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129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论语听课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9 09:3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secretgarden114编辑:删去名称
我有幸住在公园附近,可以每周去听讲。把听课笔记和大家分享下。  一、论语学习笔记之 “思无邪”引发的“诗教”论(2009-11-18)

  
  每听一次周老师的课,就叹服一次。周老师博学多才,国学功底非常深厚,应该是学院派出身。论语中的某个字,都能讲得很精彩。某句话的引申,更是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听周老师的论语,有种非常通透的感觉。讲的是论语,又不仅仅是论语。正如周老师所说过的:要想真正理解论语,不通读六经,是不可能正确理解论语的。周老师的讲课,也体现了他通读经典,站的高度非同一般视角。既有根源,又自成一家。


这次的讲座,对我来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可能由于引起了我的共鸣吧!



讲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时候,周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解说。


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等六经,诗经在其中。诗教,是儒教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诗教,可以驱除邪念,激发人的纯良之性,和礼教,乐教的功能类似。真正的大诗人,富于想象,率性,单纯而又深刻,博爱,心怀众生。人类历史上第一流的人,原则上,都是诗人。


国共两党的相争,最终,是两党领袖在个人内涵、个人魅力上的竞争。在毛泽东作《沁园春
雪》的时候,就已经分出端倪了。这等的胸怀,这等的视野,是蒋先生所远不能比的。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因为毛泽东是诗人!


曹操为什么能战胜刘备和孙权?因为他是诗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是一般人能有觉悟的吗?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因为刘邦是诗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得酬壮士的豪迈心声,又岂是常人所能拥有!


因此,要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出色的人,请先把他培养成诗人吧!通过诗教教化出来的人,没有邪念,没有私欲,品格高尚。


要想生命有境界,有格局,必须成为诗人、艺术家!(听众掌声笑声)


周老师的话,也许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是,引起了我的共鸣。
文字的表达能力太重要了!早就有这个感悟,在读论语雍也篇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时,更是感到了文字的魅力。再好的成果,如果表达起来辞不达意,又怎能更好地流传?中国人历来重视文采,一篇好文,可以流唱千古。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文字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也一直是想让女儿多读些文学作品,提高她的文学修养,因此,在接触到经典之后,我也不只是让她读论语易经等著名经文,古今优美的诗词和散文,我也全部一起买回来让她读了。到今天为止,刚好读完了《少年儿童诗词启蒙》,明天开始读《文学启蒙》了。希望我的女儿,即使不做文人,也能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有一些美好的向往,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读书,不要带着太多的功利心而去让孩子读,使孩子读成为书的工具。没有道德的指引,没有美好理想的人,即使成为了专家,也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正如周老师所说,只能是一个人格不完全的人,一个生命有了缺憾的人,一个精神上有残疾的人。本末倒置的教育,最终的结果就是害人害己,害社会。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2-11 20:1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secretgarden114 + 1 + 1 secretgarden114编辑:删去学堂名称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7-8 23:22:13 | 只看该作者
高度关注,小时候没学过经典,现在正好和孩子一起补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09:28:50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听课笔记 子罕之八: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对子路,读论语的都很熟悉。他是个个性分明的人,率真可爱。也是唯一敢质问孔子的弟子。我个人很喜欢他,孔门有了这么一位弟子,读论语多了很多乐趣啊)。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这句很好理解,就不多说。要说的是这种态度的可贵,所以孔子才赞叹子路。

  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中有贫寒如颜回、子路的,也有富如三家子弟,国君之子。古代等级森严,求学也是分阶层的。孔子打破了这一陈规。

  但是孔子能做到,学生们不一定能做到。在贫困低贱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无法根除。
可是,子路能做到。

  忮:怨恨(有点今语中的“仇富”的味道)。

  求:要求,贪求。古代对不同的人,要求是不同的。对庶民,不以君子之道要求,鼓励他们求财,求富贵。对士大夫,最高要求,则是求德,求道。古代是福德一致的社会,儒学,就是功名利禄之学,学成文武道,货与帝王家。现代人不学儒学,因为各项考试都不考儒学,如果儒学成了功名之学,自然就会得到推广。作为王官学、治国平天下之学的儒学,在几十年之内,必定会成为必考之学。

  孔子对子路的态度,说明了圣人的价值取向。

  君子谋道不谋食,不是说君子就不求财了,而是外在的财富不能成为价值,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古今优秀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都突破了一般的价值观,求财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所谓堪破钱财。但往往这些人都不会缺钱。更不会为钱烦恼。

  子路的认识,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做不成的呢?确实值得先生这么表扬。表扬用的句子,居然还来自诗经,这下,率真的子路可高兴了,终身诵之,呵呵,很可爱。这下先生又来泼冷水了。“是道也,何足以臧?”君子本来就应该这么做的,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呵呵,孔夫子真是因材施教啊,这对师徒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论语中有多处类似的对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09:20:1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听课笔记 子罕之三—之七(10-04-19)

  子罕之三:求道之路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讲到这句,教授简直是一唱三叹啊。他大致是这么解释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圣人之道,高妙,难以琢磨,摸不着,抓不住。需要用心去体悟,用生命去印证。可是,并不是不能学习的,孔夫子真是太会循循善诱了呀,他用“文”、“礼”来引导我们入道。让我欲罢不能,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其上。好像有一个高远的目标树在前面,我无法停止自己的脚步。

  圣人之道是教人明理、教人以智慧的大道,正道,一旦开始入道,是欲罢不能的。儒家入道之路有两条:一是理入,一是学入。学入,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就是了。“学然后知不足”, 学无止境,学后方觉学之难。颜回之叹,可知颜回之境界之深。颜回有幸,有师若孔子,自可“见其进,未见其止”。

  可是现在有些人,甚至有些学者,动不动就说:学国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呵呵,一听到这样的话,就觉得无法和他们对话。未学之,何以取舍?学过,有了价值判断,才有判断的权利。说到底,“精华”、“糟粕”之说,就是嚼人家的甘蔗渣。如果你真想学圣人之道,虔诚地去读,才是正道。

  子罕之四:待价而沽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听语文老师说了这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当时老师的解释大约是:孔子也是爱财的。似乎带点贬义。所以教授讲这句的时候,我特意仔细听了)

  周教授不止一次在讲课中说到:贯通六经,才能真正弄懂某部经典,经典不能采取翻译的方法去理
  教授对这句话的解说,也充分体现了他通读六经,站在不一般高度的对经典的理解。

  孔子具有治国之才,又有高德,所以子贡会有此问。

  儒者就是这样,学了平天下之学问,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道,货与帝王家。可是,不是什么人要货,孔子都是可以“货与”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孔子在等待的沽者,是文王式的,刘备式的。

  儒者从孔子开始,就开了这么一个先河,不主动推销自己,而是待价而沽。不屑于推销自己,这是多么大的格局呀!美玉于斯,烁烁其华,想忽略他的光芒都不行啊!

  子罕之五:逝者如斯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般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时间宝贵,一去不复返,要珍惜啊!

  教授则说,这句话说得是,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去,道体之本然。老子曰:天体刚健。

  人类历史也一样,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

  时光确实是宝贵的,学习、求道,要抓紧时间啊!

  子罕之六:好色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好色,指一切美好的映像,一切美好的事物。好的风景,好的文字,好的图画,美好的女子……

  好好色,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本性。

  刻意为善,是出于私心,是伪善,是假德。

  道德有真假之分,好德如好色,才是真道德。
  (讲到此处,教授把这个好色,和现代的好色比较讲了一番,对现代的好色批评若干….)

  子罕之七: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教授讲到这里,说起了他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初接触国学经典的往事。然后才讲后生可畏:我读经二十多年,研究二十多年,可是,看到现在好多读经孩子,才几岁,就能背诵多部经典!不能不感慨后生可畏!我自己没有童子功啊,大学了才开始读经典!

  (感谢推广经典的各位老师,我家孩子也从小开始读经了)

  这句很好懂,教授重点讲了个“闻”:闻道。重要的是要尽早开智,开悟。早读经典,早开智。社会需要人格培养,这样的人,才具备人格风范。人格挺立起来了,干什么都很大气。-经典就是教我们做人的。人立起来了,做事就容易。(若干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21:47: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ongruhua1999 于 2010-4-8 13:18 发表
向楼主道谢了

呵呵,就是遗憾还不能完整表达教授的意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4-8 13:18:36 | 只看该作者
向楼主道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09:21:54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听课笔记:《子罕》之二:子畏于匡(论天命与承担)(10-04-0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文字本身的意思很好懂。只是,孔子的话,在这里闪烁出了别样的光辉。

  孔子和弟子们在经过匡地的时候,被匡人误以为是曾在这里劫杀过的阳虎(据说孔子和阳虎相貌很像)被围困在匡地。危险的时候,孔子说了这句话。

  孔子的话本身的意思,也没有什么争议,大意就是,文王已经不在了,文王之道不是就在我这里吗?这个“文”指的就是周朝传下来的礼乐文化、典章制度等文化遗产。老天是要灭绝这种文化吗?如果要灭绝这种文化,就不会让我掌握它了。如果老天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在这里,孔子表现出非凡的自信。他把自己当成周代礼乐文化制度的传承人,认为自己是承有天命的。天命在身,匡人又怎敢违天害己?体现了一种勇于承担的精神。这种担当,就是一种伟大!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有这样担当的王者出现,孔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讲的就是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中华五千年文化,没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是无法担当的,不仅需要气魄担当,也需要义理担当,还要有事功担当。

  讲到这里,教授例举了历代有担当的大家,除了孔子外,还有孟子、朱子、阳明先生等。也说到他的老师,中国儒家协会主席蒋庆先生的担当。每一个大家,在担承文化的过程中,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师父,倾家荡产,倾一家之力,呕心沥血推广经典教育,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当作自己的天命,这,也是一种担当吧!也许,下一个王者,就在这些读经的孩子中出现!)

[ 本帖最后由 美烧女 于 2010-4-8 09: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08:54:02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听课笔记:《子罕》之一:子绝四(10-04-04)
  教授讲到这一章,在我听来,真是字字珠玑啊,恨不能录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整理出来,那会是篇多好的文章!
  可是,我只能根据笔记,整理下自己能记下的部分了(教授的讲座,是繁花满树的话,我的笔记,只是树下捡到的几片落花了)
  先整理这句给我最大启发的吧.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在这里是“无”的意思。比较干脆。根本就没有。
  毋意,意通“臆”,但是“臆”尚未能完全表达它的意思。一切主观想象的,都没有。
  这就告诉我们,读经典也一样,在没有凭证的情况下,千万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测去望文生义,必须以经典本身作为依据(呵呵,我自己以前常常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错误)。

  毋必,没有绝对的观念,看待任何事务,都不绝对化,除了天道是永恒的,绝对的。中国文化讲求“用中”,“执其两端而取中间者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这个“易”字,也有变易之意,根据时变而变,“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开国伟人毛泽东的著作里的核心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将这个“惟变所适”用到了极致。(呵呵,教授以前也在别的篇章中讲过,经典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经典的阐释则与时常新。时代变了,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经典本身,而是践行的方式。呵呵,我们读经人,要多检讨自己对经典的学习方式了)。

  毋固,固,是固执,执意,自己固守着不改变。譬如现代不少人,由于受了先入为主的影响,用现代词概括是有了“思维定势”,受了别人的影响,对经典有了错误的看法,可是,却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殊不知,你看到的那些书,其实已经是二手材料,甚至是三手材料了,表达的是人家对经典并不一定正确的看法。然而有些人,嚼着人家嚼过的甘蔗渣,还自以为是。(嗯,说得好,经典就要多读原文)。
  毋我,没有私己。伟大人物,往往具有超越普通人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可以感悟圣人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和气度。譬毛泽东16岁离开韶山时写过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多么大的气度啊!

  讲解这一句的时候,教授还举了好些生动的例子,听众们一个个是不断点头称是,露出会心的笑容。教授和大家互动也很好。他感慨:去过很多地方,给过好多听众讲过经,听得最好的,是那些把自己倒得很空的人,这些人,往往对经典没有什么固执的地方。听不进去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懂得不少经典方面内容的人,其实还是嚼的甘蔗渣(嘿嘿,有时候虽然觉得这话似乎失之厚道,却不能不叹,实在是很合适!教授也是对这种状况、这类人感到无奈啊)!



[ 本帖最后由 美烧女 于 2010-4-6 08: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09:19: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日月星 于 2010-3-23 12:43 发表


赞同,我也让儿子读经,而且我也会去一些读经群之类的,有些人是把读经这件事说的神乎其神,太过了,反而让人不是很喜欢。


赞同!我也在带孩子读经,每天只是读半小时左右而已。读经,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远远不是全部。

不过,我这帖,是发我听论语公益讲座的,怎么歪楼了 我扶正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3-23 12:43: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nieluoj1220 于 2010-2-15 20:55 发表


斑竹的话说的实在,这个帖子的楼主可是那个什么什么读经里很有名的  深圳辰妈。
我是非常喜欢读经版块的,也经常来,也很喜欢看一些纯粹交流目的的家长的帖子,例如:布丁妈。。。。。
也学习到很多有帮助 ...


赞同,我也让儿子读经,而且我也会去一些读经群之类的,有些人是把读经这件事说的神乎其神,太过了,反而让人不是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11-11 22:20 , Processed in 0.086501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