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新唐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新)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8:5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newagua1 的帖子

哈哈,(会心一笑释众怀,心有灵犀一点通。开始的“倒了”是因背负“情”的包袱;如今的“哈哈”是真我的解放。)我对读经的基本理念是赞同的,但是王教授并未给出具体实践细则。像讲解不讲解,王教授给出的是一个基本原则,并没有涉及到字义的学习、课外阅读。不过有些人理解错了吧,(哪些人啊?如果只是个别家长,那还好说一点,如果是经典学校的负责人理解错了呢?理解对的经典学校应该如何实施教育呢?在讲字义的读经学校有哪些?如何讲?)这是中国式的老毛病了,也不能说王教授完全没责任,但责任一定是双方的,同时跟我国的思维传统有关。(中国太极!各打五十大板!)
孩子的记忆潜力确实很大,但并不是人长大了就不能记忆了。牟宗三先生是上了大学才开始阅读很多“经典”文献的。(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做学问有个基本态度是:先阅读、学习基本的文献资料,然后自己有了一些思考的方向,然后再根据需要阅读。脑子里文献太多,有时候反而是一种障碍。(我们时常把做学问打基础比喻成造楼打基础,但这比喻也时常把我们领偏了。造楼必需先打基础,往上造就不能再打基础。而做学问所谓的打基础造楼它其实是一体的,我们很难分清我们的学习是在打基础还是在积累向上造楼。同样,我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事实上是无法分清分开的,一个幼儿知道1+1=2,有谁能说清他是靠记忆力记住了还是靠理解力理解了呢?)
儿童确实主要是模仿的年龄段,但是儿童的理解力不会在13岁突然跳跃上升,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连续的过程,连续函数?newagua1已经用数学方法解答了我们的主题问题!)所以我对于只读经而不做别的事情,并持续六七年,是持保留意见的。这个并不是王教授的意见,只是某些人的教学方法。(哪些学校在这样实施啊?他们是按照谁的要求理念做的啊?)
读经理念是针对文化传承而发的,读经并不能涵盖教育的所有内容。(好像现在所谓好的读经学校一天读经八、九个小时的,还有时间实施其他教育?)这个内容不是教材内容,而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在我看来,教育最关键的是三点:1,孩子健全人格之培养  2,深度的文化陶养  3,学习兴趣
基本上 1 是目的, 2是关键,2真正做到,1和3都成功。人格和热爱学习、思考,其实都在文化陶养里面。但是读经只是文化陶养的必要条件,还有别的因素,如教育者的影响。(很精彩!!!)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4 09: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12-4 10:10:41 | 只看该作者
期待newagua1先生/女士
继续发展儿童读经教育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10:59:25 | 只看该作者
默摈:

释迦牟尼佛将入涅盘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佛陀:   

「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盘以后,凶恶的人如何去调伏呢?」   

释迦牟尼佛回答:   

「你问我涅盘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读了「默摈」二字,觉得佛陀用这两个字,是有超高的智慧,简直非常了不起。   

默是「沉默」,不说也。   

摈是「排斥」,隔离也。   

「沉默的排斥」,是很大很大的学问啊!   

默,就是沉默,摈,就是摈弃,默摈的意思是他再怎么捣蛋,都不要理睬他。这也是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方法,就是我们的亲戚朋友、邻居,甚至其他跟我们交往的人,如果对我们不好,故意作弄我们,要是跟他吵闹,他更是没完没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理睬他,你沉默,他就胡闹不起来。  

一个人和一个团体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个人祇有「自我意识」,而无「团队意识」,很容易一个人和多数人造成冲突和悲哀,这是存在的一条鸿沟,不可忽视。   

现代人最大的需要和迫切的问题,是在「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这是要依靠正确的教育来获得改善。   

但是,对於「节外生枝」或「枯枝」的人,要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的答案是「沉默的排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7:56:43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感悟:智者不与人争强

http://fadu9.blog.163.com/blog/static/517513702007102810449992/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世俗的观念,人世间的觉者与拥有大智慧的人却受辱不躁、无怒无忧、不与世人争锋,不在世间争强好胜。高尚的精神境界使他们凡事忍让,不执著人世间的得失,其平淡祥和之心又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孔子周游列国之时,有一天看到两个猎人正在指手划脚,好像为了一件事而争论的面红耳赤,唾沫横飞。于是孔子就询问他们为什么争论,原来是为了一道算术题,矮个子猎人说等于二十四,高个子猎人坚持说等于二十三,双方都各持己见,毫不退让,以至几乎动手打起来。最后两人打赌请一个圣贤之人做裁定,如果谁的答案正确,对方就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

二人听说来者正是孔圣人,于是就请他裁定。孔子竟然叫认为三乘八等于二十四的那个矮个子猎人把猎物交给说等于二十三的高个子猎人,高个子猎人高兴的拿着猎物走了。这种裁定结果,矮个子猎人当然不服气,他气愤的说:“三乘八等于二十四,这是连小孩子都不争论的真理。你是圣人,却认为等于二十三,看来你是徒有虚名呀!”

孔子笑着回答:“你说的没错,三八等于二十四是小孩子都不争论的真理,你坚持真理就行了,干吗还要与一个愚不可及的人讨论这种不用讨论也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呢?” 矮个子猎人似有所悟,孔子拍着他的肩膀说:“那个人虽然得到了猎物,但他却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是失去了猎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矮个子猎人听了孔子的这番话,连连点头,非常佩服孔子的精神境界。

真理应该坚持,却无需争辩。在事实面前,谎言总是不攻自破。当被别人指责或被误会的时候,奋力争辩徒耗气力。最好退让一步,采用心平气和的方式淡然处之。因为真理就如同埋在土里的黄金一样,迟早会发射出光芒。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6 20: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7:58:24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感悟:退一步海阔天空

做人无疑应该坚守内心的原则,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不能因为屈服于压力或贪图物质利益的享受就轻易的妥协甚至出卖自己的良心。然而,在个人的名利或物质利益受到损害或由于个人利益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能大气大量的退让一步,则不仅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大忍之心的体现。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在非原则的问题上或在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上,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之过,就能得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对于别人的过失,虽然必要的指正无可厚非,但是若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的更加精彩。

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人把这个简单的道理给忘记了。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河人胡常与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经书。后来胡常先做了官,名誉却不如翟方進好。胡常为此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当与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進的好话。翟方進听到这些事之后没有以牙还牙,而是想出了一个退让的方法。每当胡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时,翟方進就主动派自己的门生到胡常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且诚心诚意、认认真真的做好笔记。世间长了,胡常就明白了这是翟方進有意推崇自己,于是内心十分不安。以后在官场上就不再贬低而是赞扬翟方進了。翟方進有意退让的智慧使他与胡常化敌为友。

在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伐,一举擒获了朱宸濠,为朝廷立了大功。但是当时受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就四处散布流言:“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伐,才抓住朱宸濠自我解脱。” 王阳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与总督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获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作妥协,江彬等人很可能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擒获了朱宸濠,是总督军门和士兵的功劳。如此一来,江彬等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王阳明称病到净慈寺修养。张永回到朝廷之后,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之举,正德皇帝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就免除了对王阳明的处罚。王阳明以退让的方法,避免了飞来的横祸。

以上的两个事例说明,翟方進以退让之法,化敌为友,王阳明则以退让之法顾全了大局,保护了自身的安全。就现实社会的生活而言,努力進取、坚持不懈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复杂的人生道路上,既需要勇敢拼搏,也需要有为有守。退让不仅是一种机智,也是一种坚忍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瞬间的忍耐,将使狭隘的人生之路变的无限广阔。

http://fadu9.blog.163.com/blog/static/517513702007102094116423/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6 20: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8:1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归和谐相处之道——中华文化之包容性

回归和谐相处之道——中华文化之包容性

2005年狼文化风靡全国,跟风狼文化的一本书《狼魂》中说:“不学狼不行吗?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中,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市场角逐中,如果心存善良,对竞争对手一味的心慈手软,那么就会被对方毫不留情的吃掉。”这可以说是深得斗争思想的精髓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和上述思想作为对比。         

林肯作为美国总统,他对政敌的友好态度曾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是应该消灭他们。
         
“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敌人吗?”         

中国人有句古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时期,在思想、文化、国力、疆土等等方面几乎都达到了鼎盛,这和大唐文化包容一切的气度是分不开的。         

唐初突厥曾经为患北方多年,唐高祖为了国家安宁都不得不向突厥称臣。然而唐太宗打败突厥后,并未赶尽杀绝以雪父耻,反而极其包容的任用了一百多名曾经与大唐为敌的突厥降将,担任五品以上的将军和中郎将,约占朝庭武官之半,同时,唐朝还允许归降的突厥人迁入中原。这些举措,深得各少数民族的信任,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         

历史上吐蕃(今西藏),曾经是一个彪悍好战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时有征战发生,然而,唐朝几次战胜吐蕃以后,反而派出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将农业和佛教传播到吐蕃。此后数十年中吐蕃与大唐和睦相处,这不能不说是文教之功。很显然,赶尽杀绝只会加剧仇怨,边疆地区仍不安定,战争还会再起。         

正是唐朝对突厥的宽容政策,加上对各少数民族首领所采取的册封政策,还有对吐蕃的和亲政策,赢得了人心,一时间四夷宾服,诸国来朝,即使远如波斯、昭武九姓国、于阗国等等都自愿纳地成为唐朝府州。         

在文化上,唐朝尊道、礼佛、崇儒,实行开明的三教并立政策。也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造就了唐代恢弘的文化气象。         

中华民族向来讲究“和为贵”,推崇中庸之道,我们的祖先赋予自己以教化天下,即所谓平天下的神圣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实现平天下的理想所要仰赖的不是武功而是文治,它所要施行的也不是霸道而是王道。所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尽管华夏民族也曾历经各种灾难,但它在同化周边各族群的过程中,已将他们凝聚、融合为泛中华的文化大国。历史上蒙古族、满族都曾入侵统治过中原,然而最终却被强大的中华文化所同化。蒙古族、满族如今都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清朝的康熙皇帝自己就说要做中华的千古一帝!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6 21: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8:29:03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感悟】人生命中的佛性

http://hi.baidu.com/mylive888/bl ... f5118886d6b6d7.html

    一个苦行僧为了找到他心中的佛四处云游,吃尽了世间的苦,可是他依然未能找到他心中的佛。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这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默默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巷子时,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正从巷子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他听到有个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僧人听了十分的吃惊,就问那个村民:“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真的是一位盲人。”那人肯定地告诉他。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提着灯他自己又看不见道路,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 觉得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跟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忍不住上前问道:“很抱歉地问一声,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 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回答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啊?”

    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者缓缓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啊,这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也更让别人看见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恍然大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的。

    是的,每一个高尚的人都有责任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我想这就是人生命中的佛性吧。我想一个人在给予别人方便的同时,也就给予了自己方便;在你给予别人宽容和爱的同时,你也会得到宽容和爱的。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生命中这盏佛性的灯吧,这样在人生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6 21: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18:31:38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感悟】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

http://hi.baidu.com/mylive888/bl ... 9fc04d935807ee.html

    假如有人问你,世上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当一个人年轻时,凭着努力和机遇,他拥有了可观的财富;伴随而来的地位与名誉使他觉得:这也许就是得意人生了吧;

    “梦里寻她千百度”,当找到相知的伴侣后,忽然意识到这才是最重要的;

    岁月无情,当身边的亲人因疾病日渐憔悴、眼睁睁看着撒手人寰时、痛哭之际觉得愿以一生的所有换来其健康;

  岁月如梭,行将暮年,家产分给了后辈,生命弥留之际,看着子孙们在病榻前为家产分配明争暗斗时,不由黯然感伤:一辈子辛辛苦苦,到底是图个啥啊?!

    不同的身世、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心境。

    想想当年幼时曾为得不到一个玩具几天睡不好觉、也曾为与其他小朋友玩时闹别扭搞得好长时间互不搭理。

    时光荏苒,遥想当年,不禁觉得好笑。与此同时,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现在自己每天日常生活的所乐所忧时,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呢?

    时常听人说:“人心不古”。如果这个社会演变成人们只顾自己利益而不择手段时,就会出现你对我不好、我对你更糟。一步步的这样下去,那真的很可怕。

   在一个岌岌可危的状况下,人人都难自保。几天前看到一则新闻,2006年5月4日大连,当一个富翁驾宝马车行驶停下来等红灯时,被人以尖刀相逼抢车,只好跳车保命。结果歹徒开车离去,前后不到10秒钟。

    记得听人讲起,讨论说为什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其实当社会中人人都在为自己谋利、互不相让时,就会造成这种趋势。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能说是哪一个人的错,可是又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如果能有一种力量,让人重新走回真诚与善良,您说会怎样呢?

    记得看过一个风和太阳打赌的故事。寒冷的天气中,一个人穿着大衣行走,风要把他的大衣吹下来,于是鼓足了劲;结果风越大、越冷,那人的大衣裹的越紧;于是风败下阵来。后来太阳出来,煦日中充满了温暖,那人觉的有点儿热,就将大衣脱了下来。

    善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给社会带来了希望。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其实,我们的言行—不管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在一点一滴中影响着他人、反过来也会回馈到自己这儿来。这个社会,不就是由你、我、他(她)构成的吗?

    这样说来,当我们看到按照“*真*、*善*、*忍*”做的人们时,我们是怎样想的呢?我们的态度,又会对这个社会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呢?

    一个人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也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6 21: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12-6 18:49:26 | 只看该作者
看楼主《人生感悟:智者不与人争强》有感

智者不与人争强,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但通过孔子的例子来说明就明白多了。这个例子是真的还是编撰的?我不知道,也不想追根朔源。
只觉得有些难受,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留高个子糊涂一辈子!多大的坏心和惩罚呀,这是孔子应该所为的?不说孔子,我只想问这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所为的事情吗?矮个子失去了猎物,就该这样自我安慰吗?他没有争回他自己该得到的东西或者说他保护不了自己的权益,又如何称智者呢?!而且连孔子也保护不了他的权益又如何,又如何称得上两个智者呢?


由感而发。。。。。。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6 18:5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5 + 5 就是这样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12-6 18:53:22 | 只看该作者
自己没有能力说服别人的难受为什么要惩罚到自己和别人的身上呢?
争论本可以明理,可以促使进步,但最后结果却是。。。。。。。

深深的难受

不由问这是智吗?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6 18: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33 , Processed in 0.080812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