称为贤相,受封为潞国公。

  文彦博晚年信佛,选择净土法门,栖心安养,专门念佛,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稍微的懈怠。他曾经发愿说:

  愿我常精进 勤修一切善

  愿我了心宗 广度诸含识

  他说愿我常常精进,不懒惰,“勤修一切善”,就是对人有利益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利人的事情就是善,损人的事情就是恶。“一切善”就是“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也就是再小的善,他也不放过机会去做,即使是再小的恶,他也不做。“愿我了心宗”:愿我明白心的妙处。心宗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心理学,了解人、物以及一切含灵、一切众生,各有各的性质,各有各的行为,各有各的思想。明白这个了,就能广度诸含识。所以“了心宗”就是明白一切众生的心理学。

  因为他修念佛法门,所以成立一个净土会,大众一起念佛。那么方才有人说这个净土会就是居士会,这不是居士会,这净土会是出家人、在家人都包括了。莲社也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的,并不是单单在家人在那儿念佛,出家人就不可以参加的。净土会、莲社,和居士林是不同的。凡是莲社,好像庐山远公大师所提倡的莲社,是僧俗都有,甚至于四众弟子都有。并不是像现在成立一个居士会,就单单居士参加,没有出家人。若把净土会或莲社讲成居士林,那就不合乎法了。

  那么文彦博居在京城,和净严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法会。当时的士大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盛况空前,古今无二。他修净土法门,专门念佛。净土法门人人可修,所谓:

  但行不学,十修九到。

  若学不行,十无一到。

  行学两全,十修十到。

  不行不学,万无一到。

  “但行不学,十修九到”,你要是专门实行,不贪多,不会学学这个,又学学那个,而是去多行,则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能到。“若学不行,十无一到”,若只注重博学多闻,而不去实行,十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到。要是“行学两全,十修十到”,要是“不行不学,万无一到”,又不学习又不修行,就没有人可以生到极乐世界。所以修行要注重躬行实践,若不躬行实践,懂得再多也没有用。大家应该知道这一点,这是很要紧的。 

  哲宗皇帝十岁的时候,受业于程伊川。程伊川就是程子,在宋朝有点小名气,他有点装模作样,像一个老学究的样子,行路都要走四方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很讲究礼法。因此哲宗虽然是皇帝,对老师也有一种敬畏之心。那文彦博呢?当时他年纪已经有九十岁,对皇帝仍然必恭必敬,丝毫不茍,不会马马虎虎,倚老卖老地说:“我要休息休息,我要坐一坐。”没有这样。 

  因为他忠心耿耿,所以对皇帝不敢有丝毫懈怠,甚至只要有皇帝在,他终日常常站着。这意思并不是说程伊川怎么样严,他就怎么样宽,而是说他尊敬国主——国家的君主,不像一般人上无天子,下无臣,那么目中无人。所以他虽然年纪老,还是守臣子的礼序。殿考进士的时候,皇帝主考,他是副考官,在旁帮助皇帝。因为皇帝坐着的时候,他就不坐,哲宗就对他说:“太师,你年纪这么大了,请你坐一坐,休息休息。”他仍然不就坐。 

  他著有《潞公集》,活到九十二岁,大约是无疾而终。死后皇帝赐谥号,这个谥号由文武百官共同商量,于是用“忠烈”两个字,代表来他一生的功业。

  以下八句,是用来形容他的德行——

  赞曰

  仪态修伟,行为谦恭:他的仪态很高大,很雄伟,那行为呢?很谦恭的,不是不近人情的样子。就像一般人赞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文彦博有圣人的德行,所以行为谦恭。

  纯忠纯正,允武允文:他的忠心是一点夹杂也没有的,有正直无私这种很精纯的忠心。他也颇有武略,“允”字即“信”的意思,也就是说,信他真有了武略,又信他真有了文才。所谓“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允武允文。

  功盖天地,德被蒸民:他的功劳超过天地,因为他的所做所为没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蒸是众多的意思,“蒸民”即老百姓。他的德行能加诸到老百姓身上,灌输到老百姓心里。

  古今无有,不亚圣人:你推察推察古往今来的丞相,能这样允文允武、纯忠纯正的,是很少的。他真是有圣人的德行,不亚于圣人,和圣人差不多。

  又说偈曰:

  乘愿再来化娑婆:他不是偶然来的,他是要来救众生的,所以他是乘着往昔的愿力,本着菩萨心肠而来的。来到这儿做什么呢?他要来教化娑婆世界的人,令娑婆众生明白佛法,令这堪忍世界的众生都得度。

  岂畏艰苦与折磨:因为他是乘愿再来的,所以不畏艰苦。难道他来的时候,不知道娑婆世界众生难度吗?他知道!你教众生善法,众生不容易接受。你若教他恶法,他不学而通,不学而能,所以是很难度的。这是艰苦的任务,也是很不容易做的工作,里头有种种的逆缘,所以种种的折磨,种种的逆境都会碰到的。但是他不怕,因为他来的时候,就已经有心理的准备,不怕这一些问题。因为这样,所以他脚步站得稳,思想很纯洁的。所以他就能——

  治国安邦平天下:他用他的才干治国安邦,把天下治理得很太平。

  修身齐家度邪魔:他能修身,修身一定要先正心。他又能齐家,把家庭管理好。然后就把邪魔外道、牛鬼蛇神、魑魅魍魉,都度来信佛、念佛、修持佛法。

  造福人群利万物:他以他的德行造福人群,利益万物。

  栖心净业念弥陀:他在晚年的时候,专心行持佛法。因为他觉得用别的法门来不及了,所以栖心净业,成立净土会,影响大家来念佛。当时参加这个盛会的人,多数是达官贵人,包括已退休、未退休的士大夫,盛况空前。以他的影响力,感化很多人,大家想:“老丞相都念佛了,我们更应该学习佛法。”所以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当时他的影响力就有这么大。

  九十高龄归来去:他九十二岁高龄时,就要归去极乐世界了。因为他是有来历的,大概是从那个地方来的,所以现在又回到那个地方去。

  莲花朵朵蜜多罗:因为他影响很多人都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极乐世界里的莲花一定开的很多,大家都一起同登彼岸,皆共成佛道。

  注1:文彦博自小聪明机智,由下列一则故事,可说和司马光破缸救友一样,相互媲美——他幼时和同伴玩球,球滚进洞里取不出来,其他同伴都无计可施,唯有小文彦博灌水入洞,球便浮了出来。文彦博非但小时了了,长大从政后,更常以其聪明机智来利益百姓。以下就是他用机智,四两拨千金地消弭一场乱象的例子——

  当文彦博在陕西任职时,那时有个名叫毋提的人,上书朝廷,建议废除铁钱,改用铜钱来交易。虽然朝廷并没有接纳这个意见,但是废除铁钱的消息不胫而走,民心惶惶,百姓们担心铁钱作废,纷纷竞用铁钱争购物品。但是商店老板不愿收铁钱,双方为此争执不下,整个长安城乱成一片,许多商家被迫关门。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官员主张用严厉的手段来消弭乱象。但是文彦博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一味禁止,百姓会更加疑惑,更加骚动,当今最要紧的是要安定民心。”那怎么办呢?文彦博想出一计,他把家里的百匹丝帛拿出来卖,并且吩咐只收铁钱,不收铜钱。消息传出后,民众知道铁钱还会继续流通的,不会作废,人心一安定,市场又恢复正常的运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3:59:10 | 只看该作者
改头换面——曾巩
(西元一○一九年~一○八三年·北宋)

[url=]曾巩[/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七月三日

  名巩,字子固,北宋江西南丰人。其母信佛,四事供养青草堂和尚,和尚感其恩曰:“老僧愿与夫人作子。”某日,和尚见宰相告老还乡,光荣退休,生一念羡慕心,不久圆寂(年九十),即生曾家。巩诞生时,母忆前言,遣人视之,和尚端坐而化。巩生而颖慧,雍容华贵。十二岁时,即有文名,早登科第。议论淳正,忠厚廉洁,官至相位。一日,宋神宗问:“王安石为人如何?”对曰:“勇于有为,吝于改过。”可谓识人之评语。世人称为曾鲁公。江西山明水秀,文人辈出。

  赞曰

  草堂和尚 一念虚荣 生檀越家 志欲附龙

  六道轮回 生死无穷 看破放下 望曾鲁公

  又说偈曰:

  改头换面忘前尘 千变万化人复人

  只因一念贪富贵 流浪百劫失纯真

  清净无为好自在 壮烈有志误此身

  物极必反君忍耐 逍遥快乐莫外寻

  白话解

  脱去龙袍换袈裟 祗恨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因何流落帝王家

  这是清朝顺治皇帝出家时,留下来的一首诗。庆幸他自己终于脱去天子的龙袍,换上僧人的袈裟,还他本来面目,遂了他的心愿。他本来就是佛的弟子,这一切的折腾,都只怪当年他一念之差,羡慕人间皇帝的权位,今生才会流落到帝王家里。而今天我们所谈的曾巩,他的来历也和顺治皇帝相似。

  曾巩名巩,字子固,合起来有基础巩固、稳定之意,是北宋江西南丰人。他的母亲信佛,故常供养三宝。但她并非平等地供养僧人,而是听说谁有修行,就供养谁。她听说青草堂和尚(又称青草和尚或草堂和尚)很有修行,就很诚心地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来供养这位出家人。她天天送最好、最值钱的供养,来表示她的诚意:食物——用最美味可口的斋菜,送给出家人吃。衣服——用最漂亮、最名贵的料子,做给出家人穿。卧具——也买最好的质料,给出家人用。汤药——当出家人有病,她就亲自煎药熬药给出家人喝。

  这种以四事单独供养一位出家人的方式,本来就有一种情感的成分在内,所以出家人被情感所感动,觉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受人这么供养,将来自己如何来报答,以还此债呢?他看曾家颇为富有,这位施主心地也很善良,对他又这么好,一时动了心,被情感所迷,就对她说起醉话:“将来我给你做儿子。”如此一讲,也不知是真的或假的,大概当时他是真魂出窍,魂魄跑了,心被情感所牵,所以种下给人当儿子的因。

  有一天,青草堂和尚看到宰相告老还乡,光荣退休,很是风光,就生出羡慕的心:“啊!做大官原来这么威风,我如果能身临其境,也很不错呀!”心一打这个妄想,就圆寂了(年九十),托生到姓曾的施主家。

  曾巩诞生的时候,他母亲记起和尚以前曾说要给她做儿子,就特意派人去看看青草堂和尚,只见和尚已经端坐而化。她也不敢确定,这个儿子是不是真的就是和尚的转世,就这样糊里糊涂生了一个儿子。

  曾巩生来就聪颖有智慧,相貌端正华贵。“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十二岁作六论,文章写得非常之好。语言雄壮,令人吃惊,有神童的雅号。到了二十岁,因文才出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阅读他的文章之后,惊为奇才,因而备受赏识,后来收他为门生。他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非常重视文人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时已闻名遐迩,死后更是盛名不衰,是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早登科举及第,很受皇帝的重用。他的议论朴实公正,对国家很忠心,待人接物也很厚道,操守廉洁,一路做到丞相的地位。任官期间,注意救治民疫,体恤民生的疾苦。有一天,宋神宗问他:“王安石的为人,你觉得怎么样?”他回答:“他有创作力,敢作敢为,但计划不周全,很荒唐,冒失躁进,犯了错也不敢承认,更舍不得改。”他这样批评王安石,可说是很认识他,这也是很公平的评论。世人因为尊重他,就不直呼其名,而称他为曾鲁公。他是江西人,江西这个地方山明水秀,所以出了很多很聪明及有才智的文人。

  赞曰

  草堂和尚,一念虚荣:草堂和尚见了退休宰相的风光,心里羡慕,不禁生出好慕虚荣的妄想。

  生檀越家,志欲附龙:就此一妄念,果真令他托生到一向对他很恭敬供养的施主家,一心想要做大官,享受荣华富贵。

  六道轮回,生死无穷:就是这一念贪心,使他在六道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轮回不止。

  看破放下,望曾鲁公:曾鲁公应该认识自己,看破放下,不要再为名利而受生死,流浪在六道中。

  又说偈曰:

  改头换面忘前尘:人在六道里轮回,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每次的长相都不一样。今生是长脸,来生说不定是短脸,再来生又变四方脸、瓜子脸。不但相貌不同,前生的影尘往事,也都不复记忆了。

  千变万化人复人:人死后,若是恶多善少,就堕地狱、饿鬼、畜生。若是善多恶少,就生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随着业力而受轮转。或者人复为人,鬼复为鬼,畜生复畜生,地狱复地狱,天堂复天堂,阿修罗复阿修罗,在这里头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直到业报受尽为止。

  只因一念贪富贵:草堂和尚只因一念贪着世间的富贵,所以修不成而托生为人之子。其实无论哪一位,若不能把名利看破,修行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流浪百劫失纯真:众生就是这样,生生世世随着自己的妄念,在六道中流浪了不知多少劫,失去了纯真的自性。

  清净无为好自在:反过来说,人若能保持心念纯正,清净无为,就能自由自在,无挂无碍。 

  壮烈有志误此身:人若逞匹夫之勇,想创造一番轰轰烈烈,令世人想不到的事业,但却不知修行,则又会堕落。

  物极必反君忍耐:世间之事,阴极必阳,阳极必阴。好到极处又坏了,坏到极处又好了。走到极处无路可走,就又往回头路走。往上升又堕落了,堕落之后又想要修行,大家要谨记及忍耐这种事情。

  逍遥快乐莫外寻:真正的快乐非向外找,若是内心能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久而久之养成一种大公无私,至正不偏,无烦无恼,无忧无愁的思想,则会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那时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14:03:45 | 只看该作者
无尽居士——张商英
(西元一○四三年~一一二一年·北宋)

[url=]张商英[/url]


  ◎宣化上人讲述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廿七日

  名商英,字天觉。北宋四川新津人。奉旨于五台山祈雨,睹见圣灯无量无尽,继续出现,自称无尽居士。初不识佛法,游寺见佛经庄严。自思:“胡人之书,如是庄严。圣人之书,反而不及。”欲学韩欧辟佛,拟写无佛论。提笔沉思,莫措一词。其妻曰:“既然无佛,有何可论?”后于友人处,偶阅《维摩诘经》,觉经义绝妙,豁然省悟,生忏悔心。发愿曰:“尽形寿弘扬佛法。”特著《护法论》,载于《大藏经》。宋徽宗时为相,谏帝过而罢官。倡念《金刚经》。文章俊秀,心地善良,慈悲为怀,方便为门,有求必应,菩萨心肠。敬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序》,真迹传世。

  赞曰

  峨嵋钟灵 四川毓秀 贤者辈出 将相无垢

  天觉奇才 始谤终就 受持金刚 鲜出其右

  又说偈曰:

  逆境由来造英雄 始谤终信数不穷

  退之谏迎舍利表 永叔倡导仲尼名

  居士欲作无佛论 夫人开示有何云

  因缘会遇演妙法 实相离相甘露涌

  编按:此篇原稿遗失,故由弟子补白话解。 

  白话解

  这位居士是北宋时的宰相,四川新津人。他名商英,字天觉,自称无尽居士。为什么他自称无尽居士?在宋哲宗元祐二年(西元一○八八年),他任官于五台山附近,因此当年夏天有因缘到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道场朝礼圣迹,在数天内,他连续不断地见到种种的瑞相——或者看见无量无尽的圣灯,犹如串连在一起的珠子般,这些灯忽然大、忽然小,忽然红、忽然白,忽然黄、忽然又绿了,忽然分开、忽然又合在一起,照耀了整个山林树木。或者他又见到圣灯,忽然像红色的太阳般,从海中腾空而上,放大光明。圣灯渐渐来到楼阁前面的时候,这个光就收敛起来了,仿佛一只大青鸟喙衔着浑圆的火珠。或者他又见到了五色祥云,空中现出琉璃世界,千万菩萨的仗仪云涌而出,宝楼宝殿、宝山宝林、宝幢宝盖、宝台宝座、天王罗汉、狮子香象,森罗密布护卫,这种种殊胜的瑞相,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或是他于佛殿中,见到在紫芝宝盖,悠扬的梵乐中,文殊师利菩萨骑着狮子,优游自在,旁边还有七八位尊者,一会儿往上升,一会儿向下降,游戏三昧,左右俯仰……

  这些境界不只张商英见到,旁人也随着个别的因缘,见到相同或不同的境界,因此张商英发大誓愿:“愿尽形寿,学习无量无边的佛法,所有邪淫、杀生、妄语、倒见,及所有的恶念永灭不生,……一念若差,愿在在处处,菩萨鉴护。”

  第二年夏天六月,大地干旱,所以张商英奉旨到五台山祈雨。这一次,他又见到种种的瑞相,例如见到菩萨顶上宝盖现光,渐渐地整座圣像放光,殿前现出许多金莲华灯,光焰交辉,开合无数等。那时,远近的僧俗千余人云集在此,见到这些境界,先是赞叹欢呼,接着流泪慨叹:“从无始以来,罪业深重。从今日起,我们都要好好改往修来了。”

  祈雨过后,大雨霈然而下,遍布数州,本来将要干枯的苗,又逢生机,绿意盎然。因为目赌圣灯等种种殊胜的因缘(注1),张商英对佛法大生信心,因此自称“无尽居士”。

  张商英从小就非常聪颖,年幼时,每天能够记住一万个字。他长大后,更是英气焕发,才华溢横,豪视一切。当他十九岁的时候,赴京考试,途中经过一户向姓的人家。在他还没有来的前一天晚上,向老先生就梦到神人对他说:“明天相公就要来了,要好好地接待他。”第二天,果然张商英来了,向老先生非常惊异,问清楚了他的家世,就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张商英以功名未就,再三推辞谦让,而向老先生则不管他是否功名及第,都一定要把女儿嫁给他。等到张商英高中进士后,便娶向小姐为妻。

  张商英本来不认识佛法,有一天他到佛寺游玩,看到藏经阁内《藏经》的梵夹,全用泥金字书写工整,刚劲有力,非常庄严精美。他一向以卫捍儒学自居,就愤慨地说:“哼!胡人的书,这么的庄严。而孔孟先贤的书,反而比不上胡人的教法,这么为人所景仰看重!”他心里愤愤不平,所以回家后,就想要学韩愈、欧阳修,准备写无佛论来辟佛。他整夜坐在书斋中,咬着笔,在那儿来回来回不停地磨着墨,绞尽脑汁,对着纸高声长吟,可是怎么样也写不出一句话来。张夫人就问他:“相公,这么夜了,为什么不睡觉,在写什么文章啊?”张商英就告诉她因由。张夫人一听,笑着说:“既然无佛,那又有什么可论的呢?如果真的想对佛教提出论议,应该写有佛论才对啊!”张夫人这么一说,张商英心中的疑惑油然而生,久久难解。

  后来张商英在朋友的地方,看到佛龛前的经卷,就问:“这是什么书?”朋友告诉他是《维摩诘所说经》。张商英信手打开此经阅读,读到《文殊师利问疾品》时,一段文字跃入眼帘:“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不禁感叹地说:“想不到胡人对人生道理的见解,这么博大精深!”于是将《维摩诘所说经》借回去仔细阅读,越读越觉得经典所说的道理,绝妙非凡。

  张夫人见他专一其心的读书,就问他读什么书?他回答:“读《维摩诘所说经》。”“那很好,相公可以读熟明白经义后,再撰写无佛论。”虽然张夫人只是清描淡写地应话,张商英却听得惊心动魄,猛然觉察到自己过去的知见是错误的,于是生大惭愧,忏悔发愿:要尽形寿弘扬佛法(注2)。因此特别著作《护法论》,来为佛法辩护,同时也透过历史的省思,对佛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后来《护法论》被收纳在《大藏经》中(注3)。

  张商英在宋徽宗时出仕为相,因为宋徽宗昏庸无能,任用小人,只顾自己的享乐,而不顾民生,张商英就劝谏皇帝的过失,而遭到罢官。他提倡念《金刚经》。他的文章俊秀,心地善良,总是以慈悲为怀,方便为门,人若有求于他,必定挺身相助,可谓是一位具菩萨心肠的丞相居士。他曾敬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序》(注4),真迹流传于世上。

  赞曰

  峨嵋钟灵,四川毓秀:蜀郡四川是个山川秀丽的地方。那儿有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钟灵毓秀。

  贤者辈出,将相无垢:在这么灵秀的地方,出了不少贤能的人才,以及忠贞清廉的将相。

  天觉奇才,始谤终就:张商英也是来自四川,字天觉,他对佛教一开始是毁谤,可是后来觉悟到佛法的精深博大,于是成为佛教忠实的护法。他这种觉悟,可以说像天一样的高。

  受持金刚,鲜出其右:他尽心竭力提倡受持《金刚经》,这种精神没有人能比得上。

  又说偈曰:

  逆境由来造英雄:我们不要怕遇到逆境,若能认识不顺利的境界,从逆境的磨练中站起来,就能造就出顶天立地的人才。

  始谤终信数不穷:自古以来对佛法始谤终信的人,有说不出那么多。

  退之谏迎舍利表:退之,就是唐朝的韩愈。他先是上表皇帝,不要迎接佛的舍利到京师,批评迎佛舍利是怎么样不对,不合乎国家的制度,是一种无知的政策,说信佛是不应该的。幸亏他后来遇到大颠禅师,指破迷津,信了佛法。

  永叔倡导仲尼名:永叔,就是宋朝的欧阳修。他先是学习韩愈的作风,拥护孔孟,认为儒教的道理是最正确的,认为佛教是异端,诽谤佛教。后来他去拜访庐山圆通禅师,被禅师所折服,所以学习了佛法。

  夫人开示有何云:这位张商英一开始也和韩愈、欧阳修一样,先是想要作“无佛论”来毁谤佛教,幸而他有一位贤淑明理的妻子,点醒他“既然无佛,有何可论?”后来成为佛教的大护法。

  因缘会遇演妙法:大概是他过去种过种种的善因缘,所以这一生因缘际会,演出种种殊胜的妙法。 

  实相离相甘露涌:他受持《金刚经》,《金刚经》讲实相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我们不要着相,才能得到甘露法味。

  注1:有关张商英于五台山见种种瑞应之事,见《大正藏经》•第五十一册·一一二七页·《续清凉传》。

  注2:有关张商英对佛法由谤生信的事迹,见《大正藏经》·第五十一册·六四三页·《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六。

  注3:《护法论》,见《大正藏经》·第五十二册·六三八页。

  注4:《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序》如下: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序

  华严性海纳香水之百川,法界义天森宝光之万像,极佛陀之真智,尽含识之灵源,故世主妙严。文殊结集,龙宫诵出,鸡岭传来,继踵流通,普闻华夏。李长者合论四十轴,观国师疏钞一百卷,龙树尊者一十万偈,佛国禅师五十四赞。四家之说,学者所宗。若乃撮大经之要枢,举法界之纲目,标知识之仪相,述善财之悟门,人境交参,事理俱显,则意详文简,其图赞乎,信受奉行,为之序引。

  无尽居士张商英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29 , Processed in 0.110058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