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当然要讲解

[复制链接]
211#
发表于 2008-1-19 13:09:37 | 只看该作者

抛砖引玉!

有人拿出《中庸》的一段经典来,让认为读经要讲解的人试试如何给儿童讲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讲课应该是很灵活随机应变的。没有一个具体环境没有具体的孩子有搞一个教案反而增加了难度。

既然有人提议了,那咱就讲讲试试。权作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斧正。

不过有言在先,咱讲得只是自身对经典的一个小小体悟而已,或者咱只是利用经典启发儿童的心智而已。咱不是给经典经义下定义,咱不是灌输给孩子经典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可以这样讲,明天可能不是这样讲了。对这些孩子这样讲,对其他孩子可能不这样讲了。
在这个地方这样讲,换个地方可能又不这样讲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刚才老师看到A小朋友帮助了B小朋友,认为A做得很好,表扬了A,A,你帮助了B是不是心里很开心啊?是的,那是不是下次还继续帮助其他小朋友啊?对了。那B得到A的帮助,是不是心里很开心啊?是的。是不是很感谢A啊?是的。很好。这就是性,这就是人性。

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人是天地父母所生,天地父母是很善的,所以人的本性也应该是很善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都喜欢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就是一种善,得到帮助后感谢对方也是一种善。

天命也就是天地父母给我们的命,天地父母给予我们的本真的东西。天命,苍天的命令,上天的安排,我们也叫做性,人之本性。

“率性之谓道”

率,率直。率性,顺性,符合本性。我们按着善良的人的本性做事了。比如A看到B需要帮助就按着善良的本性去帮助去做了,这就是率性。率性才是道,才是正道。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天坐在草地上思考问题,这时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砸到了他的头上。这个现象引起了牛顿的兴趣和思考,这个苹果离开树枝为什么会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飞呢?后来牛顿继续研究认为这是地球引力作用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力讲苹果拉向地球。这里咱暂不说苹果从树上往地上掉到底是不是地球引力作用的原因,牛顿从这个现象中认为物体间有万有引力,物理上有一条很著名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可能只是从力学的角度找到了包含事物事件之中的道。我们可以说物体往地上掉是地球上物体的一个“性”,往下掉就是“率性”,这里就有一个“道”。

如果A不去帮助B,有人其他的想法,比如觉得自己麻烦,觉得自己累,不按自己善良的本性做了,那就不是率性,那就不符合道理,就不是道了。

“修道之谓教”

修道,修身养性,若A没有去帮助B,我们说A没率性而为没在道上,事后反省,觉得自己做错了。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就是反省自己,就是修身,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发现自己做的不对,那下一次A率性而为了,又在道上了,这就是修道,修道就是一种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

佛教就是佛陀释迦牟尼的修道教育,儒教就是圣人孔子的修道教育。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是一刻也不可以离开的。我们人离开了道, 离开了人之人道,就不是人了。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按自己善良的本性做事,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反思自己的良心,我怎样做合乎自己的本性吗?合乎天地之道吗?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所以,正人君子好人不在乎有没有人看见,不在乎有没有人听见,他都能按着天道行事,小心谨慎,敬天听命。

所以,正人君子好人即使没看到过天,没看到过天道,即使没听到过天命也是非常谨慎率性而为的。因为,天地在我们头顶,天地何处何时都存在。苍天有眼在看着她的子女。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道无处不在,但是道隐藏在万物的后面我们人看不见,书里有没有道?有!桌子里有没有道?有。万物里皆有道。道无处不在,没有道就没有万物。

但道又很精微,绝微绝小,精微的不直接显现出来。我们人的眼睛不能直接看到道。我们人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很多。眼睛看不到不一定不存在。

小朋友A在隔壁说话,我们能不能直接看到A啊?不能,但我们知不知道A在隔壁啊?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听到了他说话。但有很多东西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鼻子闻不到舌头尝不到皮肤触不到,那怎么知道它存不存在呢?

用什么?用心。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感悟。天命之谓性,性字一边是心,一边是生,性也可以说是有生命活力的心。所以,天地父母生我们给我们一样最宝贵的东西----心。

这件法宝是天地父母给我们,用来领悟道的,领悟那看不见听不到隐蔽微小的道的。


“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独,没有别人,独自一人。慎独,在没有别人时跟有人时一样,做事小心尽量率性而为。

天在头顶,地在脚下,天地父母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希望我们率性而为,返本归真,早日回到天地父母身边。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有七情六欲,三字经云“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人之七情。
喜,高兴,小朋友今天认识了很多字,很高兴;怒,生气,小朋友把我画的画给弄脏了,很生气;哀,伤心,今天本来要出去玩的但突然下起了雨不能去了,很伤心;惧,害怕,一不小心打碎了爸爸贵重的物品,心里害怕爸爸骂;爱,喜爱;喜欢吃巧克力。恶,讨厌;讨厌看到老鼠。欲,欲念,向往。星期天想去动物园玩。

我们坐在这里,虽然人有七情,但静静的没有表现喜,没有表现怒、没有表现哀、没有表现乐。那我们把这叫做中。

中,就是中间,看看中字好像是用一把刀把一个口正好劈成一样的两半。人的中间在哪里?肚脐眼。这把尺的中在哪里?两端在哪里?两端的中间就是中。

那么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什么就是中呢?我们看看两端在哪里?一端就是回到天地父母那里。天地父母具神性,没有人之七情。另一端就是无法无天,不是率性而是乱性,

喜怒哀惧爱恶欲齐发乱发,这就是魔。人在神和魔之间,人的一端是神,一端是魔,人就在中间,这就是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节,节制,礼节,度,限度。人之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表现出来了,但有一定的节制和限度,这就是和。

所以,人应该是尽量不发喜怒哀惧爱恶欲。碰到高兴事不由太高兴,遇到伤心事不要太悲伤。要把好这个节度。比如,因天本来讲好出去玩的因下雨没去成,小朋友不高兴有些哀,伤心这也是正常的,但我们要马上调整过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一直犟在那里哭啊闹啊,要有节制,这样就是和。和好,和好,和才好。和为贵。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的大根本。天下本来就是中的,不偏不倚的。和,是天下的大道。我们要修道要尊道,就要学会中和,要按中和的道理做事。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达到,做到,做到了中和和,就天地有序万物有形了。就达到了人在天地间该有的位置,就可以化育万物了。


因时间有限即兴仓促而为,有时间在补充调整。欢迎大家指正。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8-1-21 12: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发表于 2008-1-22 09:46:52 | 只看该作者
回顾和点评袁老师的帖子:

我主张在孩子幼时读点经,也主张同时教英语甚至其他的外语,稍大(比如六岁)之后,还应当正式教数学。这样的安排,不仅是着眼于孩子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对孩子的思维训练。

中文,特别是古汉语,与西文对比,显得比较简略,因而模糊而又笼统。从行文严密的角度来看,中文确实不如西文。中国的经典也缺失犹如同时代西方大思想家著作的学科体系和逻辑论证。中国的经典如《论语》之类,确有不少智慧的闪光,但多得之于经验和有关思悟,多类推和模糊性概括,并无严密的论证和解析。这种思维方式非常符合幼童的自然思维,容易为孩子所感悟。这是我主张幼儿可以读经的一个出发点。

但对孩子的思维,总要引导他们向严密和逻辑的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较早并较好地学习一门西文,比如英文。经过英语的学习,我感觉可以引导孩子在思维发展上更有条理、更加细致。而数学的教育,特别是像几何那样的解题训练,对增强孩子的逻辑思维十分有益。

而这样的系列思维训练,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尽量在孩子未满十三岁前基本完成。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打通古今中外,融会文理各科,重新编织适合孩子的学前与而后的基础教育知识链条,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教学探索方式。也正是这样的思路,使我明确反对把读经当成第一,更反对把读经当成唯一。

在这方面很乐意与各位朋友深入探讨。

在下认为讲得很有道理!

理是有前提的,理是有层次的,理是有角度的。

我们凡人均是瞎子,看事理就象瞎子摸象。

有人抱住了象大腿,说大象象柱子,这不能算错,他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从教育的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讲很有道理。

但是教育也是有很多另外的目标的,教育也该同时具有另外的要求的。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是为人服务的。

人有情感,需要心的体悟,人要做事,需要大脑的思考。

人的一生在做什么?在过人应该过的一生,在“做人”!所以,教育是成就人,是成就人成为“人”。

这个加引号的“人”是有其特殊涵义的,这个“人”是人本来的面目,是人这一生命应该和可以达到的最高的生命境界。

教育不能只教做人不教做事;教育也不能只教
心悟不教思考

一般认为,做人的教育要从小开始,从小扎根。什么是做人教育?一般认为是德行教育,品性教育,情商教育,文化教育等。
一般认为人需要仁义,需要诚敬,需要忠信,需要善良,需要宽恕等等人所以为人的必要的品性。

怎样对儿童来实施这些教育呢?用圣人贤德的至善的言论,至善的故事,读圣贤至善智慧的书,按圣贤大德的话去做。

。。。。。

思维推理逻辑论证与心领体悟真觉感知都是需要的,在现今社会偏于哪一方都不是十分合适。

人文与科学也都是需要的,
在现今社会偏于哪一方都不是十分合适。

我们有时候特别倡导
心领体悟真觉感知,特别倡导人文,不是要否定思维推理逻辑论证,否定科学,而是人文现时太欠缺心领体悟真觉感知,太欠缺人文,太欠缺道德,欠缺文化教育了。

我们有时候特别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不是要一味否定和排斥西方文化,而是认为我们太

欠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了,自己都不知自己的文化了,自己都忘记自己的根了。这里包含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的民族自救民族振兴民族昌盛的一种本真的良知。我们倡导复兴中华,并没有排斥西方;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并没有拒绝现代文明。

世界从一开始就是多元的,未来的世界也将是多元的世界。

争论到底是西方科学还是东方科学,到底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这些并一定要比出个高低,我们认为很难有结果,意义不大。

我们认为西方有西方存在的价值,东方有东方存在的价值。

我们说话都是局限在一定的层次之中,我们的理也只能是局部的理。

我们大人有大人的观念,比如我们可以从另一层面否定逻辑。但并意味着对儿童教育时就直接跳过逻辑教育直接让他否定逻辑。

就象我们知道牛顿经典力学是有局限性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更高深的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给孩子经典力学教育只进行相对论的教育了。

教师的认识高度认知层面是一个理,儿童教育的实施过程又是一个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发表于 2008-2-21 21:31: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2 22:29 发表
教育的方法有千万种
若老师足够高明,孩子足够聪明,那么在方式上应该是可以不拘一格的。

不知道袁先生能否在《中庸》里面,随便挑几段,给大家讲讲?
比如就拿前面几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来解:
与生俱来赋予每个人一份天赋或天分,这就是人的天性。(这就是一个人之为人的根本)根据这份天赋的自然发展就是率性,就是道(人之为人的根本大道理)。在这大道理上进行不懈的努力与修养,就是教化(教育的根基)。
根本大道,时刻不能偏离(即不能搞机会主义)。可以偏离的就不是大道了。因此,人之君子一切以真诚(人之天性)这个大道为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喜怒哀乐的情感,是人之常情,隐而未发。谓之中。但情感发泄出来,并不都符合礼的节度,发而符合礼之节度的才叫做和。隐而未发的情感,是真诚之本,所以是人的天性的根本。(所以要尊重或满足每个人的欲望。)但作为君子的修养,和(情感的发泄要符合礼之节度)的境界才是他应有的大道(这就是教化)。
努力达到尊重每个人的欲望和每个人符合礼节,世界就有了秩序,万物就可以和谐成长了。

呵呵,我的解释小孩能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发表于 2008-2-24 14:48:49 | 只看该作者
中庸之道,不偏激就好.孩子想知道意思当然要告诉他,不迫切了解意思,就让他读好了.经典的东西,大人还是不要以自己的世界观帮孩子去剔除糟粕吧.孩子长大了,会有他的分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发表于 2008-4-17 11:45:44 | 只看该作者
过瘾!这是我在这个论坛上看到的最精彩的一个帖子。
真开心!

文如其人,仿佛看到了各位活生生的身影。全方位感受到很多人的气息。

高手过招,倾才而出,让我学了很多。

针对楼主“读经当然要讲解”,在消化了各位的观点之后,谈点个人看法:

经是要读的,但不是唯一。时间要控制。尤其是三岁以前。(这里指狭义的读经:读文字方面经典)

所谓讲解,并不是都讲,是围绕儿童生活实际,讲解一部分,儿童能理解的。激发儿童兴趣。三岁前我看就不用讲了。(就是对成人来说,那些经典是用来讲解的吗?对一般人来说,是直接理解、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发表于 2008-4-19 14:04:06 | 只看该作者
欢迎丁晨阳先生!

有空时不妨来抒抒己见,畅所欲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发表于 2008-4-19 17:3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6 私塾张老师 的帖子

丁晨阳先生在某帖发的:
人是感性动物。理性永远不能超越我们的动物肉体本身。对别人宽容一些。每个人对人生对人性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只能体验自身。怎么体验也有历史的局限性。也不能跳出某一个圈圈。

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发表于 2008-5-6 09:05:59 | 只看该作者
先会背,体会韵味,再讲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发表于 2008-5-25 12:47:30 | 只看该作者
见仁见智,值得学习和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发表于 2008-6-17 11:2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5 丁晨阳 的帖子

赞成这样的读经,不要过于刻意为之,一切以符合孩子天性为主,人天地合一,顺乎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48 , Processed in 0.07907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