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风吟6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1-21 15:56:51 | 只看该作者
从家庭结构来看:现阶段中国家庭的结构,以独生子为主体;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经形成,父母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教育,老人曾为人父母时,因工作和生活,对孩子疼爱较少,现在退休了,把对儿女的愧疚转移到孙子身上,所以溺爱孩子的现象比较普遍,孩子的日常生活均由家长一手包办,上幼儿园唯一的希望就是让其认识几个字,会算几道题,根本不愿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有了缺点毛病,不让老师批评,家长出面编造一些客观理由。如果孩子做错了,如打伤别人的孩子,老师一旦批评,家庭会以伤害孩子自尊等理由向园长投诉。未了,老师还得向家长道歉,这时候孩子大脑里的“相似块”便是“有家长做保护伞,我谁也不怕”,久而久之还会为掩盖自己的过错而撒谎。从而放任自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1-21 15:57:13 | 只看该作者
从教育模式看: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已形成定势,教育的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幼儿、学生动手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推崇“学而优则仕”,教育出来的是会吟诗作赋、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圣人”。由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办、民营幼儿园竞争比较激烈,幼儿园怕流失生源,所以就象商店一样,顾客永远是正确的,教师违心放弃了“德”的教育,迫使教不能严而只能“师之惰”了。孩子上了小学以后,由幼儿园的“开发智力,在玩中学,学中玩”变成了“必须学习”。加之学校以公立为主体,老师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于是,孩子在长期的的学龄前心灵深处养成的唯我独尊的“相似块”,这就是很容易造成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1-21 15:57:39 | 只看该作者
从家长择园来看:就孩子生活而言,家长择园的依据主要是伙食好不好,老师给孩子喂不喂饭。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这些事情并非他不愿做,而是不会做,做得不好,家长一味地去包办代替,孩子失去了锻炼学习的机会,致使幼儿潜能得不到开发,久而久之,养成孩子的懒惰习惯。曾经有一位孩子,因为吃惯了剥去皮的鸡蛋,所以,从家里带来了一个煮鸡蛋,他放在手里一直捧了一上午,而不知如何下口。学龄前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有些孩子在婴儿期就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边看电视边吃饭,这样就助长了孩子不专心、好动、做事磨磨蹭蹭、不认真、怕别人责备等不良习惯,在家长不经意的溺爱和教育下,不良的行为习惯已悄悄地在孩子身上养成了。这些生活经验和行为习惯的“相似块”,自然会影响到学习,“上课小动作多,不专心听讲,遇到问题,不认真思考;受不到一点委屈……纠其原因是孩子已经形成的“相似块”在学习中的再现和变异。也就是生活习惯在学习中的负迁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1-21 15:58:1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要想改掉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是长大才培养的,而是在婴儿期就开始形成。要让孩子具备勤奋吃苦,踏实努力,勇于创新的品格,就要从婴幼儿起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这些优秀的非智力品质,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竞争。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国际人才的竞争前沿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小学,而在幼儿园和摇篮中”,“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这一警钟,不是危言耸听,它实实在在地警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1-21 15:58:35 | 只看该作者
由于孩子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因此,要求老师象母亲一样倍加呵护幼小的生命,这样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听老师的话,按老师所期望的目标去努力。又因为孩子小,一些是非观念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老师及时改正孩子身上的错误和毛病,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当怎样做,及时修正缺点和毛病,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感化家长,求得家长的信赖和支持,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21 15:59:10 | 只看该作者

充分认识习惯培养的微观性和长期性,忌烦戒燥,持之以恒

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可能从婴儿期就开始养成了,它源于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想改正过来,也并非一朝一夕,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我们的总目标,教师应为了孩子设计一个个的小目标。例如,有的孩子吃饭特别慢,究其原因,一是交头接耳和周围的人讲话,不专心。二是抓耳挠腮,小动作多。三是长期喂饭,吃饭的方法不正确,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强调吃饭的要求,如不讲话、不做小动作等营造安静进餐的良气氛围。并经常提醒易出毛病的孩子。其次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即别人吃得快(科学进餐条件的快),我也不能落后,并教给孩子正确的吃饭的方法,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孩子今天比昨天有一点进步时,老师要看得见,并马下给予肯定,让他先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不做全班最后一名,最终达到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具体的微观的。是一点一滴,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孩子,要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生活中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抓起,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抓,抓反复,常抓不懈,直至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7-1-21 15:59:53 | 只看该作者

充分认识习惯形成的二重性,创设环境,树立信心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习惯也不例外,既有使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也有耽误终身的坏习惯,如不能长期坚持,半途而废,那势必就会由坏习惯来取代,勤勉的习惯不能养成,必须归于懒散、工细的习惯不能形成,必将变得粗疏。“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人们常会明知不对和无益,却硬是要身不由己地去做,久而久之,不良习惯就自然养成,连后悔都来不及。相反,许多可以受益终身、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的良好习惯,既不能满足人的一时嗜欲,更不迎合人的惰性。所以,它绝不可能自然地形成,而需要下决心禁绝或限制某些嗜欲、克服、战胜惰性,自觉接受一定规矩与制度的约束,愉快投入某些带有“强制性”训练,甚至要长期坚持与自己过不去,直到习以为常,“习而成惯”为止。人既有个性的本性(个性),又有类似本性(社会性),一般人都有从众的心理倾向,一种习惯如果已成为众多人的群体习惯,那么社会形成一种“风气”“习俗”。家有家风,校有校风,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就要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成长,这就是环境影响。“昔孟母,择邻处”,我们今天不能总是消极地去逃避不良环境,而应当一起努力。从我做起,扫歪风、树正风、改变环境,创造环境,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再利用“群体效应”,以良好的班风、园风陶冶、感染孩子,实现抵制不良习惯,培养、生成良好习惯的良性循环。

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在班集体中要树立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羞耻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等是非观念,当一名幼儿有进步时,大家都为之高兴,建立“红花评比栏”,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被子叠得好等等都可以贴一朵小红花。

老师应时刻提醒孩子,每个人都是一个聪明人,每个人都会成功,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改下过来还是好孩子,使孩子时有自豪感,不怕受挫折,做到让成功握在教师的手中,让成功写在孩子的脸上,给予弱小者最大的关怀,让孩子感到每天都是灿烂的,异彩纷呈的。

从小打好全面发展的知识“底子”和精神底子,让这些优质的“相似块”在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相似重组,相似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出合格人才的目的。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培养好幼儿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7-1-23 19:25:38 | 只看该作者
认同这一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7-1-23 19:30:1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不敢苟同,学生的习惯应更多的靠父母去培养,不想学的学生,我看再好的老师也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7-2-20 17:05:2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习惯要起码6周才能真正建立’,记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6 08:42 , Processed in 0.09072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