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696|回复: 1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中西文化对比漫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行为准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7 10:0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前曾经在这里发过一个系列的帖子,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曾经给自己列了十几个专题,后来因为对手的终止,自己也让那楼太监了,没有写完。

其中曾经想谈谈对孩子行为准则的建立问题。

今天看了一位网友的帖子,给了他回复,同时也激起了兴趣继续说说这个话题。所以干脆单开一个楼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Xieno + 10 + 10 喜欢,喜欢!多写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13-5-1 14:56: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2-17 10:08 发表
以前曾经在这里发过一个系列的帖子,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曾经给自己列了十几个专题,后来因为对手的终止,自己也让那楼太监了,没有写完。

其中曾经想谈谈对孩子行为准则的建立问题。

今天看了一位网友 ...



其实很多行为准则,我们自己都还没建立起来呢,怎么去给孩子培养

老外的另类规矩                                                                (2012-10-05 22:49:28)
                                

                                                                                        女友在国内因对方外遇而离婚,远走他乡再嫁了一个美国当地人。说起他们两人在文化和一些观念上的差异,令人啼笑皆非。

他们夫妇俩第一次去吃中餐自助餐,是和另外一对朋友一起去的,那一对的组合和他们一样,也是女的是中国人,男的是美国人。

她老公先去盛了一碗汤喝了,然后又去捡了一盘沙拉和一盘热菜回来,热菜盘满满的堆得小山一样,各式各样的鱼肉菜都挤在一起,她看得眉头暗皱,心说一次少拿一些,吃完再拿多好。

她自己吃完了盘中的食物,跟老公说说这个饭店的炒米粉很好吃,我再去拿点。她老公在桌子下面轻轻踢了她一下。她不明所以,看看他老公,老公看了一眼朋友,欲言又止。

等到那两个朋友起身去拿食物了,老公方小声说道:“你已经吃过主食了,不能再去拿了,你要拿可以拿甜点、冰激凌。”

她瞪大眼睛看外星人一样,终于明白他为什么要把那么多菜放到一个盘子里,原来他以为,吃了这一盘子就不能有下一盘了。

“这是自助餐,不是西餐,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拿几次就拿几次,没有限制的。”她大声说道。

可她老公坚持说:“自助餐只是没有人给你上菜而已,但是你吃饭的顺序还是一样的,你多拿一次主食就是占餐厅的便宜。”

简直是鸡同鸭讲,她对老公说:“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反正要再去拿。”

她又去拿了一盘食物回来,暗自留心看了一下朋友的老公,果然和自己老公一样,也是只吃了一盘主食,就开始吃甜点了。

后来他们经常去吃自助餐,她老公终于被她教会,可以多拿几次主食来吃。



一次他们夫妇俩一起去当地的农贸市场买东西,看到摆货员推出了一大车当季的新鲜草莓,每盒一斤装标价一元钱,远低于超级市场的二元五一盒的价格。

女友拿了二盒放到购物车里,转身又拿了二盒准备往车里放,这时她老公制止她说:“可以了,别再拿了。”

她不解地问:“为什么不拿?这么新鲜,放在冰箱里一个星期没有问题,难得遇到这么便宜的,咱多买点。”

而他回答说:“好deal(又好又便宜的东西)谁都想要。我们把草莓都拿走了,别人怎么办?留点给别人吧。”

女友随后注意观察了一下,周围人都纷纷上前去拿草莓,却没有多拿的,顶多拿四盒而已。她本来想买七盒,下一周一天一盒的,见状也只好作罢。

从此知道,碰到热卖的东西,适可而止、留点给别人是一种不用标明的规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add2c0102eb9r.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13-3-16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8 Martina-Mm 的帖子

转帖:
没有灵魂的"卓越" ——由李天一事件反思精英教育 .

2013-03-03 20:29 赵晗(香港)
我也曾经深深陶醉于拥有特权、优越感、等级分明、脱离底层的"精英光环"中,很多年后我才觉醒,看到自己的生命出了问题,原来我患上了严重的"精英病"。

我参观的香港那所学校的校长说:"我们学校的精神,就是无私的服务。"

在学校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会像露宿者一样躺在天桥上或立交桥下,他们要忍受行人的白眼和唾弃,他们亲身感受躺在大街上,在尾气和各种喧嚣中,人的灵魂究竟是怎样的。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和一些露宿者交谈,使他们认真思考,贫富悬殊的背后,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作为城市明天的领袖,他们又该从现在开始做些什么?

没有灵魂的"卓越"

——由李天一事件反思精英教育

近来李双江之子的顽劣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反思。

儿子李天一曾一直是李双江的骄傲。他4岁学钢琴,8岁习书法,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受名师调教,曾多次在钢琴、书法、冰球比赛中摘金夺银,还在2011年举办过自己的歌友会,引得众名人捧场。

李天一从小就被寄予很高的希望。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李双江曾说到,妻子给儿子的未来定的标准,一度是"一定要得诺贝尔奖,一定要当大人物"。

李天一引起了社会极大愤慨,然而他既是施害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这不应该是他的末日和人生的终结,他同样应该有机会将生命更新,继续他的人生路。

这并不只是李家的悲剧和失败,其背后更隐藏着一群在过分宠溺、过高赞扬和过度保护之下成长的"精英少年"。我想通过我的个人经历来反思"精英教育"。

我曾经一路顺着精英教育的模式长大,绝对称得上一路名校,然而当我走进社会时,真正接触人生时,我惊觉过去的精英教育是"残疾教育":我的两条腿根本不一样长。在做精英之前,我还不会做一个人!

杰出面具下生命枯干的人

当表现成为一种迎合的手段,当表现成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当表现与真正的内心断裂,表现便成了一场盛大而华丽的表演,只不过是一张张聪明、勤奋、才华、自信的面具。而那副杰出面具之下是有着绝佳表现却生命枯干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单看学业成绩,我们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舞文弄墨、琴棋书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然而与自己的内心和性情断裂失联,无论外在的表现多么出色,内里也是岌岌可危。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种: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之后还有学者提出第九项智能,即"存在智能"。

过去的教育中,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在一些"名校"的课程安排上,格外注重数理化竞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最不容易用"表现"来体现的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则基本停留在尚待开发状态。

一个学生可以在高中就自学完成大学的微积分或者分子生物学;他可以勤学苦练达致钢琴十级同时小提琴也技压群芳;他甚至还是校游泳队的主力,写得一手好文章,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被保送至北大或获得美国常春藤多所学校全额奖学金录取——然而,拥有了这些出众的表现,他依旧可能对于自己一无所知!当他什么都可以选择时恰恰更不知道前路在哪里。人生有太多难题,不是光靠逻辑和才华就可以解决。在人生面前,真正可以依靠的,再也不是那些灯光和面具。

谁来告诉我,奋力卓越的目的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年轻便感到"输不起"?我该如何面对挫折?我要如何面对死亡?我如何说"不",该对什么说"不"?我是谁?我活着是为什么?我可以为社会、世界、宇宙做些什么?我这辈子的召命是什么?

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对成功的定义却千篇一律。已经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只会出于惯性而走下去,他可能身怀绝技,但并无真正令他满足的用武之地。有的人可能已经走得无趣又辛苦,但是他不知道除了这条路,还有什么别的选择?有的人一开始就不想走上这条路,但他没有任何探索和发展自己道路的机会,所以从小就被标签为"失败者"和"异类",过着本不属于他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本该有着不一样的梦想和人生,然而现今的教育,却是磨灭这些独特和多元,通过"表现"的衡量,将我们裹挟到成功的康庄大道上。这种衡量出现得越来越早,不只在小学,不只在幼儿园,不只在母腹中,在受孕阶段,竞争已经开始。一切不能也不该被策划的,全都被精心地策划着。

"精英病"

2012年8月17日,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博客上发表一篇名为《从博士抱怨下基层看我国的精英教育》的文章,其中引述了一位厦大的女博士在微博上关于"下基层"的看法:"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

熊丙奇写道:"博士生下基层,通常被认为是深入进行'田野调查',加深对低层社会的了解,然而,这位女博士下基层,是希望被照顾好,吃好喝好玩好。"

并不用对这位女博士过分苛责,这可能仅是她的一种略显极端的情感宣泄,但她想法和她身处的社会、学院大环境分不开,只不过她赤裸裸地表述出来了。这也令人反思,精英教育的胸怀和目的是什么?

我很认同熊老师的看法:"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博士教育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精英教育,旨在培养精英人才。而真正的精英人才,有三个基本特点,即有杰出的能力,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深厚的平民情怀。与这样的精英人才对比,我国培养的博士,杰出的能力谈不上,在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方面也有十分巨大的差距。不少博士生把精英人才理解为享有特权、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阶层,调查显示,我国博士毕业生占相当比例将公务员作为首选。这样的'精英',根本就不是精英。"

"我认识多位哈佛在校生,他们每年都利用暑假回国到中西部义务支教,没有学校组织,也没有学校发文要求'地方接待',他们回校后,也不会将此作为一项业绩进行汇报展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社会责任心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爱。他们的价值观,与美国的精英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有关。"

我也曾经深深陶醉于拥有特权、优越感、等级分明、脱离底层的"精英光环"中,很多年后我才觉醒,看到自己的生命出了问题,原来我患上了严重的"精英病"。在病入膏肓中,我想的竟然是"离开美国去火星"。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阿君,每逢我在寻梦的路上感到灰心失意,都会写信给他,而他也往往在回信中表达相同的困惑与偏执、改变与希望。

他在北大获得化学学士和教育学硕士,按他的话说:"我本来奋斗的目标是离开老家去成都、离开四川去北京、离开中国去美国,最好能够离开美国去火星。但后来我放弃了离开。512地震发生后,我返回四川做志愿者,那段时间我重新建立对四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决定毕业五年后回四川定居。"硕士毕业后他去了广东番禺的一间工厂,服务那里的工人。现在他真的回到了四川老家。

阿君的文字总会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使我对于自身生命有深刻反思:

"我的首要目标是放弃精英思维,踏实地站回平凡而卑贱的地面。求学时我的目标是成为精英,与众不同,初来番禺时,我彷佛被打回平凡卑贱的原形中,痛苦得辗转反侧。但当我从象牙塔的思维中走出来,接触最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和办公室文员,我才明白从前的教育理念太曲高和寡。现在的基层生活对我们是有益的,亲身体会过贫贱的意义之后,我们才有行公义、好怜悯的基础。

"我生于底层,但是从读书开始便拚命脱离底层;现在重回底层,于我是一件幸事。否则,若我一直逃离面对底层,我的生命只会像草木禾秸的房子,遇火就烧得一点不剩。"

如今我时常为过去的狭隘、自私和骄傲感到羞耻。我重新学习一种品格——谦卑;学习"与哀哭的人同哭",用平等的尊严接触所服侍的人,我这才感到活得更像一个人。

我们所盼望看到的教育,应该鼓励青少年追求真理、公义和智慧;为他们给予空间去施展生命无限的潜能;助他们点燃人生的理想;提供接触社会和参与服务的机会从而认识苦难和不公,可以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培育认识自己,珍惜他人,懂得自律和与人合作的未来领袖。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卓越,而是有灵魂的卓越。

"有灵魂的卓越"

我曾经参观过香港的几所中学,其中两间基督教中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间学校的特色是生命教育。校长在介绍学校办学宗旨时提到,青少年的成长,包含三个方面:知识、品格和灵性。他还提到,一份"对于宇宙奥秘的赞叹"和"超越眼前问题的信仰眼光"尤为重要。

那所学校隶属基督教中国布道会(中布会),而中布会的创办人是无私服务劳苦大众的计志文牧师。校长说:"我们学校的精神,就是无私的服务。"我听罢非常感动。反思我过去的思维,都是想着怎么让别人为我无私的服务,我所接触的学校精神,似乎"教书"多过"育人",对于"知识"的执着,要明显强于"品格"和"灵性"。

在第二间学校参观时,令我更加惊叹不已。这所学校为来宾预备的学校介绍光碟中,并没有出现每年学校有多少学生升入一流大学,多少学生拿到全优成绩,多少学生举办个人钢琴演奏会,它所强调且引以为豪的,恰恰是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如何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然而它的学业成绩,同样在香港众多学校中名列前茅。

这所学校地处九龙一个相对贫穷的区域,而这所中学的学生却多数来自较为富裕的中产家庭。正因为如此,学校的社工老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关心邻居关心社区的情怀。

他们响应"食物银行"组织的号召,将富余的食物集中起来,分享给有需要的穷人。香港很多连锁超市每天丢弃的水果、蔬菜、面包等食物,高达70%是没有过期或腐烂的"可避免厨余"。全港超市每天丢弃约87公吨食物,其中三分之一尚可食用。

为了不让拾荒者捡到其中未过期的面包,他们会在面包上淋上漂白水,宁愿浪费,也不愿捐给食物银行。学生通过食物回收再分配的活动,便看到这个表面光鲜的城市,在利益和贪婪的驱使下,充满着不公不义。

学校社工不会让学生直接接触领食物的人,而是通过类似"食物银行"这样的中间人,他们相信,尊重受助者的尊严同样重要。此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亲身体验贫穷。在学校所处的街道附近,有许多露宿者。平时我们路过这些人,多是遮掩口鼻,目露鄙夷,从未思考过他们的感受如何?更没想过什么原因令他们无家可归?

在学校的体验活动中,学生也会像露宿者一样躺在天桥上或立交桥下。他们要忍受行人的白眼和唾弃,他们亲身感受躺在大街上,在尾气和各种喧嚣中,人的灵魂究竟是怎样的。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和一些露宿者交谈,使他们认真思考,贫富悬殊的背后,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作为城市明天的领袖,他们又该从现在开始做些什么?

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为智障人士宿舍绘画壁画,因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枯燥的四面墙,如果可以色彩丰富些,心情也可能好些;他们开放学校电脑室,由学生教附近的老年人上网,其中一位老人更是第一次给远在北美的孙子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他们鼓励彼此服侍,定期组织学生去内地或境外参加短宣活动;他们走进残障人士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吃饭;他们学做幼师,按学生能力自己准备教具,每个人都参与和贡献......

我在这所学校看到了青年人应该有的活力和热情,感受到青年人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而在我读书的年代,参加社会服务的机会实在太少,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管。"而那时的视野也太过单一,每天的生存就是为了学习,学习就是为了考试,所有的考试都服务于最终的高考,那时很多同学的人生梦想就是考上清华北大,却很少有人会问:"考上之后呢?"

当有人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之后,便突然发现人生价值和追求完全坍塌,似乎再也没有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动力,然而也有人会描绘之后的人生梦想:抓好学分绩,找到好实习,拿下GRE,要么出国Ph.D,要么大公司拿好福利。

再之后呢?是一片茫然。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一味关注自己,就越看不清自己;越是沉浸在自己的得失利益中,就越难以得到真正的平安和满足。
(欲转发给无微博朋友,请关注新浪博客"境界Territory",欲订阅全年免费电子杂志《境界》,请发邮件至 jingjie2013@gmail.com该E-mail地址已受到防止垃圾邮件机器人的保护,您必须启用浏览器的Java Script才能看到。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83d6430101a136.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13-2-24 15:1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8 Martina-Mm 的帖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错都由小错未及时纠正积累而来。

至于李家真的是怎么教育的,我们哪里能知道?大家只看结果。

下坡容易上坡难,摧毁容易建设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13-2-24 12:11:29 | 只看该作者
论坛确是个极易产生误解与岐议的地方。话说生活里就算亲密如夫妻,依然误解不断,况是从未谋面的坛友?

鼠兄的<如何培养孩子行为准则>,绝对是个好话题。坛里的父母我猜多为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父母自己成长的环境都不太好:物质贫乏,父母对孩子疏于关爱,家庭缺乏民主自由的氛围等等。随着见证与参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每个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判断,我们厌烦了那些假、大、空的说教,我们看到了除中国之外世界人民的活法,所以,我们希望给我们的孩子们不同的教育,希望给他们不同的明天。
但是,旧的价值体系的否认,是比较简单的,而新的体系的建立,却会是漫长缓慢的过程。这几日网上热议的李双江之子事件,就让人感到特别痛心。
从网上传来的碎片化信息看:李天一4岁选入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8岁学书法,获钢琴、书法奖无数;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就读人大附中,留学美国。父母也可谓对孩子教育用心良苦,看2006年一家三口上鲁豫有约的节目,父母又是多么为自己的孩子骄傲,如今十七岁的孩子却一而再做出为社会道德底线所不容的事来,这杯苦酒,是谁酿成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6:43: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2-22 10:26 发表

所以我认为,我们说身教重于言传,不单是说父母要做孩子的模范,更多的还是强调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极大,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为父母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在孩子身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后果。 ...


ha 这下完蛋了,看起来言传身教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又要抱怨汉语的不严谨性了。 主要问题是言传和身教两个词无法完整包含整个对孩子的教育。比如说本文的给孩子制定规则并检查属于言传呢还是身教呢?比如孩子自己读书学习是否包含在内的,不包含的话,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管是言传还是身教以及其他方式,到底能在孩子一生中影响多大呢。真的不太知道。

这些都不知道怎么划分,就麻烦了,有人说这个属于言传,有的说这个属于身教,其实大家表达的意思大约差不多,我看也就不必在概念层上去纠结它了,还是具体到我们对孩子实实际际做点啥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13-2-22 16:14:2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的总结不错:http://bbs.etjy.com/thread-282978-1-1.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2 + 2 谢谢,看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3-2-22 10:26: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2-21 21:08 发表
身教重于言传?我可不同意这么说。

琴版说的对,没有什么美国小学生的XX准则,这个也是一位教师在他的学校做法和建议。
不过美国的各个学校都有一定的准则,各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都很具体。

而在中国呢,对孩子的要求都很抽象,换句话说,连成年人都搞不清楚什么是符合那个规则的。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讲不出来也不能不做啊,他们就辩解说,我这是身教。

遗憾的是,在很多方面,做父母的做得远远不如孩子。

是不是都是这么身教坏的呢?有可能。


看样子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

“身教”这个说法,我觉得重点不一定在“教”上,而在“身”这边。孩子会不会什么都跟父母做得一样呢?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我看到父母做得不错,孩子做得很糟,又有很多父母好吃懒做,而孩子却完全两样的。这个“身”,重点也不在于父母怎么做的,而更多是在父母的理念和执行的方式。

我有一些亲朋好友,父母的行为很符合社会的一般期望,孩子却调皮到家了,上课乱跑,下课打人,跟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极为“蛮霸”。问题在哪儿呢?我跟他们父母交流,发现他们坚持的是“自由”,给孩子自由,让他们葆有自己的小宇宙。结果孩子就这样了。还有一些呢,说实话父母的行为实在让人不舒服,我不想说人坏话,但要不是因为有些亲戚关系,我自己是决不会与这种人来往的。但是孩子的行为反而还不错,很知道上进,几乎是父母的反面。一方面,孩子受到家里其他长辈的教育,看到了父母行为不检的后果,在理性上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另外一方面,父母的放纵当然也包括放弃自己为人父母的职责,使得孩子感情上也很受伤,因而对他们的感情近乎于“恨”,这种情感上的联系断裂也导致孩子更加的不会与他们一样行为。

所以我认为,我们说身教重于言传,不单是说父母要做孩子的模范,更多的还是强调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极大,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为父母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在孩子身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后果。这不是可以言传的——打个比方,父母一般都会教孩子要“听话”、“成绩好”,可是你光“说”是不会有用的,你在孩子“听话”或“不听话”、“成绩好”或“成绩不好”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才最终的影响孩子的行为,对么?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身教终于言传”,它还是成立的。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2-22 10: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3-2-22 08:0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3 pianocrazy 的帖子

我想一个优秀的父母家庭出了个完全相反的孩子,里面一定是有原因的,或者社会影响大于家庭影响,或者教育方法偏差导致孩子反抗,有的孩子不愿意或者做不到父母这么优秀,放弃自己,等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3-2-22 06:15:37 | 只看该作者
言传身教,以前还真没怎么想过,想当然就说赞同身教重于言传。可见固有思维多么不容易克服。言传身教,真需要重新认识了。鼠版前边说的在理啊。多少人自己各方面做的都很好,可孩子却不成器,身教怎就不起作用了?读经的人常说一句“弟子规不是给孩子读的,是给家长做的”可能也是出于身教重于言传这个说法吧,但愿别身教坏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23:23 , Processed in 0.100812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