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684|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三十年前7月28日的回忆──唐山大地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5 16:0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日居京偶感小震,下午又和8戒、梅边等好友聊起76年地震的那段美好时光,地震棚,防震措施……正巧最近天涯的网友正在连载一篇回忆文章《三十年前7月28日的回忆──唐山大地震》,尽管还没连载完,我现转载一些并加以整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6-7-29 14:07:02 | 只看该作者
看完啦,这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关于唐山地震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4:52:01 | 只看该作者
唐山大地震时当时媒体的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于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我国政府以及政府对新闻传媒的要求是,对于灾难新闻须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严格要求灾难新闻必须积极宣传战胜灾害的成绩,反对纯客观地报道灾情。这种对待灾难新闻的理念可从1950年4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给各地新闻机关的“关于救灾应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方面报道的指示”中窥其一斑,指示要求“各地对救灾工作的报道,现应即转入救灾成绩与经验方面,一般不要再着重报道灾情”。这种以牺牲受众知情权为代价的灾难报道思想,从建国初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并且牢牢控制着这一时期的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在报道方法上,它强调新闻的教化意义,要求新闻传媒站在如何与灾难作斗争的角度来充分肯定作为主体——人的崇高精神和巨大力量。用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话来说,当时的灾难新闻报道理念就是:“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④。这种报道理念把受众对于灾难的知情权弃置一边,过分强调非新闻性或新闻性不强的政府和社会行为因素,给人留下一种“王顾左右而言他”、避实就虚的感觉和印象。20世纪70年代,我国发生了两起重大的自然性灾难,那就是举世震惊的云南通海大地震和河北唐山大地震。笔者考察后发现,我国当时的新闻媒体对这两场大地震的报道,就为这一时期的灾难新闻报道理念作了一个非常准确而生动的注脚和诠释。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大地震。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统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一般来说,每当灾难发生时,受众都想尽快了解这场灾难造成的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等,同时及时和如实的报道也便于灾区尽快得到救助或防范灾情的扩大及再次发生。 可是,这则消息对地震灾情的报道却较为简约,导语上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作为新闻由头,而对受众最为关心的受灾情况,如房屋倒塌多少,死亡多少人讳莫如深,只字不提,只有一句“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重点却放在人与灾难作斗争上,即放在毛主席、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如何关怀灾区人民,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灾救灾方面。灾情被隐瞒了,受众对这场地震的知情权被媒体无情地剥夺了。直到事隔三年之后的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召开的我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才首次披露唐山大地震的具体死亡人数。于是会议闭幕第二天即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来自此次会议的新闻《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这条轰动全世界的新闻在人们几乎快要对此事渐渐淡忘的时候才姗姗来迟,新闻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旧闻”逸。  虽然云南通海那场大地震早在1970年1月5日就发生了,比唐山大地震还要提前6年多,但外界对这场地震的知情程度远不及唐山大地震。原因之一是新闻媒体对这一灾难的报道范围、力度、时效比唐山大地震还要逊色。直到事隔30年之后的200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举行大地震30周年祭集会时,才首次在正式场合披露这场大地震的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尘封了漫长岁月的“秘密档案”才得以解密,重见天日。这场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为15621人,仅次于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中国百大重灾之一肄。灾难降临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际,在失去理智的“革命热潮”面前,这场人类灾难的真相被掩盖起来,见诸报端的新闻,充满了空话套话,既没有受灾地点的具体方位,也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等,信息模糊,语焉不详。翻阅了这一时期的各大报纸,我们仅从地震发生4天之后的《云南日报》上找到了有关这场灾难的新闻报道,标题为《我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击地震灾害》。 在其后的《云南日报》上,我们还发现几段令今人啼笑皆非的报道:“金家庄公社社员们揣着毛主席的红宝书……说,地震震不掉我们贫下中农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千条万条,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灾区革命人民的头脑是第一条。地震发生后,省革命委员会派专车专人,星夜兼程把红色宝书《毛主席语录》、金光闪闪的毛主席画像送到了灾区群众手中……(看到红宝书和画像)灾区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  通过考察这两次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我们发现,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方法上,当时的传媒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度一致”,而且形成了一个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轻描淡写的灾情”+“党和毛主席的关怀”+“灾区人民的决心”。在这两次大地震的报道中,甚至连有些段落、句子也几乎是一模一样。如果把这种报道方法纳入到当代的视野中来分析,我们将无法理解当年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灾难新闻报道方式以及产生这种特殊报道文体的政治动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灾难性事件,受众对它应该拥有最基本的知情权,新闻传媒应该有其最基本的新闻运作规律。然而,在那个年代这些权利和规律全被无情地剥夺了。这是一出时代的悲剧,也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新闻传媒不堪回首的一出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6-7-28 10:55:4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那里没住过防震棚,只是搬到非常结实的楼里,几家合住一个大房间了1个多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3:19:5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那里只是波及,没有亲眼见过房屋倒塌的惨状,但防震棚还是家家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6-7-27 13:06:07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2006-07-05 16:01+pid899220-->引用: jerryhao @ 2006-07-05 16:01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899220">查看原帖[/url]  昨日居京偶感小震,下午又和8戒、梅边等好友聊起76年地震的那段美好时光,地震棚,防震措施……
我晕,那算是美好时光?今天报纸几版大篇幅地报道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不忍卒读.不过,当年不知是不是全国人民都住过防震棚,想不明白,为什么和唐山远隔千里,我们那儿也惊心动魄的.试过半夜倒立的酒瓶子倒了,不知谁亮了一嗓子,整门栋的人冲下楼,冲到院子里.那年似乎雨水还特别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6-7-27 11:22:0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到这么详细的描述普通百姓的情景,以前听人们说起,都只是说很惨,但听不到更详细的描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0:20:14 | 只看该作者
哈,在唐山地震30周年前一天,作者完成了这篇文章,我也转载完了。给那时的日子留个纪念吧,如同昨日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0:17:08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span lang="EN-US"><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4pt; LINE-HEIGHT: 150%"> <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后来的日子(全文完)<span lang="EN-US"> </span></span>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大概是在<span lang="EN-US">1978年,我家搬出防震棚,搬进了真正地面上的新房子。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新房子是地震以后盖的那种一排排的家属院,每家都有一个小院子,仍然是平房,里外两间,外间做厨房,里间是卧室。由于座落在火车站旁边,晚上很吵,时间长了倒也习惯了,后来搬到另一个地方,听不到火车的声音反而睡不着。<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大哥在院子里搭了一间厢房,同样是里外两间,外间堆放杂物,里间是二哥的专用卧室,由于空间不足,炕就格外狭小,大约<span lang="EN-US">3米×1.6米的样子,身高1.8米的二哥只能横着睡。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二哥年轻时不太讲卫生,上班穿胶鞋,回家也不洗上炕就睡,他的臭脚使全家人把进厢房视为畏途。有一次二叔来我家,当晚跟二哥睡在厢房里,给二哥的臭脚熏得实在睡不着,就叫二哥把脚伸到窗户外面去。半夜大哥起床小解,闻到那种熟悉的恶臭,就大喊:小波把脚放屋里!臭死人啦!<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这样一来全家人和邻居们都醒了,好家伙,真是臭!纷纷谴责二哥的这一“恶劣行径”,二哥无法就只好把脚收回厢房里,不想二叔冲出来大声喘气:我的妈呀!比屎还臭!那天晚上,二叔搬把凳子在院子里坐了一宿。<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大约就是从<span lang="EN-US">1978年起,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地震以后的几年,大多数人都不怎么喝酒,即使过年过节都只是打二两散装白酒意思意思,直到<span lang="EN-US">1983年前后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饮料──格瓦斯,这一切才发生了少许改变。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格瓦斯类似今天的香槟,很甜,瓶子和现在啤酒瓶外观基本一样,打开时有很多泡沫,但不含酒精,很多人把白酒兑格瓦斯混着喝,据说也别有味道。。<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大哥就是在出现格瓦斯那年结的婚,大嫂是农村人,地震失去母亲,大嫂的父亲和哥哥代表女方长辈行礼。那是地震后整个家族的第一个婚礼,也是我家附近百十户人家的第一个婚礼,办的非常热闹,几乎全部族人的长辈都来了,但平时滴酒不沾的父亲仍然坚持不喝酒,连母亲的劝说也没用。<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婚礼酒席开始前来了一批不速之客,像是约好了一起来的,大约有六七十个人,每个人都带了礼物,穿得也很体面,那都是我父亲当年从废墟中救出来的老街坊,每个人都来劝父亲喝酒。父亲没有再坚持,结果很快大醉。<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大哥第二年就有了第一个孩子,二哥结婚较晚,<span lang="EN-US">1984年,姐姐也参加了工作,而我也是那一年上了大学。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值得一提的是,<span lang="EN-US">2003年7月,我母亲诊断出了胃癌,我很难过,特意上峨眉山许愿:如果母亲能再陪我三年,我将重上峨眉山见庙烧香、见神磕头!天可怜见,母亲的手术非常成功,恢复也很理想。前一阵子我和家人商量八月份上娥眉山还愿,让我儿子跟我一起去,这个八岁的孩子问我:可不可以坐缆车?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我就解释了当年许愿的事情。<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当时让家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我儿子说:我明白了!不怕累!我要照顾爸爸一起去给奶奶还愿!《论语》上有这方面的话!──说完就大声背诵出那里面的句子。很遗憾,我没有学过这部千古名著,但儿子的话我全部听懂了。──当时全家人都哭了。<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我的可怜的族人和乡亲们,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老家也建设得很好,我们仍然在怀念你们!你们安息吧!<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全文完)<span lang="EN-US"> </span></span></span></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0:15:12 |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24pt; LINE-HEIGHT: 150%"> <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后来的日子──<span lang="EN-US">7、1977年暑假 </span></span>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1977年暑假,我回到老家的父母身边。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再次感谢发明了防震棚的建筑师们,那种半地下的建筑非常安全,虽然房顶很薄,通风也不好,但由于半地下的恒温效应让室内冬暖夏凉,酷暑炎炎之时,我们并不难受。<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逝去的乡亲们尚未远去,空气中依然有很重的尸体味道,这是众多逝去乡亲在提醒我们,他们曾经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我们也习惯了在思念那些亲人的同时不再痛苦。<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蚊子很多,家家户户都挂了蚊帐,但傍晚的时候最难受,在屋外纳凉的人们饱受叮咬,于是有一位米叔叔找来一种草,晒得半干后结成一根手臂粗的绳子,点燃了以后冒出浓烟,那种气味很清香、但并不呛,非常好闻,这样一来蚊子就都熏跑了,也使空气中弥漫的遗骸味道大为减轻,这经验很快传遍了周边的每个家庭。──这就是我们当年的“蚊香”,到现在老家农村还有这种土办法。<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除非下雨,夏天的房顶是轻易不敢上去的,油毡预热很易熔化,不小心脚就粘在上面了。白天下雨还没什么,晚上就麻烦一些,油毡房顶基本上都是漏雨的,得把全家的盆盆罐罐都拿来接水,我家尚好,还有用绘图纸贴的“吊顶”,很多邻居家由于炕上漏雨时常会彻夜难眠。<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余震仍然很频繁,但唐山人已经彻底不害怕了。有一天半夜突然发生地震,我被剧烈的晃动惊醒,跳起来狂喊地震了!快跑啊!没想到大哥一把拉住我:跑什么?咱这是防震棚!天塌下来都没事还怕地震?睡觉!<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我生来瘦小,经常挨人欺负,比我小一两岁的孩子都能收拾我,整个暑假足有两个来月,我的核心任务是跟大哥学武术。<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大哥的教学方式很速成也很残忍,直到现在我都经常抱怨他当时像个“狗特务”,大哥的绰号“大特务”就是这样来的。每天天一亮,大哥就把我提喽(老家土话:“拎”的意思)起来扔到屋外的空地上,先是压腿,然后是跑步、站桩半小时,接下来就是俯卧撑<span lang="EN-US">50个,开始还教一些套路,看我实在太笨就直接练擒拿,几天下来,我就遍体鳞伤了。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家族的传统是四个字──强壮、智慧,智慧倒还好,起码我从小学习成绩不差,可我自幼文弱,这强壮打架的事情实非我之所长。<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开始的几天,姐姐看着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就向父母告状,母亲历来不会对父亲做出任何反对意见,而父亲则说:咱们祖宗的教育方法是很科学的,强壮而智慧,智慧而强壮,两者不可分,老小子(我)聪明有余,得让他学会打架。<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我哭着问父亲:问什么非得跟人打架?老师都说打架的不是好孩子!<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慈祥善良的父亲一反常态:记住!让你学武不是让你动辄打架,是让你在面对强敌时告诉他,今天我不打你!我饶了你!──没有智慧的强壮是莽夫,没有强壮的智慧不长久!<span lang="EN-US"> </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那两个月以后,我再没被人欺负过,直到今天我还保持早起锻炼的习惯,充沛的体力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6 02:51 , Processed in 0.161657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