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孩子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开朗、沉着。张炘炀跟小朋友结伴玩东西的时候,有一种开朗活泼的气质,他很喜欢交际,也显示出“当头”的欲望。这点,我们觉得对他胆小的毛病是一种矫正,因此也任着他这么做。
但是幼儿园时张炘炀有一个与周围环境极其不和谐的地方——这孩子太闹腾了,怎么也养不成睡午觉的习惯。人家孩子乖乖入睡了,他还在那里嘻嘻哈哈,大呼小叫。幼儿园老师反映过多次,弄得我这个当爹的也怪难为情的。他这个习惯改不过来,对人家幼儿园的管理是一种干扰啊。
我也是没有办法才把炘炀领回的家。
领回家以后怎么办呢?总不能这么小的孩子就在家“待业”吧,我跟他妈商量了以后,决定把孩子提前送到长征小学学前班。
这一年他才4岁。
也许就是因为他的闹腾,无奈之中让他提前入学。这个不经心的安排成为他以后小学学习第一次出现飞跃的前奏曲。
在学前班里,张炘炀的识字优势让他出了不少风头。
“当众背诵《毕业诗》就是一个“光荣”的例子,这件事也是我们两口子从别的小朋友嘴里耳闻的——顺带说一句,我很少有意识地给他进行诗词歌赋的引领,由他兴致所制地进行阅读,培养出他的“内秀”——张炘炀也有一个脾气,不爱跟我们说学前班里发生了什么。那天,还是一个叫王茜的小朋友对吴慧娟说:“我们全班只有张炘炀一个人会背诵《毕业诗》,老师可高兴了,让他当众表演,他站在台上一字不差地背诗,可风光了!”
我一听很振奋,当即叫炘炀念给我听,炘炀没有推辞,脆声脆气地念了起来——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这里
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
我是多么欢喜
再过几天
我就要进小学做个一年级小学生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
读书写字多么神气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有很多话想说给您
四年前我第一次到这里
玩具扔满地
还要发脾气
今天站在这里的还是我自己
脸上再也没有鼻涕
手帕袜子自己洗
还会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
懂得了很多道理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从心里感谢您
再见吧老师
再见吧阿姨
以后我一定来看您
向您报告我的学习成绩
这首诗还不短哩,全班没有人会背,证明老师没有下达背诵任务,他肯花这个心思去全文背诵,而且得到了表扬,这是令人高兴的迹象。他在学前年龄练就了一手出色的童子功,保证了他在今后的学习中稳扎稳打,这也是进步神速的一个必要条件。
------------
10岁大学生的”哲理思考”
------------
来源:长沙电视女性频道
红尘惊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言情拍案,请听我从头一一道来。说到神童,列位一定不会忘记8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那些少年大学生,他们曾经大名鼎鼎,后来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线。而在去年高考结束后不久,又有一名年龄更小、仅仅10岁的孩子的名字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个10岁大学生的故事。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开学的日子,在众多的新生中,有一个学生的到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引得20多家媒体聚集在这里跟踪采访,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他的年龄——这个大学生只有十岁。8月28日一早,十岁的张炘炀在父母的陪同下坐着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派的专车前往学校报到。
各家媒体早已等候多时,有人喊:张炘炀,招个手。张炘炀马上很配合的给媒体打了招呼。他下车招手的动作成为第二天许多报纸的头条。校方给张炘炀一路开绿灯,在媒体和校方人员的包围中,张炘炀没怎么费劲就报到注册了。接下来,校方带张炘炀去寝室。
大家对张炘炀进入大学第一天的任何事情都很感兴趣,自然是一路尾随。一进寝室,又是一番拥挤喧哗。有人要拍张炘炀,有人要拍母亲,有人要拍校方。虽然张炘炀接受媒体采访不是第一次了,但是面对这样的形势也不免有点发懵。校方给张炘炀特别提供的是研究生寝室。在四处拥挤中,张炘炀很快看清形势,一溜爬到了上铺,虽然还是被人围追堵截,但是毕竟找到了一处立锥之地,可以稍稍缓口气了。在整个小小的空间里,十岁的张炘炀在万众瞩目中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张炘炀虽然只有十岁,但却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学校的食堂里,他正在因为不吃肉和母亲争执着。
为了探究张炘炀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孩子,在他进入大学之前,记者就前往河北廊坊和张炘炀进行了接触。您可别说,听张炘炀说话还真是挺有趣,可以说是既有10岁儿童的天真稚气,又有大学生的一些理性思考。
张炘炀一家的原籍是辽宁盘锦,为了方便张炘炀去天津读书,他们举家搬迁到了河北廊坊。这是张炘炀刚交往的小朋友,同样大小的孩子,张炘炀整整比他们超越了8年的距离。想让张炘炀坐下来接受采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记者许诺坐住半小时奖励一个冰淇凌的条件下,张炘炀才坐到了记者对面。但是在座位上,张炘炀显现出了一个10岁孩子的本性,很难安静的呆着。
一些严肃的人生理念,从一个10岁小孩的嘴里说出来,这多少显得有点滑稽。那么对于10岁就考取大学,他又是怎么认识自己的呢?在和张炘炀初次接触后,记者感受到,这个10岁的大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是一个思想比较早熟的孩子,但言语之间,他又依然保留着同龄孩子一样的天真和稚气。在10岁这个年龄,绝大多数孩子还在上小学,张炘炀却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大学入学前的所有课程,这些别人眼中的奇迹,在张炘炀的父亲看来,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为了进一步拉近和张炘炀的距离,记者试着和张炘炀玩了一盘五子棋,没有想到的是张炘炀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张炘炀举棋不定的时候总是他的父亲在一边给予对策。
无时无刻,父亲都是张炘炀的支柱,在张炘炀的成长中,他的父亲无疑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这样的父亲就没有这样的孩子。而决定让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也是做父亲的想法。
张炘炀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够考上大学,在孩子还是读高一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举家搬迁的计划,对于10岁的张炘炀来说,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高考。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在问及怎么让张炘炀能够坐下来读书的问题上,他父亲的回答是,当张炘炀想玩的时候绝对不会强迫他学习,只有顾及到孩子感受,才有可能让孩子真正进入学习状态。高考对谁来说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张炘炀也不例外。
张炘炀高考总分是505分,比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录取线整整高了50分。在张炘炀家里,有一本相册,记载了张炘炀短短十年考取大学的经历。5岁读小学,7岁读初中,9岁上高中,10岁考取大学。对任何人来说5年学完12年的课程都是奇迹,那么10岁张炘炀是怎么样做到的呢?
张炘炀父亲有一套自己的的理论,只求掌握不求最好。在张炘炀父亲看来,对学习了的东西再复习是浪费时间,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张炘炀和时间赛跑,以飞速的速度发展着。对于教育专家的定论:10岁孩子上大学是孩子的悲哀、父母的悲哀和国家考试制度的悲哀,张炘杨的父亲说起来就很激动。张炘炀听着这些议论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外界的议论,已经对张炘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在张炘炀的成语故事中,那个大臣被人诽谤最后被国王革职。张炘炀只是10岁的一个孩子,居然想到用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故事来比喻自己的处境,这多少有点让人吃惊。张炘炀就要和刚认识不久的小朋友分手了,在他们旁边的操场上,高一的新生正在军训。当许多人都还在按部就班的学习成长的时候,张炘炀已经要告别小朋友相伴的日子,进入大学。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孩子这样快速的发展。吃过晚饭,张炘炀一家在操场上散步。无论他人怎么说,明天,张炘炀将开始新的生活。
10岁孩子上大学,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新鲜事。既然关注,就有人说三道四;既然是新事物就意味着没有人可以确定对或者错,成功还是失败。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肯定会是一种压力。无论如何,张炘炀现在只有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下去。
张炘炀初到学校挥手的镜头定格成具有人生标志性意义的画面,在天津的各大报纸头条上出现。在一群大学生中多出来个10岁的孩子,这让大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从进大学开始,张炘炀就站在了聚光灯下。学校还为此专门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解答众多记者的疑惑。但是10岁的张炘炀不会想那么多,他已经开始在宿舍窜门了。
张炘炀和大哥哥们的话题是从学习开始的,经过了初步的熟悉了解后,开始聊一些生活的话题。在问到怎么和张炘炀相处上,同学们都认为把他当成一个小弟弟来对待。这一点上,一直渴望平等相处的张炘炀不知道能不能习惯。为了让张炘炀能够喜欢大学新生活,学校特地为他买了几条小鱼。小鱼在罐子里游荡着,有没有一天可以自己游出罐子,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听同学说第二天要开班会,但是具体时间和地点张炘炀还不知道,吃过晚饭,张炘炀和父亲去找老师询问。一路上,张炘炀远远的走在前面,他已经学着不需要父亲,自己处理一些事情。9月1日下午两点,是整个数学系的大会,张炘炀的父亲陪着他坐在了第一排。在数学系数理系党总支书记讲完话以后,他们被叫出了教室。老师考虑张炘炀太小,让他提前离开,等待班会。在同学们互相认识了解的时候,张炘炀在教室外面多少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大会结束后,张炘炀去开班会,父亲没有再一起进教室。张炘炀稚气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教室里的张炘炀有些心不在焉,教室外面的父亲也是满腹心事。张炘炀毕竟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对于新的生活,对于未来谁也不知道将会怎么样。对于未来,张炘炀的理解还停留在10岁孩子的水平上,也许他关注现在的快乐是更好的选择。在记者临走的时候,张炘炀念念不忘的是一直未给他兑现的冰激凌。
张炘炀现在已经开始在大学里学习了,虽然他是神童,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张炘炀的父亲说,对张炘炀的期望并不高,并不一定就要张炘炀多有成就,只要他快乐就行。是啊,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快乐应该是他那个年纪的真实写照。无论张炘炀的结果如何,如同他父亲所说,人生难得几个辉煌。张炘炀在10岁就考取了大学,这已经足够了。
------------
5岁到7岁的快节奏:跳级,跳级,跳级
------------
我承认我这个思想很传统,很固执。让这么小的孩子脱开识字的本来任务去做“音律”的练习念唱,能让学生在优美音节的“陶冶”中形成美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精神?我认为这种“教学创新”是一种扯淡。
“念嚷”式教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把诗赋篇章背得溜熟,但如果把单独的字词拿给他认,这个学生往往是露出茫然的表情。
2000年暑假过完,我和炘炀母亲决定把5岁的张炘炀送到长征小学就读。我们让他提前上学可以说是被迫的,幼儿园他待不住,学前班他也念过《毕业诗》了。还有一年多他才到正规入学年龄。怎么办呢,不能让他在家“待业”吧?
做出这个决定前,我们俩口子也犹豫了一阵子。在读学前班时,就发生过儿子被大同学挤撞,或者走路跑太快在拐角处摔倒的事。妻子曾经挺担心:孩子怕是太小了吧?要是现在就正式上学,他能自己照顾自己吗?
但张炘炀已经在学前班读了半年,而且表现出了超出同班孩子的学习能力,成绩也不差,到了这一步,不接着读小学怎么办呢?
在经过一个暑假后,我们下了决心:让孩子提前进学校。
------------
择校:别盲目追逐“大热门”(1)
------------
我们为孩子做的第一选择是长征小学。这所小学环境良好,教学质量也不差。
可是当我找到长征小学的校长说明来意时,校长瞪着眼睛看着我,好像没有听清我刚才的介绍,“什么?你的儿子几岁?”
我说孩子年龄确实小了一点,可是他识字不少,学校可以考考他……
校长连连摇头:这怎么行?你的孩子太小了,好多年纪比他大的小朋友还上不了,不能为你破这个例!
我灰溜溜地回到家,准备和孩子他妈商量一下,再做别的打算。
不料当天晚上就接到一个电话,这个意外的电话一下子让张炘炀上学的事变得柳暗花明起来了。来电的是长征小学的一名教师,他是我妻子同事的家属,因此对我们家的情况很熟悉。
他问:今天说要报名的那个不足龄的孩子是不是你们家张炘炀?
吴慧娟连忙点头:是呀,怎么了?
他说:咳,怎么不早说。校长说你们孩子没问题,都怪孩子他爸没把事情说清楚,所以让我再问一下。如果是张炘炀,报名没问题。
原来张炘炀的名气早就传到校长耳朵里了,我报名不顺利的原因,竟是我自己没说清楚。看来,别人说我“不会来事儿”一点不假,你自己也不说清楚是怎么回事,闷头闷脑地就来给孩子报名,不碰壁才怪呢。
凭良心说,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我们作为大人也付出了相当的辛苦,但他带给我们的一次次出其不意的惊喜早就抵消了这一切。甚至可以说,我们几乎是带着敬畏的眼光,看着这个小生命茁壮成长。
9月1日,张炘炀参加了长征小学的入学考试。我和妻子亲自把儿子送去了考场。
长征小学在我们本地的名气很响,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就读,因此当时它每个班容纳的学生数量达到了80多人。我一开始我并没把这个当回事,心里只想着既然要读书就要给孩子选个好点的学校。
吴慧娟对儿子有时候还会有点担心,担心他不会好好考试,作为父亲,我虽从来没有怀疑过儿子的能力,可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心里还是有点七上八下。
隔着窗子我们往里面看,儿子和别的孩子一起,正襟危坐在课桌前,等着老师发卷。
老师开始发卷了,我看见其他的孩子一拿到卷子就都埋头“噌噌”地答起题来,只有张炘炀还在那儿无所事事地四处张望。
炘炀的母亲急了,在我耳边嘀咕说:你看炀炀这是咋回事呢——我说了孩子太小,行不通的。你看他连答卷子都不知道!
我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也有点着急。但还是告诉自己要镇静,等会儿看看结果再说。
好在没过多大一会儿,我看到上面的老师说了些什么,张炘炀终于也拿起了笔开始写了。看着儿子全神贯注的样子,我和妻子终于悄悄舒了口气。
考完后,儿子一马当先地出了教室。他妈妈一边迎接他一边抱怨,“你看你,出来这么早干嘛?也不知道检查检查!现在时间还有很多呢。”
我问他:儿子,考得怎么样?
张炘炀高高兴兴地回复我:我考了一百分!
他稚气的小脸高高仰着,脸上是又调皮又自信的神情。
我想起刚才的事,就问他:“开始的时候,怎么人家都开始答卷了,你就在那儿傻坐着?”
儿子急了,提高了声音,一脸的不理解:“第一道题是听写!必须老师开始读才能做!”
我们听了后哈哈大笑,他妈妈说:“你看这傻孩子,你怎么就不知道先做后边的题呢!”
儿子嘟着嘴,神情还挺委屈,嘴巴里还小声嘀咕着:“本来就是这样的嘛,明明第一道题是听写……”
我知道儿子的倔脾气,反正也没有影响考试,就打圆场说:“算了算了,下次注意就是了。”
这件事后来被他的妈妈记录在张炘炀的“成长相册”中:
2000年9月1日入学考试,单人单桌。孩子坐在教室里,家长在外面看。一开始我们还以为这孩子不知道写,因为别的孩子在写什么,他却坐在那里不动。后来才得知第一题是听写,他一定要从第一题开始写。后来他很快答完卷,并得了满分。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考场故事在之后又重复了外许多次,每次都是早早交卷出来,每次都是那张自信的小脸,而儿子固执的做题习惯——按照顺序来,也从来没有改变过。
顺利考入长征小学后,我们却没能安心多久,很快又为一个新的情况忧心忡忡起来。
长征小学由于生源太多,儿子所在的班级共有八十几个人。而张炘炀因为年龄和个头都小,被安排在了最前排,离黑板只有1米左右的距离。
每次去接孩子,我都不禁嘀咕:让孩子坐这么靠前,对眼睛有很不好的影响吧?
而由于儿子年纪只有5岁,我们不得不更为他的身心健康担心。
于是由我出面,再次去找老师协调。老师的回答有他的道理:“全班这么多孩子,你说我该照顾谁不照顾谁?——以后再说吧。”
看起来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在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让我挺不安的。
80多名孩子坐在一起,老师每次上课都是面对下面乌压压的一片,根本不可能抽出精力来特别照顾哪个学生。可是我的儿子张炘炀太小,个人方面也与其他同学有很大不同,很多方面还需要任课老师的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对待。从这双方面考虑,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我动了为儿子转学的念头。
------------
择校:别盲目追逐“大热门”(2)
------------
这次他的妈妈并没有多说什么,毕竟问题摆在那里,我所做的选择看起来也是当时惟一的路。
于是那个学期的国庆放假过后,也就是在儿子小学读了一个月时候,10月8日,我将张炘炀转学到了的城郊小学。
这所名叫魏家小学的学校虽然环境一般点,但教学质量过硬,且每个班只有30名同学。由于学生少,这里的老师完全可以满足我的要求,不仅在生活上对儿子能够照顾有加,在教学方面也能和我协调一致,共同为孩子的特殊情况考虑。
考虑到张炘炀的学习进度(当时他已经学完一年级的所有课程),在转学的同时,我就跟校长提出:能不能让他直接上二年级,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让他考考试试。
魏家小学的校长挺痛快,说:语文就不必考了,考一考数学吧。
考试前,校长单独把我叫到一边问:孩子这么小,需要为他读题吗?
我笑了,回答他说:不用。这孩子认字不少。
老师给他拿来了一年级期末的数学考卷,炘炀一个人坐在小课座旁边,歪着小脑袋静静地写着,一会儿,就做完了。
关于这件事,他妈妈在“成长相册”里这样写道:
炀炀于2000年9月5日入长征小学一年级,当时一年级的课程他都已掌握,长征小学教室少,学生多,因而于同年10月8日跳入魏家小学二年级。跳级时经过了入学考试,试题是一年级学年末的数学题,他一个人在一间办公室里答题。校长问用否给他读题,他爸说不用,能独立完成。他很快答完了题,自己还把试卷交给了校长。校长、老师看了炀炀答的卷都一致夸奖,不但会答题,字写得也好,只错了一个小题。刚入二年级的第二天,老师听写100个生字,由于他刚入二年级,必定有些地方不太适应,比如写字速度等,因而只对了56个,没过一个月,老师再次听写200个生字,他不但跟得上,而且答对了198个,孩子进步相当快。
顺利通过第一次跳级考试后,张炘炀就开始了在魏家小学度过的快乐时光。
张炘炀在魏家小学总的表现还是让人放心的,欢快,闹腾,天一下雨的时候特别喜欢玩水,小脚丫故意在水坑里踏来踏去,叫人不能省心,不过我们的态度就是,他乐由他去乐,我多伺候伺候也是应尽之责。
在这所学校里,张炘炀深受大家照顾。比如冬天的时候,老师会破例允许他早上晚到。
尽管大家对炘炀特别照顾,他还是闹了一场笑话。这是五年级时发生的事。
张炘炀自从读小学后身体一直很好,但那次不知道是着凉还是怎么了,居然在课堂上拉了肚子。
老师在讲台上闻到一股臭味,疑惑了半晌,终于意识到这股味道是从小炘炀那里传来的,赶紧过去帮他查看。
这一看不要紧,只见他拉了一裤子还在那里迷迷糊糊的。老师忙安排人带他去教师宿舍换衣服。
老师们张罗着帮孩子换衣服的时候,我那宝贝儿子居然还亮开嗓门嚷嚷:“男孩同学请绕行,男孩同学请绕行!”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情。
后来去学校接他,听老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我真是哭笑不得。后来他妈妈也知道了……
孩子幸亏是成长在一个温暖包容的环境里,否则以这么小的孩子,如果没人照料,有时候的情况也真是不堪想像。
现在,我们一家三口还能回想起魏家小学对张炘炀的种种照顾,比如冬天的时候会有人帮他脱大衣、穿大衣等等。魏家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对张炘炀的跳级,并没有抱着一种保守的态度,他们的这种配合,为炘炀以后的“快步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每个家长都会面临为子女择校的课题,说到择校,无非就是考察这么几个指标:学校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如何,是不是能够保证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学校的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学校的周边环境如何等等。张炘炀的转学说明了这么一个问题:家长切不可对你所选择的学校抱着随大流的态度,人家都说某某学校不错,你就想当然的认为“既然都说好,那我们的孩子也去那所好学校吧”。好不好是个相对指标,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最容易进入“热门”学校的误区,一个教室密密麻麻挤满80来个学生,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大家都在一窝蜂,都在随大流,都往一所学校里挤,把原来的优势都给挤没了。这有什么意思?所以好不好的标准不是静态的,关键是和孩子“对路”与否,我认为这个观点对小学(包括初中)的择校都是合适的。
------------
跳级也是为了减负
------------
乍一听上去,张炘炀的跳级第一步倒也蛮简单,其实不是这样的。
一直到初中高中,我这个当爹的为他的跳级做了很多外围工作,明摆着的,这件事本来就不合常规嘛。所以阻力一直挺大。可以说,正是本人固执的性格为孩子开了一条快学之道。我的根据很简单,没有别人比我更了解张炘炀了,这一点上,甚至连他妈都不例外。
转学的时候,我就跟魏家小学的校长说好,希望他能同意让张炘炀直接读二年级。
首先不赞成这件事的就是张炘炀的母亲。
她平时工作忙碌,再加上我们担心如果两个人一起辅导孩子,在方式和进度上容易产生冲突,这可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平时辅导张炘炀的事一直是由我独自承担。我很理解她的担心,但是我也知道,她对孩子学习的进度并不完全了解,因为我们“父子同学”的模式特点不是咋咋唬唬的,我们并不重表现。所以儿子到底优秀在哪里,她也心中没底。
母亲这个角色一般来说有“保守有余闯劲不足”的特点。担心总是不可避免的。
但她毕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而且说实话,我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一般遇到做决定的事,还是我说了算。我对她说:你放心,我清楚咱孩子的能力和状况,现在再让他接着读一年级纯粹是浪费时间!
虽然她对这事有点犯嘀咕,但还是将信将疑地依从了我——幸亏她的工作太忙,不得不让我唱主角,要是她也有自己的主见,那事情怎么发展,是很难预料的。
在这里我要提一下魏家小学的老师们。如果换成别处,也许我让孩子频频跳级的想法不会这么容易实现。虽然如此,儿子跳级的事还是受到了一些来自各方面的干涉和质疑。表示不能理解的人有亲戚朋友,也有不少挺有经验的长辈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