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020|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来说说成长之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30 13:1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成长之屋比较了解,就随便说说,它的理念,它的教材,它的各方各面,就算是给想要购买成长之屋教材的家长们一个参考。

=关于成长之屋=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成长之屋大概是从99年就开始办了。在它的网站首页说:“成长之屋最早由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倡议成立……”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实情。
  不过真实情况应当是,成长之屋创立初期,由于没有任何专业机构的支持,不足以叫家长们信服,便与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合作,由成长之屋享有冠名。如此也确实吸引了一些慕名而来的家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1-3-6 20:55:5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学得很,我也有成长之屋的宣传册,但可惜不知道什么时候拿到从哪儿拿到的了,只是去年无意中在家里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0-9-12 18:32:53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童音跟读的教材有啊,“育心经典”系列儿童读经教材就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0-6-29 12:50:25 | 只看该作者
宝马先生(?)说的非常实用,我想转载到我的帖子里,可否?免得时间久了找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0-6-29 12:35: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兰心似水 于 2009-10-8 18:04 发表
教无定法
无论哪个教育机构,都是想的将孩子如何更轻松地将孩子教好,所以,怎样的轻松,就是不同。
成长之屋的理念,是教育有法,教无定法。
所谓的教无定法,自然是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但那条条大路需要怎 ...


说的非常好,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08:10:14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有来了!突然想到点,想说说。
  读经不妨也体会下“从心到身”。

  什么叫“从身到身”呢?一般父母认为孩子去亲子园、幼儿园,主要任务是获得好习惯。而获得好习惯的途径有两个。一个就是模仿,就是老师做秀,孩子参照,对做得好的孩子进行夸赞,鼓励其他孩子大力效仿。这样的施教模式叫“从身到身”。“从身到身”见效慢,效率低。这个亲子园,采用“从心到身”施教,见效快,效率高,效果好。

  什么叫“从心到身”呢?是父母先让孩子听书,将需要培养的好习惯贯穿在书中,引导孩子记住书本内容,激发孩子遵循书本要求。孩子一举两得,既掌握了大量知识,又形成了良好习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0-1-12 14:38:0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爸爸妈妈读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4:1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天高任鸟飞”

  我在20楼所讲的归纳起来,可以用《中庸》中的一句话概括——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这句话又包括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自诚明,谓之性”。
  比如,哄一个10岁的孩子,明天太阳会从西边出来,他怎么也不会相信。太阳从东边出来这个道理,并没有多少大人刻意教过孩子,可每个10岁的孩子都能明白。但是,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在孩子的心里面尚没有“明天、太阳、会、从、西边、出来”这些词语,你对他说“明天太阳会从西边出来”,他根本就无法理会,所以也无法回答。
  继续假设另个情景,如果跟一个2岁的孩子讲“明天太阳会从西边出来”,他绝不会反驳你,因为他本来也不知道。人生中有类似“明天太阳会从东边出来”的知识,无需人讲解,只要小时候听进去,他长大了自然能明白。

  第二层是“自明诚,谓之教”。
  比如穿鞋子、系鞋带,你只要三五次的演示,孩子看到你的所作所为,他就能明白怎么回事。这个不需要等到10岁,2岁的孩子就能懂。我们常说某孩子聪明,聪是指耳朵,是指听,明是指眼睛,是指看。自明诚中的明,是指看进去或者听进去,心里像点了一盏灯那样亮艳了。历史上,教孩子经典就根据后面这句话。只要引导孩子多听多看,很多知识有的当场明白,有的要等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明白。

  而21楼所讲的归纳起来,要牵扯到医学了。人们只知道太阳有毒,知道吃河豚有毒,而不知道话语也有毒。有的人听到一句话,能气得尿裤子,严重的能气得昏迷不醒,一夜气白了头的也偶有所闻。话语对人的杀伤力非常大。怎么让人无论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保持平静?这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从容应付。“做好心理准备”是读经的主要目的之一。
  许多人都知道经典好,却不知道经典最大的好处在于“消防心火和提振心志”。每个人都有过婴儿时期。无论你长大后拥有多少学问,多大本事,你在“无知”的婴儿时期,却是最贴合经典里所提倡的境界。你给婴儿吃得再差,穿得再破,住蜗居,他都不会在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欲望会越来越膨胀。一旦得不到满足,他马上就气滞心堵。传统教育法,就是将孩子关起来,整天敞开喉咙读书,让他的欲望没有发芽生长的机会。等他大了,心里面的储备丰厚了,独自走上社会了,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也能够用心里面的内存朗然面对,傲然处之。
  瞧着以上的话似乎是讲偏了。实际没有。做父母的,理该将孩子在婴儿时期的那种上天赋予他的纯洁,为孩子,也是为自己,更是为这个社会,保留下来。我们要爱护她,不但是外在,特别是内心。
  说到具体的做法,当孩子与你产生分歧的时候,例如你希望他现在去做某样事情,而他却不乐意,这时,万不可翻脸指责,同样,也绝不要反口顺从。而是,你坚持你的看法。孩子的脑袋里总是蒙了层雾,他自己也弄不清楚,所以无所谓坚定与否。

  我们常能在外头看见这样一幅情景,好动的孩子不甘心安安稳稳地走路,总是这里蹿一下,那里跑一跑,有的时候看见一个小高台了,还爱爬上去走。有许多妈妈碰到这个情况,总是呵斥孩子:危险,快下来!
  孩子的心是柔软的,柔软到不能扎上一个针,但是,孩子是天赐的礼物,他的心同天却又离得最近。我们面对上天的时候,能够做到虔诚恭敬,可面对孩子的时候,怎能就随意大呼小叫呢?假使碰到这种情况,你就凑到跟前,在一边看着他,随时护着他,开玩笑地说一句:你要掉下来啦,妈妈接着你。这就叫爱护心情。
  是爱护,不是妥协。


[ 本帖最后由 开着宝马去火星 于 2010-1-12 19: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1-10 17:0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 开着宝马去火星 的帖子

很高兴看到您在本版发表高见,我注意到宝马兄对儿童教育是很有心的。

20楼、
“万千道理从书中来,这是千古不易之理。从小将这些前人之事印刻在孩子脑中,哪怕一时间消化不了,等他稍大了之后,接触到了实际的事物,他就会理解并且如此去做。这便叫做由内而外。”

21楼、
“爱护心情”,也不是百依百顺,而是塑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让孩子学习、生活,让孩子从读书中找到快乐。

这两段话里,隐含了很多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您能具体谈谈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3:59:18 | 只看该作者
以诗词文学为主,人生才会有重大收获

  我一直在想,读诗、读词,究竟有什么好处?悲风悯蝉,叹花抒怀?这可够酸的。然而,事实上,一花一草、人间众态,都在诗、词中可以找到踪迹。
  古人言,诗言志。志是指什么呢?喜怒思悲恐。做诗做词的最高境界, 是将自己的一片情怀寄托在诗上,而不是无端的烦恼、忧愁、郁闷,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闷着生气。写诗作词,是人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说到这里,就想到了个故事,正是对以上那些话的完美诠释。
  朱夏是一位诗人,后来投身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屡建奇功,撰写过地质理论科学方面的著作。1980年代,某报刊载中科院学部委员名单,将朱夏误植为失夏。这要换了如今的什么大名人,看了以后怒气汹汹,难免一通电话质询训斥。
  可是朱夏呢,读到报纸,见自己的姓氏“朱”字被弄断“脊梁”,不但不恼不怒,反而呵呵一笑,马上酝酿创作了一首诗:“铮铮脊骨何尝断,小小头颅幸尚留。从此金陵无酷夏,送春归后便迎秋。”只不过转眼的功夫,将乌龙事件,化做了人生幽默。
  朱夏幼承家学,少年时就诗意连绵,诗意盎然。他认为,地质勘探只是他的副业,吟诗作赋才是他的主业。他踏勘书中发现,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以文学为主业,以科学为副业。他私下曾跟朋友交心说,缺少文学修养的人,自己是站不起来的。
  当一个人具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在这个世界里,他看见的美好会比常人要多许多。作为家长,难道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么?
  诗词,需要发酵的时间,有背了成千上百,尚写不出诗词的。孩子的心灵最是干净,这样的土壤,适合于生长任何东西。做家长的,只需要将种子播下去,定时的浇水呵护,足够了。而播下诗词的种子,无疑是诸多选择中的上等。
  我前面说了,让孩子背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要他写,亦不是为了要他背,而是,我们在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他做出另一种生活选择而做准备。
  所以,不论成长之屋建议家长们从这些属于韵文类的诗啊词啊文开始进行读经道理,总之,我的理解是这样。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唐朝时此风甚烈,所以哺育出数不尽的小小诗才幼秀。唐朝以降,到清末时还有些遗风。所以,清末民初,还造就了不少人文大家。这样的人文大家,在当今中国似乎已经绝迹。


[ 本帖最后由 开着宝马去火星 于 2010-1-10 14: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0 09:23 , Processed in 0.098890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