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文
如果去看小学自然课的课本,我们就会想:谁用得上那样的知识?谁能把它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我们不是想培养科学家吗?那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是更有用吗?有研究能力的人自然就爱护一切,而没有研究能力的在了解之前就已经把研究物都消费或破坏完了。如果我们的课本先给学生提供知识,他们虽然能轻松地学会,但这样,我们忽略了培养自己去研究,自己去改变生活的学习过程。
我们虽然可以理解:人们需要这种先提供结果知识,后慢慢来说的引诱。这样才有了学习的动力。但人们不爱自己去思考,喜欢(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的习惯就是被这种课本培养出来的。它就是培养了人的被动和依赖性。所以,我就不愿意像课本那样先告诉知识,后才让观察。我更愿意让学生像一个研究家一样先去观察,后才产生了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
比如在学电池时,我不会像课本那样先介绍电池,然后让学生制造一个电池。我的学生像发明家一样先做。他们虽然要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但并不需要一个目的。突然,他们就发现了现象,从而重新发明了电池。这样去做,我的学生就会说"好玩"。我也不告诉他们"我们要做电路"。我让他们玩着做。在成功做出了什么之后,我让他们去分析,使得他们认识了电路的规律。都是先发现现象,然后考虑怎样利用这个现象去发明某东西。在下一节课上,我们才使用这个东西来做更多的实验。
为了发挥学生的研究精神,我们需要把课程的过程适应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像研究家一样去做。比如我会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在自己的身上感觉到某种现象,然后问:"我们人怎样能造出这个自然现象?"做了这个实验之后再问:"如果我们拿走这个东西,效果还会产生吗?"或者问:"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个现象变得更突出?",然后就进一步地去做实验。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在自然中观察某种现象,让他们仿造,通过仿造实验去理解。然后,我们可以去考虑和尝试如何去改变它。总的来说,先要让学生行动起来,让他们去观察,然后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
通过顺序传达的力量
有的人可能想,每一门课都会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体验。我们也可能不断地想增加手段,再一个、再一个特殊的手段,可能希望以"多"去提高质量。但每一个增加的老师,每一门增加的课,都会引起一些我们以新一门课想解决的负作用。兴趣班和爱好班也如此。
现代社会最缺少、最需要培养的才能,是长期的意志,是让我们真正去完成一件事情的力量。所以,学生也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跟着同一个老师去关注同一件事情(课题)。不要总是想"我还能做什么其他"。我们越增加,做的就越没有了内涵。反而,如果能只做一件事,这一件比很多件更具有力量。
本来,我最感兴趣的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但越看这门课课本的内容,我就越失望。课本安排的,好像只有做计划和评价,就是最容易破坏孩子心里力量的两件事。虽然,旧的课本单一地注重知识,但它起码有了内容。我们现代的社会好像也就是这个样子:大家都在策划和评价一些项目,但大家也都找不到项目的内容。或者说:500个人帮5个做事的人做联系、打主意、做宣传。
如果我们问"鸡是不是鸟?为什么?"这虽然可以让我们知道答案,但不会满足小孩对感受的渴望,从而也进入不了推动着他们的感受世界。如果希望课堂上的事情来变成他们生活的动力,我们就必须走三步:先做,后感受,最后才认识到之中的真理。这也就是先仿造某样东西,做它的模型或画它的画,然后欣赏,感受它的特点,最后分析和区分。在低年级,这个特点会是心理的,在高年级,特点会是动物等本质具有的外在的技术。
不仅在一节课的过程中是这样。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到这三步的顺序。早期的小孩需要做,小学年龄的小孩需要感受,而中学年龄的小孩需要认识。对语文课来说,这就意味着先说话,然后才去理解自己说的话所内涵的意思。到了成人年龄,这三步的顺序就已经到达了目的状态。到这个时候,我们做事情的顺序也已经倒过来了,已经变成了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做事的顺序。
普通的课本先提供知识,然后才让我们来证明这个知识。这种做法太影响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状况。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们的信息量和知识量非常地多,参与事情的机会和追求也非常地多。由于多,人的行动力就被分散了,被弱化了。这也就是我们课堂的顺序培养出来的状况。我们先得到了知识,后根据已定下的目的去完成,使得我们虽然知道社会等问题在哪里,但我们并没有了改变现状的力量。只有我们把课堂的顺序倒过来,我们才可能培养出能改变现状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这三步的顺序有这样的效果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刻地了解人类:人想认识到的精神(或者说真理,也可以说规律)都存在于外界的万物之中。他通过身体的动作行为,不管是四肢的还是感觉器官的动作,与外界打交道,从外界那里接受着这些精神。然后,他在自己的身体里产生着这些动作给他带来的感受。最后,所接受的就被传到了人的头脑中去,在那里被反射,使得这个带来感受的事情变得清醒有意识的认识。
其实,这样还不是整个过程。在后边,被反射而被认识的东西又会被传到我们有情感的范围、到我们的节奏系统中来,就在这个属于个人内在的情感之中被保存下来(产生记忆)。这样被我们的情感世界具有的东西以后又会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动。这样说才是这种循环的全部。后边的部分是我们通过教育要达到的结果,而前边的部分(三步)是我们进行教育的手段。如果有前边的(行动、感受和认识),很自然也就会产生后边的(在情感中保存下来的又决定我们的行动)过程,只不过这要多几年的时间。如果我们想直接地通过知识改变行为,那是行不通的,那是失败的教育。
为了培养去改变社会所需要的力量,我们就要这样把教学的过程适应成长的过程,先让行动,引起感受,最后才让学生去认识。行动也就是做实验。在行动之前,我们有可能提出一个根据上一次实验得出的,现在要弄清的问题,但千万不能先有知识或对结果的目的。行动后会产生感受,而最后,学生通过分析会自己找到(发现)知识(某种规律)。这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顺序不仅能培养研究精神,它还能保证学生不消失的行动力。
碰到结果会带来意识
有一段时间,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上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虽然内容有连接,但前一节课上的行为留下的后果,我都努力地把它抵消了。但后来我看得出来,我课上缺少意识而造成的不安和乱就是因为我这个做法才造成的。一种没有结果的生活是不实际的,它一定会造成不实际的思想。
学生不是故意的,但他们就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影响课堂,让大家难受。只有学生自己意识到,只有产生的意识使得他们自己难受,他们才可能不让大家承受。为了达到这样的意识,我就必须跟学生做些有结果的事情。如果今天的事不基于昨天得出的结果,他们怎么能学到有意识的行为呢?他们今天的行为需要造成明天的命运。这不是惩罚,而是他们要靠着自己做的事所造成的结果来继续做事,同时要看到同学如何去做。
如果每次画或写了什么,在以后的日子再也看不到它,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永远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不管做什么,都无所谓,因为它再也不回来(没有结果)。但如果学生能今天看到(面对)自己昨天的作品,他们就会非常地满足,又会产生对自己行为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就能使得他们去调整自己。只有他们在不远的将来再次碰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或东西,他们才可能感到自己所做的并不无所谓,反而是有价值、有作用的。这样通过结果培养出来的意识不会让他们失去行动的力量,反而还加强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