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83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9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最主要的是小学和幼儿园,初中还可以弥补一下,到高中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了。”教育家关鸿羽认为,与国外孩子的习惯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孩子的习惯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共有“六小”,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 小犟牛”、“小磨蹭”和“小马虎”。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关鸿羽对此非常认同。但在培养方法方面,有很多家长做得不对,需要改进。
  关鸿羽认为,培养孩子的一个习惯至少要有意识地让其坚持6个星期,才有见效。家长在此过程中,要天天督促、天天检查,到第6个星期的时候,才能算完全形成习惯。有些家长突然心血来潮,叫孩子洗一次碗后就完事了,那一点意义都没有,只是敷衍地作秀。此外,对习惯的培养还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成功了,以后的培养就要容易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3-20 13:57:08 | 只看该作者
我赞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3-20 12:48:48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好,我也是这么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7-3-13 12:50:4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大多数是能教好,但有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2-20 17:05:2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习惯要起码6周才能真正建立’,记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1-23 19:30:1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不敢苟同,学生的习惯应更多的靠父母去培养,不想学的学生,我看再好的老师也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1-23 19:25:38 | 只看该作者
认同这一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1-21 15:59:53 | 只看该作者

充分认识习惯形成的二重性,创设环境,树立信心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习惯也不例外,既有使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也有耽误终身的坏习惯,如不能长期坚持,半途而废,那势必就会由坏习惯来取代,勤勉的习惯不能养成,必须归于懒散、工细的习惯不能形成,必将变得粗疏。“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人们常会明知不对和无益,却硬是要身不由己地去做,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自然养成,连后悔都来不及。相反,许多可以受益终身、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良好习惯,既不能满足人的一时嗜欲,更不迎合人的惰性。所以,它绝不可能自然地形成,而需要下决心禁绝或限制某些嗜欲、克服、战胜惰性,自觉接受一定规矩与制度的约束,愉快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直到习以为常,“习而成惯”为止。人既有个性的本性(个性),又有类似本性(社会性),一般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倾向,一种习惯如果已成为众多人的群体习惯,那么社会形成一种“风气”“习俗”。家有家风,校有校风,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就要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成长,这就是环境影响。“昔孟母,择邻处”,我们今天不能总是消极地去逃避不良环境,而应当一起努力。从我做起,扫歪风、树正风、改变环境,创造环境,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再利用“群体效应”,以良好的班风、园风陶冶、感染孩子,实现抵制不良习惯,培养、生成良好习惯的良性循环。

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在班集体中要树立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羞耻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等是非观念,当一名幼儿有进步时,大家都为之高兴,建立“红花评比栏”,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被子叠得好等等都可以贴一朵小红花。

老师应时刻提醒孩子,每个人都是一个聪明人,每个人都会成功,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改下过来还是好孩子,使孩子时有自豪感,不怕受挫折,做到让成功握在教师的手中,让成功写在孩子的脸上,给予弱小者最大的关怀,让孩子感到每天都是灿烂的,异彩纷呈的。

从小打好全面发展的知识“底子”和精神底子,让这些优质的“相似块”在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相似重组,相似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出合格人才的目的。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培养好幼儿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21 15:59:10 | 只看该作者

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微观性和长期性,忌烦戒燥,持之以恒

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可能从婴儿期就开始养成了,它源于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想改正过来,也并非一朝一夕,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我们的总目标,教师应为了孩子设计一个个的小目标。例如,有的孩子吃饭特别慢,究其原因,一是交头接耳和周围的人讲话,不专心。二是抓耳挠腮,小动作多。三是长期喂饭,吃饭的方法不正确,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强调吃饭的要求,如不讲话、不做小动作等营造安静进餐的良气氛围。并经常提醒易出毛病的孩子。其次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即别人吃得快(科学进餐条件的快),我也不能落后,并教给孩子正确的吃饭的方法,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孩子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时,老师要看得见,并马下给予肯定,让他先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不做全班最后一名,最终达到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微观的。是一点一滴,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孩子,要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生活中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抓起,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懈,直至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21 15:58:35 | 只看该作者
由于孩子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因此,要求老师象母亲一样倍加呵护幼小的生命,这样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听老师的话,按老师所期望的目标去努力。又因为孩子小,一些是非观念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老师及时改正孩子身上的错误和毛病,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当怎样做,及时修正缺点和毛病,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感化家长,求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12:28 , Processed in 0.11523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