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家庭原则:不造成无形的妨碍
------------
“学习,不一定非得搭起个‘学习’的架子,摆个谱:坐在书桌前,拿起纸笔……”
我经常对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这样说。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不太能理解这个说法。
好像所有人都在默认一个现象:只有当孩子乖乖地坐在教室,或者书桌前,拿起课本,背诵或者做题,这才叫学习;学习必须就是排除杂念,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排除杂念心无旁骛”才能专注于学习,这个道理谁也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家长吃不透这个道理,也不好好想一下,你家长在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方面应该做点什么?
我认为家长好多想一下这个问题:孩子“凭什么”要专心致志学习?
听到这个话你可不要瞪眼:“凭什么?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又不是给我学的。学习好了,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出息!这个道理他不懂啊?”
“学习是他自己的事”,这话不假,从终极目标上讲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但现时现地的学习就是家长和孩子的事。不能把负气赌气的说法作为开脱责任的理由。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假如孩子在家学习,你在家里搓麻找乐,孩子“凭什么”要专心学习?
孩子在家自习,你做家长的悠然自得地看着电视,人为地造成几家欢快几家愁的两重世界?孩子又“凭什么”专心学习?
你一边自己享受,一边以关门、隔音等措施给孩子“构筑小天地”,自以为挺为孩子负责,心安理得。其实就是给孩子“搭”了个学习的“架子”,但没有给他营造学习的环境。
我制定了这么一个家庭原则:当张炘炀处于学习状态时,我们绝对不做任何可能让他分心的事。这个原则,在我们家执行的力度是相当的大。
张炘炀自习时,我们夫妻不看电视,不待客。气氛虽然谈不上像“戒严”那么紧张,但肯定不像炘炀不在家那样随便。
对此,炘炀母亲有时候不理解,小声跟我抱怨:“我上了一天班这么疲倦,回来开小音量看一会儿电视调剂调剂你也不许!他在另外一间屋学他的,我看我的(电视),互不妨碍,你这样做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我耐着性子劝她:是的,隔开一间屋,表面上是互相不影响了。可是孩子的心是隔不住的,他会一边学习一边想,爸爸妈妈在别的屋看电视,我学习结束了也要看电视。心里有这么一个杂念,学习就不专心。大人这种无形的妨碍,无形中给孩子造成的“孤悬感”,就像细菌的作用一样侵染他的心灵,这种干扰,可能比吵架拌嘴式的干扰更可怕。
所以,张炘炀学习时,我们家庭严格执行绝不让孩子分心的戒律。
------------
“五年的任务就是‘没有任务’”(1)
------------
“五年的任务就是‘没有任务’。”我经常对媒体记者和好奇的家长们说这样一句话。这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总结,虽然这五年张炘炀做了大量功课,虽然高中复习阶段我们做的习题和卷子,光卖纸张(3角5分1斤)就卖了100多块,但我还是坚持这一点:我们没有硬行规定“达标完成”的学习任务。
这句话怎么讲呢?你让你的儿子5年读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不断做题,不停地参加各类的月考、半期考、期考,直至迎接高考。怎么能说没有任务?
我不能自吹自擂我的家教已经进入了“高境界”,但总结五年的学习生活,确实是一种有效率有弹性的学习,除了高考前夕和中考补习我适当地列出一个学习规划(也是一个大致的、富有弹性的复习计划)外,平时的学习都是“随玩随学”的自由状态。有道是——
随玩随学,没有章程,
中间打断,撂手不论。
字词补习,见缝插针,
偶有厌倦,立马停顿。
衔接合理,时段均匀,
到点收心,符合天性。
父子同学,从不伤神。
“没有任务”的火候把握,主要仰仗于张炘炀有一个“到点收心,符合天性”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我认为来自于小时候家庭生活节奏超稳固状态的熏陶。
在“父子同学”的过程中,我预先对“晚饭后学什么”有一个设想,但基本上没有“学习量”的规划,时常发生这样的事:他看书看到一半,门外有小朋友叫他了,“炘炀,去院里玩‘斗鸡’!”炘炀高兴极了,“好哇,我马上来!”我也就摆摆手,随他去。父子俩出门遛弯,边玩我边见缝插针地检查他英语单词的巩固情况,我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在见缝插针,有时十天八天从来不沾单词,纯粹玩。做得很自然,张炘炀也不会感觉我这个老爸“居心不良”,每次玩都带任务。所以我经常对外人说:“我们没有压力,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任务。”
由于张炘炀从小认字就比别人多,比别人提早进入了自我教育的阶段,结果就是,无论在智力还是学习程度上,他都一路走在别人前面。既没有在队伍里面你争我夺的吃力的感觉,更不会有学习掉队带来的心理上的副作用。
可以说,张炘炀在学习这条路上,一直是比较轻松的。时间虽然花得比别人少,过得却并没有比别人紧张。
因为没有压力,我们可以在他状态不好的时候,休息调整;甚至可以不讲究严格的学习习惯,随心所欲地来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每天坚持学习的;但我也并不要求张炘炀“必须”每天坚持完成固定的学习量。当他状态不好,学不下去时,我会带他出去散散步,或者干脆放弃那天的学习任务,让他彻底休息一下,放松心情。这样做为的就是避免孩子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我心里面虽然也会有突击期学习和集中复习的概念,但我从来不在嘴上念着“要紧起来”的话,即使在高考前夕人人都争分夺秒的时期,我也只是用商量的口气跟他说:“炘炀啊,别人这几天都开始进入临战状态了,你看……咱们是不是也该磨磨枪呀?”
几年以来,我基本上没有碰到过“孩子厌学了该怎么办”这样的烦恼。我认为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基本上把玩和学融在一体。我没有这样的时间表,“玩”是什么时间,“学”又是什么时间。
在家的时候,我尽量让孩子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
玩具可以随地摆放,墙上允许他随便涂鸦。他小时候上了书法课,回家后用棉签写字,染得到处都是颜色,我和他的妈妈也不会责骂他。
我们还帮张炘炀制作了一些朴素的学习卡片,有汉字的,也有英文的,帮助他随时随地学习。
他玩耍的时候,我会在一旁帮他朗诵课文,或者其他需要记忆的东西。有时候还会一边提问。
带他出去散步时,有时候我们一路能记忆十来个英语单词。
学习任务无形中就被我们放置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中。
他的一个高中老师是这样回忆对他的印象的:“张炘炀总是把还没有讲的内容提前自学,而且在上课时,他总是能够提出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让人防不胜防。后来才听他妈妈说,每次听课回家后,他就偷偷向爸爸请教,所以炀炀总是能在老师讲授新课程之前,给老师一个措手不及。后来我们都知道他的‘伎俩’,对他的超前思维有所准备后,他就不再对我们发难了。这孩子虽然在学校不到一个月时间,但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种宽松的状态中,其实学习效率反而会很高,事半功倍,从而形成在学习进度上的一个良性循环。
我一直喜欢说“良性循环”这个词,我认为就像一个运动员,如果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训练习惯,在技术环节又比别人先行一步的话,他可能就会赢了一次又一次;并不是别的选手比他条件差,可能只是他们没有“赶在点上”而已。
在小学期间张炘炀不但做到了赶在点上,而且超越得也非常好。
一次一些亲戚在家里做客,大家逗张炘炀玩。张炘炀从小说话就有一个特点,就是逻辑严密,如果不琢磨好字句他宁愿在那里支吾也不肯把句子随意颠倒地说出来。
为这个我屡次批评他,但这就像他的另外一些顽固的陋习,怎么教育他都改不过来。
这次又是我把他数落了半天,他才把事说清楚。他给我们重述他白天看到一位大同学擦玻璃的事,那位大同学不听老师的话,非要逞英雄,爬到窗台上去擦玻璃,张炘炀看到了,心里挺害怕的,说到这个情景,他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的——
“……真是令人心惊胆寒啊!”
“心惊胆寒”?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只听说过“心惊胆战”,没听说过“心惊胆寒”,莫非他在瞎掰?
她妈妈一听也乐了,这孩子嘴里又冒新词了,她说张炘炀你记错了吧,应该是“心惊胆战”吧!
张炘炀听后急了,坚持自己没有错,还要当场举证,请她翻开语文课本的第几篇的什么位置,看看自己是不是用对了。
她妈妈见孩子这么坚持,就找出书对了一下。果然张炘炀说得一点没错!她妈妈这才不得不对张炘炀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心服口服,因为那篇课文甚至是他还没学过的!
------------
“五年的任务就是‘没有任务’”(2)
------------
炘炀母亲是一名优秀的高中地理老师,但到了后来,张炘炀跟她谈天说地的时候她渐渐地有一种应付不大过来的感觉了。这主要是因为我和儿子在一起时,经常研究地图、地球仪等东西,久而久之,张炘炀掌握了不少的地理知识。
有一天,炘炀突然跟他妈妈探讨起“从中国修一条铁路通美国”的问题来了。
吴慧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修铁路?两个国家中间隔着个太平洋,这孩子怎么想的?
炘炀见妈妈不解的样子,俯到她耳边说:“我告诉你吧,在白令海峡修一条铁路大桥……”——吴慧娟一拍脑门:咳,我怎么把这个茬给忘了!
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能让儿子接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我和妻子有明确的分工。我负责教他,他妈妈则“利用职务之便”,负责为我们爷俩这个牢固的“学习小组”及时提供张炘炀所需要的新课本或其他相关教材。
她的这个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张炘炀走到今天,能够实现初步的成功,我认为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个理念: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自觉心理。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所谓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大意如此)。
从他小时候起,他就接触对启发智力有益的各种玩具,在玩耍过程中,大人教他认字识数(就连药花绿绿的香烟盒也是认字的道具),这些边玩边的家庭娱乐形式,事实上是提前了他的学龄,养成了“学是玩的一种形式”的思维方式。做到这一点,本人是非常得意的,我并不认同这样一种说法,把孩子的兴趣点放在学习上,对他的天性是一种摧残。一般孩子的精力是非常旺盛的,你不趁他在玩兴正浓的时候把他往学习上引导,他也许会通过另外一种形式—打游戏机、街上疯狂来发泄自己的精力,所以我坚持这么一点,从小让孩子学知识一定没错。
我是这样总结的:
孩子不渴,逼着他喝是错,
孩子不饿,逼着他吃是错,
孩子不学,诱着他学没错!
学玩兼顾,多学求博,
认字识数,不怕好事多磨,
调动精气儿,隔绝网络,
相信他的精力多多,
勤学多学,也是童年快乐,
走出误区,及早播下收获。
这个收获就是养成他的学习好习惯,这个工程基础必须在孩子在标准学龄前打好。
------------
8岁到9岁:从容应对环境落差
------------
“预习兼做题,分数勤分析。”也就是我这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
自学效果的考评,惟一的尺度就是分数。要善于用分数说明问题,用分数调控情绪。
“高压低抬”“横评纵论”“佳卷重温”,主要是让孩子在主观能
动性方面有所加强,让他感到其实他也是分数的主人.
在这种战略的推动下,张炘炀的成绩扎实地往上提升。
张炘炀不断跳级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一些问题,但我并没有因为这些问题而对他是否继续跳下去产生犹豫。
总结他的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学业,我认为:问题最大、困惑最多的就是他的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二年级的学习),曾经出现听进不去课,成绩跟不上等情况,初三时,无可奈何地把张炘炀带回家,这是我比较“郁闷”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个低潮期很短暂,也没有最终影响到他的学业。但对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有必要加以总结。
自从我给孩子制订了赶超式学习战术后,孩子肯定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些问题他是不能逾越的,家长老师也不可能通过努力去改变——比如,炘炀现在是大学生阶段,人格操练,情趣爱好,还属于烂漫混沌的孩子心性。这一点,你无法去改变,更不能因为他成为“公众人物”后,头脑一发热就试图想去改变。
到今天为止,我从来没有因为媒体舆论有一些泼冷水——包括某些人“等着看”之类的预言,于是去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人家等着看笑话呢,孩子,咱们可得要挣回这个脸面,不能等着人家看笑话。你要争气呀。”
我不会对孩子说这一类负气的要面子的话,我不会把一些不该由他负担起来的让他去承担。
同样的,他学业在突进的过程中,环境不断在改变。一方面,我要维护他的纯洁和童贞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我必须应对他随着环境变化而带来的问题。
他的初中学习的轨迹基本上是这样的——
初中一年级只上了一个学期(半年),利用假期在家里学完初一下半学期的全部课程并初二部分课程。第二学期时直接进入初二下半学期的学习,初二年级的后两个月里,出现情绪波折,听课的专心程度、月考的成绩都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周围也出现了类似“跳级跳到头了”“冒进的隐患暴露出来了”等说法。我这个当爹的想省事都不可能,本来还想让他在学校里再坚持一下的,但学校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劝我把这孩子领回去。无奈之中,我在整个初三阶段全职带他学习整个初三的课程(包括部分高中英语)。
正是这种出于无奈的选择,反而让我确信了“框架法”和“重节奏轻回头”的独特学习方法的正确性。根据他在家学习的实际效果,我还在补课(准确地说是“追课”)的过程中渐渐改变了让他按照正常进度读完高中的想法。
这个阶段,有一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经历——全国有名的大教育家魏书生见了我这个儿子,对他是一种勉励。因为孩子的个性问题,有一位老师朝他吼了一声“你给我滚出去”,又让我为他担心了一阵子。可以说,他的初中阶段是令我百感交集的时期。
------------
家长怎样应对“孟母三迁”式的困惑(1)
------------
炘炀是2002年8月31日到盘锦三中报到的。这么小的孩子混在一堆大孩子中报名,不光是同学们感到好奇,连陪送孩子来学校的家长也感到挺有趣的。
“呀,这么个小不点!他能上初中?”
“啧啧,小样儿——他抱得动书本课本吗?”
“你看人家这么小就考上了初中,你都这么大了,要是学习还不如人家,你羞不羞啊?”——这是家长家训自家孩子时说的话。
我和孩子早已习惯这样的目光和这样的议论——从孩子跳级到小学三年级时,他就开始不断地面临这样的差异。
这种差异会不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适应?会不会给张炘炀带来另外一种干扰?
几年来的经历证明:张炘炀还是能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的。
这里面有几个客观上的原因:
炘炀年龄相对偏小一点,老师格外关注照应,他获得了比他年龄大的同学的照应和爱护。从小学到初高中,这方面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小学时,经常有同学把他护送回家,学校老师也挺关心这孩子,一再关照班干部和其他同学多照顾他,在平时多让着点他。
炘炀虽然不断接触新同学,但是他面临的环境还是比较单纯的,再加上他并不呆头呆脑,性格挺可爱,所以从没有发生同学因他年龄小而“大欺小”或者欺生的情况。
炘炀生活中并不缺乏常来常往的小伙伴,我对他的“社交生活”是非常支持的。他下学后,只要不在屋里,我就知道他一准儿去找小伙伴儿玩了,他也能够掌握玩耍的一个度,到了一定时间自己知道回来,不用大人催。
在炘炀成长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没有面临诸如“孟母三迁”式的麻烦。
我明确了一个方针:炘炀不断更换学习环境,不断接触新面孔的时候,对于他的“对外交往”,家长不但应当鼓励,而且应当积极创造条件。
在主观方面,我这个当爹的也去积极跟老师沟通,了解张炘炀在班级上的举动言行,为他每一次积极融入集体活动的行为感到高兴。
有一天我去接炘炀放学,到了教室看到没有人,正纳闷,一位同学告诉我:炘炀去上音乐课了。开始我还有一些奇怪,他这个班的课程表上没有音乐课这一门呀?后来我想起来了,这是学校做出的特意安排,让张炘炀到别的班级去上音乐课。难怪炘炀头几天还在念叨:怎么都说好了,音乐课却老不上?
我赶快到音乐课教室去,从外面看进去,里面听课的人挺多,大概是上公开课吧。我听到学生们在唱——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我明白了,正在教解放军的军歌呢。我透过人群往里一瞅:炘炀坐在座位上,精神振奋地唱着军歌,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唱歌唱到一定阶段,老师把歌谱抄到黑板上,开始讲课,说:下面给同学们做一个开动脑筋的练习。这首歌是进行曲的节奏,又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它的旋律昂扬振奋,体现了我们人民军队的高涨的士气。今天老师希望你们做一件事,你们听了、唱了这首歌以后,请根据你的理解用诗歌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谁愿意第一个说?
下面的同学热闹起来了,有地说“红五星”,有的说“飞机大炮”……这时候,张炘炀举手了。老师把他叫到黑板前,问他:你是联想到了一幅画呢,还是一首诗。
张炘炀笑眯眯的,也不说话,伸手拿起了一根粉笔,唰唰唰唰在黑板上画了起来。我忍不住凑到了教室门口,要看看这小子到底画些什么。
一看,他画了一列火车,还有铁轨,还有小房子表示这是车站。
我禁不住点点头:有那么一点意思。
老师让炘炀自己解释一下画的意思,炘炀说:我画的是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几截坡路表示军歌的几次高潮,车站表示火车进入终点,我们的歌也就结束了。
我乐了:这小子不赖嘛。
老师也大为高兴,当场夸奖张炘炀思路有开创性,很新颖,证明他思想活跃。下课了,张炘炀得意洋洋地出来了,看着我,撇了撇嘴,意思是说:哼,我厉害吧。
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肯定,这是孩子最求之不得的。
进入初中阶段后,学校方面想得很周到,主动跟我提出:这么小的孩子,就特殊点儿吧。有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早操什么的,就免了吧。
我想了想,还是决定让炘炀跟着班级的节奏一致行动,毕竟孩子不是“学习机器”,应该让他在学校的环境里全面均衡的发展。
要想参加早晨的集体操,就不能睡懒觉。我看得出来炘炀积极性很高,早晨五点半就起来了,边穿衣服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还催着老爸“不要磨蹭”。
早晨的气温一般要低一些,我们送他去学校的时候,会注意到给他增加衣服。但有个别时候也忽略了,没有给孩子加足够的衣服。后来我就听说了这么一件事。那天全校早操,有点小风,班主任张老师一边巡视一边观察着各位同学的表现,她看见了队列里的张炘炀,觉得他穿得单薄了一点,就叫他:“张炘炀,你冷吗?”
张炘炀笑嘻嘻地说:“老师,我不冷!”
张老师提了他身上一把:穿得不多。就把她的外套脱下来给炘炀披上了。
我们两口子听到这件事,都挺感动。炘炀的母亲还特意把这件事写到《成长日记》里。
炘炀的顺利成长,确实得益于他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就是父母给他的温暖关注,大环境就是他所处的社区、周围——尤其是学校,学校的老师和他那些友爱善良的学兄学长们给他的照顾和关怀。
当张炘炀进入大学校园时,媒体上公布的张炘炀最出名的一张照片就是:张炘炀穿着军服,小小的个头却走在学兄学姐的前列,煞有介事地担任着旗手的角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